与“ 东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5:33:59
《家乡名人500字》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人誉为“木圣”。从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写文章,青年时的志趣在诗歌、词赋、散文上,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小时候的他,就对大自然充满了浓浓的好奇,一个夏天的晚上,拉着祖母到院子里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祖母,今天的星星怎么比昨天还多呀?祖母笑着说:“傻孩子,星星能数的过来吗?”张衡立即说:“我就是要数清楚有多少颗星星。”从此,数星星几乎成了张衡每天晚上必须要做的事情,父亲见他没完没了的数星星,就对他说:“孩子,星星要一群一群的数,不仅要数,还要记住他们的名字。”父亲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那七颗排列的像小勺子一样的星星叫北斗星,季节不同时,北斗星也会随着季节来变化……”他还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星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已能认出很多星星的名字。有一次,在山里迷了路,他竟一点也没有惊慌,而是靠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很快回到了家。
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为严重的是地震,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量测地震的仪器,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多次实地勘测。有次,他到刚刚发生过地震的地方,亲自测量振感,一波猛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好他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他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都以为他疯了,经过日日夜夜的研究,地动仪终于问世。
《学包饺子800字》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广泛收集民间医方,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他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我国中医灵魂。如果说饺子是他发明的,你可能不信,但这竟然是真事儿!
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看到很多穷人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一心想要救治他们。他把羊肉、辣椒这些热性食物放在锅里煮熟剁碎,用面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
冬至这天,他熬制“祛寒娇耳汤”,免费为穷人医治。患者吃了之后,果然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给治好了。现在,北方很多地方,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呢。
大年初一这天,妈妈答应教我包饺子。一大早,钟表铃声把耳朵叫醒,我一骨碌从床上蹦起来,穿好衣服,冲出卧室。
客厅茶几前,妈妈早把包饺子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拉过凳子,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饺皮,学着妈妈的样子,舀起一大勺饺馅就往饺皮里放。正要对折包时,只听“啪”的一声,谁知刚包在饺皮里的饺馅,大部分溅落在了地板上。
我怕妈妈责怪,慌忙捏把捏把,将剩余的饺馅包进饺皮里。当一个“完美”的“荷叶饼夹菜”呈现在家人面前时,惹起一片“哈哈”大笑。我羞愧地低下头,恨不能找个地洞钻下去。
“失败乃成功之母”。没关系,我重新拿起饺皮,吸取刚才失败的教训,少舀一点饺馅,集中放在饺皮的中央,沿着边边轻轻对折捏紧。心想:这下一定没问题了,谁知我立马被“打脸”。因为用力过猛,饺子中间破了个小洞,刚包进饺皮里的饺馅,又一股脑地溢了出来,茶几上一片狼藉。
在妈妈和家人手把手指导下,我再一次将适量的饺馅,聚集到饺皮中央,小心翼翼将饺皮的边沿对折捏紧。检查没有露馅的地方后,肚子圆鼓鼓、好像藏了一个汤圆似的饺子,一个、两个、三个,像模像样摆放在妈妈包好的饺子旁边,转眼间排起了队伍。
终于,平生第一次成功学会包饺子,妈妈和家人为我鼓起掌来。接下来,旺火锅开,水汽升腾,那案板上排队的饺子,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一个猛子子扎进锅里……
生活中许多劳动的技能,是要通过我们坚持动手去做,反复总结失败教训,才可以逐步学习掌握。当我把自己包的饺子放进嘴里时,心里别提有多自豪呐!
《安然无恙的成语故事》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恙(yàng)是一种小虫,多滋生在荒野湿地里,人如被蛰〔zhē〕,轻则生病,重则致死.有的书上还说:恙,就是“恙虫”,又叫“恙螨〔mǎn〕”,古称“砂虱”,其幼虫寄生在人或鼠类动物身上,人被刺吸体液,就要引起“恙虫病”。所以,恙就成了病害的代名词。没病,就叫“无恙”;微有小病,就叫“微恙”、“小恙”。古人相见问好或写信致候,常用“无恙否”这样的问候语。
《战国策•齐策》载: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会见了赵威后。赵威后接受国书,还没拆开,就向齐使问道:“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你们齐国年成好吗?百姓好吗?国王好吗?)”齐使听了很不高兴,说道:“我是奉敝国国王之命,前来访问贵国的。现在您先问年成和百姓而后问国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吗?”赵威后答道:“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还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王?所以,我就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从这段故事,可知“无恙” 一词,早就不限用于哪个人的身体(无病),而已扩大适用于全体百姓的生活(无忧)和整个国家的年成(无灾)。由此引申,“无恙”实际就是“平安”的同义语。成语“安然无恙”,和“平安无事”的意思完全一样。
赵威后故事中的“舍本而问末〃一句,后来也演变为成语“舍本逐末”。舍。抛弃;本,根本;逐,追求;末,枝节。比喻分不清轻重主次,抛弃了主要的、根本的,而去追求次要的、枝节的。也叫做“舍本求末” 。《吕氏春秋•上农》作“舍本事末”,《汉书•食货志》作“弃本逐末”,北魏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序》始作“舍本逐末”。和另一句成语“本末倒置的意思相仿。置,放置;形容把根本和枝节、主要和次要、本质和非本质,都弄颠倒了。
《鱼游釜中的成语故事、意思》
东汉顺帝时,广陵郡(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扬州即其治所)张婴为反抗反动官府的残酷压迫,领导起义,聚众数万人,杀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之间转战十多年,朝廷无法对付。
《后汉书•张纲传》载,那时张纲为御史,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怀恨,便想出个计策,任命张纲为广陵太守,企图让他到张婴那儿送死。过去的广陵太守上任时,都要求多派兵马,镇压起义军,结果个个失败。这回张纲却不是这样。他到职之后,只带吏卒十几名,亲自来到张婴驻地,向张婴和起义军等将军表示慰问,还召见当地父老进行恳切安抚。张婴起初不免惊疑,后来终于感动,并且流着眼泪对张纲说:“荒裔愚人,……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游鱼釜中,喘息须臾间耳。”……于是张婴便率领队伍,向张纲投降。
以上所记,包括张婴投降时所说的话都根据《后汉书》载,是否句句属实,难于查考,“鱼游釜中”一句,则确由此书而来。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鱼游釜中”,鱼在锅里游动,比喻身临绝境,活不了多久了。
《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中用过这个成语:“邬文化回身望见姜子牙赶来。看看赶至蟠龙镇,子牙进山口去了。邬文化大喜:‘姜尚进山,似鱼游釜中,肉在几上!’随后追赶进山。”(邬文化,商纣王的将军;姜子牙,名尚,周武王的主帅。)
“肉在几上”(“几”或作“案”),肉已上案,只等挨刀宰割。比喻跑不掉了,意同“鱼游釜中。”
“鱼游釜中”也可说作“釜中之鱼”、“釜中鱼”或“釜底游鱼”。例如:《元史•黄祖荣传》:“彼小国负险自守。釜中之鱼,非久自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他们已是飞走绝路,恰似釜底游鱼,或降或死,别无他途。”
不过另一成语“釜中生鱼”却不是这个意思,注意不要混淆。
《一夜十起的成语故事、意思》
东汉之初,有个名叫第五伦的(姓第五,名伦,字伯鱼),据说是个为人正直、办事廉明的淸官。《后汉书•第五伦传》说,他当“会稽太守”的时候(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绍兴),曾亲自铡草喂马,妻子也执炊煮饭,勤俭持家。当时他的名声很不错。
有一次,有人问第五伦道:“像你这样,可以算是毫无私心了吗?”他说:“有个朋友,求官于我,送我一匹骏马,我虽然并没有收受,至今也并没有介绍他担任什么官职,可是每逢推荐人的时候,却总是要想起这个人来。还有,我的侄儿病的时候,我一夜十起 ——一晚上起身十来次去看他,看过后再睡,每次都还能睡得很好;我自己的儿子病了的时候,我也同样一次又一次地去看他,但是看过后,心里老是牵挂着,通夜不能入睡。这样看来,能说我毫无私心吗!”
服侍病人,体贴周到,晚上也不能安心入睡,时时起来去看顾他,就叫“一夜十起”。
《仰人鼻息的成语故事、意思》
东汉末年,一些州,郡的长官,拥兵自守,各占地盘,形成军阀割据,并且互相攻伐,国家四分五裂,局势很混乱。
汉献帝时,渤海太守袁绍,听从了部下谋士逢纪的献策,阴谋并占冀州刺史韩馥〔fù〕统治的地区(渤海郡郡治在今河北南皮县,冀州州治在今河北柏乡县)。逢纪还替袁绍想出了一条巧计:一面写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鼓动他引兵南下,进攻冀州;一面派荀谌〔xúnchén〕、髙干等到冀州去见韩馥,对他说:“公孙瓒南下,袁绍也有所行动,看来你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了!为你着想,不如主动把冀州让给袁绍,那样,既可以获得让贤的美名,又可以保住身家性命,实在是两全之策。”粗鲁无能的韩馥就表示了同意。可是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等,看出袁绍也是并没有什么能为的人,于是一致反对归附他。据《后汉书•袁绍传》载,当时耿武等向韩馥说道:“冀州有百万之众,可支持十年之饷,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臂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
“仰我鼻息”,是说“全靠我鼻子里嘘出的一些气息而勉强活着的”。后来转化为成语“仰人鼻息”,比喻自己没有办法,必须依仗别人才能生存;引申为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能自主的意思。
陈毅《水调歌头•四游良口》词:“百年梦,国势弱,叹蹉跎,仰人鼻息,奴才思想奈天何!”
《一个十二岁男孩眼中的三国》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百姓受欺压,因而爆发了黄巾起义。西凉大将军董卓和他的部下李儒借机入京,可京城已经一片狼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大权。以袁绍为主的十八路诸侯结盟,势必除掉董卓,可未能成功,后来王允使出美人计和连环计离间董卓和他的义子吕布之间的关系,董卓最终被吕布刺死。董卓死后,吕布与曹操展开了多年的战争,吕布最后被曹操活捉,杀死在了白门楼之下。曹操以强大的实力慢慢扩大领地,统一了黄河以北,袁绍则向南扩张(黄河以南),两人野心勃勃都想统一北方,便吹响了战争的号角,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自己上了位,成立了魏国。在对抗董卓中,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获得了小小的成就,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才华非凡,打了许多胜仗。刘备与孙吴联合成盟,曹操南下时,借东风放火,史称“赤壁之战”,让曹操不敢南下,实力大减。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了蜀国。人送外号江东猛虎的孙坚镇压黄巾军时功劳不小,受任长沙太守,在战斗中被暗箭射死。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继位,人送外号江东小霸王。
孙策开始向东发展,势力大增,占据江东。孙策死后,他的弟弟孙权上位,并在公元229年创立了孙吴。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此时是司马家族掌权),均未成功,病死于陕西五丈原。
之后司马昭于263年灭蜀,司马炎在280年灭吴,晋一统天下。
三国归晋,结束了百年之久的纷争局面。
《掩目捕雀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死后,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掌权。当时一帮宦官(太监)的势力很不小,何进想依靠豪强董卓的兵力,把这帮宦官消灭。不料宦官首先发动,杀死了何进。另一豪强袁绍起兵,除尽宦官。董卓引兵入京(洛阳),赶走袁绍,废刘辩,诛何太后,立汉献帝。东汉政权从此落入董卓之手。
据《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和《后汉书•何进传》载,当何进想用计消灭宦官的时候,他的主簿(秘书)陈琳,曾劝他必须谨慎从事,否则,大事不成,反招祸害。陈琳说:“有句谚语叫做‘掩目捕雀’——捂住眼睛去捉麻雀,当然不可能达到目的。麻雀那样的小东西尚且不能轻易捉住,像这样的国家大事,岂能依靠诡计来办成!”何进没 有听取陈琳的劝告,果然失败了。
“掩目捕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比喻盲目办事、瞎摸瞎干。亦作“闭塞眼睛捉麻雀”。也和“瞎子摸象”的意思一样。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
《投笔从戎的意思和典故》
东汉初期,有一位通西域的英雄,姓班名超,字仲升,平陵(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就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兄弟。
班超从小就刻苦耐劳,勤工好学。因为家境贫困,青年时代常给官府抄写文件,也替私人抄写书籍,得些报酬,供养老母,补助家用。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班超很是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同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更是心怀忧虑。有一天,他一面抄写文件,一面觉得十分烦闷,忍不住立起身来,将笔猛地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qiān〕那样,立功异域,怎能长期把时间消磨在笔砚之间?”
班超的这句话,后来被记入了《后汉书》的《班超传》。在班超以前,傅介子和张骞,都曾通西域,为汉朝立过功。傅介子在汉昭帝时,出使西域,曾到过大宛国(今苏联乌兹别克的一部分)和楼兰(即鄯善〔shàn-shàn〕,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龟兹〔qiū-cí〕(在今新疆库车县)等国。张骞的通西域,比傅介子还早,在汉武帝时,就出使月氏〔ròu–zhī〕(原在甘肃、靑海一带,后西迁并扩大至印度恒河流域、克什米尔、阿富汗和葱岭一带),经过匈奴,被扣留了十多年才逃回来;后又出使乌孙(在今新疆温宿、伊宁二县之间),并分遣副使通大宛、康居(在今新疆北境,一部分在苏联境内)、大夏(在今阿富汗境内)等国,一时西北各国,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尊汉朝为上国。但是,到东汉的班超这时候,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往来,久已断绝,班超就在这时立下了傅介子、张骞式的雄心壮志。当时,班超扔下了笔,考虑之后,决定从军,当了一名军官。随后,他在新疆的哈密一带,打过匈奴,得了胜仗。接着,他建议通西域,东汉朝廷同意了,他就被任命为副使,随同正使郭恂[xún]出使西域,那时他四十岁。他在西域工作了三十一年,同五十多国建立了关系,回来的时候,已经七十一岁。他在青年时代许下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班超扔下了笔去从军的这个故事,叫做“投笔从戎 (róng) (戎,就是军事)”。后来,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就叫“投笔从戎”。
《孔融让梨》
人物介绍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时期鲁国(在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小时候品学兼备,特别是让梨的故事流传很久。长大后,成为有名气的文学家。
故事一
让梨
孔融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当过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当过太山都尉,母亲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而且谦让有礼、聪慧好学。孔融弟兄七个,他排行第六。
四岁那年,有一天母亲端出一大盘黄澄澄、鲜亮亮的梨,让孩子们吃。当时孔融是最小的孩子,母亲就让他先拿。孔融毫不犹豫地拿了一个最小的梨。
母亲见了,惊奇地问:“你为什么挑了个最小的呢?”
孔融认真地答道:“我的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
母亲把小孔融搂在怀里,高兴地说:“你从小就这么懂事,长大了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每日小练
1. 孔融小时候品学兼备,请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故事。
2. 孔融有怎样的优点?
上期答案
1. 淳于缇萦
2. 淳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