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3-09-16 10:37:20
第1篇:事半功倍的故事及寓意

孟子,名辑,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政论家。当时,各国间战争不息,人民不堪忍受暴虐政治的统治,迫切要求解放。因此孟子认为,这个时候,象齐国这样的大国,如能推行王道、实施仁政,以统一天下,比起周文王时代来要容易得多。
据《孟子•公孙丑》载,孟子对他的学生公孙丑说: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老百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严重。饥饿的人只要有吃的就行,口渴的人只要有喝的就好,不会有过髙的要求。孔子说过,“德政要推行起来,比邮驿传递文书命令还要快。”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如果实行仁政,那么老百姓的髙兴,就会象被颠倒吊起的人遇到了解救一般。所以,若要统一天下而能既省亊又有效,只有目前是最好的时机。
孟子的这段话,有三句后来成了成语: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比喻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只求解决问题,即使条件差些,也容易满足,愿意将就。这句成语,也可以说作“饥者易食,渴者易饮。”《孟子•尽心》载有孟子说的另一句话:“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也是这个意思。
“解倒悬”,即“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受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原意是:事情.只要做古人所做的一半,而所得的功效却可以比古人髙出一倍甚至数倍。后来,凡是工作省而效率高,就叫“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费工多而收效微,就叫做“事倍功半”。《礼记•学记》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省事而成绩很大;不会学习的人,老师费尽心力也难于见效。)”
第2篇:作法自毙的主人公是谁,作法自毙的典故、意思和造句、出处
【成语】
作法自毙
【拼音】
zuò fǎ zì bì
【释义】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解释: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近义词】
自取其祸 自掘坟墓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多行不义必自毙 自讨苦吃 自作自受 自投罗网 咎由自取 自取灭亡
【反义词】
嫁祸于人 引咎自责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原名叫卫鞅,变法成功后使秦国富国强兵,分封商地。但由于变法中触及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书中见“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意思就指,商鞅在变法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秦惠王继位后下令追捕商鞅。兵败后逃往商地,投宿旅馆。
店小二就说:“商君有令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没有办法商鞅只有继续赶路,路上被捕后押运到咸阳行车裂。
简单的来说就是,商鞅变法中为便于管理人员流动,所以颁布法令要求投宿者必须有凭证。可是最后就是因为自己这条法令才使自己车裂身亡。后人延说“商鞅变法,作法自毙”。意思: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比喻自己想出的办法,反而害了自己。
【造句举例】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比喻自作自受商鞅被秦王杀死了,真是作法自毙。
他以为耍小聪明可以矇骗过去,结果作法自毙,被班主任逮个正着。
第3篇:应声虫的成语典故,应声虫的意思和造句
【成语】
应声虫
【拼音】
yìng shēng chóng
【释义】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出处】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解释:有一个人得了应声的怪病,一说话喉咙中就会出现应声,就去问名医苏澄,苏澄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让他读,他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应了。于是苏澄立即配药医治,果然治好。
【近义词】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拾人牙慧
【反义词】
自成一家 直言不讳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杨勔[miǎn]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在中年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就是每当说话时,腹内即有回答的声音,数年之后,回答声音逐渐增大,好似两人对面相谈。杨勔非常害怕,一会以为自己活不久即将死掉,一会又怀疑是不是有鬼怪寄生在自己身上,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勔虽四处求医,但无法治愈。一天杨勔外出途中遇见一个叫陈罗汉的道士,两人相谈之时,杨勔将自己肚子能够有声音的事情告诉了道士。陈道士说:“你腹内生有应声虫,若长久不治,还要传染给妻子和儿女。最有效的治法是回家后捧读《神农本草经》,读一味药应声虫即回应,继续再读,直读到应声虫不应之药时,即可服此药,连服三日便可痊愈。”
杨勔回家后立即照办,当读到“雷丸,味寒苦,生川谷。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膏摩小儿百病”时,应声虫顿时失声,杨勔恐怕有误,连读了十多遍,仍不见腹内应声。杨勔大喜,道士说的果然没错,只要读到雷丸,肚子里立刻就没有了回应。如果按照《神农本草经》上面的方子去抓药吃,那肯定会更有效。
于是,杨勔立刻在药铺按照《神农本草经》的方子买药,买了好几颗雷丸,研为细粉,分成6份,每日2次,用冷水送服。三日后打下几尺长的绦虫3条,蛔虫、钩虫数十条之多。
自此,杨勔与人谈话,腹内再无应声。原来是杨勔的肚子里有蛔虫和钩虫的缘故。后人于是将这个故事引申出“应声虫”来,指代那些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
【造句举例】
在黑暗高压的统治之下,老百姓为了自保,只得当应声虫,随声附和,不敢有一点反抗。
社会必须使自身显然是对所有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冠军者,投机者和外国列强应声虫。
第4篇:势如破竹的主人公是谁?势如破竹的故事

三国末期,魏国政权逐渐从姓曹的手里转入到姓司马的手里。司马昭灭了蜀国,接着,他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曹奂的帝位,改称晋朝,自立为帝(即晋武帝)。随后又派杜预等领兵南下,灭了吴国。这样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复归于统一。
晋朝灭吴,杜预是有主要功劳的。这杜预,字元凯,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起初,在晋武帝司马炎朝中担任“度支尚书”,同僚称赞他肚子里颇多谋略,叫他“杜武库”。那时,晋武帝企图吞并吴国,但是大臣们却各有不同看法,只有杜预的意见和晋武帝暗合。晋武帝便派杜预为“平东将军”,后又调任“镇南大将军”,统兵南下攻伐吴国。战事进展得很顺利,出兵后才十来天,就占领了长江下游各城镇;沅、湘二水以南一带州郡,也相继表示降服;吴军都督孙歆〔xīn〕等被俘。
可是这时,有人说吴国立国已久,历来是个大国,一下子是难于打垮它的。目前又正是夏天,南方恰逢雨季,行军很不方便,加以气候热,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停进军,且待冬天再说。杜预大不以为然。据《晋书•杜预传》载,当时杜预答道:“……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于是晋军继续进击,节节胜利,果然很快灭了吴国。
“势如破竹”、“迎刃而解”这两句成语,就是从杜预的那句话而来的。“势如破竹”,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迅速向前推进,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破,是“剖”的意思)。《北史•周高祖纪》也有“乘破竹之势 ……”的说法。“迎刃而解”,比喻解决问题快当顺利,也像劈竹竿一样,劈开几节以后,刀子下去,竹竿便迎着刀刃分解了。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亊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
第5篇:舐糠及米的故事、意思

汉初,汉高祖刘邦,把刘家子弟,分封各地为诸侯,成立若干王国,其中较大的王国,兼有五、六郡的地盘,而中央直辖的只有十五郡。汉高祖死后,诸侯各国就渐渐不听号令,到汉景帝(刘启)时,各国和中央对抗的形势,更加严重。那时,汉景帝手下的主要谋划人晁错〔晁cháo〕为“御史大夫”,是个富有才能的政治家,人称“智囊”,他主张削减各国的领地,加强京师的权力和威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当时诸侯中,吴国是个大国,吴王刘濞〔pì〕早有夺取帝位的企图,便趁此机会,动员其他诸侯,联合起兵反抗。他说:“现在皇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言,侵削诸侯,一天紧一天,正如古语所说:‘舐〔Shì〕糠及米。’,其结果恐怕不仅是削减领地而已!”
“舐糠及米”,或作“舔槺及米”,比喻逐步地侵入。糠,是米的外层,先舔食外层的糠,渐渐地就要吃到米了。刘濞引用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今天削减领地,以后难保不进一步取消诸侯。
这样,历史上所谓的“吴楚七国之乱”或称“七国连兵”的事件,就爆发了。七国,就是吴、楚、胶西、胶北、淄川(淄zī)、济南、赵,而以吴王刘濞为首。刘濞宣称,他们不是反叛,乃是反对“邪臣”晁错,唯一的要求是:“谤诛晁错,以清君侧。”(诛,处死有罪的人,君侧,皇帝的身边。)爰盎﹝yuán-àng〕(《史记》作袁盎,曾任吴相,同晁错有私仇)竭力怂恿景帝,杀死晁错,向七国谢罪。景帝便下令将晁错斩首于东市。然而,刘濞等并不因此满足。最后,还是由周亚夫领兵讨伐,才把“七国之乱”平定。
这段历史,载《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书》也载。
清严复《救亡决论》:“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
第6篇:克己复礼成语典故
【成语】
克己复礼
【拼音】
kè jǐ fù lǐ
【释义】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近义词】
严于律己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中国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造句举例】
儒家作为主流文化,其思想核心为提倡“仁爱”、“克己复礼”、“舍生取义”等,注重“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以及“八目”的个人修养。
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
第7篇:众叛亲离成语典故
【成语】
众叛亲离
【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释义】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解释:仗恃武力就没有群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
【近义词】
不得人心 亲离众叛 分崩离析 笼络人心 亲痛仇快 孤家寡人 土崩瓦解
【反义词】
同仇敌忾 地利人和 百川归海 团结一致 人心归向 精诚团结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做卫国。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晋,一个叫公子州吁。州吁从小喜欢习武,整天舞刀弄棒,梦想就是能带兵打仗,成为领导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卫桓公是个老实人,行事比较懦弱,卫国经常受周边国家欺负,于是州吁便想阴谋篡位,取代哥哥卫桓公。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
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造句举例】
他做事非常固执,不听劝阻,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想当初得势时候他目中无人,鱼肉乡里,如今被举报,没有人愿意为他说话,这种众叛亲离的下场时他咎由自取。
第8篇:贩夫走卒成语典故
【成语】
贩夫走卒
【拼音】
fàn fū zǒu zú
【释义】
旧指小贩和差役。泛指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者和跑腿的下层卑微的人。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通国无不识字的百姓,即贩夫走卒,也都通晓天下大势,民智日进,国力自然日大了。”
解释:全国没有不识字的老百姓,即使是社会里地位低下者和跑腿的下层卑微的人也都知道国家大事,现在人民认识逐步提高,国力自然而然也就强大了。
【近义词】
贩夫贩妇 引车卖浆 贩夫皂隶 贩夫皁隶 贩夫驺卒
【反义词】
皇亲国戚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故事】
在古代,贩夫走卒是小贩和差役的职业。小贩是沿街叫卖或挨户出售日用杂货等的人。差役是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或者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也或者现代社会中不同行业阶层的从业服务者,介于政、军、商等的服务工作者。
在词典里面,,这个词并没有一丝的贬义,而是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这些人的生活状况,工作形象。这些人当中,有的从农村贩卖货物到城市,从城市贩卖货物到农村,从东边的商场贩卖货物到西边的商场,由西边的商场买货物到南边的商场,从中赚取差价获得利润。
在历史上的贩夫走卒当中做出巨大成绩的当速刘关张三人,刘备织席卖草,在人潮人海中识得关张二人,于是便演绎了一个桃园三结义荡气回肠的故事以及后来的创业成功的故事。最倒霉的应该是被鲁提辖打破脑袋的郑屠户,因为他是欺行霸市的典型。
在传统的人们对这些贩夫走卒的印象,往往是短斤少两,以假充好,以劣充优。在新时代提倡诚信经营,而短斤少两以劣充优的情况也仍然屡见不鲜。
于是,后人在日常使用中总结出成语“贩夫走卒”,用来指社会里地位低下者和跑腿的下层卑微的人。
【造句举例】
按照传统观念,市井展现的多是瓜瓣豆叶的琐屑和贩夫走卒的低俗,所以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昔日难登大雅之堂。
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是犯了法,照样一视同仁,就连天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
第9篇:束手待毙成语典故
【成语】
束手待毙
【拼音】
shù shǒu dài bì
【释义】
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蔡瑁曰:“子柔之言,直拙计也。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某虽不才,愿请军出城,以决一战。”
解释:蔡瑁说道:“子柔的言,简直是一个糟糕的计策。现在敌军兵临城下,马上就要到护城河旁了。怎么能够坐以待毙。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是愿意请愿出城,与敌军决一死战。
【近义词】
一筹莫展 小手小脚 计无所出 束手待死 束手就殪 手足无措 坐以待毙 自投罗网 束手就擒 引颈受戮 束手无策
【反义词】
负隅顽抗 死里逃生 出奇制胜 死里求生 垂死挣扎 负隅反抗 应付自如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地方势力割据,历史上也称这一时期为东晋十六国。
占据黄河以北许多州郡的石勒,随着实力的不断发展,打算进一步吞并割据幽州的王浚。但王浚所居的蓟城距石勒所居的襄国有千里之遥,远征作战,决非易事。石勒的谋士张宾建议他先假意归附王浚,投其所好,取得他的信任,然后乘机用兵夺取幽州。石勒对此非常赞成。于是派王子春和董肇二人,带着书信和名贵的礼物,于313年冬前往蓟城去见王浚,并表示拥戴王浚为王。
长期盘踞幽州的王浚刑政苛暴,吏治黑暗腐败。他名为晋臣,实“怀潜逆之志”。他痴迷皇权,代晋称帝是他多年的宿愿。王子春和董肇代表石勒卑词厚礼向王浚请降,石勒的信中还劝王浚应天顺时,早登皇位。声称自己将象对待天地父母一样忠诚奉戴。王浚看过信,万分高兴。皇权的迷梦使他利令智昏,认不清这是石勒的计策,于是王浚收下了石勒的礼物,并封王子春为列侯,又派使臣带礼物回拜石勒,从而为他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当王浚使臣到襄国时,石勒又诚惶诚恐,厚加礼待,同时藏匿精兵利甲,故意显出一副残破不堪的景象。甚至给王浚的上书中:“万望陛下身登九五之时,能让小臣前往参加拥立大典。”并请求王浚封他为并州牧、广平公。用以麻痹王浚。当王浚的皇帝春梦正酣之时,石勒却积极地做进攻幽州的准备。
但石勒对攻打幽州不无后顾之忧,怕出兵王浚,引来刘琨和鲜卑、乌丸趁机袭取他的后方。张宾劝他说,鲜卑、乌丸是乌合之众,首领也是昏庸之辈,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刘琨与王浚貌合神离,我们攻打他的政敌王浚,他不会反对。
建兴二年(314年)二月,石勒率轻骑日夜兼程,奔赴幽州。军到易水,守将向王浚告急,要求出兵拒战,他不以为然,下令说:“石公来,正欲奉戴我也,敢言击者斩!”他不作任何戒备,准备束手待毙,并且还设宴恭候石勒。石勒率精骑进入蓟城,直达王浚厅堂,王浚出来迎接被执,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但为时已晚。石勒兵不血刃,占领蓟城。王浚在他皇帝美梦被惊醒时,被押回襄国,斩首示众。
【造句举例】
我们不能束手待毙,必须想个妥帖的办法脱离危险。
敌军压境,我们要设法突围,不可束手待毙。
第10篇: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解释:马援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后说道:“作为烈士,就该这样啊。”
【近义词】
捐躯疆场 以泽量尸 决一死战 肝脑涂地 赴汤蹈火 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反义词】
临阵逃脱 临阵脱逃 贪生怕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造句举例】
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不畏牺牲,为了打败美国野心狼,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