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读后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5 00:04:04
《《彼得·潘》读后感3篇》
第一篇:永无岛的“飞行魔法”
提纲
1. 引出永无岛:描述彼得・潘带着温迪飞到永无岛的场景,岛上有会飞的海盗船、爱笑的美人鱼、打打闹闹的 Lost Boys。
2. 飞行的快乐:“我”对“飞行”的向往,以及彼得・潘教大家飞行的秘诀——“想开心的事”,补充具体对话。
3. 联系自己:想起和同学跳皮筋时“假装会飞”的游戏,加入同学的反应,明白快乐就是飞行的魔法。
读《彼得・潘》时,我总盯着“飞行”的段落看。彼得・潘戴着树叶做的帽子,拉着温迪的手从窗户飞出去,月光像银线缠在他们脚上,飞过屋顶时,温迪的辫子都飘成了小旗子。永无岛上更神奇:海盗船在天上飘,美人鱼坐在礁石上笑,Lost Boys 骑着风筝追蝴蝶。彼得・潘对温迪眨眨眼说:“别想算术题,想想草莓蛋糕有多甜,就能飞更高啦!”原来只要“想开心的事”,就能飞起来!
彼得・潘说:“飞得最高的人,心里装着最多的笑。”这让我想起上周和同学跳皮筋,我们举着皮筋喊“起飞啦”,蹦得老高时,真觉得脚底板离了地。小雨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说“我好像摸到云彩了”,那天阳光照在脸上,和书里写的“飞行时的风”一样暖。
现在我知道,不用真的长出翅膀也能“飞”。画一幅乱糟糟的画时,想着“这是外星人的家”就很开心;帮妈妈摆碗筷时,哼着自己编的歌就像在跳飞行舞。彼得・潘的永无岛藏在书里,可我们的“飞行魔法”,藏在每天的笑里呀。
修改建议
1. 增加飞行时的感官细节,比如“飞过面包店时,能闻到刚出炉的奶油香”,让场景更鲜活,呼应“想开心的事”。
2. 可补充“自己创造快乐”的例子,比如“给多肉浇水时,假装在给小矮人浇魔法泉”,让“快乐魔法”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学用“书中场景+生活场景”的呼应:先写彼得・潘飞行的神奇(月光缠脚、闻见蛋糕香),再写自己跳皮筋的快乐(同学笑、摸云彩),让“快乐能带来飞翔感”的感悟有画面支撑。
2. 用“小物件”串联快乐:比如书里的“树叶帽子”、生活中的“皮筋”“多肉”,让抽象的“快乐”附着在具体事物上,更易理解。
第二篇:不想长大的“小秘密”
提纲
1. 彼得・潘的选择:他拒绝长大,怕变成“戴眼镜的大人”,永远留在永无岛当孩子王,补充他害怕长大的具体细节。
2. “我”的矛盾:既羡慕彼得・潘不用写作业,又想念妈妈讲睡前故事时的温暖,加入妈妈照顾自己的小事。
3. 明白的事:长大不是丢了快乐,是能帮妈妈做事,就像温迪在岛上学会照顾 Lost Boys,举例自己成长的小事。
彼得・潘最可爱的地方,是他总说“我才不要长大”。他怕长大要穿硬邦邦的皮鞋,磨得脚后跟疼;怕像爸爸那样整天看报纸,连抬头看云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他赖在永无岛,和海盗打架时故意学小狗叫,跟美人鱼比赛憋气,永远当梳着乱发的小孩。
一开始我超羡慕他——不用背古诗,不用练口算,多好!可看到温迪想家,偷偷给弟弟写回信时,我突然想起妈妈每晚给我盖被子的手,暖暖的,带着肥皂的香味。上次我发烧,妈妈半夜起来给我擦额头,头发乱糟糟的,像刚从永无岛跑回来,可她的手一点都不扎,比彼得・潘的树叶枕头舒服一百倍。
上周我帮妈妈叠被子,她笑着说“我的小大人”。那一刻我懂了:长大不是变成“戴眼镜的大人”,是能给妈妈递杯水,能自己整理书包。就像温迪在岛上学会给 Lost Boys 缝衣服,我们的“长大”,是带着快乐变能干呀。
修改建议
1. 对比彼得・潘和温迪的成长轨迹,比如“彼得・潘还在抢海盗的糖果时,温迪已经会把糖果分给小不点,帮他们擦眼泪了”,让“成长”的对比更鲜明。
2. 补充自己做事后的心理活动,比如“叠被子虽然歪歪扭扭,但看着妈妈的笑脸,心里像揣了颗热乎乎的糖”,让情感更饱满。
写作建议
1. 学用“具体细节”表现矛盾:写羡慕时,举“不用背古诗”的例子;写想念时,描“妈妈擦额头”的画面,让“不想长大又期待成长”的矛盾更真实。
2. 用“小变化”定义成长:不用空谈“成长的意义”,而是像“叠被子”“递水杯”这样的小事,让“成长”变得可触可感。
第三篇:海盗船上的“勇气课”
提纲
1. 海盗船的冒险:描述彼得・潘和胡克船长在海盗船上的打斗,加入动作细节,体现彼得・潘害怕却勇敢。
2. 勇气的样子:“我”发现勇气不是不害怕,是害怕时还敢往前冲——结合彼得・潘的表现具体说明。
3. 自己的勇气:想起第一次上台讲故事的事,补充台下同学的反应,展现自己如何像彼得・潘一样克服紧张。
永无岛的海盗船总让我捏把汗。胡克船长的铁钩子“咔嗒咔嗒”响,彼得・潘握着匕首的手都在抖,可他还是蹦到桅杆上喊:“你怕鳄鱼,我才不怕你!”胡克的钩子勾住了他的衣角,彼得・潘猛地一转身,用匕首割断绳子,像只灵活的小猴子翻到船帆上。后来鳄鱼“滴答滴答”追来了,他居然拉着胡克的钩子往鳄鱼嘴边送——原来勇敢的人,紧张时也会发抖呀。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上台讲“三只小猪”的故事。站在台上时,腿抖得像风吹的小草,脑子一片空白。突然想起彼得・潘发抖的手,我攥紧拳头大声说:“从前有三只……”中间卡壳时,小明冲我眨眼睛,小雨竖着大拇指,像 Lost Boys 在给彼得・潘加油。我深吸一口气,终于讲完了,下台时老师说“你敢站上去,就是小勇士”。
现在我知道,彼得・潘的勇气不是天生的。就像他藏在树后偷看海盗时,肯定也想过“要不跑吧”,可他更想保护温迪和 Lost Boys。我们的勇气也一样:敢举手回答问题,敢把摔坏的杯子告诉妈妈,都是自己的“海盗船冒险”呀。
修改建议
1. 增加彼得・潘内心的挣扎,比如“他躲在桅杆后,听见自己的心跳像打鼓”,让“害怕却勇敢”更真实。
2. 补充“勇气带来的变化”,比如“现在敢主动举手发言,发现被老师表扬的感觉像飞到了永无岛”,让勇气的价值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学用“动作+心理”描写勇气:写彼得・潘时,既写“握匕首的手抖”(动作),又写“喊着不怕”(心理);写自己时,既写“腿抖像小草”(动作),又写“攥拳大声说”(心理),展现“勇气藏在害怕里”。
2. 用“呼应”强化主题:让生活中的“同学加油”呼应书中的“保护同伴”,让“举手发言”呼应“海盗船冒险”,让抽象的“勇气”有故事支撑。
给孩子选成长启蒙书,《彼得·潘》是能让孩子笑着思考“长大”的经典!
永无岛上藏着所有孩子的梦想:会飞的海盗船、和美人鱼聊天、永远不用写作业……但彼得·潘拒绝长大的故事里,藏着更珍贵的成长答案:为什么温迪会想家?为什么“不想长大”的彼得,其实也羡慕着大人的温暖?
没有一句说教,却能让孩子跟着情节明白:长大不是失去快乐,而是像温迪那样,从被照顾的小孩变成会照顾别人的小大人;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像彼得·潘那样,发抖着也敢冲向海盗船。
家长陪读时,能自然聊起“你想不想像温迪一样学做事呀”,比唠叨更有效。文字像带翅膀的小精灵,7-12岁孩子能轻松读进去,读完还会追着问“永无岛真的存在吗”。
这本让孩子向往冒险、也懂得珍惜家的书,会成为孩子书架上舍不得看完的魔法礼物。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3篇》
第一篇:《宝葫芦帮倒忙》
提纲
1. 引出故事:王葆以为宝葫芦能解决麻烦,结果却闯了祸,列举偷鱼、偷答案等具体事例。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让姐姐帮忙写小纸条被老师发现的经历,对比自己努力背会后的感受。
3. 总结感悟:明白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才更让人踏实和开心。
读《宝葫芦的秘密》时,我总忍不住笑——王葆以为宝葫芦能帮他解决所有麻烦,结果却闯了一堆祸。他想钓鱼,宝葫芦就把别人桶里的鱼全移过来,钓友们指着他骂“小偷”;他想考个好成绩,宝葫芦竟把班长的答案抄到他卷子上,老师拿着两张一模一样的试卷,严肃地说:“诚实比分数更重要。”原来宝葫芦的“帮忙”都是偷来的,就像借别人的作业抄,永远学不会真本事。
这让我想起上次的事:我不想背课文,让姐姐帮我把段落大意写在小纸条上。可上课抽背时,纸条不小心掉在地上,老师捡起来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老师没批评我,只是说:“背会的知识,就像自己口袋里的糖,什么时候吃都甜;偷来的答案,就像抢别人的糖,吃着也不香。”后来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一句句地读、一段段地背,第二天主动举手背诵时,声音响亮又流利,那种踏实的感觉,比偷偷看纸条舒服多了。
王葆最后把宝葫芦扔回湖里,靠自己每天放学后练游泳,终于在比赛中拿了名次。我也要像他一样,自己背课文、自己做算术题。虽然会累一点,但当老师在作业本上画小红花时,那种开心,宝葫芦可变不出来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宝葫芦帮忙的本质:明确点出“偷来的成果”这一关键,让“帮倒忙”的原因更清晰,如原文中“原来宝葫芦的‘帮忙’都是偷来的”。
2. 强化对比感受:增加自己努力后的具体表现(如“声音响亮又流利”),与偷偷看纸条的不安形成对比,突出努力的价值。
写作建议
1. 学用“书中事例+生活教训”的结构:先写宝葫芦偷鱼、偷答案的具体情节,再讲自己抄纸条的经历,让“不劳而获不好”的观点有真实事例支撑。
2. 用“比喻”讲清道理:像“糖”“口袋里的知识”这样的比喻,能把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比如还可以说“自己做的作业像亲手包的饺子,吃着特别香;抄来的作业像凉透的剩饭,咽着没滋味”。
第二篇:《我比王葆聪明》
提纲
1. 提出观点:觉得自己比王葆聪明,因为早就发现“自己做”比“靠别人”有意思。
2. 对比分析:将王葆靠宝葫芦赢棋、画画的无趣,与自己拼乐高、画全家福的成就感进行对比。
3. 总结感悟:明白靠自己手做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比宝葫芦变的珍贵。
王葆一开始总想着“要是有宝葫芦就好了”,可我读完书,却觉得自己比他聪明——因为我早就发现,“自己做”比“靠别人”有意思多了。
王葆靠宝葫芦赢了下棋,别人夸他厉害,他却红着脸说不出怎么赢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他让宝葫芦变了幅画交作业,老师问画里的故事,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就像我拼乐高,要是爸爸直接帮我拼好城堡,我只会看一眼就放一边;但如果是我对着图纸,一步步拼出尖尖的塔楼、带窗户的墙,哪怕花了三个小时,也会举着城堡跳起来喊“我太厉害了”!上次我画全家福,虽然弟弟的耳朵画得像小扇子,妈妈的头发歪歪扭扭,但我能指着画告诉奶奶:“这是我们去公园玩呀!”那种开心,宝葫芦可给不了。
王葆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说:“靠自己的手做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现在我做手工、写作业,都不想让妈妈帮忙了。慢慢做、认真做,就算做得慢一点,也是属于我的“成果”,比宝葫芦变的任何东西都珍贵。
修改建议
1. 增加对比细节:补充王葆靠宝葫芦画画的尴尬(如“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与自己画全家福的具体快乐(如“告诉奶奶画里的故事”)形成更鲜明的对比。
2. 深化成就感原因:可以加入“拼乐高时,我还发明了图纸上没有的小旗子”这类细节,说明自己做的过程能带来新创意,比宝葫芦的“复制粘贴”更有趣。
写作建议
1. 学用“对比”突出观点:把“靠别人”的无趣(王葆赢棋脸红、画画答不出)和“自己做”的快乐(拼乐高欢呼、画全家福分享)对比,让“自己做更有意义”的态度更鲜明。
2. 用“细节描写”表现成就感:写自己做事时,描述“一步步怎么做的”(如看图纸拼乐高、画歪歪扭扭的头发)和“内心的感受”(跳起来喊、开心分享),让快乐更真实可感。
第三篇:《我的“宝葫芦”》
提纲
1. 提出观点:每个人都有“宝葫芦”,即“努力”“坚持”“认真”等品质。
2. 联系实际:结合王葆靠自己赢游泳比赛和自己学骑自行车、背课文的经历,说明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3. 总结感悟:要好好运用自己的“宝葫芦”,让自己不断进步,畅想未来目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宝葫芦”,只是它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努力”“坚持”“认真”。王葆到最后才发现,这些比真的宝葫芦厉害多了。
王葆练游泳时,一开始总游不快,想让宝葫芦帮忙。可后来他自己练,每天放学后都去泳池,呛了好多水也不放弃,腿酸得抬不起来就歇五分钟再练,最后居然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想起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总摔,膝盖都青了,我哭着说“再也不学了”。爸爸说:“王葆要是怕呛水,能赢比赛吗?”我就咬着牙继续练,扶着墙慢慢蹬,摔了就爬起来,现在不仅会骑,还能带着弟弟兜风呢!
我的“宝葫芦”就是“不放弃”。背课文记不住,就先一句句读,再分段背,忘了就翻书看,直到能一口气背下来;跳绳跳不好,就每天放学练十分钟,从一次跳五个,到现在能连跳三十个。这些虽然不能像宝葫芦那样“一下变出来”,却能让我慢慢进步。我还想用这个“宝葫芦”学会弹钢琴,每天练20分钟,相信明年能弹出《小星星》给妈妈听。就像王葆说的:“自己走的路,哪怕慢,也是往前走。”我要好好用我的“宝葫芦”,让自己越来越棒。
修改建议
1. 细化“宝葫芦”的用法:具体写背课文、练跳绳的步骤(如“分段背”“每天练十分钟”),让“不放弃”的品质有实际载体,更易理解。
2. 明确未来目标:加入学钢琴的具体计划(如“练20分钟”“弹《小星星》”),让“运用宝葫芦”的方向更清晰。
写作建议
1. 学用“比喻”定义抽象品质:像原文把“努力”“坚持”比作“宝葫芦”,可仿写“细心就像我的小放大镜,能帮我找出作业里的错字”“勇敢就像我的小盾牌,能帮我打败上台演讲的紧张”,让品质更形象。
2. 用“书中事例+自身经历”印证价值:先写王葆如何靠坚持成功(呛水不放弃),再讲自己如何用坚持进步(摔了爬起来学骑车),最后延伸到未来计划,让“品质是宝葫芦”的观点更有层次。
给孩子选成长启蒙书,《宝葫芦的秘密》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
这是个让孩子笑着明白道理的故事:小学生王葆意外得到能变出一切的宝葫芦,却发现不劳而获的“魔法”带来一堆麻烦——赢了棋却不知怎么赢的,考了高分却被老师质疑,连想吃的鱼都是偷来的。
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藏着孩子成长的关键答案:为什么要自己努力?靠别人得到的快乐为什么不长久?书中的每一次“闹笑话”,都是在帮孩子悄悄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陪读时,还能自然聊起“自己的事自己做”“诚实比成绩重要”,比苦口婆心讲道理有效10倍。文字轻松有趣,插画活泼生动,7-12岁孩子能轻松读进去,读完还会追着讨论“要是我有宝葫芦会怎么做”。
一本让孩子笑出声、有思考,还能帮家长解决教育难题的好书,值得放进每个孩子的书架!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3篇》
第一篇:《会流泪的童话》
提纲
1. 引出感受:读《安徒生童话》时总会流泪,列举《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让人感动的故事,加入细节描写。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在公园给捡瓶子的老奶奶钱、给流浪猫喂牛奶的经历,理解安徒生写这些故事的用意。
3. 总结感悟:明白眼泪掉过之后,能长出一颗更软的心,学会心疼身边的人和事。
读《安徒生童话》时,我的眼泪总像断了线的珠子。《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她光脚踩在雪地上,冻得通红的脚趾蜷成一团,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眼里闪着的光像星星,可最后还是在墙角缩成了小小的一团。读着读着,我的手都凉了,好像和她一起站在寒风里。《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化成泡沫的那一刻,我捂着书哭了好久,她为了爱情放弃鱼尾和声音,多傻呀,可又多勇敢啊。
但这些会让人哭的故事,却越读越喜欢。就像上次在公园,看到一个捡瓶子的老奶奶,她的手指冻得裂了口,我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妈妈给我买零食的钱塞给了她。奶奶惊讶地看着我,眼里也闪着光,像小女孩看到的奶奶的笑脸。前几天放学,我看到楼道里的流浪猫,想起小美人鱼对小动物的温柔,就把家里的牛奶倒在碟子里,看着它小口小口喝,心里暖暖的。妈妈说,安徒生爷爷写这些故事,不是让我们难过,是让我们学会心疼别人。
现在我每次读这些故事,都会想起那个奶奶的笑容和小猫的样子。原来眼泪掉过之后,心会变得软软的——以前看到乞讨的人会躲开,现在会递上一颗糖;以前觉得妈妈唠叨,现在会帮她捶捶背。这些童话就像温柔的小手,轻轻揉软了我的心。
修改建议
1. 增加“心变软”的细节动作:比如“帮妈妈捶背时,我特意轻一点,怕弄疼她,就像怕碰碎小美人鱼的泡沫一样”,让转变更生动。
2. 补充故事中温暖的瞬间: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想里和奶奶拥抱,虽然短暂,却藏着安徒生爷爷的善意”,让感动更有层次。
写作建议
1. 学用“感官联动”写感动:把书中的场景(如小女孩的冻脚)和自己的感受(手凉、心疼)结合,比如“读《海的女儿》时,好像嘴里尝到了海水的咸味,心里却酸酸的”。
2. 用“小事链”表现成长:像文中“给奶奶钱→喂流浪猫→帮妈妈捶背”一样,用一连串小事证明自己的改变,让“心变软”不空洞。
第二篇:《童话里的“小奇迹”》
提纲
1. 引出主题:《安徒生童话》里藏着好多小奇迹,列举《丑小鸭》《拇指姑娘》等故事中的奇迹,分析奇迹来自坚持和勇敢。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学跳绳从被嘲笑到成功的经历,突出练习过程的细节。
3. 总结感悟:明白生活中也能创造奇迹,只要不放弃,并畅想未来的目标。
《安徒生童话》里藏着好多小奇迹,就像埋在沙子里的珍珠。《丑小鸭》里,灰扑扑的小鸭子被哥哥姐姐啄、被养鸡场的鸡欺负,可它从来没放弃过扇动翅膀,最后变成了天鹅——它的奇迹,是每天在水里练习游泳练出来的。《拇指姑娘》那么小,躺在郁金香花瓣上睡觉,却敢跟着燕子飞过大海,最后在花田里找到了王子,她的奇迹,是勇敢给的。
这些奇迹让我想起自己学跳绳的事。一开始我总被绳子绊倒,绳子像调皮的蛇,缠得我膝盖青一块紫一块。同学笑我“像只笨企鹅”,我躲在操场角落偷偷哭,眼泪滴在跳绳上,像极了被欺负的丑小鸭。但我想起它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天天往水里跳,就咬着牙每天放学后练十分钟:绳子缠脚了,解开再跳;手心出汗了,在衣服上擦一擦;腿酸了,揉一揉继续。现在我能一分钟跳100下了,老师还让我当跳绳小老师呢!
原来童话里的奇迹,在生活中也能发生。丑小鸭靠练习变成天鹅,我靠坚持学会跳绳,它们都不是魔法变出来的。接下来我想学会骑自行车,就像学跳绳一样,摔倒了再爬起来,说不定很快就能带着弟弟兜风了。只要不放弃,每个普通的小孩,都能让自己的生活开出奇迹的花。
修改建议
1. 给“奇迹”加比喻:比如“坚持就像给奇迹浇水,每天浇一点,总有一天会开花”,让道理更形象。
2. 补充成功后的感受:比如“当老师喊我‘小老师’时,我心里像揣了颗糖,比丑小鸭第一次飞起来还甜”,让喜悦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学用“困难+办法”写坚持:像文中“绳子缠脚→解开再跳”一样,写出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让“不放弃”有细节支撑。
2. 用“童话人物做榜样”:写自己努力时,多想想童话角色的做法,比如“练累了就想‘丑小鸭现在肯定还在水里游呢’”,让动力更真实。
第三篇:《和童话人物做朋友》
提纲
1. 引出感受:读《安徒生童话》时觉得人物就在身边,列举《皇帝的新装》《野天鹅》《小锡兵》等故事中的人物与身边人的联系。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参加朗诵比赛、练钢琴时,受小锡兵精神鼓舞的经历,加入想象画面。
3. 总结感悟:这些童话人物像好朋友,在不同时候给予自己帮助和启示,陪伴自己成长。
读《安徒生童话》时,我总觉得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像一群看不见的好朋友。《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小孩,像我们班的小雨——上次老师把“鸟”写成“乌”,大家都不敢说,只有她举着手大声说“少了一点”,和故事里的小孩一样勇敢。《野天鹅》里的艾丽莎,为了救哥哥忍着刺痛织毛衣,让我想起妈妈:她每天加班到很晚,眼睛熬得像兔子,却总说“不累”,就像艾丽莎藏起自己的辛苦。
我最喜欢的是《小锡兵》,那个只有一条腿的锡兵,不管被扔到火炉里还是下水道,都直直地站着,手里紧紧握着枪。上次我参加朗诵比赛,站在台上腿抖得像筛糠,突然觉得小锡兵就站在话筒旁边,挺着胸说“别怕,像我一样站直”,我赶紧挺直腰板,居然得了二等奖!练钢琴累了想放弃时,我好像看到他在琴键上站着,一条腿也稳稳的,就继续弹下去;跑步落后时,想起他不认输的样子,就拼命往前冲。
现在这些童话人物真的成了我的好朋友。遇到困难时,小锡兵教我坚持;想撒谎时,说真话的小孩提醒我“要诚实”;看到妈妈揉肩膀,艾丽莎让我赶紧去帮忙捶背。放学路上,我总觉得小锡兵站在书包上,说“挺直背走路呀”,我就立刻把腰挺直了。读这本书,就像交了一群永远不会离开的好朋友,陪着我慢慢长大,真好。
修改建议
1. 增加和“朋友”的互动:比如“给妈妈捶背时,好像艾丽莎在旁边说‘轻一点,再轻一点’,我就放慢了速度”,让陪伴感更强。
2. 补充其他人物的帮助:比如“被同学误会时,想起《夜莺》里的小鸟原谅了皇帝,我就主动和同学讲和了”,让“朋友圈”更丰富。
写作建议
1. 学用“联想+想象”:把童话人物和身边人联系后,再想象他们就在眼前(如“小锡兵站在书包上”),让“朋友”的感觉更真实。
2. 用“具体场景+人物启示”:每个场景都写明“遇到什么事+哪个童话人物帮了我+怎么帮的”,比如“练琴放弃→小锡兵→想起他站得直就继续练”,让结构更清晰。
《安徒生童话》是一本值得家长为孩子选购的经典好书。它由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包含了 160 多篇精彩故事,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陪伴了无数孩子成长。
书中有像《丑小鸭》《拇指姑娘》等鼓励孩子勇敢追梦、认识自我价值的故事,也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这般能让孩子学会同情、懂得爱的篇章。其语言简洁且富有韵律,故事既充满奇幻色彩,又不乏现实意义,能帮孩子拓展想象力,同时启发他们思考生活。
孩子能从中学到善良、勇敢、真诚等美好品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认知。而且,它适宜亲子共读,家长能借故事和孩子探讨人生道理,拉近亲子距离。将它送给孩子,就是为其送上了一把开启智慧与心灵成长之门的钥匙。
《《格林童话》读后感3篇》
第一篇:《童话里的“勇气魔法”》
提纲
1. 引出主题:《格林童话》里藏着“勇气魔法”,并列举《莴苣姑娘》《勇敢的小裁缝》《六只天鹅》等故事中的勇气表现,重点细化小裁缝的勇敢。
2. 联系自身:讲述自己学校竞选班干部时,受小裁缝故事的鼓舞而鼓起勇气的经历,突出心理变化。
3. 得出感悟:明白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还敢往前走,并畅想未来如何运用这种勇气。
《格林童话》里藏着好多“勇气魔法”。《莴苣姑娘》被关在高高的塔楼里,却敢顺着长发让王子爬上来;《六只天鹅》里的公主,为了救哥哥,七年不说话也不放弃;最让我佩服的是《勇敢的小裁缝》——他个子小小的,面对巨人时手心直冒汗,却故意把面包渣捏碎说成“石头”,假装力气很大,靠聪明的勇敢战胜了巨人。这些故事读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好像自己也充满了勇气。
上次学校竞选班干部,我想报名却不敢,总怕说不好发言稿。夜里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小裁缝挺胸抬头的样子。第二天我咬着牙报了名,站在讲台上时,腿抖得像踩在棉花上,手心全是汗。可一想到小裁缝连巨人都不怕,我就握紧拳头,大声说完了所有话。最后虽然没选上,可老师说“敢上台就是胜利”,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好像真的被“勇气魔法”射中了。
原来勇气不是不害怕,是害怕的时候还敢往前走。就像童话里的主人公,他们也会哭、会发抖,可从来没停下脚步。下次学骑自行车摔倒时,我要对自己说“再试一次”;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就想想小裁缝——让“勇气魔法”一直陪着我长大。
修改建议
1. 增加童话场景的动态感:比如写莴苣姑娘“把长发从塔顶垂下去时,发丝在空中轻轻晃,像在说‘别害怕’”,让勇气的画面更鲜活。
2. 细化“勇气魔法”的感受:比如“竞选后回到座位,同桌对我竖大拇指,我突然觉得‘勇气魔法’就是心里的小火苗,越烧越旺”,让抽象的勇气变得可感。
写作建议
1. 学用“特写镜头”写勇敢:选一个童话人物的勇敢瞬间(如小裁缝面对巨人),放大动作(捏碎面包渣)、神态(挺胸抬头),让勇气有具体模样。
2. 用“前后对比”显成长:比如写“以前我连举手发言都怕,现在敢竞选班干部”,通过变化突出童话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篇:《童话里的“善良会发芽”》
提纲
1. 提出观点:读《格林童话》发现善良像种子,能长出甜甜的果实,并列举相关故事,分析善良的“魔力”。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原谅同桌洒墨水并得到回报的经历,再补充一个看到的善良事例。
3. 总结感悟:明白善良会“发芽”,小小的善良会带来大大的快乐。
读《格林童话》时,我发现善良就像种子,总能长出甜甜的果实。《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她,最后得到了珍贵的宝石;《灰姑娘》对小动物都那么好,鸽子就帮她捡豆子、送漂亮礼服。善良的魔力就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暖,谁都想靠近——就像小矮人喜欢白雪公主的温柔,鸽子愿意帮灰姑娘的忙。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的事:同桌莉莉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了我的新本子上,急得眼睛红红的。我刚想发脾气,突然想起白雪公主原谅了偷偷拿她东西的小矮人,就笑着说“没事,我再买一本就行”。没想到第二天,莉莉把自己最爱的贴纸全贴在了我的新本子上,还写着“谢谢你”。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像开了朵花。昨天在小区里,我看到清洁工阿姨帮老奶奶提沉甸甸的菜篮子,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好孩子”,阿姨的脸也红扑扑的——这也是善良在发芽呀。
原来善良真的会“发芽”——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就像童话里说的,哪怕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帮流浪猫找个温暖的窝,这些小小的善良,最后都会变成大大的快乐,像结满果子的树,沉甸甸的全是甜。
修改建议
1. 给善良的“种子”加细节:比如“灰姑娘给鸽子喂食时,会轻轻抚摸它们的羽毛,说‘快吃吧’,这种温柔就是善良的种子”,让比喻更具体。
2. 补充自己的行动变化:比如“现在看到同学忘带文具,我会主动递过去,看着他们的笑脸,就像看到自己种的小芽长高了”,让感悟有延续性。
写作建议
1. 学用“生活小镜头”展现金善:像写“清洁工帮老奶奶提菜”“莉莉贴贴纸”一样,用一两句话记录身边的善良瞬间,让“发芽”的过程看得见。
2. 用“五感描写”表感受:比如写善良带来的快乐时,用“心里甜甜的”(味觉)、“像被太阳晒着”(触觉),让情感更生动。
第三篇:《我给童话加个“现代结尾”》
提纲
1. 个人做法:读《格林童话》时爱给故事加“现代结尾”,以《小红帽》《青蛙王子》《白雪公主》为例说明,加入具体对话。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和弟弟分蛋糕、和同学分工做手工的经历,说明从童话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 总结感悟:童话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能帮自己变成更聪明的小孩。
读《格林童话》时,我总爱给故事加个“现代结尾”。比如《小红帽》,现在的小红帽肯定不会轻易相信陌生狼的话,她会掏出电话手表打给妈妈:“妈妈,森林里有只狼说你让我走另一条路,是真的吗?”挂了电话还会举起书包里的报警器,对狼说“你再跟着我就报警啦”。
《青蛙王子》里的公主,不会再把青蛙扔到墙上,而是蹲下来笑眯眯地说:“我帮你变回人形,你教我怎么和小动物说话,好不好?”青蛙眨眨眼睛:“一言为定!”就连《白雪公主》,也学会了用手机视频通话,每天跟王子报平安:“我在小矮人家很安全,你别担心呀。”
妈妈说我这是在“读懂童话里的智慧”。就像上次我和弟弟分蛋糕,弟弟非要最大的那块,我想起童话里“商量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没直接让给他,而是说:“我们比赛背古诗,谁背得多谁选大的。”最后弟弟输了,却笑着拿起小蛋糕说“下次我一定赢”。前几天小组做手工,我学着公主和青蛙“分工合作”,对同学说“你剪纸,我涂色,肯定做得又快又好”,果然拿了奖。要是像以前那样各干各的,说不定早就吵架了。
原来童话不只是老故事,还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我读《格林童话》,不光看情节,还会想“要是现在发生这件事,该怎么做”。这样一来,那些几百年前的故事,就像长在了我的生活里,帮我变成更聪明的小孩——就像给童话加结尾时,我也在给生活加“好办法”呀。
修改建议
1. 给现代结尾加“小道具”:比如《小红帽》里“背着印有卡通图案的书包,报警器挂在拉链上晃来晃去”,让现代感更真实。
2. 细化“智慧应用”的细节:比如写分工做手工时,“我涂红色时,同学特意把剪纸的边缘剪得圆圆的,说‘这样你涂色不容易出边’,这就是童话里的‘互相帮忙’呀”,让联系更紧密。
写作建议
1. 学用“童话元素+现代生活”混搭:比如把童话里的“商量”变成生活中的“比赛背诗”,把“合作”变成“分工做手工”,让古老的故事有新活力。
2. 用“提问+回答”推动思考:读童话时多问自己“如果是我,会用什么现代工具?”“除了吵架,还有什么办法?”,让读后感有探索感。
《格林童话》是一本能让孩子在奇幻故事里悄悄成长的魔法书。
这里的公主不只会等待救援,莴苣姑娘敢用长发搭建希望,灰姑娘靠善良赢得幸运;这里的勇气不是口号,小裁缝用智慧对抗巨人,告诉孩子 “勇敢藏在动脑里”;这里的善良会结果,小矮人帮白雪公主,鸽子助灰姑娘,让孩子看见 “温暖会循环”。
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种子:当孩子为小红帽捏把汗时,会悄悄学会警惕;为七只天鹅揪心时,会懂得坚持的力量;为灰姑娘微笑时,会明白善良的珍贵。家长不必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故事里的莴苣姑娘早教会孩子 “不放弃”,小裁缝示范着 “动脑筋”。
它不只是童话,更是孩子的成长伙伴。翻开它,孩子会跟着角色哭与笑,不知不觉中,勇气、善良、智慧的嫩芽已悄悄破土 —— 这才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伊索寓言》读后感3篇》
第一篇:《小故事里的“悄悄话”》
提纲
1. 引出感受:《伊索寓言》的故事像小谜语,藏着“悄悄话”,并以《龟兔赛跑》《乌鸦喝水》为例说明。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数学考试、做手工和搭积木的经历,说明故事带来的启示。
3. 总结体会:每次读这本书都像和小精灵聊天,明白做人要踏实、遇困难要想办法。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像小谜语,读的时候觉得好玩,读完了才发现藏着悄悄话。比如《龟兔赛跑》,兔子跑得快却睡大觉,乌龟爬得慢却一直走,最后乌龟赢了——这是在说“骄傲会落后,踏实能成功”。还有《乌鸦喝水》,乌鸦叼着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水慢慢升高,终于喝到了水,原来它在悄悄告诉我:“遇到困难别慌,慢慢想办法就有出路。”
上次数学考试,我觉得题目简单,写完就玩橡皮,结果错了三道题。看着红叉叉,心里像被小针扎了一样,突然想起那只睡觉的兔子,脸一下子红了。后来做手工,我学乌龟的样子,慢慢剪、仔细粘,虽然花的时间长,却得了“最认真奖”。搭积木时遇到总塌的难题,我学着乌鸦的办法,先把底下的积木摆稳,再一层层往上加,果然成功了!这些小故事就像会说话的小精灵,在我做错事、遇难题时,悄悄提醒我该怎么做。
现在我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在和小精灵聊天。它们不说大道理,只讲小动物的事,却让我明白:做人要像乌龟一样踏实,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可别学兔子那样骄傲呀。
修改建议
1. 丰富故事细节:给《乌鸦喝水》加“瓶子里的水只有半瓶,乌鸦的嘴够不着,急得围着瓶子转圈”,让“想办法”的原因更具体。
2. 细化心理变化:写搭积木成功时,补充“看着稳稳的积木塔,我高兴得跳起来,原来跟着故事里的办法做,真的能成功”,让喜悦更真实。
写作建议
1. 学用“多个故事串联”:选2-3个相关的寓言(如都讲“做事方法”),分别提炼道理,再用自己的经历一一对应,让读后感内容更丰富。
2. 用“动作+感受”写经历:比如“看到手工获奖时,老师把奖状递给我,我的手有点抖,心里甜滋滋的”,让自己的改变更有画面感。
第二篇:《动物老师教我的事》
提纲
1. 总体感受:《伊索寓言》里的动物都是“小老师”,并列举不同动物带来的启示及生活场景。
2. 重点事例:详细讲述《狼来了》的故事给自己的启示,联系自身撒谎的经历及弥补过程。
3. 表明改变:现在学会不骗人,觉得动物老师会为自己点赞。
《伊索寓言》里的动物们,个个都是我的小老师。乌鸦叼石子喝到水,教会我“办法总比困难多”——就像我找不到橡皮时,学着在书包夹层里翻,果然找到了;蚂蚁夏天忙着搬粮食,告诉我“提前准备不吃亏”——所以我每天睡前会把第二天的课本整理好,早上就不用慌慌张张;就连那只总撒谎的放羊娃,也让我知道“说假话的人没人信”。
最让我记牢的是《狼来了》。放羊的小孩总喊“狼来了”骗大家,等狼真来了,嗓子喊哑了也没人来帮他。这让我想起上次的事:我假装肚子疼不去上体育课,躲在教室玩卡片。后来真发烧了,躺在床上喊“妈妈,我难受”,妈妈却皱着眉说:“你是不是又想骗我?”那时我鼻子一酸,眼泪掉了下来。后来我主动找体育老师道歉,还跟着大家补练了两节课,老师摸着我的头说:“知错能改就好。”
现在我学会了不骗人:作业没写完就直说“我再写十分钟”,不会装“忘带了”;打碎了碗就承认“是我不小心”,不再推给小猫。这些动物老师虽然不会笑,但我知道,它们一定在故事里为我竖起大拇指呢。
修改建议
1. 增加动物老师的“互动感”:比如写整理书包时,想象“蚂蚁老师在旁边说‘真棒,这才叫有准备’”,让形象更生动。
2. 细化弥补过程:写补体育课的细节,“跑步时我跑得满头大汗,腿都酸了,但想到不能再骗人,就咬着牙坚持下来”,让改变更有力量。
写作建议
1. 学用“故事+场景+道理”三层结构:先讲寓言故事(如蚂蚁搬粮),再写自己的生活场景(整理书包),最后点出道理(提前准备好),让感悟有根有据。
2. 用“心理描写”表现成长:比如“撒谎被发现时,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改正后,走路都觉得轻快”,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变化。
第三篇:《我给寓言加个“新结局”》
提纲
1. 个人做法:读《伊索寓言》时爱给故事加新结局,以《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为例说明。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和弟弟抢玩具、和同学吵架的经历,说明从寓言中学会智慧并用于解决问题。
3. 总结感悟:寓言能变成“魔法咒语”,这本书像百宝箱,每次打开都有新收获。
读《伊索寓言》时,我总爱给故事加新结局。比如《狐狸和乌鸦》,乌鸦被狐狸骗走了肉,多可惜啊!我给它加一段:乌鸦后来学聪明了,再听到狐狸夸它嗓子好,就把肉放在树枝上,说“你想吃?先帮我把树下的石子叼走,我就分你一半”。狐狸只好乖乖干活,最后真的分到了肉,还和乌鸦成了朋友。
我还给《龟兔赛跑》加过结局:兔子醒来后没哭,反而对乌龟说“你跑得真稳,下次我们再比一次,我肯定不睡觉”。第二次比赛,兔子跑得飞快,却在终点前等了等乌龟,两人手拉手冲过线,赢得了一样的掌声。
妈妈说我这是在学故事里的智慧。就像上次,我和弟弟抢玩具车,谁也不让谁,突然想起《狐狸和乌鸦》的新结局,我对弟弟说:“我们轮流玩,你先玩十分钟,然后教我搭你昨天拼的车库,好不好?”弟弟立刻点头,我们玩得比一个人玩开心多了。还有一次和同学吵架,我想起兔子和乌龟的新结局,主动说“我们各让一步吧”,结果很快和好了。
原来寓言不只是用来读的,还能变成“魔法咒语”。遇到难题时,想想里面的故事,就能变出好办法。这本书就像个百宝箱,每次打开都能找到新宝贝——有时候是聪明的点子,有时候是交朋友的秘诀呢!
修改建议
1. 给新结局加对话:比如《龟兔赛跑》里兔子说“乌龟乌龟,你等等我,刚才是我不对”,乌龟答“没关系,我们一起跑”,让故事更生动。
2. 补充解决问题后的感受:“和同学和好后,我们一起跳绳,笑声比以前更大了,原来‘各让一步’这么神奇”,让“智慧有用”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学用“改编结局+生活迁移”:先发挥想象改寓言(如让狐狸和乌鸦合作),再讲自己如何用这个思路解决问题(如和弟弟合作玩玩具),让读后感有创意。
2. 用“比喻”形容书的价值:除了“百宝箱”,还可以说它像“智慧种子”,“种在心里,会长出解决问题的小芽芽”,让表达更童趣。
300 多个小故事里,每只动物都是 “小老师”:乌龟教孩子 “踏实比速度更重要”,乌鸦示范 “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放羊娃用教训说明 “诚实是最好的名片”。这些藏在故事里的道理,不像说教那样生硬,而是像朋友聊天般自然 —— 孩子读着狐狸骗乌鸦的趣事,会明白 “别被好话迷惑”;听着蚂蚁搬粮食的故事,会懂得 “提前准备不吃亏”。
更难得的是,它能帮孩子把道理变成行动:考试想偷懒时,会想起兔子睡觉输掉比赛;和同伴吵架时,会学着乌龟与兔子合作共赢。家长不用反复叮嘱 “要努力”“要诚实”,故事里的小动物早已悄悄把这些品质种进孩子心里。
这不仅是本童话书,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随身智囊”。翻开它,孩子会笑着读故事,悄悄学道理,慢慢长成更懂事的小大人。
《《稻草人》读后感3篇》
第一篇:《稻草人的“着急”》
提纲
1. 引出稻草人:描述稻草人在田里的状态,以及它所目睹的令人着急的场景,包括灰蛾幼虫啃食稻穗、渔妇的艰辛与孩子的病痛、女人走向河边。
2. 表达共情:“我”对稻草人内心着急却无能为力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如想给稻草人装上脚和嘴。
3. 得出感悟:联系自身实际,明白做一些小事比只是站着着急更有意义。
读《稻草人》时,我总觉得稻草人在偷偷着急。它站在田里,帽子被风吹得歪歪扭扭,却死死盯着老妇人的稻子。那些灰蛾的幼虫,拖着黑乎乎的身子在稻叶上爬,啃食稻穗时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把绿油油的稻穗啃成了光秃秃的杆子。稻草人看着看着,扇叶摇得“呼嗒呼嗒”响,像是在使劲喊:“快住手!快住手!”
它看见渔妇坐在船尾,双手冻得发紫,裂口里还沾着泥,却仍在拼命拉渔网。渔妇的孩子躺在舱里,发着高烧喊“妈妈,我冷”,可渔妇只能从怀里掏出一块硬邦邦的饼,塞给孩子。稻草人多想把自己身上的稻草拆下来,给孩子当被子啊,可它的手连抬起来都做不到。后来看到那个女人哭着走向河边,稻草人急得扇柄“咔嚓”一声断了,却连一句“别做傻事”都说不出口。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稻草人的心那么好,却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比谁都难受。要是我有魔法,肯定先给稻草人装上会跑的脚,再给它一副会说话的嘴,让它把所有看到的难过事都告诉大家。其实不用魔法也能帮忙——就像我帮奶奶捶背,她笑着说“真舒服”,我心里暖烘烘的;帮同桌整理书桌,他冲我眨眼睛道谢。做一点小事,总比站着着急强,心里也踏实多了。
修改建议
1. 增加感官细节:通过“黑乎乎的身子”“沙沙声”“裂口里沾着泥”“咔嚓一声断了”等描写,让场景更真实,稻草人的着急更有感染力。
2. 细化自身感受:补充“奶奶笑了”“同桌眨眼道谢”等细节,让“做小事有意义”的感悟更具体,也更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法”写场景:描述看到的(灰蛾的颜色)、听到的(啃食声)、摸到的(稻草人的僵硬),让读者像亲身经历一样。
2. 学写“行动+反馈”:写自己帮忙时,加上对方的反应(如“妈妈摸摸我的头”),这样的句子更温暖,也更有说服力。
第二篇:《稻草人教会我“看见”》
提纲
1. 提出观点:《稻草人》没有美好结局却让人喜欢,因为它让“我”学会“看见”平时没注意的事。
2. 阐述内容:描述稻草人所看见的生活中的辛苦,如老妇人和渔妇的艰辛,并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爷爷和早餐店阿姨。
3. 表明转变:“我”因为这些“看见”而产生的行动上的改变,以及对“心疼”的理解。
以前读故事,我总盼着主人公打败坏人、过上好日子,可《稻草人》里没有这样的结局。老妇人的稻子被虫子吃光了,渔妇没捞到鱼,那个可怜的女人还是跳进了河。但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让我学会了“看见”平时没注意的事。
稻草人看见的,都是藏在生活里的辛苦。老妇人脸上的皱纹一道叠着一道,像被风吹干的树皮,手上的裂口深得能放进一粒小米,可她还是每天来田里看看,好像稻子还能长出来;渔妇的咳嗽声像破旧的风箱,却非要捞到鱼才肯回家,因为孩子还等着买药。这让我想起每天送我上学的爷爷,以前我总嫌他骑车慢,现在才发现他膝盖不好,上坡时腰弯得像虾米,脚蹬子踩得“咯吱”响;想起校门口的早餐店阿姨,冬天戴着手套揉面团,手套上全是冻出的冰碴子,以前我接过包子就跑,从没说过谢谢。
现在我路过早餐店,会对阿姨说“谢谢您,辛苦了”;爷爷骑车时,我会帮他扶着书包,还提醒他“慢慢骑”。看到妈妈加班晚归,我会提前倒杯热水放在桌上。稻草人虽然不能动,却像一双眼睛,让我看懂了大人们藏起来的辛苦。能看见这些,再做一点点小事,就是最好的心疼吧。
修改建议
1. 强化对比变化:通过“以前嫌爷爷慢/现在发现他辛苦”“以前接包子就跑/现在说谢谢”的对比,突出“学会看见”带来的成长,让转变更清晰。
2. 丰富行动细节:补充“提醒爷爷慢慢骑”“给妈妈倒热水”等具体行为,让“心疼”的表现更贴近生活,也让读者更容易模仿。
写作建议
1. 用“前后对比法”写成长:先写自己“以前没注意”的样子,再写“现在看见后”的做法,比如“以前我觉得清洁工扫地是应该的,现在看到他们汗流浃背,会主动把垃圾扔进桶里”。
2. 学用“小物件”传温情:像文中“倒热水”“扶书包”一样,用具体的小事体现关心,比如“看到爸爸看电脑时揉眼睛,我给他递上眼药水”,这样的句子更生动。
第三篇:《我想做“会动的稻草人”》
提纲
1. 描述稻草人:说明稻草人像哨兵一样坚守,却因无法行动而不快乐,以及它所看到的各种不幸。
2. 联系自身:讲述“我”不想做这样的稻草人,并用帮老奶奶捡土豆的事例说明“会动”的价值。
3. 总结感悟:列举生活中能帮忙的小事,强调能动就比站着着急好。
稻草人站在田里,像个勇敢的哨兵,可它一点也不快乐。它看到黑乎乎的虫子啃稻子,心里肯定在喊“我要赶走它们”,可脚像生了根似的挪不动;它看到渔妇冻得发抖,多想递件衣服过去,可胳膊重得抬不起来;它看到有人要跳河,急得想冲过去拉住她,可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最后它难过地倒在田里,连帽子都掉了。
我不想做这样的稻草人。上周日,我在小区里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菜篮,袋子破了个洞,土豆滚了一地。她弯腰去捡,可腰弯到一半就直不起来,嘴里还“哎哟”地哼着。我想起稻草人着急的样子,赶紧跑过去,帮她把土豆一个个捡进篮子,还回家拿了个新袋子给她。老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真谢谢你”,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比稻草人厉害多了——我能跑,能帮,还能让别人笑。
其实生活里有很多“能帮忙的机会”:同桌的笔掉了,弯腰捡一下,他会笑着说“谢谢”;老师抱着作业本,上前搭把手,老师会夸“真懂事”;甚至看到地上有香蕉皮,随手扔进垃圾桶,心想“可别有人踩到滑倒”,扔完后觉得路都变干净了。这些事都很简单,可比起站着着急,不知强多少倍。稻草人不能动,但我们能啊。做个会动的、能帮忙的人,心里肯定比稻草人踏实多了。
修改建议
1. 增加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用“心里肯定在喊”“多想递件衣服”等句子,让稻草人“想帮却做不到”的无奈更真实,与“我”的行动形成对比。
2. 细化小事的意义:写捡香蕉皮时加入“可别有人踩到滑倒”的想法,让“帮忙”不只是动作,更有暖心的理由,贴近孩子的视角。
写作建议
1. 用“角色对比”突出观点:把故事中角色的“无奈”(如稻草人)和自己的“行动”对比,比如“小蚂蚁搬不动面包屑,急得转圈,我帮它放到蚁穴边,原来帮忙能让大家都开心”。
2. 学写“具体+感受”的事例:写自己帮忙的事时,像文中一样写清“谁遇到困难(老奶奶)、我做了什么(捡土豆)、对方怎么说(谢谢你)、我心里想什么(比稻草人厉害)”,让事例更完整。
《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专为孩子写的童话经典,却藏着能让整个家庭都有所触动的温暖力量。
故事里的稻草人站在田间,默默看着老妇人的稻子被虫啃、渔妇在寒夜里捕鱼、可怜人走向河边…… 它心肠极好却无能为力,这种 “想帮却做不到” 的着急,会让孩子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能做些什么?”
书中没有华丽的魔法,却用朴素的文字揭开生活里藏着的辛苦与善良。孩子能跟着稻草人学会“看见”—— 看见爷爷奶奶弯腰时的吃力,看见陌生人忙碌中的不易,更会懂得 “哪怕做件小事,也比站着着急强”。
这不止是童话,更是一堂关于共情与行动的成长课。当孩子为稻草人掉眼泪,为书中人揪心时,善良的种子已悄悄发芽。给孩子读《稻草人》吧,让他们在故事里学会心疼世界,更学会成为那个“会动的稻草人”。
《《菌儿自传》读后感》
合上《菌儿自传》,指尖仿佛还残留着菌儿告别时的温度。高士其先生以生花妙笔,赋予冰冷细菌以灵魂,将生命科学化作引人入胜的旅程,颠覆了我对生命的认知。
“菌儿”以第一人称,引领我踏入身体的精微宇宙。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躯体,竟是如此壮阔的生命舞台!在血液奔涌的河流、肠道蜿蜒的峡谷、口腔温暖的庇护所内,无数微小生灵正上演着无声却磅礴的史诗。跟随菌儿穿梭于幽暗肠道,在免疫细胞的“天罗地网”中腾挪,我感受到生命深处永不停歇的脉动与交锋。显微镜下曾面目模糊的微生物,骤然拥有了呼吸、性格与悲喜——它们不再是“病菌”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共生伙伴,是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丝线。
这份认知,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带给我震撼与抚慰。当恐惧如薄雾笼罩,感官被外界隔绝时,“菌儿”的身影却异常清晰。它让我“看见”体内亿万沉默的盟友:它们在肠道深处、黏膜屏障上,日以继夜构筑防线,与入侵者搏斗,竭力维系平衡。这亿万生命的协同奋战,汇成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支撑我熬过病痛。我恍悟:这具看似“孤岛”的躯体,内部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微生物王国”。原来,我从不孤单。
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书中揭示的生命平衡的深邃与脆弱。高士其先生借菌儿之眼,映照出生命共同体无言的默契。微生物不仅是潜在的入侵者,更是沉默的守护者。菌儿在肠道建立的“微生物乐园”,奏响了一场恢宏的共生交响。每种细菌都有独特的声部,共同编织着生存的生态乐章。然而,这场交响乐精妙而脆弱。新冠的经历让我痛切体会:一次病毒入侵、一场抗生素风暴,甚至长期焦虑与不良饮食,都可能如巨石投入湖心,瞬间打破平衡,让和谐陷入杂音——菌群失调,防线崩溃,病痛随之而来。这“乐园”并非坚不可摧的堡垒,需要我们以理解、敬畏和科学的态度去呵护。我们自身,正是无数微小生命栖居并守护的家园,它们的安宁,正是我们健康的基石。这认知带来虔诚的谦卑与敬畏——对生命精妙的惊叹,对万物依存法则的顿悟,以及对守护共生平衡责任的觉醒。
合上书页,内心已然不同。高士其先生以童趣文字完成的,是一次伟大而温柔的启蒙。他让我懂得,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怀着深沉爱意去理解与拥抱万物。那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宇宙,同样蕴含着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菌儿”教会我以更谦卑、包容、审慎的目光审视自身,理解我们与所有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那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
从此,每一次呼吸与脉搏,都仿佛有无数细小而坚定的声音在体内低语。那是一个精密共生宇宙的运行,是生命在低吟关于平衡、依存与和谐的古老箴言。感谢《菌儿自传》,它在我心中种下的不仅是科学种子,更是一份对生命整体性的深沉认知,以及守护共生奇迹的责任感。这认知与责任,将指引我以谦卑宽广的心胸,珍视每个瞬间,拥抱彼此交融的生命奇迹,努力成为体内那亿万盟友——那无声却伟大的生命协奏曲——忠诚的守护者。
《《遇见美》读后感》
合上《遇见美》的最后一页,我的心像被春风拂过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这本书让我突然发现:原来美就在身边,只是我从未用心去看。
以前,我以为美就是画册里精致的图画。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懂得美无处不在。书中那句"真正的美需要用心眼的镜头去捕捉",让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清晨树叶上滚动的露珠是美的,同学小美借我橡皮时温暖的笑容是美的,操场边那朵从砖缝里钻出的小野花也是美的。我们一起蹲在花坛边观察野花时,小美说:"原来不完美的东西也这么美!"但美也不总是容易发现的,有时需要耐心等待,就像等待一朵花慢慢绽放。
《一片叶子落下来》让我第一次注意到,原来每片落叶都有自己的故事。现在我会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和小美一起做成标本。我们还发明了"美的寻宝游戏",看谁能发现更多被忽略的美好。就像书中说的"审美是心灵的体操",现在的我每天都能在发现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教会我欣赏生活中的不完美那个腿脚不便却坚持上体育
课的同学,他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晶莹闪烁;我反复修改的数学作业本上,那些涂改的痕迹记录着我的成长。妈妈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多少关爱,老师批改作业时红笔留下的痕迹多么认真,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现在都成了最美的风景。
现在,我的生活充满了发现美的乐趣:课间十分钟感受微风的轻抚,午餐时欣赏饭菜的色彩搭配,放学路上聆听不同的鸟叫声。这些小小的美好,让每一天都变得特别。
感谢《遇见美》,它像一位智慧的老师,悄悄在我心种下发现美的种子。我终于明白,美育不仅能让我们看见美好,更能让我们成为美好的人。就像古人说的"格物致知",在观察万物之美时,我们也在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就像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现在我懂得残缺也是美的一种境界。只要用心感受,平凡的日子里处处都有不平凡的美!
《《小兵张嘎》读后感》
《小兵张嘎》这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改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让我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张嘎是一个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少年英雄,他的形象生动而鲜明。他机智勇敢,面对敌人毫不畏惧,总是能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来应对危险。
在故事中,他多次完成侦察任务,为八路军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他的勇敢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不能退缩,要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张嘎身上还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奶奶被敌人杀害,他经历了巨大的悲痛,但他没有被击倒,而是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这种坚韧让我懂得,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不幸,但我们不能被它们打败,要坚强地面对,继续前行。
同时,《小兵张嘎》也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张嘎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更从张嘎身上学到了勇敢、坚韧和爱国的精神。
这些精神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兵张嘎》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传递了正能量,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力量和精神的伟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阅读这部作品,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读后感》
在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后,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犹如夏日中股凉风,直击心神。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个个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真诚、善良的人和很多富含哲理的故事:牛郎与织女隔着银河,每年七夕见证两人相会的喜雀,讲的是一场神奇的爱情故事;年轻人靠田螺姑娘的举动,辛勤劳作,告诉我们需要努力勤劳的道理;还有《王羲之与一笔"鹅"》的奇妙之处,看到了包青天的公正,解缙与徐文长的智慧聪明。也看到了一些自私贪婪的人:如王玉峰夫妻的贪婪,法海的自大无情,山神的自私、不肯分享。还告诉了我们“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故事结尾。
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孟美女哭长城》这个爱情故事了,当孟姜女翻山越岭来到北边的长城时,却被人告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死掉了,痛苦不已,连天仿佛的在为她而伤心,忽然,哗啦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倒了整整八百里!
中国民间故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很多经典作品口耳相传至今,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如同汩汩泉水,滋润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