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读后感3篇

2025-08-13 12:14:25 文题网 阅读:

第一篇:《稻草人的“着急”》

提纲

1. 引出稻草人:描述稻草人在田里的状态,以及它所目睹的令人着急的场景,包括灰蛾幼虫啃食稻穗、渔妇的艰辛与孩子的病痛、女人走向河边。

2. 表达共情:“我”对稻草人内心着急却无能为力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如想给稻草人装上脚和嘴。

3. 得出感悟:联系自身实际,明白做一些小事比只是站着着急更有意义。

读《稻草人》时,我总觉得稻草人在偷偷着急。它站在田里,帽子被风吹得歪歪扭扭,却死死盯着老妇人的稻子。那些灰蛾的幼虫,拖着黑乎乎的身子在稻叶上爬,啃食稻穗时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把绿油油的稻穗啃成了光秃秃的杆子。稻草人看着看着,扇叶摇得“呼嗒呼嗒”响,像是在使劲喊:“快住手!快住手!”

它看见渔妇坐在船尾,双手冻得发紫,裂口里还沾着泥,却仍在拼命拉渔网。渔妇的孩子躺在舱里,发着高烧喊“妈妈,我冷”,可渔妇只能从怀里掏出一块硬邦邦的饼,塞给孩子。稻草人多想把自己身上的稻草拆下来,给孩子当被子啊,可它的手连抬起来都做不到。后来看到那个女人哭着走向河边,稻草人急得扇柄“咔嚓”一声断了,却连一句“别做傻事”都说不出口。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稻草人的心那么好,却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比谁都难受。要是我有魔法,肯定先给稻草人装上会跑的脚,再给它一副会说话的嘴,让它把所有看到的难过事都告诉大家。其实不用魔法也能帮忙——就像我帮奶奶捶背,她笑着说“真舒服”,我心里暖烘烘的;帮同桌整理书桌,他冲我眨眼睛道谢。做一点小事,总比站着着急强,心里也踏实多了。

修改建议

1. 增加感官细节:通过“黑乎乎的身子”“沙沙声”“裂口里沾着泥”“咔嚓一声断了”等描写,让场景更真实,稻草人的着急更有感染力。

2. 细化自身感受:补充“奶奶笑了”“同桌眨眼道谢”等细节,让“做小事有意义”的感悟更具体,也更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建议

1. 用“五感法”写场景:描述看到的(灰蛾的颜色)、听到的(啃食声)、摸到的(稻草人的僵硬),让读者像亲身经历一样。

2. 学写“行动+反馈”:写自己帮忙时,加上对方的反应(如“妈妈摸摸我的头”),这样的句子更温暖,也更有说服力。

第二篇:《稻草人教会我“看见”》

提纲

1. 提出观点:《稻草人》没有美好结局却让人喜欢,因为它让“我”学会“看见”平时没注意的事。

2. 阐述内容:描述稻草人所看见的生活中的辛苦,如老妇人和渔妇的艰辛,并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爷爷和早餐店阿姨。

3. 表明转变:“我”因为这些“看见”而产生的行动上的改变,以及对“心疼”的理解。

以前读故事,我总盼着主人公打败坏人、过上好日子,可《稻草人》里没有这样的结局。老妇人的稻子被虫子吃光了,渔妇没捞到鱼,那个可怜的女人还是跳进了河。但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让我学会了“看见”平时没注意的事。

稻草人看见的,都是藏在生活里的辛苦。老妇人脸上的皱纹一道叠着一道,像被风吹干的树皮,手上的裂口深得能放进一粒小米,可她还是每天来田里看看,好像稻子还能长出来;渔妇的咳嗽声像破旧的风箱,却非要捞到鱼才肯回家,因为孩子还等着买药。这让我想起每天送我上学的爷爷,以前我总嫌他骑车慢,现在才发现他膝盖不好,上坡时腰弯得像虾米,脚蹬子踩得“咯吱”响;想起校门口的早餐店阿姨,冬天戴着手套揉面团,手套上全是冻出的冰碴子,以前我接过包子就跑,从没说过谢谢。

现在我路过早餐店,会对阿姨说“谢谢您,辛苦了”;爷爷骑车时,我会帮他扶着书包,还提醒他“慢慢骑”。看到妈妈加班晚归,我会提前倒杯热水放在桌上。稻草人虽然不能动,却像一双眼睛,让我看懂了大人们藏起来的辛苦。能看见这些,再做一点点小事,就是最好的心疼吧。

修改建议

1. 强化对比变化:通过“以前嫌爷爷慢/现在发现他辛苦”“以前接包子就跑/现在说谢谢”的对比,突出“学会看见”带来的成长,让转变更清晰。

2. 丰富行动细节:补充“提醒爷爷慢慢骑”“给妈妈倒热水”等具体行为,让“心疼”的表现更贴近生活,也让读者更容易模仿。

写作建议

1. 用“前后对比法”写成长:先写自己“以前没注意”的样子,再写“现在看见后”的做法,比如“以前我觉得清洁工扫地是应该的,现在看到他们汗流浃背,会主动把垃圾扔进桶里”。

2. 学用“小物件”传温情:像文中“倒热水”“扶书包”一样,用具体的小事体现关心,比如“看到爸爸看电脑时揉眼睛,我给他递上眼药水”,这样的句子更生动。

第三篇:《我想做“会动的稻草人”》

提纲

1. 描述稻草人:说明稻草人像哨兵一样坚守,却因无法行动而不快乐,以及它所看到的各种不幸。

2. 联系自身:讲述“我”不想做这样的稻草人,并用帮老奶奶捡土豆的事例说明“会动”的价值。

3. 总结感悟:列举生活中能帮忙的小事,强调能动就比站着着急好。

稻草人站在田里,像个勇敢的哨兵,可它一点也不快乐。它看到黑乎乎的虫子啃稻子,心里肯定在喊“我要赶走它们”,可脚像生了根似的挪不动;它看到渔妇冻得发抖,多想递件衣服过去,可胳膊重得抬不起来;它看到有人要跳河,急得想冲过去拉住她,可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最后它难过地倒在田里,连帽子都掉了。

 我不想做这样的稻草人。上周日,我在小区里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菜篮,袋子破了个洞,土豆滚了一地。她弯腰去捡,可腰弯到一半就直不起来,嘴里还“哎哟”地哼着。我想起稻草人着急的样子,赶紧跑过去,帮她把土豆一个个捡进篮子,还回家拿了个新袋子给她。老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真谢谢你”,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比稻草人厉害多了——我能跑,能帮,还能让别人笑。

其实生活里有很多“能帮忙的机会”:同桌的笔掉了,弯腰捡一下,他会笑着说“谢谢”;老师抱着作业本,上前搭把手,老师会夸“真懂事”;甚至看到地上有香蕉皮,随手扔进垃圾桶,心想“可别有人踩到滑倒”,扔完后觉得路都变干净了。这些事都很简单,可比起站着着急,不知强多少倍。稻草人不能动,但我们能啊。做个会动的、能帮忙的人,心里肯定比稻草人踏实多了。

修改建议

1. 增加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用“心里肯定在喊”“多想递件衣服”等句子,让稻草人“想帮却做不到”的无奈更真实,与“我”的行动形成对比。

2. 细化小事的意义:写捡香蕉皮时加入“可别有人踩到滑倒”的想法,让“帮忙”不只是动作,更有暖心的理由,贴近孩子的视角。

写作建议

1. 用“角色对比”突出观点:把故事中角色的“无奈”(如稻草人)和自己的“行动”对比,比如“小蚂蚁搬不动面包屑,急得转圈,我帮它放到蚁穴边,原来帮忙能让大家都开心”。

2. 学写“具体+感受”的事例:写自己帮忙的事时,像文中一样写清“谁遇到困难(老奶奶)、我做了什么(捡土豆)、对方怎么说(谢谢你)、我心里想什么(比稻草人厉害)”,让事例更完整。

《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专为孩子写的童话经典,却藏着能让整个家庭都有所触动的温暖力量。

故事里的稻草人站在田间,默默看着老妇人的稻子被虫啃、渔妇在寒夜里捕鱼、可怜人走向河边…… 它心肠极好却无能为力,这种 “想帮却做不到” 的着急,会让孩子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能做些什么?”

书中没有华丽的魔法,却用朴素的文字揭开生活里藏着的辛苦与善良。孩子能跟着稻草人学会“看见”—— 看见爷爷奶奶弯腰时的吃力,看见陌生人忙碌中的不易,更会懂得 “哪怕做件小事,也比站着着急强”。

这不止是童话,更是一堂关于共情与行动的成长课。当孩子为稻草人掉眼泪,为书中人揪心时,善良的种子已悄悄发芽。给孩子读《稻草人》吧,让他们在故事里学会心疼世界,更学会成为那个“会动的稻草人”。

标签:读后感3篇稻草人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