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故事里的“悄悄话”》
提纲
1. 引出感受:《伊索寓言》的故事像小谜语,藏着“悄悄话”,并以《龟兔赛跑》《乌鸦喝水》为例说明。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数学考试、做手工和搭积木的经历,说明故事带来的启示。
3. 总结体会:每次读这本书都像和小精灵聊天,明白做人要踏实、遇困难要想办法。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像小谜语,读的时候觉得好玩,读完了才发现藏着悄悄话。比如《龟兔赛跑》,兔子跑得快却睡大觉,乌龟爬得慢却一直走,最后乌龟赢了——这是在说“骄傲会落后,踏实能成功”。还有《乌鸦喝水》,乌鸦叼着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水慢慢升高,终于喝到了水,原来它在悄悄告诉我:“遇到困难别慌,慢慢想办法就有出路。”
上次数学考试,我觉得题目简单,写完就玩橡皮,结果错了三道题。看着红叉叉,心里像被小针扎了一样,突然想起那只睡觉的兔子,脸一下子红了。后来做手工,我学乌龟的样子,慢慢剪、仔细粘,虽然花的时间长,却得了“最认真奖”。搭积木时遇到总塌的难题,我学着乌鸦的办法,先把底下的积木摆稳,再一层层往上加,果然成功了!这些小故事就像会说话的小精灵,在我做错事、遇难题时,悄悄提醒我该怎么做。
现在我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在和小精灵聊天。它们不说大道理,只讲小动物的事,却让我明白:做人要像乌龟一样踏实,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可别学兔子那样骄傲呀。
修改建议
1. 丰富故事细节:给《乌鸦喝水》加“瓶子里的水只有半瓶,乌鸦的嘴够不着,急得围着瓶子转圈”,让“想办法”的原因更具体。
2. 细化心理变化:写搭积木成功时,补充“看着稳稳的积木塔,我高兴得跳起来,原来跟着故事里的办法做,真的能成功”,让喜悦更真实。
写作建议
1. 学用“多个故事串联”:选2-3个相关的寓言(如都讲“做事方法”),分别提炼道理,再用自己的经历一一对应,让读后感内容更丰富。
2. 用“动作+感受”写经历:比如“看到手工获奖时,老师把奖状递给我,我的手有点抖,心里甜滋滋的”,让自己的改变更有画面感。
第二篇:《动物老师教我的事》
提纲
1. 总体感受:《伊索寓言》里的动物都是“小老师”,并列举不同动物带来的启示及生活场景。
2. 重点事例:详细讲述《狼来了》的故事给自己的启示,联系自身撒谎的经历及弥补过程。
3. 表明改变:现在学会不骗人,觉得动物老师会为自己点赞。
《伊索寓言》里的动物们,个个都是我的小老师。乌鸦叼石子喝到水,教会我“办法总比困难多”——就像我找不到橡皮时,学着在书包夹层里翻,果然找到了;蚂蚁夏天忙着搬粮食,告诉我“提前准备不吃亏”——所以我每天睡前会把第二天的课本整理好,早上就不用慌慌张张;就连那只总撒谎的放羊娃,也让我知道“说假话的人没人信”。
最让我记牢的是《狼来了》。放羊的小孩总喊“狼来了”骗大家,等狼真来了,嗓子喊哑了也没人来帮他。这让我想起上次的事:我假装肚子疼不去上体育课,躲在教室玩卡片。后来真发烧了,躺在床上喊“妈妈,我难受”,妈妈却皱着眉说:“你是不是又想骗我?”那时我鼻子一酸,眼泪掉了下来。后来我主动找体育老师道歉,还跟着大家补练了两节课,老师摸着我的头说:“知错能改就好。”
现在我学会了不骗人:作业没写完就直说“我再写十分钟”,不会装“忘带了”;打碎了碗就承认“是我不小心”,不再推给小猫。这些动物老师虽然不会笑,但我知道,它们一定在故事里为我竖起大拇指呢。
修改建议
1. 增加动物老师的“互动感”:比如写整理书包时,想象“蚂蚁老师在旁边说‘真棒,这才叫有准备’”,让形象更生动。
2. 细化弥补过程:写补体育课的细节,“跑步时我跑得满头大汗,腿都酸了,但想到不能再骗人,就咬着牙坚持下来”,让改变更有力量。
写作建议
1. 学用“故事+场景+道理”三层结构:先讲寓言故事(如蚂蚁搬粮),再写自己的生活场景(整理书包),最后点出道理(提前准备好),让感悟有根有据。
2. 用“心理描写”表现成长:比如“撒谎被发现时,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改正后,走路都觉得轻快”,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变化。
第三篇:《我给寓言加个“新结局”》
提纲
1. 个人做法:读《伊索寓言》时爱给故事加新结局,以《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为例说明。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和弟弟抢玩具、和同学吵架的经历,说明从寓言中学会智慧并用于解决问题。
3. 总结感悟:寓言能变成“魔法咒语”,这本书像百宝箱,每次打开都有新收获。
读《伊索寓言》时,我总爱给故事加新结局。比如《狐狸和乌鸦》,乌鸦被狐狸骗走了肉,多可惜啊!我给它加一段:乌鸦后来学聪明了,再听到狐狸夸它嗓子好,就把肉放在树枝上,说“你想吃?先帮我把树下的石子叼走,我就分你一半”。狐狸只好乖乖干活,最后真的分到了肉,还和乌鸦成了朋友。
我还给《龟兔赛跑》加过结局:兔子醒来后没哭,反而对乌龟说“你跑得真稳,下次我们再比一次,我肯定不睡觉”。第二次比赛,兔子跑得飞快,却在终点前等了等乌龟,两人手拉手冲过线,赢得了一样的掌声。
妈妈说我这是在学故事里的智慧。就像上次,我和弟弟抢玩具车,谁也不让谁,突然想起《狐狸和乌鸦》的新结局,我对弟弟说:“我们轮流玩,你先玩十分钟,然后教我搭你昨天拼的车库,好不好?”弟弟立刻点头,我们玩得比一个人玩开心多了。还有一次和同学吵架,我想起兔子和乌龟的新结局,主动说“我们各让一步吧”,结果很快和好了。
原来寓言不只是用来读的,还能变成“魔法咒语”。遇到难题时,想想里面的故事,就能变出好办法。这本书就像个百宝箱,每次打开都能找到新宝贝——有时候是聪明的点子,有时候是交朋友的秘诀呢!
修改建议
1. 给新结局加对话:比如《龟兔赛跑》里兔子说“乌龟乌龟,你等等我,刚才是我不对”,乌龟答“没关系,我们一起跑”,让故事更生动。
2. 补充解决问题后的感受:“和同学和好后,我们一起跳绳,笑声比以前更大了,原来‘各让一步’这么神奇”,让“智慧有用”更具体。
写作建议
1. 学用“改编结局+生活迁移”:先发挥想象改寓言(如让狐狸和乌鸦合作),再讲自己如何用这个思路解决问题(如和弟弟合作玩玩具),让读后感有创意。
2. 用“比喻”形容书的价值:除了“百宝箱”,还可以说它像“智慧种子”,“种在心里,会长出解决问题的小芽芽”,让表达更童趣。
300 多个小故事里,每只动物都是 “小老师”:乌龟教孩子 “踏实比速度更重要”,乌鸦示范 “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放羊娃用教训说明 “诚实是最好的名片”。这些藏在故事里的道理,不像说教那样生硬,而是像朋友聊天般自然 —— 孩子读着狐狸骗乌鸦的趣事,会明白 “别被好话迷惑”;听着蚂蚁搬粮食的故事,会懂得 “提前准备不吃亏”。
更难得的是,它能帮孩子把道理变成行动:考试想偷懒时,会想起兔子睡觉输掉比赛;和同伴吵架时,会学着乌龟与兔子合作共赢。家长不用反复叮嘱 “要努力”“要诚实”,故事里的小动物早已悄悄把这些品质种进孩子心里。
这不仅是本童话书,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随身智囊”。翻开它,孩子会笑着读故事,悄悄学道理,慢慢长成更懂事的小大人。
标签:读后感3篇提纲引出一篇感受伊索寓言小故事里的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