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3篇

2025-08-14 13:02:40 文题网 阅读:

第一篇:《宝葫芦帮倒忙》

提纲

1. 引出故事:王葆以为宝葫芦能解决麻烦,结果却闯了祸,列举偷鱼、偷答案等具体事例。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让姐姐帮忙写小纸条被老师发现的经历,对比自己努力背会后的感受。

3. 总结感悟:明白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才更让人踏实和开心。

读《宝葫芦的秘密》时,我总忍不住笑——王葆以为宝葫芦能帮他解决所有麻烦,结果却闯了一堆祸。他想钓鱼,宝葫芦就把别人桶里的鱼全移过来,钓友们指着他骂“小偷”;他想考个好成绩,宝葫芦竟把班长的答案抄到他卷子上,老师拿着两张一模一样的试卷,严肃地说:“诚实比分数更重要。”原来宝葫芦的“帮忙”都是偷来的,就像借别人的作业抄,永远学不会真本事。

这让我想起上次的事:我不想背课文,让姐姐帮我把段落大意写在小纸条上。可上课抽背时,纸条不小心掉在地上,老师捡起来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老师没批评我,只是说:“背会的知识,就像自己口袋里的糖,什么时候吃都甜;偷来的答案,就像抢别人的糖,吃着也不香。”后来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一句句地读、一段段地背,第二天主动举手背诵时,声音响亮又流利,那种踏实的感觉,比偷偷看纸条舒服多了。

王葆最后把宝葫芦扔回湖里,靠自己每天放学后练游泳,终于在比赛中拿了名次。我也要像他一样,自己背课文、自己做算术题。虽然会累一点,但当老师在作业本上画小红花时,那种开心,宝葫芦可变不出来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宝葫芦帮忙的本质:明确点出“偷来的成果”这一关键,让“帮倒忙”的原因更清晰,如原文中“原来宝葫芦的‘帮忙’都是偷来的”。

2. 强化对比感受:增加自己努力后的具体表现(如“声音响亮又流利”),与偷偷看纸条的不安形成对比,突出努力的价值。

写作建议

1. 学用“书中事例+生活教训”的结构:先写宝葫芦偷鱼、偷答案的具体情节,再讲自己抄纸条的经历,让“不劳而获不好”的观点有真实事例支撑。

2. 用“比喻”讲清道理:像“糖”“口袋里的知识”这样的比喻,能把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比如还可以说“自己做的作业像亲手包的饺子,吃着特别香;抄来的作业像凉透的剩饭,咽着没滋味”。

第二篇:《我比王葆聪明》

提纲

1. 提出观点:觉得自己比王葆聪明,因为早就发现“自己做”比“靠别人”有意思。

2. 对比分析:将王葆靠宝葫芦赢棋、画画的无趣,与自己拼乐高、画全家福的成就感进行对比。

3. 总结感悟:明白靠自己手做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比宝葫芦变的珍贵。

王葆一开始总想着“要是有宝葫芦就好了”,可我读完书,却觉得自己比他聪明——因为我早就发现,“自己做”比“靠别人”有意思多了。

王葆靠宝葫芦赢了下棋,别人夸他厉害,他却红着脸说不出怎么赢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他让宝葫芦变了幅画交作业,老师问画里的故事,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就像我拼乐高,要是爸爸直接帮我拼好城堡,我只会看一眼就放一边;但如果是我对着图纸,一步步拼出尖尖的塔楼、带窗户的墙,哪怕花了三个小时,也会举着城堡跳起来喊“我太厉害了”!上次我画全家福,虽然弟弟的耳朵画得像小扇子,妈妈的头发歪歪扭扭,但我能指着画告诉奶奶:“这是我们去公园玩呀!”那种开心,宝葫芦可给不了。

王葆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说:“靠自己的手做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现在我做手工、写作业,都不想让妈妈帮忙了。慢慢做、认真做,就算做得慢一点,也是属于我的“成果”,比宝葫芦变的任何东西都珍贵。

修改建议

1. 增加对比细节:补充王葆靠宝葫芦画画的尴尬(如“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与自己画全家福的具体快乐(如“告诉奶奶画里的故事”)形成更鲜明的对比。

2. 深化成就感原因:可以加入“拼乐高时,我还发明了图纸上没有的小旗子”这类细节,说明自己做的过程能带来新创意,比宝葫芦的“复制粘贴”更有趣。

写作建议

1. 学用“对比”突出观点:把“靠别人”的无趣(王葆赢棋脸红、画画答不出)和“自己做”的快乐(拼乐高欢呼、画全家福分享)对比,让“自己做更有意义”的态度更鲜明。

2. 用“细节描写”表现成就感:写自己做事时,描述“一步步怎么做的”(如看图纸拼乐高、画歪歪扭扭的头发)和“内心的感受”(跳起来喊、开心分享),让快乐更真实可感。

第三篇:《我的“宝葫芦”》

提纲

1. 提出观点:每个人都有“宝葫芦”,即“努力”“坚持”“认真”等品质。

2. 联系实际:结合王葆靠自己赢游泳比赛和自己学骑自行车、背课文的经历,说明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3. 总结感悟:要好好运用自己的“宝葫芦”,让自己不断进步,畅想未来目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宝葫芦”,只是它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努力”“坚持”“认真”。王葆到最后才发现,这些比真的宝葫芦厉害多了。

王葆练游泳时,一开始总游不快,想让宝葫芦帮忙。可后来他自己练,每天放学后都去泳池,呛了好多水也不放弃,腿酸得抬不起来就歇五分钟再练,最后居然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想起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总摔,膝盖都青了,我哭着说“再也不学了”。爸爸说:“王葆要是怕呛水,能赢比赛吗?”我就咬着牙继续练,扶着墙慢慢蹬,摔了就爬起来,现在不仅会骑,还能带着弟弟兜风呢!

我的“宝葫芦”就是“不放弃”。背课文记不住,就先一句句读,再分段背,忘了就翻书看,直到能一口气背下来;跳绳跳不好,就每天放学练十分钟,从一次跳五个,到现在能连跳三十个。这些虽然不能像宝葫芦那样“一下变出来”,却能让我慢慢进步。我还想用这个“宝葫芦”学会弹钢琴,每天练20分钟,相信明年能弹出《小星星》给妈妈听。就像王葆说的:“自己走的路,哪怕慢,也是往前走。”我要好好用我的“宝葫芦”,让自己越来越棒。

修改建议

1. 细化“宝葫芦”的用法:具体写背课文、练跳绳的步骤(如“分段背”“每天练十分钟”),让“不放弃”的品质有实际载体,更易理解。

2. 明确未来目标:加入学钢琴的具体计划(如“练20分钟”“弹《小星星》”),让“运用宝葫芦”的方向更清晰。

写作建议

1. 学用“比喻”定义抽象品质:像原文把“努力”“坚持”比作“宝葫芦”,可仿写“细心就像我的小放大镜,能帮我找出作业里的错字”“勇敢就像我的小盾牌,能帮我打败上台演讲的紧张”,让品质更形象。

2. 用“书中事例+自身经历”印证价值:先写王葆如何靠坚持成功(呛水不放弃),再讲自己如何用坚持进步(摔了爬起来学骑车),最后延伸到未来计划,让“品质是宝葫芦”的观点更有层次。

给孩子选成长启蒙书,《宝葫芦的秘密》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

这是个让孩子笑着明白道理的故事:小学生王葆意外得到能变出一切的宝葫芦,却发现不劳而获的“魔法”带来一堆麻烦——赢了棋却不知怎么赢的,考了高分却被老师质疑,连想吃的鱼都是偷来的。

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藏着孩子成长的关键答案:为什么要自己努力?靠别人得到的快乐为什么不长久?书中的每一次“闹笑话”,都是在帮孩子悄悄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陪读时,还能自然聊起“自己的事自己做”“诚实比成绩重要”,比苦口婆心讲道理有效10倍。文字轻松有趣,插画活泼生动,7-12岁孩子能轻松读进去,读完还会追着讨论“要是我有宝葫芦会怎么做”。

一本让孩子笑出声、有思考,还能帮家长解决教育难题的好书,值得放进每个孩子的书架!

标签:一篇读后感提纲引出3篇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宝葫芦帮倒忙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