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读后感3篇

2025-08-13 12:14:25 文题网 阅读:

第一篇:《童话里的“勇气魔法”》

提纲

1. 引出主题:《格林童话》里藏着“勇气魔法”,并列举《莴苣姑娘》《勇敢的小裁缝》《六只天鹅》等故事中的勇气表现,重点细化小裁缝的勇敢。

2. 联系自身:讲述自己学校竞选班干部时,受小裁缝故事的鼓舞而鼓起勇气的经历,突出心理变化。

3. 得出感悟:明白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还敢往前走,并畅想未来如何运用这种勇气。

《格林童话》里藏着好多“勇气魔法”。《莴苣姑娘》被关在高高的塔楼里,却敢顺着长发让王子爬上来;《六只天鹅》里的公主,为了救哥哥,七年不说话也不放弃;最让我佩服的是《勇敢的小裁缝》——他个子小小的,面对巨人时手心直冒汗,却故意把面包渣捏碎说成“石头”,假装力气很大,靠聪明的勇敢战胜了巨人。这些故事读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好像自己也充满了勇气。

上次学校竞选班干部,我想报名却不敢,总怕说不好发言稿。夜里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小裁缝挺胸抬头的样子。第二天我咬着牙报了名,站在讲台上时,腿抖得像踩在棉花上,手心全是汗。可一想到小裁缝连巨人都不怕,我就握紧拳头,大声说完了所有话。最后虽然没选上,可老师说“敢上台就是胜利”,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好像真的被“勇气魔法”射中了。

原来勇气不是不害怕,是害怕的时候还敢往前走。就像童话里的主人公,他们也会哭、会发抖,可从来没停下脚步。下次学骑自行车摔倒时,我要对自己说“再试一次”;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就想想小裁缝——让“勇气魔法”一直陪着我长大。

修改建议

1. 增加童话场景的动态感:比如写莴苣姑娘“把长发从塔顶垂下去时,发丝在空中轻轻晃,像在说‘别害怕’”,让勇气的画面更鲜活。

2. 细化“勇气魔法”的感受:比如“竞选后回到座位,同桌对我竖大拇指,我突然觉得‘勇气魔法’就是心里的小火苗,越烧越旺”,让抽象的勇气变得可感。

写作建议

1. 学用“特写镜头”写勇敢:选一个童话人物的勇敢瞬间(如小裁缝面对巨人),放大动作(捏碎面包渣)、神态(挺胸抬头),让勇气有具体模样。

2. 用“前后对比”显成长:比如写“以前我连举手发言都怕,现在敢竞选班干部”,通过变化突出童话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篇:《童话里的“善良会发芽”》

提纲

1. 提出观点:读《格林童话》发现善良像种子,能长出甜甜的果实,并列举相关故事,分析善良的“魔力”。

2. 联系实际:讲述自己原谅同桌洒墨水并得到回报的经历,再补充一个看到的善良事例。

3. 总结感悟:明白善良会“发芽”,小小的善良会带来大大的快乐。

读《格林童话》时,我发现善良就像种子,总能长出甜甜的果实。《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她,最后得到了珍贵的宝石;《灰姑娘》对小动物都那么好,鸽子就帮她捡豆子、送漂亮礼服。善良的魔力就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暖,谁都想靠近——就像小矮人喜欢白雪公主的温柔,鸽子愿意帮灰姑娘的忙。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的事:同桌莉莉不小心把墨水洒在了我的新本子上,急得眼睛红红的。我刚想发脾气,突然想起白雪公主原谅了偷偷拿她东西的小矮人,就笑着说“没事,我再买一本就行”。没想到第二天,莉莉把自己最爱的贴纸全贴在了我的新本子上,还写着“谢谢你”。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像开了朵花。昨天在小区里,我看到清洁工阿姨帮老奶奶提沉甸甸的菜篮子,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好孩子”,阿姨的脸也红扑扑的——这也是善良在发芽呀。

原来善良真的会“发芽”——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就像童话里说的,哪怕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帮流浪猫找个温暖的窝,这些小小的善良,最后都会变成大大的快乐,像结满果子的树,沉甸甸的全是甜。

修改建议

1. 给善良的“种子”加细节:比如“灰姑娘给鸽子喂食时,会轻轻抚摸它们的羽毛,说‘快吃吧’,这种温柔就是善良的种子”,让比喻更具体。

2. 补充自己的行动变化:比如“现在看到同学忘带文具,我会主动递过去,看着他们的笑脸,就像看到自己种的小芽长高了”,让感悟有延续性。

写作建议

1. 学用“生活小镜头”展现金善:像写“清洁工帮老奶奶提菜”“莉莉贴贴纸”一样,用一两句话记录身边的善良瞬间,让“发芽”的过程看得见。

2. 用“五感描写”表感受:比如写善良带来的快乐时,用“心里甜甜的”(味觉)、“像被太阳晒着”(触觉),让情感更生动。

第三篇:《我给童话加个“现代结尾”》

提纲

1. 个人做法:读《格林童话》时爱给故事加“现代结尾”,以《小红帽》《青蛙王子》《白雪公主》为例说明,加入具体对话。

2.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和弟弟分蛋糕、和同学分工做手工的经历,说明从童话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 总结感悟:童话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能帮自己变成更聪明的小孩。

读《格林童话》时,我总爱给故事加个“现代结尾”。比如《小红帽》,现在的小红帽肯定不会轻易相信陌生狼的话,她会掏出电话手表打给妈妈:“妈妈,森林里有只狼说你让我走另一条路,是真的吗?”挂了电话还会举起书包里的报警器,对狼说“你再跟着我就报警啦”。

《青蛙王子》里的公主,不会再把青蛙扔到墙上,而是蹲下来笑眯眯地说:“我帮你变回人形,你教我怎么和小动物说话,好不好?”青蛙眨眨眼睛:“一言为定!”就连《白雪公主》,也学会了用手机视频通话,每天跟王子报平安:“我在小矮人家很安全,你别担心呀。”

妈妈说我这是在“读懂童话里的智慧”。就像上次我和弟弟分蛋糕,弟弟非要最大的那块,我想起童话里“商量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没直接让给他,而是说:“我们比赛背古诗,谁背得多谁选大的。”最后弟弟输了,却笑着拿起小蛋糕说“下次我一定赢”。前几天小组做手工,我学着公主和青蛙“分工合作”,对同学说“你剪纸,我涂色,肯定做得又快又好”,果然拿了奖。要是像以前那样各干各的,说不定早就吵架了。

原来童话不只是老故事,还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我读《格林童话》,不光看情节,还会想“要是现在发生这件事,该怎么做”。这样一来,那些几百年前的故事,就像长在了我的生活里,帮我变成更聪明的小孩——就像给童话加结尾时,我也在给生活加“好办法”呀。

修改建议

1. 给现代结尾加“小道具”:比如《小红帽》里“背着印有卡通图案的书包,报警器挂在拉链上晃来晃去”,让现代感更真实。

2. 细化“智慧应用”的细节:比如写分工做手工时,“我涂红色时,同学特意把剪纸的边缘剪得圆圆的,说‘这样你涂色不容易出边’,这就是童话里的‘互相帮忙’呀”,让联系更紧密。

写作建议

1. 学用“童话元素+现代生活”混搭:比如把童话里的“商量”变成生活中的“比赛背诗”,把“合作”变成“分工做手工”,让古老的故事有新活力。

2. 用“提问+回答”推动思考:读童话时多问自己“如果是我,会用什么现代工具?”“除了吵架,还有什么办法?”,让读后感有探索感。

《格林童话》是一本能让孩子在奇幻故事里悄悄成长的魔法书。

这里的公主不只会等待救援,莴苣姑娘敢用长发搭建希望,灰姑娘靠善良赢得幸运;这里的勇气不是口号,小裁缝用智慧对抗巨人,告诉孩子 “勇敢藏在动脑里”;这里的善良会结果,小矮人帮白雪公主,鸽子助灰姑娘,让孩子看见 “温暖会循环”。

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种子:当孩子为小红帽捏把汗时,会悄悄学会警惕;为七只天鹅揪心时,会懂得坚持的力量;为灰姑娘微笑时,会明白善良的珍贵。家长不必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故事里的莴苣姑娘早教会孩子 “不放弃”,小裁缝示范着 “动脑筋”。

它不只是童话,更是孩子的成长伙伴。翻开它,孩子会跟着角色哭与笑,不知不觉中,勇气、善良、智慧的嫩芽已悄悄破土 —— 这才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标签:读后感3篇主题提纲引出童话里的勇气魔法一篇格林童话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