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后感3篇

2025-08-20 13:11:20 文题网 阅读:

第一篇:成语里的“小演员”

提纲

1. 会演戏的成语:《掩耳盗铃》里的人捂着耳朵偷铃铛,手指缝里偷看的样子傻乎乎的;《守株待兔》的农夫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脖子里。

2. 演出来的道理:这些“小演员”的滑稽样子,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自欺欺人要闹笑话”“不肯努力没收获”,比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字好记多了。

3. 我的表演:和同学演“刻舟求剑”时,我演掉剑的人,在椅子背上歪歪扭扭刻记号,还念叨“等船靠岸就来找”,逗得大家笑,也记住了“事情变了办法也要变”。

《成语故事》里的人,像在演一场场小话剧。“掩耳盗铃”的小偷最有意思,他捂着耳朵偷铃铛时,手指缝留得老大,眼睛骨碌碌转,生怕被人发现。我和同桌演这个故事时,他把耳朵捂得像两个肉包子,却偷偷从指缝里瞄“主人”来没来,结果脚一滑摔在地上,像只翻壳的小乌龟,逗得全班笑得直拍桌子。

“画蛇添足”的那个人更逗。他明明先画完蛇,偏要给蛇画脚,还得意地说“我的蛇会跑”。我演他时,故意把蛇脚画成小泥鳅的尾巴,歪歪扭扭拖在地上。小雨指着画喊:“这是长脚的泥鳅精吧!”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也记住了“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现在我把难记的成语都编成小话剧。演“亡羊补牢”时,我假装着急地钉木桩,锤子砸到手指还龇牙咧嘴喊:“疼也得补,不然羊全跑啦!”原来成语不是干巴巴的字,是会跑会跳的小故事,记起来一点也不难。

修改建议

1. 加入更多表演时的互动细节,比如“演守株待兔时,小明演兔子,突然从课桌后蹦出来撞我腿,我‘哎哟’一声倒在地上,全班笑疯了,这下永远记住农夫有多傻”。

2. 补充道具细节,比如“演刻舟求剑时,我用粉笔在椅背上画记号,越画越用力,粉笔灰沾了满手,像戴了白手套,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有多笨”。

写作建议

1. 学用“五感观察法”写表演:记录表演时的动作(捂耳朵、画记号)、声音(笑声、台词)、表情(龇牙咧嘴、骨碌碌转),让场景像放电影一样生动。

2. 用“对比法”记道理:比如“小偷以为捂住耳朵就安全,结果更可笑”,通过前后对比,轻松记住成语背后的意思。

第二篇:成语是我的“小老师”

提纲

1. 教我改正的成语:“虎头蛇尾”让我想起做手工时,开头剪得认真,后来随便贴贴的样子;“骄兵必败”提醒我上次考满分后骄傲,下次就退步了。

2. 教我学习的成语:“愚公移山”教我坚持,背课文时一句句啃,像愚公一筐筐搬石头;“举一反三”教我灵活,数学题换个数字也会做了。

3. 我的进步:被“小老师”提醒后,手工做到最后贴完所有贴纸,考试后继续认真复习,作业本上的星星越来越多。

成语像一群小老师,总在我犯错时悄悄说话。上次做“海底世界”手工,我剪了两条热带鱼就想偷懒,妈妈指着半成品说:“这像不像‘虎头蛇尾’?”我想起故事里那个开头威风、结尾潦草的人,赶紧坐下来贴珊瑚。胶水蹭了满手,像戴了副透明手套,我边擦边贴,把贝壳摆成弯弯的小路,让小鱼“游”在上面。最后老师给我发了“最认真奖”,我摸着奖状想:还好听了“小老师”的话。

“笨鸟先飞”也是我的好老师。我背课文总比别人慢,就每天早上提前十分钟起床读。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叫,像在给我加油。有次嗓子读哑了,我就小声哼,像故事里那只早起的笨鸟,慢慢练出了劲儿。现在我背课文不仅快,还能加上动作,老师说:“这不是笨,是聪明的坚持。”

现在我有本“成语错题本”:“画画没耐心——半途而废”“借东西不还——言而无信”。每次翻开本子,就像小老师们站在面前,我再也不敢偷懒啦。

修改建议

1. 增加改正错误的具体过程,比如“看到‘虎头蛇尾’四个字,我想起愚公挖山的样子,咬着牙把最后一片海草贴好,手指被胶水粘住都没在意,贴完后举着作品转圈,心里甜滋滋的”。

2. 补充“小老师”的“语气”,比如背课文卡壳时,仿佛听见“笨鸟先飞”在说:“别急,再读一遍就会啦。”让成语更像真的老师。

写作建议

1. 学用“生活场景绑定法”:把成语和自己的具体经历绑在一起(如“手工偷懒→虎头蛇尾”),每次想到经历就想起成语,记得更牢。

2. 用“细节描写”显进步:比如“以前作业本总留空白,现在连角落的小字都写满了”,通过前后变化,让“小老师”的作用更真实。

第三篇:生活里的“成语密码”

提纲

1. 藏在生活里的成语:妈妈煮面条“熟能生巧”,从夹断面条到煮得根根筋道;爸爸看地图“东张西望”,总找不到想去的地方;同学赛跑“争先恐后”,像小豹子抢猎物。

2. 破译密码:发现成语不是古代的事,就在身边——下雨时同桌借我伞是“雪中送炭”,吵架后小红递我糖是“冰释前嫌”。

3. 用密码说话:看到爷爷每天练太极,就说“您这是‘锲而不舍’呀”,爷爷笑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原来生活里藏着好多成语密码,只要用心找就能发现。奶奶织毛衣最明显,刚开始织的围巾歪歪扭扭,针脚像爬歪的蚂蚁;现在她闭着眼睛都能织,小熊图案的耳朵圆滚滚,鼻子是个小结,像真的小熊在皱鼻子——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魔法呀。

上周三打扫卫生,我们组要擦窗户。小美擦高处,我擦低处,小刚递抹布,大家“齐心协力”,半小时就把玻璃擦得像没有一样。阳光照进来,连灰尘都在跳舞,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吧。

最妙的是小刚脚崴了那次。小雨扶着他的胳膊,我拎着两个沉甸甸的书包,像两只小蚂蚁抬面包,一步一步慢慢走。老师笑着说:“你们这是‘助人为乐’呀。”后来小刚好了,主动帮我们擦黑板,粉笔灰沾了满袖子,这大概就是“投桃报李”吧。

现在我天天找成语密码:看到晚霞染红天空,就喊“这是‘霞光万道’”;弟弟抢玩具时我让给他,就说“我这是‘宽宏大量’”。原来成语不只是课本里的字,还能让生活变得像本会说话的故事书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更多感官细节,比如“妈妈煮面条时,面条在锅里翻跟头,她用筷子轻轻一挑就捞起来,香味飘得满厨房都是,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香味呀”。

2. 加入“密码被识破”的反应,比如爷爷听我说“锲而不舍”,故意放慢动作问:“那你能像爷爷一样,每天练字吗?”让互动更有趣。

写作建议

1. 学用“分类找密码”:从家人的动作(妈妈煮面)、同学的互动(扶小刚)、自然景象(晚霞)里找成语,让发现的过程更有条理。

2. 用“对话体现运用”:比如和妈妈说“您炒菜‘熟能生巧’,比饭店还香”,在真实对话中用成语,既自然又能加深理解。

《成语故事》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宝库”,更是家长引导孩子学知识、明事理的好帮手。

书中的每个成语都藏着生动故事:“画蛇添足”里的人给蛇画脚闹笑话,让孩子笑着明白“多此一举反坏事”;“愚公移山”中老人坚持挖山,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做事要坚持”的种子。这些故事语言浅显,搭配童趣插画,孩子读得懂、记得牢。

对家长来说,它比说教更有效: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时,讲“虎头蛇尾”的故事;骄傲自满时,聊聊“骄兵必败”的教训。成语里的道理,会像朋友一样陪孩子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从认字到懂理,从积累词汇到学会表达,这本书能帮孩子打下语文基础,更能培养好品格。给孩子一本《成语故事》,让经典智慧成为他们的成长指南。

标签:读后感成语一篇3篇提纲成语故事戏的语里演员会演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