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成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3 17:02:33
《荜门圭窦的成语典故》
【成语】
荜门圭窦
【拼音】
bì mén guī dòu
【释义】
荜门:原指用荆条、竹子等编织的柴门,指为贫户的象征性门庭。圭窦:原指依照礼制规定的圭形门洞,后演变为贫困人家凿墙所作的小窗。形容简陋的贫苦居所。
【出处】
《魏书·逸士传·李谧》: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
解释:
王叔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周王的朝廷上争讼,士匄听取他们的申诉。王叔的家宰说:“蓬门小户的卑贱人家却都要凌驾于他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就很难安定了。”瑕禽说:“往昔平王东迁,我们七姓大夫跟随平王,牺牲全都具备,平王依赖他们,赐给他们以骍牛为牲品的重盟,说:‘世世代代不要失去职守。’如果是蓬门小户人家,他们能来到东方安居下来吗?而且天子依赖他们什么
【近义词】
蓬门荜户 蓬户瓮牖 蓬户桑枢 瓮牖绳枢 破瓦寒窑 筚门闺窦
【反义词】
钟鸣鼎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穷人的住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叫王叔国。王叔国的第三任国君叫陈生,出身姬姓王叔。王叔国虽然只是小国,但因为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较近,因此从陈生的祖父王叔文公开始,三代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王叔陈生在周灵公时,更是出任卿士,辅佐国政。
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周灵王的另一个卿大夫毛伯舆与王叔陈生争夺权力,周灵公支持毛伯舆,王叔陈生因此生怒,逃到了黄河边居住。
当初,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召、毕、毛等七姓大夫随行,洛邑周边原本便分封着七家甸内侯,这些甸内侯为了安置周天子,也是出钱出地出力。由于远离了根基之地,此后周、召、毕、毛等大夫势力日渐萎缩,而各家甸内侯权势地位则日渐上升。
自此以后,周王室、旧大夫集团和甸内侯三股势力之间明争暗斗不止,“王子颓之乱”和“王子带之乱”的背后,便有着这几股势力博弈的影子,而王叔陈生和毛伯舆的权力之争,也与此息息相关。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周灵王派遣卿士王叔陈生向晋国控告戎人,晋国人把他抓了起来,派人告诉天子:王叔陈生暗中勾结戎人。
公元前563年,王叔陈生和伯舆争权,周天子倾向于伯舆。王叔陈生一怒之下就出走了。在黄河岸边,周天子派人追上了他,让他回去,并告诉他已经杀了他讨厌的史狡。王叔陈生还是不肯回京城,就住在黄河边上,以此来要挟周天子。
晋悼公得到消息,派大夫士匄前去调解王室的争端。王叔陈生和伯舆相互指控。士匄让王叔的管家和伯舆的大夫瑕禽作为代理人在周天子的廷院申述。王叔的管家说:“伯舆目中无上,他是下贱的人,却胆敢欺负比他高贵的人。”瑕禽说:“从前平王东迁,伯舆的祖先跟随周天子,忙前忙后,天子信赖他,并宰杀红牛盟誓: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承袭卿职。如果是下贱之人,天子怎么能信赖他呢?自从王叔把持周政权,政事用贿赂来完成,而把执法大权交给他的宠臣。军队的官员全都牟利暴富。这样,本分的大臣能不低下吗?如果地位地下的人就不能有理,那么还有公正可言吗?”
士匄让王叔和伯舆对证讼辞,并说晋国国君十分听命于周天子。王叔陈生拿不出任何理由和证据,便携带财物逃亡去了晋国。
【造句举例】
尽管身处荜门圭窦之中,他却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与风骨。
这位隐士远离尘嚣,甘居荜门圭窦,每日与清风明月为伴。
《不分畛域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分畛域
【拼音】
bù fēn zhěn yù
【释义】
不分界限、范围;没有什么界限。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
《庄子·秋水》: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解释: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
【近义词】
一视同仁 不分彼此
【反义词】
泾渭分明 楚河汉界 界限分明
【用法】
动宾式,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
【成语故事】
《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长文。《秋水》前一部分写北海若跟河伯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此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全文语言平易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其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河神和海神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事物的外表和内在来区分事物的贵贱和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河神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这篇寓言故事充满哲理,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造句举例】
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更加紧密,各种技术不分畛域,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技术。
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不分畛域,只要是觉得合适的艺术元素都会吸纳进创作中。
《克己奉公的典故》
“克己奉公”这句成语,是“克己”和“奉公”二语结合而成的。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意思。《论语·颜渊》载,颜渊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孔子:人要怎样才算做到了“仁义”的“仁”字。孔子是主张为人处事、施政治国,都要把“仁”字作为重要的道德标准的。那次他对颜渊的回答,却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能随时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处处合乎礼法,就可以算是“仁”了。——这就是“克己”一语的来历。
至于“奉公”,是奉行公事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蔺Iìn〕列传》介绍战国时代赵国的将军赵奢〔shē〕时,说了一段有关“奉公”的故事:
赵奢在赵惠文王时,当“田部吏”(经收田赋的官吏),他办事公平而严格。大贵族赵胜家里,仗势不缴租税,赵奢依法处理,连续惩办了赵胜的九个管家。赵胜大怒,下令把赵奢逮捕。赵奢说:“你身为赵国的贵族,竟然纵容管家,不奉公,不守法。这样国家就会衰弱,甚至灭亡。那时,你哪里还能保得住什么富贵?以你现在的地位,如能带头奉公守法,做到上下公平,那么国家就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了赵氏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固了。”赵胜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并向赵王报告了这件事。赵王就命赵奢总管全国的租税,于是赵国府库充实,国家富强起来。后来,赵奢还被任命为将军,领兵援韩,大破秦兵。(参看1154页“纸上谈兵”)’
“克己”和“奉公”合为一句成语,是很有意义的。
“克己”,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奉公”,维护集体的利益;“克己”才能奉公”,“奉公”必须“克己”。《后汉书·祭遵传〔祭zhài〕》载:“遵为人廉约,克己奉公。”这祭遵是汉光武帝的部下,初为门吏,后来屡次立功,拜征虏将军。此人为官清正,对自己严格要求,办公事认真不苟多生活俭朴,不治家产,临死还嘱咐丧葬必须力求简单。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奉公”还常常和“守法”结合而为成语“奉公守法”。在《说苑·至公》作“奉公行法”,原文引春秋时楚国令尹虞邱子向楚庄王提出辞职,并推荐孙叔敖接任令尹时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
《燕骏千金的成语典故》
【成语】
燕骏千金
【拼音】
yān jùn qiān jīn
【释义】
比喻急于招揽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解释:郭隗先生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君王,想以千金求购千里马,经过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内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就以五百金买了那匹死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
【近义词】
燕昭好马 燕昭市骏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在北方有一个国家叫燕国。燕国也属于战国七雄,但是国力只能是排在七国中实力靠后的位置。燕国经常受到周边大诸侯国的欺负,尤其是齐国,经常对燕国发动战争,一点点蚕食燕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因为燕王哙将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太子平等旧的贵族都不服,于是大将军市与太子平联合攻打相国子之。齐国见燕国内乱,于是齐宣王派使者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将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义,显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齐国虽然不大,但愿意听候太子你的号令。”不久齐宣王发兵,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
国不可一日无主,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从此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
【造句举例】
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苦于找不到人才,现在对人才渴求真的是燕骏千金。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高科技封锁,像高端芯片行业就是燕骏千金,人才太少了。
《一夔已足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一夔已足
【拼音】
yī kuí yǐ zú
【释义】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解释: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多多益善
【用法】
作谓语;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一个足够了。
【成语故事】
相传在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时代,在东海之中,在一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敲击鼓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骨头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用夔的皮制作的击鼓作为军鼓,用夔的骨头制作成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败。
后来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在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他的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擅长各种乐器,特别擅长击鼓。击鼓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鼓,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到了舜继位后,舜认为音乐是最能体现出天地的精华,于是打算任命一位乐官,舜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寻找一位乐官。当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向舜说:“只有夔一人去传播音乐,是不是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并且建议舜再多寻找几位乐师,协助夔一同去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造句举例】
人们常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真正的人才一夔已足,不需要那么多。
《李下不整冠的成语典故》
【成语】
李下不整冠
【拼音】
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释义】
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李之嫌 李下瓜田 瓜田李下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只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是的,避嫌是一种为官美德,权力应始终保持高度的避嫌敏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将避嫌意识上升为一种避嫌美德。
如果调查者与所调查的项目有相当的利害关系,即便调查很公正,也要让人疑惑,因为这违背了“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潜规则”。
《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
【成语】
程门立雪
【拼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解释: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后人便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近义词】
尊师重道 尊师重教
【反义词】
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程颐。兄弟两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都是极有学问的人。每天慕名前来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可以写诗作画,八岁就能写词作赋,人称神童,远近闻名。
杨时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终于登进士榜。从此之后,他开始一生立志着书立说,并且云游四方,所经之地也是讲学授课,深受当地的学者欢迎。当他来到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于是打算长期居住在此,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有一年,杨时要赴浏阳县令上任,杨时早就仰慕程颐的学问才华。虽然上任路途遥远,但是他任然不辞劳苦,绕道经过洛阳,想去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路上都没有了一个行人。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门口时,适逢程颐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和游酢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于是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
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例句】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阳春白雪的成语典故》
【成语】
阳春白雪
【拼音】
yáng chūn bái xuě
【解释】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解释:“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近义词】
白雪阳春 鲲鹏图南 曲高和寡
【反义词】
阳阿薤露 雅俗共赏 下里巴人 巴人下里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他也是楚国的大臣,常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有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的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问道:“有些人对你的言行很不满意,你想想自己的为人有没有什么不端正的地方?”
宋玉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的歌曲,有几千人都能随着他唱;后来,他唱《阳阿薤(xiè)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唱的人只有几百人了;而当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只有区区几十个而已!这是为什么呢?”
宋玉看了一眼楚襄王,接着说,“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够唱出来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追究他了。
《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在这个故事里,宋玉委婉地告诉楚王:一个人的品行越高洁,仿效他的人就越少。现在,“阳春白雪”一词已经成了高雅艺术作品的代名词。从这个故事中,还产生了一个成语——“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艺术作品。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例句】
文艺不分尊贵卑贱,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艺术要普及到百姓大众中去。才能真正被人传承。
《凤凰于飞的成语典故》
【成语】
凤凰于飞
【拼音】
fèng huáng yú fēi
【释义】
凤凰于飞原本指凤凰高飞,百鸟慕而随之。后来因为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出处】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解释: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近义词】
凤皇于飞 凤凰于蜚 鸾凤和鸣 琴瑟和谐 琴瑟调和 比翼双飞 夫倡妇随 凤皇于蜚 夫唱妇随 琴瑟之好
【反义词】
劳燕分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成语故事】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由于年少时仰慕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蔺相如,所以就把名字改成了司马相如。他喜欢吟诗作赋,但是却不受汉景帝喜欢。他就辞了官,和梁孝王这些游士离开了京城。
一次偶然的机会,临邛首富卓王孙家和另一位富豪程郑听说县令有一位贵客,于是便决定在卓王孙家举办一场酒宴,这位贵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宴席间为大家弹奏古琴助兴时,正巧被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听见了。卓文君的丈夫去世多年,一直寡居在家。再加上她很爱听曲,就对司马相如心生爱慕之情。
司马相如倒也直接,酒宴一结束,就立刻贿赂卓文君的婢女,让婢女代他向卓文君转达自己的爱意。卓文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喜欢的人也正好喜欢着自己,幸福来得太过突然了。但是她怕父亲阻止他们在一起,卓文君就决定和司马相如私奔。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凤凰于飞”,用来比喻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造句举例】
他们在相爱中深入骨髓,如同凤凰于飞,彼此间的感情炽热而深沉,让人无法忽视。
他俩的结合正如凤凰于飞,彼此的才华与情感相互吸引,如同一对恩爱的凤凰,共同翱翔在爱的天空。
《光风霁月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光风霁月
【拼音】
guāng fēng jì yuè
【释义】
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雨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出处】
宋·黄庭坚《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解释:舂陵的周茂叔,他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
【近义词】
良辰美景 光霁月明 冰壶秋月
【反义词】
心胸狭隘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成语故事】
光风霁月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和一个名叫卫青的将军有关。
卫青原是汉武帝的将军,他曾被派往边境对抗匈奴。在一次对抗中,卫青的军队被匈奴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这时,他的妻子上官氏带着女儿从大漠中前来救援,给卫青带来了粮食和草药以及军队,救活了他和他的军队。
卫青在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决定尽快归家探望妻子。当他到达家时,看到了“光风霁月”的美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景色十分怡人,卫青感到非常欣喜和感激。他写下了一首诗:“光风霁月,促织成文。平生意气,岂在朝臣。”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感激,也表达了他对家庭和平生的珍爱。
这首诗传开后,很快就被人们广为传诵。后来,这首诗被认为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光风霁月”这个成语的来源。
“光风霁月”这个成语后来广泛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表达美好环境和情景的代名词。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好和幸福,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刻。
【造句举例】
老师经常勉励我们,待人处世要有光风霁月般的胸怀,不要事事计较。
过一会儿,乌云散开,皎洁的明月终于露脸,银光洒遍,原有的阴霾竟一扫而空;古人说光风霁月,正是如此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