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成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2 12:14:45
《冬烘先生的成语典故》
【成语】
冬烘先生
【拼音】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谢恩日,従容问及庙院。标,寒畯也,未尝有庙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寻为无名子所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近义词】
鼠目寸光 目光短浅 井底之蛙 一孔之见 浅陋妄为 孤陋寡闻 寒腹短识 虱处裈中 斗筲之人 管窥蠡测
【反义词】
见多识广
【成语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鲁郡公。
后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前往劝降,不成,被害。
唐懿宗咸通年间,郑薰曾任礼部侍郎主持考试(郑侍郎薰主文),当时徐州一带还不安,战乱频发(时徐方未宁)。
郑薰想以科举激发士人之气(志在激劝忠烈),要激励忠烈的后代有所作为,就特地选忠烈之后作榜首,他对忠臣颜真卿十分景仰,但他并不熟悉家庭门第,错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颜真卿)的后裔,误认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误谓颜标乃鲁公之后),把他取为状元。
发榜后,颜标按照惯例拜见郑薰,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从容问及庙院)。
颜标感到莫名其妙,慌忙回答说:“我是贫穷的读书人,寒畯也,家中不曾有宗庙,未尝有庙院。”
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
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说他头脑太“冬烘”。
【造句举例】
他总是喜欢咬文嚼字,让人觉得他像个冬烘先生,难以得到有益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度,避免成为板着面孔批评学生的冬烘先生是很重要的。
《踵事增华的成语典故》
【成语】
踵事增华
【拼音】
zhǒng shì zēng huá
【释义】
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加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辉煌。也形容事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
“踵”原指脚后跟,引申为跟随、继承;“其事”指前人的事业或传统。“增”是增加、增添;“华”指光彩、辉煌。“变”是改变、创新;“本”指根本、基础。“加”是加强、提升;“厉”指严厉、深刻,这里引申为更加精深或更高水平。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继承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完善、辉煌,并在本质上进行改进,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近义词】
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 发扬光大 承前启后 革故鼎新
【反义词】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食古不化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踵事增华”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文选序》。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他主持编纂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选序》中,萧统阐述了自己编选诗文的原则和理念。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完美。他提出了“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的观点,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传统中突破。
萧统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精神,即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向未来,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科技、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既要珍惜前人的成果,又要勇于创新,推动事物向更高水平发展。
【造句举例】
这家企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出了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那么即便是名落孙山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尝试用宁戚叩牛的方法推荐自已。
《结草衔环的典故》
“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出自“结草”和“衔环”两则神话传说。
关于“结草”的传说,《左传.立公十五年》这么说: 春秋时,秦桓公〔桓huán〕伐晋。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 把秦军打得大败,并且俘获了秦国出名的大力士杜回。
据说魏颗本来不能战胜杜回,在战斗中,幸而出现了一 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许多结,杜回被草结绊倒,魏颗才得擒住杜回,打了胜仗。
这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帮助魏颗呢?魏颗不明白。晚上,魏颗在梦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说:“我的女儿,便是你父亲的小妾。你父亲临死时不是叫你把她殉葬的吗?可是你后来没有听从照办,而把她改嫁了。你这样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在战场上结草绊倒杜 回,便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关于“衔环”,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 的小黄雀。这只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 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巾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一百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 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
上述两则传说一一 “老人结草”和“黄雀衔环”,都是封建时代宣传善恶报应的神话。虽有真名实姓,却绝对不可能确有其事。不过,由此而来的“结草衔环”这句成语,有时我们还在运用。
“结草”和“衔环”,二者都是报答救命恩情的意思, 本来没有多大区别,“结草衔环”,也可以说作“衔环结草”。但是也有人说,二者合并为一句的时候,可以泛指报恩,如果分开来,则活着报答叫“衔环”,死后报答叫“结草”,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生当衔环,死当结草。”
隋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举棋不定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解释:《诗》说:‘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近义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定 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首鼠两端 当断不断 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孤注一掷 破釜焚舟 坚忍不拔 死心塌地 破釜沉舟 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 斩钉截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造句举例】
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机遇来临时,如果举棋不定,那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
《十年读书的成语典故》
【成语】
十年读书
【拼音】
shí nián dú shū
【释义】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解释:大臣沈攸之喜欢晚上读书,一到晚上手就离不开书本,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近义词】
十年寒窗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宋朝有一个名臣叫沈攸之,字仲达,他是名将沈庆之侄子。沈攸之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助宋孝武帝登基,讨伐刘诞叛乱。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协助诛杀沈庆之等王公大臣。前废帝死后,投靠宋明帝,讨伐刘子勋叛乱,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
不久之后,刘宋朝廷内部发生争斗,许多忠良贤臣被害,文武百官整天提心吊胆。为了改变朝廷动荡的局面,大臣沈攸之时受信任为忠臣,但无论沈攸之如何表露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攸之既“自擅阃外”之荆州,朝廷也“疑惮之”,无论是顺帝还是萧道成,都不容许沈攸之坐大荆州。另一方面,随着萧道成相继平定刘休范、刘景素叛乱,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特别是萧道成杀掉后废帝立刘准为帝后,朝廷大权尽落其手。而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的沈攸之势必不会任其发展,沈攸之与朝廷的矛盾,也随之转化为与萧道成之间的矛盾,朝廷政局的不稳使得上、下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沈庆之感受到心灰意冷,对朝廷的事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了。经常称病不上朝。这段时间沈庆之就在家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不久之后,沈攸之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众多地区一同起兵反抗萧道成。不料受到造反部下的反叛,沈攸之东进之时,自己留守的子孙都被杀害。沈攸之快到江陵时,得知江陵陷落,只好和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境内,在栎林自缢而死。不久,当地村民将他父子的首级砍下,送到江陵。
【造句举例】
他十年读书,终于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学者。
十年读书,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的智慧和才华永载史册。
《渴骥奔泉的成语典故》
【成语】
渴骥奔泉
【拼音】
kě jì bēn quán
【释义】
骥:骏马;奔:奔向;像口渴的马奔向甘泉一样,形容气势急,常指书法道劲矫健的笔势矫健刚劲。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解释:早些年的时候,徐浩的父亲徐峤之非常善于书法,他的父亲将书法的方法教给了徐浩。徐浩常常书写四十二的幅屏,精通八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世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近义词】
渴骥怒猊 渴鹿奔泉 怒猊抉石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迫切的样子。
【成语故事】
唐肃宗时期,有一个书法家名叫徐浩,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徐浩的父亲徐峤之也是非常善于书法,在徐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开始练字,并且将自己的书法方法都教给了徐浩。徐浩聪明好学,很快就能写一手好字,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得到父亲徐峤的真传,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
长大后,徐浩开始入朝为官,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他主要负责起草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件,由于徐浩学富五车而且字也写得非常好,皇帝一直很信任他,让他任职尚书右丞掌管工、兵、刑部的事情。
徐浩有一次推心置腹地跟唐肃宗说道:“自从奸相李林甫跟杨国忠沆瀣一气专权以后,审案判案没有经过刑部复核,都是按他们两人的意志随意的定案,这样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我开诚布公的这么说是希望圣上能够恢复过去严谨的审案制度。”
唐肃宗听了也觉得徐浩说的实事求是,于是他不仅吸取他的意见还让他教育三品官员的子弟们。在经历了数次官场浮沉之后,后来唐代宗当权后,徐浩又做了中书舍人。徐浩的一生一直以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对书法的研究,他的书法入木三分,字体自成一派十分有特色,有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天宝三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造句举例】
长期被压抑的冲动让他像渴骥奔泉一样,如饥似渴的想要把内心里的欲望统统释放出来。
他写的书法像是鬼斧神工一样巧夺天工 ,那股气势如同渴骥奔泉般让人震撼无比。
《九回肠的成语典故》
【成语】
九回肠
【拼音】
jiǔì huí cháng
【释义】
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
【出处】
《汉书》卷六十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解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愁苦。
【成语故事】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有一个好友叫任安。有一次任安被贬入狱,在狱中,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封《报任安书》的信。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
司马迁写道: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
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
于是后人根据信中的内容,总结出成语九回肠,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
【造句举例】
中国古代诗人柳宗元描绘柳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美好景象重现在世人的眼前。
玉山地处信江上游,素有“溪流曲似九回肠”的美誉,滩多水急,盛产奇石。
《矫枉过正的典故》

“矫枉过正”这句成语,较早地见于《越绝书》,作 “矫枉过直”,《汉书•外戚传》也有“矫枉者过直”的说法;《盐铁论》作“挠枉者过直”。《汉书•诸侯王表》前面的序言中说: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唐朝的学者颜师古注道:“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于强盛,有失中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的论著《昌言•理乱篇》中,也出现过这句成语。仲长统,字公理,汉献帝时曾 任“尚书郎”等官职,为人倜傥,直言无忌;他对当时衰乱 的局势,颇有不满,常常说古论今,表示愤慨。他的《昌言》,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写成的,共三十四篇、十余万言。《理乱篇》有这样几句:夫乱世长而化世短,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后汉书》的编撰者范晔【yè】(南朝宋人),在《仲长统传》中发表评论,说:“……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在这一句下面,有注道:
孟子曰:“矫枉过直。”矫,正也!枉,曲也;言“正曲者过于直”,以喩为政者惩奢则太俭,患宽则伤猛,不能折衷也。
可见,早在战国时代的孟轲,就早已经说过“矫枉过直”这样的话了。
《后汉书》在评论马武等所谓“中兴二十八将”的功绩 和汉光帝纠正前汉封赏功臣过重的缺点时又说:“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这一句下面,又备注道,矫,正也;违,失也;枉,曲也。孟子曰:“矫枉者过其正。”
可是,《后汉书》武英殿本(清朝乾隆年间的校印本) 却在这个原注之下,加注道,“今本《孟子》无此语” ,大概,早先的《孟子》中是有“矫枉过直”和“矫枉者过其正”等语的,而后来以至现存的《孟子》,则已失传了有关 的章句。
因此,孟子最初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可考了,而后来的 人们都把它用作“过火”、“过分”,比喻纠正某种缺点或偏差而做得过了头的意思。
《移花接木的成语典故》
【成语】
移花接木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释义】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解释:同窗好友将假的当作真的,女“秀才”移花接木。
【近义词】
偷梁换柱 移天换日 暗度陈仓 批红判白 暗渡陈仓 移宫换羽 偷天换日 狡兔三窟
【反义词】
弄巧成拙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楚国周边有一个小国叫黄国(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有一年,楚王约周边的诸侯国会盟。黄国没有参加,这让楚王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斥责黄国,不久便开始讨伐黄国。不久后,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消灭了。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
到了战国晚期,黄国的后裔春申君黄歇公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为了让楚王有个后代,他曾献上好几个美女,但荒淫过度的楚王,却没有本事生养,急得他想不出主意,叹气出神。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打算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他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回来后他去拜见黄歇,黄歇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黄歇问道:“订婚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黄歇又问道:“可以让我看看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
后来李园知道了他的妹妹怀了身孕,就同他妹妹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黄歇君道:“楚王尊重宠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将要改立兄弟,那么楚国改立国君以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怀上身孕了,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黄歇认为这番话说得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
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于是生了个儿子,立为太子,又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于是李园参与朝政。
李园把他妹妹送进宫里,封为王后,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便担心黄歇说漏秘密而更加骄横,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黄歇来灭口,而后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派遣刺客成功刺杀黄歇,并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造句举例】
有些奸商惯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加工后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在市场销售。
这个故事纯属移花接木,破绽百出,很不高明。
《贾人渡河的成语典故》
【成语】
贾人渡河
【拼音】
gǔ rén dù hé
【释义】
贾人:古时候经商的人。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
【出处】
刘基《郁离子》: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解释: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远远地看着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空头支票 朝三暮四 口血未干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反义词】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商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商人拍落水中。
商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商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商人救起来,送进船仓,商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商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商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商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商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商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商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商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商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商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造句举例】
贾人渡河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的话一定会受到报应。
作为一个生意人如果还是贾人渡河这样不讲信用,那么很快就会破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