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成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23 00:25:21
《大手笔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大手笔
【拼音】
dà shǒu bǐ
【释义】
古时是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如今,凡笔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论家、大著述家、大记者及规模和名气较大的作品,均可称为“大手笔”。不过习惯上,人们把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人都称为“大手笔”。指规模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
【出处】
《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
解释:王珣梦见有人用椽子那样大的笔给他,他醒来后,告诉人说:“一定要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
【近义词】
大笔如椽
【反义词】
吠非其主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王珣。他是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并且工于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成年后王珣与陈郡人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手下,都被桓温敬重。这时的桓温筹划逐鹿中原,天下动荡,军中机务都委托给王珣。王珣跟从桓温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嫌而导致矛盾。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二族就成了仇敌。当时有人知道了谢安的意图,就把王珣外放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上任。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又不去上任。
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很依靠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里被士人和百姓所喜欢。后来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主持吏部。皇帝很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郁恢等人都凭借才学文章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献媚,与王珣等人不合,皇帝忧虑自己死后,他们矛盾必生,所以让王恭、王恢外出任方伯,而任命王珣为尚书令。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王珣梦见有人用椽子那样大的笔给他,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当他醒来后不久,皇帝就去世了。朝廷百官都在商议皇帝谥号和祭文的事情。百官之中,就属王珣文采最好,于是百官一致推举由王珣来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造句举例】
不过他也表示,决策者应当开始考虑如何终止过去10个月推出的大手笔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中国对西方金融服务公司的投资在国内一直不怎么受好评,也没什么人预计中国在这方面很快会有更多大手笔。
《画虎类狗的成语典故》
【成语】
画虎类狗
【拼音】
huà hǔ lèi gǒu
【释义】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成为笑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解释: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为别人所担忧的(事情)而担忧,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虽然也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天鹅不成功还可以像一只野鸭。
【近义词】
画虎成狗 画虎类犬 画虎刻鹄 刻鹄成鹜 画虎不成反类狗
【反义词】
鬼斧神工 惟妙惟肖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名叫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对自己的晚辈要求很严格,有一回马援听说侄儿马严、马敦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便写信劝说侄儿。信中说:“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褵一样,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刻鹄不成尚类鹜)哩。
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画虎不成反类狗)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可知,郡将下车(意指刚到任)就切齿恨他,州郡也都以此为言。我常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们学他。”
【造句举例】
他缺乏古代文学的修养,勉强作旧体诗,结果画虎类狗,不伦不类。
要想学到人家的好处,必须仔细研究、揣摩,好的极力学习,不好的情愿割爱,免得闹出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的笑话来。
《不蔓不枝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蔓不枝
【拼音】
bù màn bù zhī
【释义】
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释: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近义词】
珠圆玉润 文从字顺 不蔓不支 一气呵成
【反义词】
拖泥带水 画蛇添足 节外生枝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并创作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在这名篇中,周敦颐这样说道:
水中、陆地的花儿,可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再听到。爱莲花,像我这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于是,后人在周敦颐的这篇名篇中总结出成语“不蔓不枝”,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者说话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
【造句举例】
以前他说话总是磕磕巴巴,一句简单的话都要说上半天,但是自从经过日夜苦练口才后,如今说话非常顺畅,不蔓不枝,切中要点,大家再也不取笑他了。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食前方丈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食前方丈
【拼音】
shí qián fāng zhàng
【释义】
方丈:一丈见方。意思是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解释: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近义词】
食必方丈 食案方丈 食味方丈
【反义词】
食不二味 食不重味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造句举例】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食前方丈灯红酒绿,贫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制定积极的收入调节政策。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据传每次他吃饭都是食前方丈,相当夸张,连乾隆皇帝都没有他这样的规模,实在是令人惊叹。
《蝇营狗苟的成语典故》
【成语】
蝇营狗苟
【拼音】
yíng yíng gǒu gǒu
【释义】
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解释:这五种穷鬼,是我的五种祸患。你们使我忍饥受冻,惹得别人起讹传造讥讽,你们能使我沉迷,别人离间不了。早上悔恨我的行为,傍晚却又恢复故态。你们卑劣无耻地纠缠我,刚把你们赶走转眼又回到我身边。
【近义词】
禽兽不如 不知廉耻 厚颜无耻
【反义词】
光明磊落
【成语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写了一篇名为《送穷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而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
《送穷文》是韩愈发自内心的自白,把作者一肚皮的牢骚发泄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篇寓庄于谐的妙文。主人(韩愈)认为被五个穷鬼缠身,这五个穷鬼分别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个穷鬼跟着他,使他一生困顿。因此主人决心要把五个穷鬼送走,不料穷鬼的回答却诙谐有趣,他告诉主人,这五个穷鬼忠心耿耿地跟着他,虽然让他不合于世,但却能帮助他获得百世千秋的英名。
【造句举例】
有时我憎恨自己过着这种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如同燕雀一般毫无意义,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会参军入伍,争取出将入相,青史留名。
在这张网上,那些疲于奔命的员工们构成了一个个的节点,他们在强颜欢笑的背后则是蝇营狗苟,努力养家糊口的同时使公司不至于倒闭。
《《成语故事》读后感3篇》
第一篇:成语里的“小演员”
提纲
1. 会演戏的成语:《掩耳盗铃》里的人捂着耳朵偷铃铛,手指缝里偷看的样子傻乎乎的;《守株待兔》的农夫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脖子里。
2. 演出来的道理:这些“小演员”的滑稽样子,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自欺欺人要闹笑话”“不肯努力没收获”,比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字好记多了。
3. 我的表演:和同学演“刻舟求剑”时,我演掉剑的人,在椅子背上歪歪扭扭刻记号,还念叨“等船靠岸就来找”,逗得大家笑,也记住了“事情变了办法也要变”。
《成语故事》里的人,像在演一场场小话剧。“掩耳盗铃”的小偷最有意思,他捂着耳朵偷铃铛时,手指缝留得老大,眼睛骨碌碌转,生怕被人发现。我和同桌演这个故事时,他把耳朵捂得像两个肉包子,却偷偷从指缝里瞄“主人”来没来,结果脚一滑摔在地上,像只翻壳的小乌龟,逗得全班笑得直拍桌子。
“画蛇添足”的那个人更逗。他明明先画完蛇,偏要给蛇画脚,还得意地说“我的蛇会跑”。我演他时,故意把蛇脚画成小泥鳅的尾巴,歪歪扭扭拖在地上。小雨指着画喊:“这是长脚的泥鳅精吧!”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也记住了“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现在我把难记的成语都编成小话剧。演“亡羊补牢”时,我假装着急地钉木桩,锤子砸到手指还龇牙咧嘴喊:“疼也得补,不然羊全跑啦!”原来成语不是干巴巴的字,是会跑会跳的小故事,记起来一点也不难。
修改建议
1. 加入更多表演时的互动细节,比如“演守株待兔时,小明演兔子,突然从课桌后蹦出来撞我腿,我‘哎哟’一声倒在地上,全班笑疯了,这下永远记住农夫有多傻”。
2. 补充道具细节,比如“演刻舟求剑时,我用粉笔在椅背上画记号,越画越用力,粉笔灰沾了满手,像戴了白手套,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有多笨”。
写作建议
1. 学用“五感观察法”写表演:记录表演时的动作(捂耳朵、画记号)、声音(笑声、台词)、表情(龇牙咧嘴、骨碌碌转),让场景像放电影一样生动。
2. 用“对比法”记道理:比如“小偷以为捂住耳朵就安全,结果更可笑”,通过前后对比,轻松记住成语背后的意思。
第二篇:成语是我的“小老师”
提纲
1. 教我改正的成语:“虎头蛇尾”让我想起做手工时,开头剪得认真,后来随便贴贴的样子;“骄兵必败”提醒我上次考满分后骄傲,下次就退步了。
2. 教我学习的成语:“愚公移山”教我坚持,背课文时一句句啃,像愚公一筐筐搬石头;“举一反三”教我灵活,数学题换个数字也会做了。
3. 我的进步:被“小老师”提醒后,手工做到最后贴完所有贴纸,考试后继续认真复习,作业本上的星星越来越多。
成语像一群小老师,总在我犯错时悄悄说话。上次做“海底世界”手工,我剪了两条热带鱼就想偷懒,妈妈指着半成品说:“这像不像‘虎头蛇尾’?”我想起故事里那个开头威风、结尾潦草的人,赶紧坐下来贴珊瑚。胶水蹭了满手,像戴了副透明手套,我边擦边贴,把贝壳摆成弯弯的小路,让小鱼“游”在上面。最后老师给我发了“最认真奖”,我摸着奖状想:还好听了“小老师”的话。
“笨鸟先飞”也是我的好老师。我背课文总比别人慢,就每天早上提前十分钟起床读。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叫,像在给我加油。有次嗓子读哑了,我就小声哼,像故事里那只早起的笨鸟,慢慢练出了劲儿。现在我背课文不仅快,还能加上动作,老师说:“这不是笨,是聪明的坚持。”
现在我有本“成语错题本”:“画画没耐心——半途而废”“借东西不还——言而无信”。每次翻开本子,就像小老师们站在面前,我再也不敢偷懒啦。
修改建议
1. 增加改正错误的具体过程,比如“看到‘虎头蛇尾’四个字,我想起愚公挖山的样子,咬着牙把最后一片海草贴好,手指被胶水粘住都没在意,贴完后举着作品转圈,心里甜滋滋的”。
2. 补充“小老师”的“语气”,比如背课文卡壳时,仿佛听见“笨鸟先飞”在说:“别急,再读一遍就会啦。”让成语更像真的老师。
写作建议
1. 学用“生活场景绑定法”:把成语和自己的具体经历绑在一起(如“手工偷懒→虎头蛇尾”),每次想到经历就想起成语,记得更牢。
2. 用“细节描写”显进步:比如“以前作业本总留空白,现在连角落的小字都写满了”,通过前后变化,让“小老师”的作用更真实。
第三篇:生活里的“成语密码”
提纲
1. 藏在生活里的成语:妈妈煮面条“熟能生巧”,从夹断面条到煮得根根筋道;爸爸看地图“东张西望”,总找不到想去的地方;同学赛跑“争先恐后”,像小豹子抢猎物。
2. 破译密码:发现成语不是古代的事,就在身边——下雨时同桌借我伞是“雪中送炭”,吵架后小红递我糖是“冰释前嫌”。
3. 用密码说话:看到爷爷每天练太极,就说“您这是‘锲而不舍’呀”,爷爷笑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原来生活里藏着好多成语密码,只要用心找就能发现。奶奶织毛衣最明显,刚开始织的围巾歪歪扭扭,针脚像爬歪的蚂蚁;现在她闭着眼睛都能织,小熊图案的耳朵圆滚滚,鼻子是个小结,像真的小熊在皱鼻子——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魔法呀。
上周三打扫卫生,我们组要擦窗户。小美擦高处,我擦低处,小刚递抹布,大家“齐心协力”,半小时就把玻璃擦得像没有一样。阳光照进来,连灰尘都在跳舞,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吧。
最妙的是小刚脚崴了那次。小雨扶着他的胳膊,我拎着两个沉甸甸的书包,像两只小蚂蚁抬面包,一步一步慢慢走。老师笑着说:“你们这是‘助人为乐’呀。”后来小刚好了,主动帮我们擦黑板,粉笔灰沾了满袖子,这大概就是“投桃报李”吧。
现在我天天找成语密码:看到晚霞染红天空,就喊“这是‘霞光万道’”;弟弟抢玩具时我让给他,就说“我这是‘宽宏大量’”。原来成语不只是课本里的字,还能让生活变得像本会说话的故事书呢。
修改建议
1. 补充更多感官细节,比如“妈妈煮面条时,面条在锅里翻跟头,她用筷子轻轻一挑就捞起来,香味飘得满厨房都是,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香味呀”。
2. 加入“密码被识破”的反应,比如爷爷听我说“锲而不舍”,故意放慢动作问:“那你能像爷爷一样,每天练字吗?”让互动更有趣。
写作建议
1. 学用“分类找密码”:从家人的动作(妈妈煮面)、同学的互动(扶小刚)、自然景象(晚霞)里找成语,让发现的过程更有条理。
2. 用“对话体现运用”:比如和妈妈说“您炒菜‘熟能生巧’,比饭店还香”,在真实对话中用成语,既自然又能加深理解。
《成语故事》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宝库”,更是家长引导孩子学知识、明事理的好帮手。
书中的每个成语都藏着生动故事:“画蛇添足”里的人给蛇画脚闹笑话,让孩子笑着明白“多此一举反坏事”;“愚公移山”中老人坚持挖山,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做事要坚持”的种子。这些故事语言浅显,搭配童趣插画,孩子读得懂、记得牢。
对家长来说,它比说教更有效: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时,讲“虎头蛇尾”的故事;骄傲自满时,聊聊“骄兵必败”的教训。成语里的道理,会像朋友一样陪孩子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从认字到懂理,从积累词汇到学会表达,这本书能帮孩子打下语文基础,更能培养好品格。给孩子一本《成语故事》,让经典智慧成为他们的成长指南。
《宵衣旰食的成语典故》
【成语】
宵衣旰食
【拼音】
xiāo yī gàn shí
【释义】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出处】
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乃是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解释:这个时候正是陛下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为国事而辛勤工作导早晨的时候。
【近义词】
夙夜不懈 握发吐哺 日理万机 废寝忘餐 孜孜不倦 临池学书 废寝忘食 专心致志
【反义词】
醉生梦死 游手好闲 得过且过
【用法】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当上齐国国君后,姜子牙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宵衣旰食,经常辛勤工作导每天的凌晨。由于他治国有方,齐国很快就成为当时的泱泱大国,富甲一方,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造句举例】
这是一个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勤勉之君,可是其文化上的呆板,也让人难以忍受。
他多次自励,只要能“救乱”,那怕是宵衣旰食,头上再添几许白发,也在所不计。
《河伯为患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河伯为患
【拼音】
hé bó wéi huàn
【释义】
意思是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旱魃为虐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水灾。
【成语故事】
古代时候有个叫做冯夷的人,在他的家门前,有一条大河,每天他都要渡过这条河到对面的地里去干活。有一次,冯夷像往常一样渡河,当船来到水中央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并掀起数米高的巨浪一下就把他的船掀翻了,冯夷拼命在水里挣扎,但是浪太大,一个浪一个浪的将他按在水里,很快冯夷就体力不支被淹死了。正巧天帝路过此地,看到发生的这一幕,于是就封冯夷为河伯,成为水神。
到战国时期,西门豹被派到邺城(今临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当县官。他看到这一带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就问老百姓们是怎么回事。一位白胡子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年年都要娶一个漂亮的姑娘,要不给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淹了。
西门豹他细一打听,知道是地方上的贪官跟巫婆串通起来搞的鬼,心里很气愤。等第二年“河伯娶妇”的这天,西门豹到了现场。他看大大小小的官儿和装神弄鬼的老巫婆全来了,就提出要亲自看看河伯的新媳妇。当他看见那个要嫁给河伯的不幸女子时,就对巫婆说:“怎么找了这么一个丑丫头?太不象话,麻烦你去告诉河伯一声,等找到漂亮姑娘再给他娶媳妇!”说完一挥手,他的随从立即上来,把巫婆一下子推到漳河里去了。
接着,以派人催问为借口,把巫婆的大徒弟和一个民愤极大的贪官相继扔进河里。这样一来,那些干坏事的家伙都吓呆了,一个个跪在地上磕头,求西门豹饶命。打那儿以后,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后来,西门豹带着老百姓开挖水道,引来河水灌溉农田,老百姓从此便过得很幸福,也不再担心河伯的问题了。
【造句举例】
每到雨季时候,东部地区都会河伯为患,防汛抗灾形式十分严峻。
我国是基建大国,自从建设了这个大坝,以前河伯为患的灾情,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了。
《一枕槐安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一枕槐安
【拼音】
yī zhěn huái ān
【释义】
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梦中倏忽,若度一世矣。……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
解释:淳于棼才惊醒过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淳于棼不由感叹三十年的荣华富贵,原来是一场南柯梦。
【近义词】
黄粱美梦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一枕槐安”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李清照所著《如梦令》中的一首词。这首词以“一枕槐安”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女子离别后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的深切感情和高超的艺术功底。
“一枕槐安”的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朝时期。当时,梁武帝李缜派遣高宗妃慕容氏出使北魏朝廷,慕容氏在途中因病去世,被迫与丈夫分离。高宗在旅途中对慕容氏深感思念,因此在一棵槐树下宿营,并用慕容氏的衣服和枕头作为依托,梦中与慕容氏相会,留下了“一枕槐安”的传说。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以“一枕槐安”为引,表现了女子思念之情。词中的女子在与情人分别后,夜间思念之情难以割舍,只能用亲手所做的一枕槐安为依托,放声歌咏,表达自己的心声,“红楼梦里人似月,何处春江无月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素蕊红颜弄弦处,闻幽香,疑是蓝桥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转的语言,表现了女子在思念之时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在词中,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得词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她用“红楼梦里人似月”将自己与梦中的情人相比,用“素蕊红颜弄弦处,闻幽香,疑是蓝桥梦”将自己与思念之情融为一体,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词中的“一枕槐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电影等领域。不仅如此,“一枕槐安”还被用作比喻,比如形容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人,以及形容离别后怀念之情等。
总之,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一枕槐安”不仅是一首美妙的词作,更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典故,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感情,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离别和思念的重视,被广泛传颂至今。
【造句举例】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我总会想起那个离别时送我的“一枕槐安”,那是我思念你的最好依托。
那一年我们分别时,你曾给我一枕槐安,告诉我只要我在,你就不会感到孤单,而现在我只能用这枕槐安来怀念我们曾经的时光。
《集思广益的典故》
“集思广益”这句成语,出自诸葛亮写的《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掾yuàn)。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军师和丞相,这一文件,是他给同僚和部下的一封公开信,全文如下: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苛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少过矣。
这篇短文的大意是说:“在政府里参与政事,必须人人踊跃提意见,使工作获得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为了怕得罪人或是为了避免争论,不肯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那就会使工作蒙受损失!凡事应当经过反复商讨而后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这好比清理物资,抛弃烂鞋之类的废物而获得珠玉之类的宝物一样。然而有些人总是不肯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只有徐元直(即徐庶)在这方面是毫无顾虑的。还有董幼宰(即董和),任职七年,每当看到亊情有办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意见,甚至征返十几次,前来诚恳相告。诸位如果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学到董幼宰奋勉认真的态度,对于国家将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本人少犯些过错了。”
这篇短文,今天来看,也还有积极的意义。开头的“集众思、广忠益” 一句,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来源。“集众思”是集中众人的意见,“广忠益”是扩大良好的效果!“集思广益”就是发挥群众智慧共同搞好工作的意思。
明王夫之《宋论•英宗》:“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