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成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03 00:02:11
《玉汝于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玉汝于成
【拼音】
yù rǔ yú chéng
【释义】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出处】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解释:富有,地位高贵,福气,吉祥等等这些很好的东西有用了,那是上天的恩赐,它们将为使你的人生很丰厚很精彩;贫穷、地位低下、忧愁、伤心,这也是上天的恩赐,上天也很爱你如玉一般,但要让你在艰苦的经历后才能成功。
【近义词】
遇难成祥
【反义词】
落井下石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姓张名载,字子厚。他生于凤翔郿县横渠镇,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一脉的重要奠基人,后世尊称他为“横渠先生”或“张子”,其位被奉入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先贤同列。张载还是程颐、程颢两位大儒的表叔,所创“关学”影响深远。
年少时,张载便才华出众,闻名乡里。但他起初并不专攻圣贤书,反而对兵法情有独钟。当时的名臣范仲淹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却对他沉迷兵法感到不解,于是劝勉道:“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事业,何必非要钻研用兵之道呢?”
张载听后深受启发,从此转而专心学问。后来他考中进士,出任过几任地方官,因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触怒了当权大臣,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辞去官职,返回横渠老家,闭门读书,潜心治学。
横渠地处偏僻,虽有薄田几亩,但张载一家生活清贫,仅能维持温饱。他却安之若素,不以为意。每日清晨,他便独自走进书房,闭门苦读,常常因深思一个问题而忘记吃饭、休息。夜深人静,妻儿早已入睡,他仍躺在床上反复思辨;若有所悟,便立即起身点灯,披衣执笔,记录心得。不少年轻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有些学生家境贫寒,张载不但不收学费,反而供给他们饮食,与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富贵顺遂,是上天的恩赐,能让人生更加丰厚;而贫贱坎坷,同样是上天的安排,意在磨砺你,助你成就大器。这句话,既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危机未必是绝境,反而可能是转机。真正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念、放弃希望。唯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坚定,才能于痛中见喜,在危机中寻得新机。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按甲寝兵的成语典故》
【成语】
按甲寝兵
【拼音】
àn jiǎ qǐn bīng
【释义】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解释:我觉得应该收拾起铠甲武器,休养军士,安定疆土并进行分封,按照功劳行赏。
【近义词】
解甲归田 按甲休兵 退役还乡 落叶归根 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反义词】
厉行节约 黩武穷兵 厉兵秣马 投笔从戎 穷兵黩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词性,中性成语。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有一名参军名叫傅干,字彦材。建安年间为丞相参军、仓曹属,后官至扶风太守。傅干识力超众,善知形势,深明事理,精通韬略,史书所载事迹虽然不多,却件件反映他的与众不同和棋高一筹。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的时候。曹操准备南征孙权。参军傅干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大意是劝谏曹操,治理天下分为文治和武治,武治要先立威,文治腰先立德。现在东吴有长江天险,西蜀有崇山之阻,这两个地方一时还难以征服,眼下要先放弃南征,关注国内的安定和治理,对于那些有功之人要进行论功行赏,休养生息,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显示主公的英明神武,从而威服天下。曹操后来采纳了傅干的建议,暂时休战,专注国内休养生息和人才培养。
不出几年,曹操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后来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建立魏国。很快,凭借曹操打下的坚实基础,魏国在对东吴和蜀国的战争中不断取胜,最终消灭蜀国和吴国,统一中国。
【造句举例】
非洲的国家里部落战争很频繁,大家都希望各个部落按甲寝兵,握手言和。
全世界的人们都希望各个国家按甲寝兵,和平共处,唯独美国不是。
《元龙高卧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元龙高卧
【拼音】
yuán lóng gāo wò
【释义】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解释: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近义词】
元龙豪气
【反义词】
除旧布新 改头换面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无礼。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纷争不断,一代枭雄刘备郁郁不得志,只能投靠刘表。有一天,刘表跟刘备、许汜在偏厅闲谈,评论天下人物,说到广陵太守陈登,刘表、刘备都认为他懂谋略,善用兵,年轻有为,是个人才。
许汜却说拜访过他,觉得他江湖豪侠之气太重,有点粗野不文。刘备见许汜说时语带谴责,便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有这样的看法。
许汜讲出他拜访陈登那次不愉快的经历:
“我因为避战乱,到下邳去探访他。那时我身无长物,饱经饥寒,只求有个栖身之所,找碗饭吃。他却夸夸其谈,纵论军国大事。我唯唯否否,暗示我需要的不过是一所普通房子,几亩薄田,让我自耕自足。”
“他对此没有回应,兴致愈来愈冷,不停地打呵欠,随即爬上高高的大床,说要睡觉,失陪了。我正想问他:我到哪里去睡?他却指着室内另一张矮床说:‘你睡那里。’”
“很快我就听到他如雷的鼾声,我睡在那张矮床上怎么睡得着?心中不忿,我许汜曾经也有国土之名,如今虽然落魄,怎可以如此待我!我说他豪侠之气太重,不拘小节,是一种忠厚的说法了。”
刘备听了哈哈笑道:“陈蕃做豫章守时,等闲不招呼客人。只有隐士徐丰来时,他会把吊在墙上的一张床放下来,招呼徐丰歇息,二人联床夜话。到徐丰走了,他又把床吊回原处。只因陈蕃敬重和喜欢徐丰,才如此热诚相待。许先生你有国土之名,当此乱世,陈登以为你会忧国忘家,提出一些救国良策,谁知你却求田问舍,只为个人打算,怎不叫他失望!既然他心中看不起你,叫你睡在下床,已经是客气的了。”
【造句举例】
客人已经到家里来拜访你了,你还是一副元龙高卧的样子,谁见了也会生气。
这个客户对我们很重要,我希望你收起你那元龙高卧的模样,跟我一起去好好接待一下。
《庙堂之量的成语典故》
【成语】
庙堂之量
【拼音】
miào táng zhī liàng
【释义】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出处】
唐·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解释:谢玄气量宏大,遇事沉着冷静。
【近义词】
网开一面 不存芥蒂 捐弃前嫌 器欲难量 宽洪海量 无所不容 豁达大度 大度汪洋 休休有容 宽容大度 宽宏大度 陂湖禀量 宽大为怀 诟如不闻
【反义词】
小肚鸡肠 分斤掰两 洗垢求瘢 分金掰两 争斤论两 鼠肚鸡肠 器小易盈 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寸量铢称 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执法如山 讨价还价 斗筲之人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气量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率百万人犯晋,晋朝的文武百官都胆战心寒,独有宰相谢安似若无其事一般。谢安的侄儿谢玄向叔父请示,这次出征应如何迎战秦兵?谢安毫不在意地说:“朝廷不是另有旨意给你了吗?说完就传命备车,要到郊外别墅作乐去。在相府的亲友们都跟了去玩,谢玄当然不便不去,也就跟到了郊外别墅,谢安对谢玄说:“来来来,我们下盘棋,我就以这别墅为赌注,我要是输了,就把它送给你。”二人对坐,下起棋来,平时谢安的棋是下不过谢玄的,而这一次,却是谢玄输了,因为他心里记挂着怎样迎战强大的秦军,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呢!棋局结束后,谢安又提议游山玩水,谢玄也只得陪着,直到深夜方才回城。
中军将军桓冲,对秦王苻坚的大兵南下是沉不住气的。他唯恐建康京城有问题,就派了3000名精锐兵卒来保卫京城。可是谢安一口回绝说:“你何必这样大惊小怪呢?你的队伍应当留着在西线防敌,京城里朝廷自有布置,用不着你烦心。”
桓冲退出相府,对部下说:“谢相国虽然气度大,有所谓庙堂之量,宰相肚里撑得了船,话是不错,但他到底是个文臣,不懂军事,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秦军就要打到长江边上了,他老人家还在游山玩水悠游自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他所派出迎击敌军的将领都是些小孩子,年轻识浅,怎能对付得了苻坚?我们眼看就要做亡国奴了。”
然而,战争结果与这位军事专家所估计的完全相反。淝水一役,强大的秦军被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地溃败了,当捷报传到京城,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随即扔到床上,面上连一点喜色也不露,仍旧和客人下棋,客人问:“这报告里写的是些什么?”谢安漫不经心地说:“几个小孩子们把苻坚打败了,如此而已。”他仍旧与客人下完棋才回内室。
然而,当谢安回内室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上的木齿都碰断了,但他自己还不觉得呢。
【造句举例】
张总有着庙堂之量,遇事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凌厉,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建立起这么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
《天夺之魄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天夺之魄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释义】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解释:晋景公派遣赵同到成周进献俘虏的狄人,表现得不恭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一定有大灾难。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
【近义词】
天夺其魄
【反义词】
近在咫尺 难解难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北方有一支少数民族,因这个民族的人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所以称之为赤狄。他们是狄人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人建立的国家称为潞国。
潞国的国家靠近晋国,与晋国关系非同一般。经常会出现两个国家的贵族互相联姻的情况,赤狄人也没有像其他的少数民族那样对汉人任意的抢劫和杀害。
后来,潞国的潞子婴儿即位国君,潞子婴儿生性老实、懦弱。而潞国的相国酆舒又是一个专横暴戾的人。为了独揽朝政,酆舒一直收揽人心,对抗潞子婴儿,潞国可以说是酆舒一人说了算。酆舒看见秦国实力逐渐强大,而潞国又是跟晋国关系修好互相通婚,如果潞子婴儿通过晋国来对付自己,自己将毫无胜算。于是酆舒就投靠秦国,想通过秦国势力来限制晋国。
在公元前594年,潞国国家发生内乱,丞相酆舒他横加罪名把潞子婴儿的夫人(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伯姬)杀了,又伤潞子婴儿的眼睛。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潞子婴儿求援晋国,请求晋国发兵捉拿酆舒。晋军来到之后,在曲梁(潞城北部)与潞国叛军激战一场,酆舒逃亡,晋国顺便还把潞子婴儿抓去,顺手牵羊灭了潞国。从此潞国也就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了。
后来酆舒逃亡卫国,卫国人怕殃及自己,把他抓住,缚送到晋国,晋景公下令把他杀死。晋国派大夫赵同(赵国国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进献俘虏的狄人。赵同依仗晋国强大,对周天子表现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儿子刘康公看了很不高兴,骂道:“不及10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意思是说,要不了10年,赵同必定遭到大祸,老天爷已将他的魂魄夺走了。“
天夺之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已离死期不远了。
【造句举例】
上天对他他不公平了,年纪轻轻就天夺之魄,患上绝症,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同死神进行斗争。
《栉风沐雨的成语典故》
【成语】
栉风沐雨
【拼音】
zhì fēng mù yǔ
【释义】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
《庄子·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解释: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
【近义词】
筚路褴褛 餐风宿露 餐风露宿 早作夜息 筚路蓝缕 风餐露宿 露宿风餐 披星戴月 风尘仆仆
【反义词】
养尊处优 娇生惯养 纸醉金迷 花天酒地 荣华富贵
【成语故事】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当政时,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但是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主要采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来治水,结果洪水泛滥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多次亲自到各处去巡视治水情况,但是洪水泛滥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于是舜处置了治洪不力的鲧,并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来到洪水泛滥的地区以后,并没有马上动手治理洪水,而是对各地灾情进行认真研究。他发现以前治水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的父辈一直采用堵塞洪水的办法,结果堵得越久,洪水泛滥的程度就越严重,所以他决定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确定了治水方案之后,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等工具开始治水。他根据山川河流的位置重新设计水道,决定开山劈石,以便让洪水由小河流入大河,最后再流进大海,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了。
但是治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大禹生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再加上连年遭受洪灾,生活更加困苦。现在大禹要开山劈石,掘渠引洪,那劳动有多艰苦,工程有多宏大也就不用多说了。为了治水,人们用坏了一件又一件工具,磨坏了一身又一身衣服,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风餐露宿,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动。尤其是大禹,他起早贪黑,亲自掘土背筐。他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大禹没有时间注意这些,他心里想的只有治水,根本就顾不上仪表风范和身体病情。下场雨他就当借机洗洗头发,刮阵风他就当老天来给他梳了梳头发。他为了治水终日奔走,但是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看一看。有一次他在自家屋檐下躲雨正碰上妻子生产,大家都劝他进去看一下,但他怕影响治水,还是狠狠心离开家继续去治理洪水了。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治理洪水的事业中了。通过努力,大禹终于带领百姓疏通了河道,洪水再也不能为害作乱,全都乖乖地流到大海中去了。
后来,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时“沐甚雨,栉疾风。”引申出成语“栉风沐雨”。
【造句举例】
我们在大河上拉纤,栉风沐雨,逆水行舟,把生命的痕迹留在时光之畔,于是就懂得该怎样更好地活着和快乐。
他为完成徒步环游世界的壮举,五年中栉风沐雨,饱尝困苦,终于如愿以偿。
《松筠之节的成语典故》
【成语】
松筠之节
【拼音】
sōng yún zhī jié
【释义】
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出处】
唐·魏征《隋书·柳庄传》:今主幼时艰,猥蒙顾托,中夜自省,实怀惭惧。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君还本国,幸申孤此意于梁主也。
解释:如今君主尚且年幼,时局艰难,我承蒙先皇临终托付,每天半夜我都自我反省,内心实在是感到羞愧恐惧。梁主您回到本国,希望把我的想法告诉梁主。
【近义词】
匪石之心 琨玉秋霜 金声玉色 积雪封霜 清风亮节 松柏之志
【反义词】
寡廉鲜耻 俗不可耐 厚颜无耻 崇洋媚外 卑鄙无耻 卑鄙龌龊 奴颜婢膝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
柳庄,字思敬,是河东解地人。柳庄年少就有远大志向,博览书籍,善于言辞。济阳蔡大宝在江左有显赫的名声,当时是岳阳王萧察的参谋,看到柳庄便感叹道:襄阳的的贤士,就是这里了。大宝于是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高祖辅政时,萧岿让柳庄入关献书,这时,正是三足鼎立时,高祖害怕萧岿有异心,等到柳庄回来,就对他说我承蒙粱国君主特别的关怀,如今君主年幼,时局艰难,我蒙受先皇临终托付,半夜自我反省,内心实在感到羞愧恐惧。您回到本国,希望把我的想法告诉梁主。于是握着柳庄的手送别。
当时梁的将帅都暗地里请求起兵,和尉迥等人连横,只有萧岿怀疑认为不可以。恰逢柳庄从长安来,详细的说明了高祖的结盟之意,就对萧岿说:昔日袁绍刘表之类,也是一时的英雄豪杰,等到占据了要害的地方,有了像猛虎一样的士兵,但是没有建功立业,反而祸患接连不断,现在尉迥虽是旧将,又混乱糊涂的厉害,何况山东周氏的恩德没有广施,朝廷的文武官员,多为自己打算,以我的预料,尉迥这些人最终要败亡,不如保全自己的土地让百姓得以休养,来看变化。萧岿非常认同,其他的说法议论就停止了。没过多久,尉迥等人接连被杀二轮,萧岿对柳庄说,之前如果按照众人的言论,国家已经灭亡了。
高祖登基,柳庄又入朝,高祖很好的赏赐了他。萧琮继位,升为太府卿,等为晋王在梁纳妃子,柳庄因为这个来回四五次,前后赏赐数千。柳庄熟悉旧的典章,通晓政事,他所批驳纠正的事情,皇帝没有不说好的。
苏威是纳言官,看重柳庄的器量和见识,常给皇帝上奏说:江南人有学识的大多不通世事,熟悉世务的人又没有学识。能两者都有的,就是柳庄<了。高颖也和柳庄交情很好,柳庄与陈茂同朝做官,陈茂不能完全使柳庄顺从自己的意见,他看到朝臣大多认同柳庄,常常认为柳庄轻视自己尚书省曾经上奏有犯罪的人,要按照法律流放,而皇帝却判处他们死刑,柳庄上奏说:臣听说张释之说过,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有的,现在法律是这样的,皇上却改变,加重处罚,这是让法律失去民心啊。现在天下太平,正是向百姓现实信用的时候,希望陛下想一想张释之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因为这个违背了皇帝的意思。
不久,管理医馆,给皇帝的药丸不合皇帝的意思,陈茂就秘密上奏书柳庄没有亲自监督,徐登等人在江南造反,柳庄以行军总管长史的身份随军讨伐。平定后就授予他饶州刺史,治理很有好的名望。后几年在官位上死去,年仅 60岁。
【造句举例】
他如愿入仕,谋为百姓之福,淡薄明志,常保松筠之节,亦令人景仰。
陈教授的松筠之节,得到全体师生的钦佩。
《兰薰桂馥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兰薰桂馥
【拼音】
lán xūn guì fù
【释义】
兰,指的是兰草,兰草十分幽雅,民间把“芝兰”视为雅典的象征。古人常用“芝兰玉树”或“桂林杏苑”来比喻德才兼备的人。桂,指的是桂花树,桂花十里飘香,民间把“桂子”与“贵子”视为吉祥的象征。馥,指的是香气,馥郁芬芳。兰薰桂馥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指子肖孙贤。
【出处】
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解释:常山王的品德如玉般温润,声音如金般清亮;博望侯的品德如兰薰桂馥般高雅。
【近义词】
芝兰玉树、桂林杏苑、恩泽后世
【反义词】
鱼龙混杂、肮脏丑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非常喜欢品尝美酒,而他的弟弟夫概也跟着他学习如何酿制美酒。夫概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逐渐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经常让夫概带着美酒到各地巡游。
有一次,夫差带着美酒来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镇上的一家酒店里品尝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非常独特,不仅口感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夫差问店主这种美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店主告诉他这种美酒是由一位叫做张敬儿的酿酒师所酿制的。张敬儿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特殊的香气。夫差对张敬儿非常感兴趣,他决定邀请张敬儿到吴国为他酿制美酒。
张敬儿听到夫差的邀请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能够为吴王夫差酿制美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吴国。在吴国,张敬儿尽心尽力地为夫差酿制美酒,他用了各种材料和技术,最终成功地酿制出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在喝了很多张敬儿所酿制的美酒之后,夫差对张敬儿的才华和品德非常敬佩。他决定任命张敬儿为吴国的宰相,并且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政务。张敬儿非常感激夫差的信任和重用,他尽心尽力地为吴国工作。
后来,吴国越来越强大,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张敬儿也因为他的才华和品德成为了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造句举例】
令尊德高望重,教子有方,一定能遗泽后人,兰熏桂馥。
这家餐厅里充满了兰薰桂馥的香气,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一篇讽刺性杂文《卖柑者言》。作者刘伯温,名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曾任明初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这篇文章见《诚意伯文集》。作者通过卖柑者之口,以柑子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喻,对元末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际上腐败已极的反动统治者,进行了辛辣尖锐的讽剌。原文大意如下: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善于贮藏柑子,虽经一冬一夏也不腐烂,“出之烨〔y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 (拿出来看看漂亮得很,玉一般的质地,金一般的色泽,可是剖开来瞧它里面,却干得象旧棉絮)。我很奇怪,问道: “你的柑子卖给人家祭神和待客的呢?还是用来欺骗傻瓜和 瞎子的呢?你这样坑人,太过分了! ”
卖者笑道“我干这一行多年了,从来都是这样,也没人提过意见,就你大惊小怪的!世界上骗子多着哩,难道就我一 个?你想想,那些掌着军政大权、坐着虎皮交椅威风凛凛的 武将,那些头戴高大的乌纱帽、身穿系着长带的朝服、神气活现的文臣,果真都是为国为民的人物吗?敌寇扰乱而不抵 抗,百姓贫困而不救济,官吏贪暴而不处理,法纪败坏而不整顿,白白浪费国家的粮食资财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骑大马,喝得醉醺醺,吃得胖乎乎的,哪一个不是道貌岸然、煞有介事的样子。然而,他们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又何尝不是金玉似的外表、烂絮似的实质呢)!你对这样的现实好像没有看见,而来挑我柑子的毛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后来就作为成语,比喻外表 好看而里面很糟,或容貌犹可而无实学,也就是“虚有其表”的意思,与俗语所谓“绣花枕头”同义。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
《齐人之福的成语典故》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