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成语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13 03:56:23
《误付洪乔的成语典故》
【成语】
误付洪乔
【拼音】
wù fù hóng qiáo
【释义】
用来比喻把信件寄丢了或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解释:殷洪乔出任豫章太守,临走时,京都人士趁便托他带去一百来封信。他走到石头城,把信全都扔到江里,接着祷告说:“要沉的自己沉下去,要浮的自己浮起来,我殷洪乔不能做送信的邮差!”
【近义词】
付诸洪乔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豫章有个太守名叫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人,东晋官员,官至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曾任陶侃的长史,助其平定苏峻之乱。 其子殷浩,是东晋有名的清谈人物。
在当年苏峻作乱时,京都建康很快失守了,叛军攻打大业垒,大业垒岌岌可危,被叛军围困,很快就要弹尽粮绝了。陶侃想前去解救,遭到时任长史的殷羡反对,殷羡说:“如果派兵救大业垒,我们用步卒作战不如苏峻,大事就完了。应该急攻石头城,苏峻必定前来解救石头城,这样大业垒就可解围。”
陶侃听从殷羡的意见。苏峻果然放弃大业垒而来救石头城。各支军队与苏峻在东陵东交战,陶侃督护竟陵太守李阳的部将彭世在军阵中斩杀苏峻,苏峻死后,叛军军心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陶侃抓准时机,周密部署,很快就包围叛军,并一鼓作气全歼叛军。叛军有生力量已被消灭殆尽,基本没有犯上作乱的实力了。
通过殷羡的献计,平定苏峻之乱,殷羡名声大噪,从此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直到官至豫章太守。在离任时,好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老家,因当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套地接受了100多封信。
到了一座桥时,启开这些书信,发现大多数都是拉关系,跑人情之类的内容,他不由非常反感,于是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殷羡表面上答应那些人的要求,为他们捎信,可是背地里却将所有的信都扔进水里。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件事,都非常气愤。于是就有了当人们收不到信总遐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意思是所托非人,不要寄希望与那种不靠谱的人身上。
【造句举例】
自从有了邮局,人们的信件都能准时送到,再也不用误付洪乔了。
他这个人比较阴险,总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你求他办的事情很可能就是误付洪乔了,不信我们看。
《焚膏继晷的成语典故》
【成语】
焚膏继晷
【拼音】
fén gāo jì guǐ
【释义】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解释: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近义词】
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坐以待旦
【反义词】
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杰出的诗人名叫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进学解》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韩愈与其他读书人一样满腔抱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才华。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在《进学解》中韩愈经常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借老师与学生之讨论之际,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亦作“继晷焚膏”、“ 燃膏继晷”。
【造句举例】
他在青少年时期焚膏继晷,如饥似渴地学习,后来的终于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使中国在量子力学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后顾之忧的典故》
这句成语,出自《魏书•李冲传》。
李冲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宰相。李冲对孝文帝尽忠竭力,不辞辛劳,深得孝文帝的信任。孝文帝每次领兵出征,朝中政事,总是全部交托李冲。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李冲都能处理得使孝文帝满意、放心。
后来,李冲忽然得了急病,十几天就死了。孝文帝失去了一个好助手,十分悲痛。有一次,他路过李冲的坟墓,触景生情,更觉伤心。他说:“李冲为人,品德髙尚,忠诚可靠,我交托他的国家重任,全都办得很好,使我每次出征在外,都没有‘后顾之忧'。不料他竟暴病而逝,怎能不使我伤心啊!”
“后顾之忧”,后頋,向后回头看,形容外出时,因家里还有不能放心的亊而感到忧虑;也泛指影响前进的某种来自后方的牵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晋平公大合诸侯于溴梁【溴jú】齐灵公不至。平公乃合诸侯之兵,大举伐齐。灵公登巫山以望敌军,大惊曰,“诸侯之师,何其众也!且暂避之。”问诸将:“谁人敢为后殿?”忽有二将并出,乃殖绰、郭最也。灵公曰,“将军为殿,寡人无后顾之忧矣。”
《犀角烛怪的成语典故》
【成语】
犀角烛怪
【拼音】
xī jiǎo zhú guài
【释义】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后引申为点燃烛火明察事物的意思,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后来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近义词】
叹观止矣 妙趣横生 无与伦比 一气呵成
【反义词 】
味同嚼蜡 枯燥无味
【出处】
《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释义: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这里水深无法测量,世代相传说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温峤为人聪敏,博学善文,尤擅清谈,而且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他早年以孝悌著称,多次拒绝州郡征辟。
而后温峤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咸和二年(327年),大将苏峻起兵叛乱,进攻建康。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很快,叛军就遭遇大败,温峤等人很快就平定了苏峻之乱。鉴于温峤在平叛中的功绩,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才返回武昌。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准备渡江,发现这里江水非常深,深得无法测量。而且世代相传说在这一带的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偏不相信。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造句举例】
鲁迅先生诗歌的深刻,有如犀角烛怪,使社会上的一切“怪物”都现了原形。
《肥马轻裘的成语典故》
【成语】
肥马轻裘
【拼音】
féi mǎ qīng qiú
【解释】
裘:皮衣。骑着肥壮的 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奢。
【出处】
《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释义: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要给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近义词】
富埒王侯 积玉堆金 腰缠万贯
【反义词】
一贫如洗 衣衫蓝缕 家徒四壁 衣衫褴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有钱人。
【成语故事】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在孔门七十二贤。有两个人,子华和冉子,他们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多才多艺。
有一次,子华出使齐国,将母亲留在家中。子华出使很久了还没有回来。眼看子华母亲就要断炊了。冉子知道了这件事后,担心子华母亲没有食物了,于是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 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
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出使到齐国,坐的是肥马拉的车子,穿的是又轻又华丽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贫困的人,而不必赠送东西给富人。”原思是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粟米。原思觉得太多,说用不了那么多。
孔子说:“你不要推辞,把多的部分分给你的同乡吧。”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 成语“肥马轻裘”,用来指骑着肥壮的 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衣的豪奢生活。
【造句举例】
他很喜欢欺负人,但因为他爸爸是肥马轻裘的大老板,所以没有人感动他一根寒毛。
肥马轻裘的他,却不懂得充实自己,让人鄙视。
《水火无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火无交
【拼音】
shuǐ huǒ wú jiāo
【释义】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后多指毫无交往,互不相涉。
【出处】
《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解释:您担任别驾官职时,像水火不能相容一样地与老百姓交往,因此不敢拿一壶酒来送别您。
【近义词】
清正廉明 水米无干 清正廉洁 水米无交
【反义词】
贪官污吏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赵轨是隋朝时期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他为官很是清廉 。
赵轨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的家,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他告诫他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名声,想来大概是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
有一次,赵轨奉诏赴任,马不停蹄,日夜赶路。途中,随从的马跑到田里,糟踏了农家的庄稼,赵轨便停下马不再赶路,等到天亮,赔偿了农人的损失后才启程离去 。
赵轨担任齐州别驾之职的四年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平稳,因此连续四年都在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名列前茅。正因为赵轨有政绩,所以被提拔到朝中做官。临上任的时候,远近的老百姓都来为赵轨送行,挥泪向他道别,并说:“赵别驾在官几年,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对百姓一无所取,水火无交。正因为您是一个清官,所以我们不敢拿好酒来为您送行,请允许我们奉上一杯清水。”赵轨深情地谢过老人,双手接过水来干杯,和百姓依依话别。
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的约束也严。那是赵轨调到外地之后,有一次夜间出行,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见农田主人,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当地的官吏闻知此事非常感动,相约以赵轨为榜样养成良好操行。
【造句举例】
我们的老领导,几十年来,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从来都是水火无交,深受大家的尊敬。
自从我们上次分道扬镳后,一直都是水火无交,今天你却跑来挑事,是何居心?
《不贪为宝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贪为宝
【拼音】
bù tān wéi bǎo
【释义】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子罕说:“我将自己的不贪婪视为珍宝,而你将自己的宝玉视为珍宝,如果你将宝玉给了我,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还不如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珍宝。”
【近义词】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洁身自好 一清如水
【反义词】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宦囊饱满 徇私舞弊 监守自盗 贪求无厌 雁过拔毛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廉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子罕的官员。他是宋国的贤臣,为官十分的清廉,品德高尚,对待老百姓也是非常的和善。在宋国有着很高的声望,在刚当上官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但是都被他拒之门外。送的礼品都被他扔掉或者还回去了。后来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廉官员后,再也没有人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他的名声也开始广为流传。
有一次,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他兴高采烈地拿来献给大夫子罕。哪知竟遭到子罕的拒绝。这个人以为子罕担心这个美玉是假的,所以才不收下,于是他赶紧找了一个懂玉的行家进行鉴定。行家告诉他这是真玉,而且非常的稀罕,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于是他赶紧再次找到子罕,给子罕解释道:“这块美玉我已经让行家鉴定过了,确定是一块举世瞩目的美玉,价值连城,所以特地拿来送您的。”
子罕说:“您把美玉当做宝贝,是很正常的事,把宝贝赠人,也可见您的诚心诚意,但您是否知道,我也有视作宝贝的东西呢?”那人连忙问:“您不喜欢美玉?那您喜欢什么呢?您将什么东西视为宝贝呢,我取弄来送给您?”
子罕笑道:“我视为宝贝的便是不贪为宝,我以不贪图、接受他人之物为宝,倘若您硬是让我接受这块美玉,不就等于要我为了您的宝贝而丢开我自己所珍视的宝贝吗?想必您不会强人所难吧,所以,这块美玉还是烦您带回去,这样,我们还能各自拥有自己视作宝贝的东西。”
那人听了子罕的话,赶紧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不贪为宝”,用来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造句举例】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坚持不贪为宝,做到公私分明、秉公用权,就不会出现爱鹤失众的现象。
法治教育应该从党员干部抓起,使党员干部知法、守法,自觉以不贪为宝,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波澜老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波澜老成
【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出处】
《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解释:诗成后没有丝毫的遗憾,诗如波澜起伏,老来独成
【近义词】
韩潮苏海 云涌飙发 汪洋自肆
【反义词】
聱牙佶屈 不忍卒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徐友的画家。从小他家里就很贫穷,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没有钱买画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作画。长大后,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水平,成为了知名的画家。
徐友非常善于山水画,他的画气势磅礴。但是他的画喜欢埋伏笔,一般人看的话就已经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真正一些画画高手,又会从他的画里看出不一样的意境。
有一次,徐友去常州太和寺游玩。当他来到太和寺佛殿后面时,看到墙上非常的空,于是他提笔就开始在空旷的墙壁上作画。不出两柱香的功夫,他便在墙壁上画出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并给这副画题词为《清济贯河》。
在这画中有一条长长的大河,这条河蜿蜒盘旋,从山腰上蜿蜒而下,穿过群山,流过丛林,最后归入大海。人们大概量了下,这条河前前后后约有40余丈。
自从太和寺有了这幅壁画后,众多游客争相来参观,大家纷纷称赞这幅画非常有气势。
到了元朝时侯,画评家汤垕来到太和寺,观看了这副壁画后,说道:“大家都看到这幅画的气势,但是这幅画真正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波澜老成”这个成语,用来指文章很老练,或者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功力深厚。
《食不甘味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食不甘味
【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解释:秦王听了很害怕,连睡觉都不能安枕,连吃饭都吃不出味道,于是就在国内下一道命令,把全部城墙都配备上作战的武器,加强边防的力量,并且招募敢死队,调兵遣将严阵以待魏军。
【近义词】
狼吞虎咽 忐忑不安 如坐针毡 狼吞虎餐 寝食不安 食不遑味
【反义词】
泰然处之 心安理得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号称战国七雄,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其他六国对秦国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实力相差还是太悬殊。
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 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
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而后,苏秦又去游说其他国家。
苏秦到了齐国,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而不顾招人忌恨,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善于开创王业的君主,在于能使诸侯劳顿而自己闲逸,使天下混乱而本国安宁。安逸与大治在我方,而劳顿与混乱在它国,这就是王霸之道。积蓄国力以待来敌,以消兵祸,那么他的国家没有隔夜之忧。有什么事实作佐证呢?过去魏惠王拥有领土上千里,甲士三十六万,倚仗自己实力强大,攻取邯郸,西围定阳,又邀集十二家诸侯朝拜周天子,为图谋秦国作种种准备。
秦孝公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动员全国,修缮战守的器具,境内严加防守,同时招募死士,任命将领,以待来敌。
【造句举例】
高考结束后,由于考试发挥得不好,在分数还没出来之前,我总是食不甘味,坐立不安。
这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搞得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背城借一的成语典故》
【成语】
背城借一
【拼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近义词】
背水一战 垂死挣扎 孤注一掷 凭城借一 破釜沉舟
【反义词】
重整旗鼓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成语故事】
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郤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
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久胜利吗?”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终于晋军主帅郤克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造句举例】
战势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背城借一,拼一拼,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勿背城借一,给自己留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