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读后感3篇

2025-08-20 13:11:21 文题网 阅读:

第一篇:雷锋叔叔的“小口袋”

提纲

1. 装着温暖的口袋:雷锋的口袋里总装着帮人的东西——帮大娘买车票时,他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津贴;给战友补袜子时,针线在口袋里躺得整整齐齐;雨天送大嫂回家,伞早就藏在口袋旁的背包里。

2. 口袋里的小事:火车上,他用口袋里的针线帮大嫂缝纽扣,手指捏着线头试了三次才穿进去;看到小朋友哭,掏出兜里的糖塞过去,自己却咽了咽口水。这些事很小,却像春天的风,吹到哪里哪里暖。

3. 我的小口袋:我在书包侧袋里装了创可贴、纸巾,还有颗水果糖。同学需要时递过去,就像雷锋叔叔那样,让温暖从口袋里跑出来。

雷锋叔叔有个“神奇小口袋”,里面装的不是零食和玩具,是帮人的心意。有次他在火车上,看到大嫂的纽扣掉了,赶紧从口袋里摸出针线。他捏着线头试了三次才穿进针孔,缝的时候手指轻轻按着布料,好像怕弄疼大嫂似的,缝好后还歪着头看了看,说“这样就结实啦”。后来遇到没车票的大娘,他从口袋里掏出津贴——那些钱皱巴巴的,边角都磨圆了,手心还沾着汗,他却笑着说“我是您的儿子”。

这让我也想有个“小口袋”。我在书包侧袋放了创可贴,上次小刚摔倒时,我蹲下来帮他擦伤口,他红着脸说“谢谢”,贴创可贴时特意把有小熊的一面朝外,像在珍藏这份帮助。我还放了纸巾,小雨哭鼻子时,悄悄塞给她,她擦完眼泪,偷偷塞给我半块饼干。最妙的是那颗水果糖,上次小美忘带文具盒急哭了,我递过糖说“先甜一甜,我借你铅笔呀”,她含着糖笑了,眼泪还挂在睫毛上呢。

雷锋叔叔说“做好事不用留名”。我的小口袋也不用告诉别人,只要看到同学需要,就像他那样递上东西。原来帮人的快乐,就藏在这些小小的举动里——像口袋里的阳光,自己揣着暖,递出去时,别人心里也亮堂堂的。

修改建议

1. 可加入雷锋的动作+表情:比如“他掏糖给小朋友时,自己先抿了抿嘴,好像那颗糖在他兜里躺了很久,早就馋坏了他,却还是笑着说‘吃吧,甜的’”,让真诚更让人感动。

2. 写自己递水果糖时,可加入小美的反应:“她含着糖,说话含含糊糊的,却把我借她的铅笔削得尖尖的,还回来时上面贴了张小纸条,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让互动更有画面感。

写作建议

1. 学用“物品+细节动作”的写法:像文中用“针线(穿三次才进去)”“皱巴巴的钱(手心沾汗)”,让“小口袋”的温暖不只是说说,而是能看到、摸到的。

2. 用“对比”突出心意:比如雷锋自己舍不得吃糖却给小朋友,自己省津贴给大娘买票,这种对比能让“帮人”的心意更动人,学生可以仿写“自己舍不得用的橡皮借给同桌”等场景。

第二篇:“螺丝钉”的大作用

提纲

1. 雷锋的“螺丝钉”:他说自己要像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在工厂时,他擦零件擦到手指发红;在部队时,站岗站到腿发麻也不挪脚;帮战友补衣服,针脚密得像小蚂蚁排队。

2. 螺丝钉的力量:家里的自行车少了颗螺丝,脚踏板就晃悠悠;雷锋做的事虽小——帮炊事员洗菜、帮老乡挑水,却让大家心里稳稳的,像机器有了螺丝钉那样踏实。

3. 我的“螺丝钉”:在班级里,我做“擦黑板螺丝钉”“摆桌椅螺丝钉”,发现把小事做好,班级就像上了油的机器,转得顺顺的。

雷锋叔叔总说自己是颗“螺丝钉”。他在农场干活时,别人休息了,他还蹲在地里翻土,手掌磨出红印子也不停,说“螺丝钉要使劲拧才牢固”;在部队帮战友补袜子时,针脚密得像小蚂蚁排队,战友笑着说“比我妈补的还结实”,他挠挠头,耳朵都红了。

这让我想起家里的自行车,上次脚踏板的螺丝松了,爸爸骑车时“哐当哐当”响,后来拧紧螺丝,车子骑起来稳稳的,爸爸说“你看,小螺丝有大本事”。我们班也有很多“螺丝钉”:小明每天最早到,把门窗打开,风钻进来时,书角都轻轻跳;小雨总记得关灯,说“电也是宝贝”;我负责擦黑板,每次踮着脚够最上面的角落,粉笔灰落在袖子上像撒了层雪,可看到老师在干净的黑板上写字,粉笔末像小星星落下来,心里甜甜的。

上次评选“班级小雷锋”,我们三个都上榜了。老师说:“螺丝钉不用喊口号,把自己的位置站好,就是在发光。”现在我懂了,擦黑板时擦到没有粉笔印,摆桌椅时对齐地砖缝,这些都是“发光”的方式。原来当颗螺丝钉,真的能帮上大忙呀。

修改建议

1. 可加入雷锋的环境细节:比如“他在工厂擦零件时,窗外的阳光照在零件上,反射的光晃得他眯起眼,却还是用布来回蹭,直到能照出自己的影子”,让认真更具体。

2. 写摆桌椅时,可加入小细节:“我把同桌的椅子往前提了提,因为他腿长,上次总蹭到桌子,这次他坐下时,悄悄朝我竖了竖大拇指”,让“螺丝钉”的作用藏在互动里。

写作建议

1. 学用“生活物品比喻”:像文中用“自行车螺丝”比喻雷锋的精神,学生可以仿写“班级像块拼图,我们都是小碎片(自己)”“教室像棵大树,我们都是小树叶(打扫卫生)”,让道理更易懂。

2. 用“身体感受”写认真:比如“擦黑板时胳膊酸了”“摆桌椅时蹲得膝盖麻了”,这些感受能让“做好小事”的努力更真实,容易引起共鸣。

第三篇:雷锋叔叔的“时间魔法”

提纲

1. 挤出来的时间:雷锋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他训练完累得直喘气,还挤时间帮炊事员择菜;出差坐火车,别人聊天时,他擦桌子、拖地板,汗珠子滴在地上。

2. 时间里的爱:他的时间没用来闲逛——帮大娘找儿子,走了三个村子;教战友认字,晚上在灯下一笔一划地教,直到对方会写自己的名字。每一分钟,都藏着暖暖的心意。

3. 我的时间:我学着挤时间——早上早起十分钟帮妈妈热牛奶,放学留五分钟帮同学讲题,发现时间真的能“挤”出甜滋味。

雷锋叔叔好像有“时间魔法”,总能在一天里做很多事。有次他在部队,午休时别人都躺在床上,他却蹲在炊事员旁边择菜。手指飞快地掐掉菜根,偶尔抬头看看墙上的钟,像在和时间赛跑,择完一筐菜,额头上的汗珠子滚到下巴,他却笑着说“这筐菜够晚上吃啦”。出差坐火车时更忙:帮列车员擦桌子,抹布在手里转得像小陀螺;看到抱孩子的阿姨,赶紧接过行李,说“我来我来”,明明自己刚坐了一路车,却像有用不完的劲儿。

这让我也想试试“挤时间”。早上我把闹钟调早十分钟,帮妈妈把牛奶倒进杯子,盖子拧得紧紧的,妈妈喝的时候说“这十分钟比蜂蜜还甜”;放学留五分钟,给总写错字的莉莉讲笔顺,她学会后,把自己画的小太阳贴在我本子上;睡前少看十分钟漫画,给弟弟读雷锋的故事,他听得眼睛亮晶晶,说“我也要当会挤时间的小雷锋”。

雷锋叔叔的日记里写“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现在我知道,不用等到长大,早上的十分钟、放学的五分钟,都能藏着帮人的心意。原来“时间魔法”不是变戏法,是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别人需要的地方——这样的时间,走得慢,却暖得久。

修改建议

1. 可加入雷锋的声音细节:比如“他教战友认字时,声音轻轻的,像怕吵到别人,‘横要平,竖要直,就像做人一样’,战友笑了,他也跟着笑,声音里像裹着糖”,让耐心更动人。

2. 写帮莉莉讲题时,可加入场景:“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本子上,我们的影子挨在一起,她画的小太阳,正好落在‘谢谢’两个字旁边”,让时间里的温暖有画面。

写作建议

1. 学用“具体时间+动作链”:比如文中“十分钟(热牛奶、拧盖子)”“五分钟(讲笔顺、贴太阳)”,用一连串小动作把“挤时间”写具体,学生能照着仿。

2. 用“感官描写”写时间:比如“早上的牛奶冒着热气”“夕阳照在本子上”,让时间不只是数字,而是能看到、摸到、闻到的,更容易写出温暖感。

《雷锋的故事》是送给孩子成长的珍贵礼物。这本书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讲述了雷锋从贫苦童年到成为模范战士的经历:他省下津贴帮战友补衣服,冒雨护送老人回家,在列车上忙前忙后为乘客端水…… 这些真实温暖的小故事,像一颗颗种子,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善良、责任与担当。

家长们会发现,比起空洞的说教,雷锋用行动告诉孩子:助人为乐不是口号,节约资源不是难事,认真做好每件小事就是了不起的成长。书中搭配生动插画,让故事更有画面感,孩子读得进去,记得牢。

让雷锋精神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教会他们懂得关爱、学会坚持、勇于担当。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给孩子的一份珍贵人生礼物。

标签:读后感3篇一篇提纲雷锋的故事装着叔叔口袋雷锋温暖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