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验》赏析

2024-09-28 11:07:41 文题网 阅读:

    这篇杂文针对纷争频仍的国际局势,从中外历史的角度切入人类社会的演变问题,具有新意。论述历史的裂变实验既释放出战争,也促进了文明,它是在析破束缚社会发展的侄桔,那难耐的阵痛是催促新生的预兆,因此,主宰裂变的人类就应该也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加文明、和平、美好。立论既富和平反战的色彩,又有可喜的深度。一个中学生能有这般见识,实在难得。论述中举事明理,纵横掉阖,旁征博引,形象化论理使论理形象化,颇具杂文风采。暗引恩格斯评价历史的名言述说战争的灾难,例举“那是黎塞留和克伦威尔的时代,也是但丁和达·芬奇的时代”印证文明的威力……论据的贴切和新颖,增添了杂文的活力。
    杂文篇幅短小,也是有机的整体,要做到“言之有序”,尤其讲究结构,然而这篇杂文结构失之粗率,运用小标题将全文分成两部分本无不可,但是标题“实验一”和“实验二”内涵抽象,外延宽泛,文章的“眼睛”不亮丽,不仅难以“眉目传情”,反倒阻遏了文气的贯通,松散了有机的结构,不如去掉小标题把两部分合二而一结构似乎更为紧凑。意义段的划分要适应说理的需要,遵循“分则成段,合则成篇”的原则。可是在这篇杂文中,歌德的名言、大自然的裂变与有关人类社会裂变的问话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未建立起来,却牵强附会地拼凑在导语段中,既不见段落的中心,又影响了段意的单一性。完整的段落可使结构首尾圈合,匀称饱满。论述战争灾难性,这篇杂文却将南斯拉夫解体事件划分了三段(2一4),论述文明的威力也分成了五段(7一11),本应一个意义段完成的内容却被割裂得七零八落。精心疏通思路而使段落层次分明,内容才能顺理成章,结构才能有条不紊。
    杂文也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欧洲火药桶”的比喻;“我追问历史,但历史无言”的拟人;“历史啊,你……是踏着鲜血与(踩着)生命前进的吗”,兼用呼告、借代和反问……类似这样的语言精炼有力,形象生动,感情充沛,颇有审美效果。然而粗糙的语言也不乏见。诘问战争的原因过于琐碎,影响了语言的精炼性;论述孔子周游列国与群雄角逐纹织交错,重复繁杂也夹缠不清;“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指的何处?“历史是上帝的神秘作坊”引用意义何在?实在让人莫名其妙。个别地方出现了病句,如第二段中“折射着……”残缺了宾语“眼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句睿智的古语,值得我们记取。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