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

2024-04-13 16:50:39 文题网 阅读:

    “润物何须细无声”是个“反其意而为之”的有力度命题,这篇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润物”与“有声”。这个“润物”带有培养、扶植、教诲、匡正、祛邪等多种内涵;而“有声”则体现为方法上的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等。本文作者立论的主旨不是写一件事要声形显著,而重在论说当代中国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处事方法。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一个统一的命题在作文竞赛中不可能做千篇一律的文章。
    文理通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说有据,从一篇入围并获奖的作文来看,还是成功的。评析者要与作者商榷的是,文章阐发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与文题的关系。
    作者一开头就认为,大自然细无声的喜雨难以用到人类社会,这就有失偏颇,须知许多行之有效的做人的思想工作,许多潜移默化的转化工作,都带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相反,简单的大擂大轰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则常常是事倍功半。
    本文最大的失误是把“细无声”硬贴在人的性格上,认为内敛、谦恭、沉默寡言就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弱点,只能导致“擦肩而过的成功”与“闻风而来的失败”,只有“显才”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导致人们事业的成功,应该承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靠张扬,靠显露取得成功的(特别是企业家),但生活中也不乏靠埋头苦干,靠深藏不露取得成功的,把两种个性对立起来,褒此贬彼,这就有违辩证法,也不符合人的性格多样性的实际,以及人们追求成功形式多样性的实际。
    还应该说明的是,当代多的不是谦虚、内敛的美德,而是浮躁的情绪,是欺世盗名的恶习,你看市面上满天飞的假证制造广告,考场上的“枪手”,靠自我包装显示能力与自信的庸才,无不说明我们需要沉静的、扎实的、耐得寂寞的求实精神。文中写到国外孩子称赞中国孩子“数学棒”,其实这个“棒”就是冷静钻研的结果,中国的许多人到国外往往能取得宰业的成功,也因为中国人不尚虚夸而求实。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所要倡导的是勇敢而不是胆怯(从文章的结尾可以看出),勇敢的确是一种美德,自信与显才也无可非议,但作者在大段大段的举例与议论中,却不经意地把宝贵的东西说成槽粕,把“沉默”、“内敛”的性格与“细无声”的方法混淆起来,这就与立论的初衷相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