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楚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9:53:56
《项羽之死读后感》
项羽,楚国下相人,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一生好战,“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但是在公元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项羽破釜沉舟,尽灭秦军精锐,用兵如神,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他胆气过人,勇武过人。他乌江边自刎,讲究名誉与气节,宁死不屈。他重情重义,非常爱自己亲人和战马。但是他非常自负自满,他从不听取别人意见。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触怒他,他遍杀死别人。
对于项王之死,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一句“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男儿应该,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项羽却无法做到。而李清照在《咏项羽》中,认为做人必须有尊严,节气,生做人杰,死为鬼雄。而他是非常欣赏项羽的。
我认为,项羽自刎,是值得的。保住了自己的名气,名节。并被后人赞扬他的勇气,胆量。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没死,就算他东山再去,也没有了以前的威严。也许还会苟且偷生的活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壮烈的死去。
但是,项羽,不会做个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他拒绝逃命的快船。拒绝同情与宽容,拒绝拥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世俗中的权谋与机变,在死神面,他不屑刘邦的违背信义,面对昔日部下和惊恐的追杀者,他从容淡定。而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项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赞扬他的勇气,又批判他的自负。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
《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意思》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到吴国。他帮助阖闾刺死吴王僚并夺取了王位。阖闾对他十分重用。
吴王阖闾曾向伍子胥请教:“我希望吴国强盛起来,称霸天下,该采取什么措施? ”伍子胥谦逊了一番之后,说道:“若要安邦治国、兴霸成王,必须从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要任务必须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lǐn](充实粮食仓)、治兵库(管好武器库)。第一步就是这样一些措施。”阖闾说:“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很好。修建城防、加强战备,增产粮食、添造武器,都可以按我国实际条件一一照办。但是难道有依靠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而能让邻国畏服的吗)?”伍子胥说:“当然有。”接着,他列举历史事例,作了说明。阖闾高兴地说:“行,这项任务就交给你了。”
这段故事,原载东汉赵晔[yè〕编撰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时期的吴国,因伍子胥的筹谋和辅助朝政,果然国力渐强,战胜了南方最大的楚国。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依据当地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措施(因,依据;宜,适当)。也就是说,要按不同地区的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适当办法。
从时间来说,依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适当措施,那就叫做“因时制宜”,也叫做“随时制宜”。
《淮南子•泛论训》说,古代的办法、制度,不能适用于今天; 古代的武器、军械,用于今天也不适宜。所以,法度者,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因时制宜)。”《晋书•周崎传》载,东晋王敦起兵与司马氏政权对抗时,王敦部将魏义〔yì〕攻湘州(治所即今长沙市)。湘州刺史派周崎出城求 援,被俘,魏父用刀子逼他说出企图往何处向谁人求援。周崎 说,“州将使我求援于外,本无定指,随时制宜耳。”《晋书•刘颂传》, “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事适今。”
《吴市吹箫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在长江中流今湖北省和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是伍奢,一是费无忌。伍奢品行端庄,作风正派,太子很尊敬他。费无忌奸恶阴险,竭力巴结平王,挑拨平王和太子的关系,甚至胡说太子谋反,还说伍奢在暗中教唆。平王大怒,一面拘押伍奢,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建只得逃往宋国(今河南商丘)。
楚平王听了费无忌的谗言,要把伍奢的两个儿子,同伍奢一起杀害。平王派人去对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去向朝廷请求,可免父亲一死。”大儿子伍尚和小儿子伍员〔yún〕, 都料到这是欺骗手段。但是伍尚还是自去送死了。伍员,即伍子胥,生性倔强,不愿白白牺牲,便逃往宋国去,找到了太子建。不料宋国发生内乱,他俩又逃往郑国。在郑国,因太子建同晋国有秘密联系,不利于郑国,郑国发现后,就把建杀了。伍子胥便只身逃奔吴国(在淮河以南的安徽部分和长江以南的江苏一带)。
伍子胥由郑赴吴途中,经过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北),这是当时吴楚东部边界一个重要关口。守关官兵看出他是伍员,要逮捕他。他扔下行李而逃。白天躲藏,晚上抄小路急走,幸得一个渔夫的帮助,渡过了长江。忽又生起病来,走不动了,路费用完,吃饭也成了问题。他“膝行匐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市”。——用膝盖爬行,磕头哀求,赤裸上身,拍着肚子吹着箫,向人讨些吃的,好不容易地来到吴国的都城(今江苏苏州)。后来伍子胥辅助吴王阖闾,振兴吴国,打败楚国而称霸一时,伍子胥也因之报了仇。
这个故事,载《史记•伍子胥列传》,《范雎列传》也载。范睢,战国时魏人,得到秦昭王的赏识。范睢向秦昭王献策时,谈到伍子胥“鼓腹吹篪〔chí〕,乞食于吴市”的故事。(《史记集解》注,“篪”一作“箫”。)
元代李寿卿曾编有《伍员吹箫》杂剧。因称行乞街头为“吴市吹箫”,或“吹箫乞食”。
唐代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诗:“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出名的狂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人们都叫他楚狂或楚狂接舆。这人标榜清高,对政治不感兴趣。楚昭王聘请他,他也不理。
那时,孔子的态度,与楚狂不同。孔子极力要求参加政治活动,企图执政,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他的主张,没有被哪一国所采纳,还碰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他仍不死心。
当孔子访问楚国来到郢都的时候,楚昭王隆重地欢迎了他。但是,楚昭王和其他诸侯一样,也终于没有采纳孔子的政治主张。一天,孔子坐着车,正从楚昭王那里出来,回到寓所去。将到门口,忽见有个疯疯癲癲的人,老跟着他的车子打转,一边走,一边唱: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歌词大意是:“凤呀凤呀,怎么生在这个道德衰败的时代啊!过去碰了不少钉子就不必说它了,以后改正和补救也还来得及哩!算了吧,算了吧,目前的执政者全都是危险不可靠的!”(《庄子•人间世》也有记载,而歌词略有不同。)
这个疯疯癲癲的人,就是楚狂。楚狂在歌中所谓的“凤”,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这种神鸟,据说要逢到太平盛世才得出现。孔子曾自比为凤,而又自叹不幸生在乱世,颇有“生不逢时”的感慨。因此,楚狂讽劝他道:“凤呀凤呀,算了吧,算了吧。”
孔子听了楚狂唱的歌,便叫停车,想同他谈谈,可是孔子还没下车,他已挤入人丛,不知去向了。
楚狂的歌词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句,后来 成了一句成语。晋朝作家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且不说这些话的原意如何,我们从它字面来看,“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以及“今是昨非”等语,应有其积极的意义。
《亡羊补牢的故事和道理》
战国时,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父亲楚怀王是被秦国骗去而终于病死在秦国的,他即位后,对于强暴的秦国,还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乐。大夫庄辛实在看不过去,便向楚襄王作了诚恳的谏劝。
据《战国策•楚策》载,庄辛对楚襄王说:“您在宫里,左有州侯,右有夏侯;出去的时候,又有鄢陵君〔鄢yān〕和寿陵君跟着。您同这四个人,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看来郢都[郢yǐng],楚国国都)一定要危险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吗?你胡说些什么啊!” 庄辛说:“我确有这样的预见,不敢不说。您如果执意偏信这四个人,楚国必定灭亡。既然不相信我,请允许我躲避到赵国去,看将来的事情怎样发展吧。”
庄辛到赵国住了才五个月,秦国果然发动了对楚国的侵略,并且很快就占领了鄢(今湖北宜昌)、巫(今四川巫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陈(今河南淮阳县)等地方。不久,连国都郢(古城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也沦陷了。楚襄王流亡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记起庄辛所说的一番话,果有先见之明。于是派人赶到赵国去,把庄辛请回来。
庄辛回来了,楚襄王说:“我因不听先生之言,以致落到这般地步,你看现在该怎么办呢?”庄辛答道:“俗语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古时的贤王商汤、周武王,都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兴盛起来,而暴君夏桀、商纣,虽占有了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一些,但是‘绝长续短’,合计起来,也还有几千里,岂止百里左右呢!……”
这里,庄辛所说的“见兔而顾犬”和“亡羊而补牢”两句俗语,后来就成为成语“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遇见野兔,马上回头去找猎狗;逃走了羊,立刻动手修理羊圈。这是说,虽然亊前没有考虑,缺乏准备,一旦发生差错,能够迅速补救,也就不算迟,还是来得及的。
“绝长续短”,也说作“绝长继短”、“绝长补短”或“断长续短”。例如《墨子•非命》:“古者,汤封于亳[b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孟子•滕文公》:“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战国策•秦策》:韩非说〔shuì〕秦曰:“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都是说拉匀扯平、赢绌合计的意思,同“以多补少”相仿。我们现在一般说的“截长补短”或“取长补短”,来源于《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形容以甲的有余补乙的不足,或是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克服各自的缺点。
《甚嚣尘上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
春秋时,楚国和晋国相战于鄢陵[yān](在今河南省)。当战斗开始之前,楚共王和“太宰”伯州犁登上战车,了望和观察晋军的情况。楚王边看边问,伯州犁一一回答。
楚王问:“晋军中那几个人骑着马在奔来跑去,干什么啊?”
伯州犁答:“在召集各军将领。”
“你看有不少人会集到一起了!”
“他们在商议作战计划。”
“怎么张起帐篷来了?”
“为了要祭祀祖先,祝祷胜利。”
“帐蓬怎么又撤了?”
“那就是要发布命令了。”
“甚嚣〔xiāo〕,且尘上矣(大声喧闹,而且尘土上扬), 这是干什么?”
“这是在填井平灶,准备摆幵阵势了。”
“晋军都上战车了。……咦,怎么又下车了?”
“下车进行战前宣誓。”....
楚共王和伯州犁所见到的这些情况,说明晋军是指挥有方、行动有序、士气很高、纪律很严的。战斗一打响,晋军果然猛不可当,楚军大败。
上面所说的“甚嚣,且尘上矣”,后来简化而为成语“甚嚣尘上”。(甚、很,嚣,喧闹。)这个成语,本是形容军中准备战斗的那种忙碌的状态,后来用来形容对于传闻之事纷纷议论的那种乱哄哄的情况,现在多用来指反动言论的胡传乱说,非常嚣张。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二回:“虽已电令燮元代理督军,同时苏人争请废督,甚嚣尘上。”(燮元,姓齐,曾任江苏督军。)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反对投降活动》:“……所谓和战问题竟闹得甚嚣尘上,投降的可能就成了当前政治形势中的主要危险。”
《蔡将军梦游楚国》
夜幕降临,我渐渐沉入梦乡。醒来时,我居然身穿铠甲,手握长枪,讨厌的眼镜也不见了。我当上了楚国的一员大将,大家都尊我一声蔡将军,嘿嘿!
作为楚国的一员虎将,我被大王委以重任:派我率领九万士兵去占领秦国的第四领土。一接到命令,我就快马加鞭回到将军府,召来座下一众门客,一起商量如何攻占敌人的领土,这其中也包括怎样最大限度降低我军的损失。讨论格外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到半夜。
我率领九万名士兵向秦国奔去,大军日夜兼程,终于在两日后抵达目的地。我命令将士们在隐蔽的地方驻扎下来,接下来我开始布置任务:首先,我让手下两名副将各带一万士兵,等我们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出城外,再由他们攻占敌人的领地——这就是调虎离山计!等我们攻占敌人的领地之后,再给敌人的主力部队来个双重包围,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就算他们侥幸冲出我们的包围,也必定损失惨重!
在本将军英明的领导下,将士们浴血奋战,这场战争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一时开心地笑出声,这一笑可把我惊醒了。蔡将军梦游楚国,真过瘾啊!
(小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四年级学生)
后 记
英雄总有用武之地,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将士们一样保家卫国!
家长感言
孩子平时就酷爱《三国演义》,这可能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教师赏析
每个看过三国的孩子想必都有过这样的英雄梦,好男儿志在四方,愿梓跃梦想成真!(林初阳)
《画蛇添足》
从前,楚国有个管理祭祀的官员,有天,他赏给自己手下们一壶酒。部下们互相商量着说:“这壶酒,我们几个人一起喝不够,要是给一个人喝会有多余。不如我们比赛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大家听完,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部下们都挽起袖子争先恐后在地上画起蛇来。
不一会儿,一个人最先画完蛇,他兴奋地拿过那壶酒,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只见他左手拿着酒壶准备喝酒,右手又拿起笔继续在地上画,还洋洋得意地说:“我不仅第一个画完蛇,还能给蛇画上脚呢!"
给蛇画脚的人正画着脚呢,万万没想到,另一个人也把蛇画好了,那人一把将给蛇画脚的人手中的酒壶夺过来,一饮而尽,还不忘痛快地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活该呀!"听了这话,给蛇画脚的人只能叹了口气,无奈地走开了。
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他本应该得到的酒。这真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呀!
《自相矛盾》
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商人扛着做工精美的盾和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矛走进了喧闹的集市。集市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有卖狗皮膏药的,把自己药贴的功效吹上了天;有卖冰糖葫芦的,扎满红艳艳冰糖葫芦的草把子旁围满了垂涎三尺的孩子们;有刚出炉的包子,热气腾腾的让不禁有饥肠辘辘的错觉……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楚国人心里乐开了花:今天可以大赚一笔了!
楚国人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开阔的空地,把矛、盾一放,就开始大声吆喝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南来的,北往的,都往这里瞧一瞧啊!我的盾非常坚固,无坚不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说完,他把他的盾高高地举起,好让后面的人也能看得清楚,前排有人甚至走上前去用手敲了敲,盾牌发出沉闷的“砰砰”声,不禁赞了一声:“好盾!”楚国人听了,心里一阵窃喜:今天运气真不错,我要发财了!
楚国人清了清嗓子,继续卖力地夸耀:“大家再看看我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会被它刺破,这矛的尖头,可是用精铁打造的!”他一边说,一边挥舞着长矛,做出刺杀的动作,仿佛空气都被矛给劈开了,矛尖反射的白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仿佛随着他的动作活了起来,在矛杆上游动。
楚国人介绍完之后,又有一些人聚拢了过来,大家在议论纷纷。有的人激动地说:“如果这矛真有这么锋利,我一定要买一杆回家练武去,到时候好上战场杀敌。”有的人挤到最前面:“我买一块盾牌,我要送给我表哥,他马上就要上沙场了,送给他好防身,真是太及时了!”但也有少数人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吗?怎么可能有这么神奇的矛和盾?”
正在众人纷纷掏腰包准备购买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位老者走了出来,他身穿一袭白衣,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头上戴着一顶蓝色的纱帽,手里拄着一根坚实的褐色拐杖,看起来像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道士。只见他用苍老的声音问卖矛和盾的人:“年轻人,老夫且来问你,既然你的矛和盾都是天下最厉害的,那么,用你最锋利的矛去刺你最坚固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听了这话,顿时哑口无言。围观的人一听,也都对他指指点点,正掏钱想买的人赶紧把钱袋捂得紧紧的:“你这个商人好不实诚,差点骗了我的钱,你以后说话可要实事求是啊!”那个楚国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都刺不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端午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身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河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吃光,便用楝树叶包裹饭团。粽子就这样产生并流传下来了。
我家每到节日都会自己动手做各种食物,比如元宵节会吃元宵,就亲自动手做。端午节特有的粽子,毫无疑问也是自己动手了。
奶奶会提前几天购买好所需材料,一盒金黄金黄的咸鸭蛋黄,一捆又长又大的棕叶,一大袋颗颗饱满的糯米和四、五斤肥瘦相间的猪肉。奶奶先把粽叶一张张地刷洗干净,接着把猪肉切成一块块大小合适的块块,然后把糯米淘洗二三遍并用少量的酱油搅拌均匀,最后把切好的肉块用调料进行腌制。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马上就能开始包粽子了。
拿起两片粽叶,用双手做成一个漏斗形,留下半个粽叶在外面,一只手握住粽叶,另一个手用勺子装两勺米放入粽叶的中心,再放入一颗蛋黄,然后放入一块猪肉,接着用米覆盖在上面,均匀地铺满,再用剩余的半块粽叶裹上去,用手握紧,就成了一个柱形,用五六十厘米的细绳一圈圈地把粽子扎紧,最后打上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磕磕绊绊地包了起来,开头几次,都不太成功,经过奶奶的指点,我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诀窍,速度也不知不觉快了起来。不一会儿,粽子就全部包完了。奶奶烧好煤炉,架上一口大锅,锅里加入水,把一个个精致玲珑的粽子放入水中,盖上盖,慢慢地煮。奶奶说,心急吃不了香粽子,要慢慢等,等到每一粒米都吃到蛋黄和肉的香味并且把香味锁住,粽子才成。于是,我又开始等,这简直是一种煎熬,足足等了五个小时,锅中飘出各种诱人的香味,我知道,解馋的时候到了。
拿起一个粽子,用剪刀把绳子剪断,把粽叶剥开,金黄的米粒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像是丰腴的东坡肉一般。把粽子放在碗里,粽子还冒着热气,一种混合着粽叶清香的米肉奇香,立时钻入鼻中。拿起筷子,插入粽中,把粽子一分为二,可以清楚地看到肉和金黄流油的蛋黄,第一口咬下去,软糯软糯的米粒在牙齿上跳起了舞,再咬一口,就咬到了肉,肥肉的油腻中和了瘦肉的柴,可以说是肥而不腻,咬一口蛋黄,嚼一嚼,咸香咸香的,一口再一口,一个棕子很快就没了。我嘴巴里忙得不亦乐乎,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锅里,早就惦记着吃第二个了。饿死鬼投胎般的样子,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粽子的美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故土乡恋,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