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吴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9:19:05
《我的好书友作文550字》
曾经,吴晗说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我们每一次的读书就是在整理,每当我读完一本好书,又想起了藏克家说的一句话:“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我们读书要有悬梁刺骨、废寝忘食的精神,要有良好、正义的品德和优良的习惯。我们这些小学生可以尝试去看一些对自己非常有帮助的书籍,我推荐大家可以去读书馆借阅一本叫做《妈妈请你原谅我的书籍》这本书我尽管只花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她”曾维惠告诉我们母亲是生你又爱你的人、帮助你的人。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她会回来帮助我们;在我们伤心时,她会回来安慰我们;她总是无私地奉献,助人为乐,像勤劳忠厚的老黄牛。
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又交到了一位好朋友“陆丹丹”,她从一开始的叛逆变成了一位既乖巧又懂事的小女孩。我读这本书是因为它的插图、题目,目录都非常的有趣,是它们让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这位单亲妈妈一手带着孩子,一手教学生。陆丹丹即使丹妈妈的女儿也是丹妈妈的学生,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她喜欢折纸,但“妈妈”对她很严厉,她感到十分委屈。在关系微和的时候,又要带她去见一个陌生的叔叔,陆丹丹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处处都和妈妈作对。直到后来,她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变得像一位调皮可爱的小主人“陆丹丹”啦!
从这本故事中,我学会了体谅与原谅,并且懂得了谦让。
《“大史公”与“腐儒”》
学生时代的吴晗,读书刻苦,成绩优异.1934年夏天,他作为高材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三年的大学生活,勤奋和艰辛始终和他相伴。
吴晗平时除了读书、抄写卡片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他读的书很多,也读得很认真。有时,书上有些地方读不懂,他从不轻易放过。而是拿这本书对照,找那本书互证,锐意思索,直到搞懂弄透为止。他还经常抄书,认为只要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吴晗在大学时代,在写文章作考证之余,遇到需要的材料,都随手抄录下来。几年下来,共有十几万字。这
种惊人的毅力,使他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吴晗在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很为前辈学者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太史公”.
吴晗在大学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就在他入清华的那一年,他的弟弟来北平上高中,妹妹在杭州进了初中,父亲又正在生肺病。老家的经济每况愈下,无力维持子女上学。因此,弟妹的学费、生活费都得靠吴晗想法筹集。当时,吴晗的生活是贫困的,常常连一本必需的书也买不起。他很少进城,电影,也是半年一年难得看一次。至于穿着,是十分朴素的:身上穿着母亲纺制的蓝色土布长衫,脚上是破旧的土布鞋。他不可能也不想过多地去追求生活上的讲究和排场,而是一心扑在学业上。同学们见他白天黑夜地读书,没钱看戏、看电影,穿着也土里土气,有人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腐擂”。这本来是个贬义词,但吴晗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腐儒不简单,司马迁在《史记》里还称汉代名臣随何为腐儒呢!”
《谈《谈骨气》》
吴晗讲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用了孟子的话给“骨气”的含义作了简明阐释。他列举的三个论据很有代表性,有人甚至说是无可置换的,真的是如此吗?
孟子的原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便紧紧地围绕以上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但要说文中那三个论据一定是最好、最合适的,怕也未必。
讲“富贵不能淫”时,文中举了文天祥的例子。老实说文天样离我们较远,我们确实感到很陌生,对文中列举的事例,我们不能领会得太深太深。如课文举个现代的,我们也许会了解得多一点儿。
再看“贫贱不能移”的那个穷人。怎么说呢,这也不是讲得很完美。也许从那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穷人来看,这是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理的。但若从那个施舍者来看,看法是否两样呢?很可能那个施舍者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想热心帮助那个穷人的。而那个穷人却死要面子,枉费了人家的一片诚心,更枉送了自己那条宝贵的生命,这样值得吗?
且看那个“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闻一多,吴晗将他写得如此勇猛,如此有骨气,难道证明“威武不能屈”的就只有闻一多这个例子吗?我认为有一个人比他还有说服力,更能表现“威武不能屈”,也更能让我们了解骨气的含义,那就是只有十五岁而踏着烈士鲜血,牺牲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对于刘胡兰,别说我们初中生,就是小学生,也早就知道,早就了解,如果再把它作为课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效果也不会不好。
虽然说课文中举的例子有代表性,材料紧紧地扣住了观点,观点也很好地统帅了材料,但是,文中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都是些大人,没有一个是小孩子。这样有人势必会想,“也许这些大人有骨气,那小孩呢?何况当官的,贫穷的,古代的,现代的,都是从小孩长成大人的呀!”于是,小孩被忽略了,在人们的脑子里,只有大人是有骨气的。假如我是个外国人,我会问:“怎么中国人的骨气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吗?”
课文《谈骨气》的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确切充分。运用孟子的话更使文章生动,美不胜收。但如果让作者采取我的看法,文章也许会更好,如补上一个“孩子有骨气”的例子,那么课文中的举例就更全面了,也真可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