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史公”与“腐儒”

2024-10-29 21:11:14 文题网 阅读:

    学生时代的吴晗,读书刻苦,成绩优异.1934年夏天,他作为高材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三年的大学生活,勤奋和艰辛始终和他相伴。

    吴晗平时除了读书、抄写卡片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他读的书很多,也读得很认真。有时,书上有些地方读不懂,他从不轻易放过。而是拿这本书对照,找那本书互证,锐意思索,直到搞懂弄透为止。他还经常抄书,认为只要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吴晗在大学时代,在写文章作考证之余,遇到需要的材料,都随手抄录下来。几年下来,共有十几万字。这

    种惊人的毅力,使他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吴晗在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很为前辈学者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太史公”.

    吴晗在大学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就在他入清华的那一年,他的弟弟来北平上高中,妹妹在杭州进了初中,父亲又正在生肺病。老家的经济每况愈下,无力维持子女上学。因此,弟妹的学费、生活费都得靠吴晗想法筹集。当时,吴晗的生活是贫困的,常常连一本必需的书也买不起。他很少进城,电影,也是半年一年难得看一次。至于穿着,是十分朴素的:身上穿着母亲纺制的蓝色土布长衫,脚上是破旧的土布鞋。他不可能也不想过多地去追求生活上的讲究和排场,而是一心扑在学业上。同学们见他白天黑夜地读书,没钱看戏、看电影,穿着也土里土气,有人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腐擂”。这本来是个贬义词,但吴晗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腐儒不简单,司马迁在《史记》里还称汉代名臣随何为腐儒呢!”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