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09 19:22:49
《我家的新成员》
今天,家里迎来了一位毛茸茸的新成员—一只可爱的小狗。它是爸爸的朋友送给我们的,是一只刚出生四十多天的小家伙。
刚见到它时,我就被它那美丽的模样给迷住了。它的浑身洁白无瑕,宛如冬日的雪一般。它的那双眼睛,就像两颗黑珍珠,里面充满了灵动、天真与好奇。
这个小家伙刚到新家时,害怕得哆哆嗦嗦地蜷在纸箱里,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我急忙上前抚摸它的毛发,它渐渐放松。过了一段时间,它适应了新家,在新家里开心地跑了起来,小尾巴一摇一摇的,可爱极了!
这时,我心想:它会是一只什么品种的狗呢?我便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它是一只拉布拉多。我想:拉布拉多这种狗很聪明,我要把它训练成一只厉害的狗。于是我便教它用两条后腿站立,可能它还太小,总是站不好,看到它一站就摔倒的那幅模样,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开始讨论给小狗起个名字。爷爷说:“叫旺财吧,这名字多吉利呀。”奶奶说:“叫小白,因为它的毛发很白。”妈妈笑着说:“叫千岁,祝愿它活到千岁!”我们都觉得妈妈取的名字更好,于是这只可爱的小狗便叫“千岁”。
这个新成员的到来,为我们的新家带来了许多快乐与欢笑。
《爱》
我有一位非常爱我的妈妈。她的眼睛是双眼皮的,头发短短的,颜色是棕色。尽管这样,她的脸还是显得特别美丽,就像一位照亮我生活的仙女,像一盏指引我前行的明灯。
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很沉重。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突然,雷声响起,大雨倾盆而下。那雨下得真大呀,我背后仿佛有一头饿狼在追赶,让我更加害怕。
回到家,妈妈立刻迎了上来,关切地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看,都淋湿了吧!”说着,她递给我一条崭新的浴巾,轻轻地帮我擦去身上的雨水。我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擦完雨水,妈妈又去房间里拿出一件衣服,温柔地说:“快换上,别感冒了。”我换好衣服,妈妈便去忙她的事情了。
我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业。过了一会儿,妈妈轻轻地敲了敲我的房门,听到我说“请进”后,她才小心翼翼地推开门。她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轻轻地放在我的手边,说:“宝贝,作业快写完了吗?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我边写边回答:“谢谢妈妈,我知道了。”我抬头一看,家里被妈妈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极了。
到了晚上,我准备睡觉了。妈妈又轻轻地推开门,问我:“药吃了吗?”我有些害羞地说:“还…还没呢。”于是,她拿出两颗药丸,递给我说:“吃了能长高哦,快吃吧。”我接过药丸,吞了下去。她准备离开时,我鼓起勇气说出了我的考试成绩。妈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鼓励我:“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说完,她帮我关了灯,轻声地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我终于明白了,爱并不需要大声说出来。它是妈妈为我准备的热牛奶,是妈妈的细心关怀,是妈妈鼓励的话语。我每天都被这份深深的爱包围着,感到无比幸福和温暖。妈妈,我爱你!
《小小昆虫迷》
我们班里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昆虫迷,她喜欢各种名样的小昆虫,她叫温雨焓。
温雨焓戴着一副粉紫色的眼镜,镜片后是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水灵灵的,仿佛会说话。她的鼻子很高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樱桃小嘴,总是微微抿着,真是好可爱呀!
有一次,刚下过雨,温雨焓路过学校小操场,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似的停下脚步。原来是几只小蜗牛正慢悠悠地在沾着水珠的草叶上爬行,她蹲了下来小心地把一只蜗牛地放在自己的手心上,轻柔地抚摸它,不知和蜗牛悄悄说了什么话。过了一会儿,她又轻轻地把蜗牛放回叶片上。离开时,温雨焓还不断回头望了望,那只蜗牛探着触角仿佛在向她道谢呢!
还有一次,我们正在吃饭,不知哪里飞来一只蚕蛾掉进了汤碗里,它惊慌地扑打着湿漉漉的翅膀。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温雨焓看见了,连忙放下筷子找了一个夹子,小心地把蚕蛾夹了起来,轻轻地把它从汤水中“救”了出来。连一只意外落水的蚕蛾她也想方设法去救助,真是让我佩服啊!
这就是我的同学温雨焓——一个可爱的昆虫迷。
《我们班的植物学者》
我们班有一位仿佛从“植物王国”降临地球的使者,她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金老师。说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植物学者”,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去年三四月,金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微型植物角。小小的植物架上,几盆多肉小巧可爱,绿萝垂着碧玉般的藤蔓,金边吊兰舒展着优雅的金线叶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盆色彩缤纷的风信子。金老师常常一边侍弄它们,一边给我们讲解:“看这像洋葱头一样的是风信子的球茎,这可是它生命的仓库;它们喜欢阳光,但也不能一直晒着。”午间,她有时会给花盆调整朝向,有时用竹签测量一下水分。在她的精心养护下,八颗风信子不仅亭亭玉立,还悄然释放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开出的花朵色彩绚丽,令人着迷。
秋意渐浓的十一月,金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前的小树林过“落叶节”。我们在树下玩落叶,金老师便化身成一位大自然的植物导师。有时,她蹲下来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迎着阳光,指着那些纵横交错的叶脉对我们说:“瞧,这就是植物运输水分和养分的生命线。”有时,她拾起一枚果子,告诉我们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特点。我们都好奇地聚拢来看呀看,你一言我一语间,发现每一片落叶、每一枚果子的形状和颜色都是那么不一样。阳光下,金老师的手指轻轻地抚过叶片,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与这片小小的生命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这就是我们热爱植物的金老师。她不仅把植物王国的一角搬进了教室,还把对自然的观察、热爱与知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我们心田。她,就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植物学者”。
《我的同学》
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名字叫李胤赫,他长的又高又壮,力气非常大。他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可爱的鼻子,乌黑的头发像刺猬一样短短的。
课堂上,李胤赫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准确无误,让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个很难的数学题,全班同学都在思考,李胤赫却第一个举手回答了出来,老师夸奖了他,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他的古诗背诵更是让人惊叹,仿佛每一句诗都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的爱好广泛,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给我们听,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生动有趣。
李胤赫,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上个周末,我坐高铁去南京。盐城高铁站人山人海,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独自背着一个巨大的袋子,像驮着一座沉甸甸的小山,艰难地前行。我立刻跑上前去托起袋子的一角。奶奶转过头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妈妈连忙给我抓拍了一张照片,她竖起的大拇指就像一把红彤彤的小火炬。
到达南京后,我们换乘地铁。在地铁售票机前,有一位老爷爷东张西望,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妈妈上前询问,并耐心地帮他买好了票。爷爷用那双枯树枝似的手接过票,他不断重复:“谢谢,太谢谢了。” 那枚地铁币落入机器,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在给妈妈点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南京之行,我和妈妈都做了好事,我们得到了双倍的开心。因为帮助别人,自己的心里也会觉得幸福。
《猢狲入袋的典故》
梅尧臣,字圣俞,是宋朝的一位诗人,和欧阳修等交往亲密。据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载,梅圣俞有诗名三十年, 却并不热衷于做官,而情愿过他的“自由生活”。宋仁宗时,朝廷决定由欧阳修主持重修《唐书》,命梅圣俞参加这个工作。梅不敢不从,无可奈何地对他夫人说:“我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夫人刁氏笑着答道:“君于仕宦,何异鲇鱼〔鲇nián〕上竹竿耶?” (仕宦,即当官。
“猢狲”,是猴子的别名。“猢狲入布袋”是比喻不服制约、不守纪律的人受到管束(猴子好动,进了布袋,便不能自由活动了)。“鲇鱼”,是一种全身很粘滑的鱼,而竹竿也是很滑溜的,“鲇鱼上竹竿”比喻爬不上去。梅圣俞的夫人笑 他当官老爬不上去,所以说是“鲇鱼上竹竿”。这一句,对于梅说的“猢狲入布袋”,不但回答得很好,而且对仗很工整,颇有妙趣。《归田录》原文如下: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 【chì】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猢狲入布袋”,亦作“猢狲入袋,比喻行动受制,失去自由。
又,宋人笔记《闲燕尝谈》载:“大观(宋徽宗年号)中,薛肇明《和上皇御制诗》有曰:‘欢声似风来衔诏,屏气如鸡去揭竿。,韩子仓戏为改之曰:‘窘如老鼠钻牛角, 难以鲇鱼上竹竿。,时谓‘的对’。”(的〔dí〕,的当;的对,非常恰当的对偶句。)因而又从“老鼠钻牛角”产生了 “钻牛角尖”这个成语。
“钻牛角尖”,越钻越窄,比喻研究问题或办理亊情,走入歧途,陷于窘境。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要说我们班的“牛人”,不是学霸也不是运动健将,而是一位让人哭笑不得的“睡神”阿豪。只要他肯睡,醒来的时刻必定伴着放学的铃声。
“叮铃铃”——上课铃刚响,阿豪的眼皮就缓缓垂了下来。粉笔在黑板上跳跃的哒哒声,成了他最爱的催眠曲,他的大脑要开始“强制关机”了。这才第一节课啊!老师一眼就锁定了他,同桌赶紧捅他胳膊。被惊醒的阿豪猛地直起腰,对着黑板,手忙脚乱地在课本上划拉两行字,活像台卡顿的老电脑在强制开机。可没过三分钟,那颗脑袋又像被磁铁吸住似的,“咚”地栽回课桌上,连衣袖上蹭到的墨水印都成了他专属的“睡梦印章”。
其实阿豪也曾想过“痛改前非”。那天课前,他狠狠抹了把冷水脸,郑重其事地对同桌说:“要是我再睡,你别跟我客气,踹我椅子,给我踹清醒一点!”上课时,他两眼瞪得像探照灯,死死盯住了黑板,仿佛要把它看穿似的。老师提问时也对答如流,连课本边角都写满了笔记。我们都以为“睡神”要下岗了,老师或许也十分诧异:难不成阿豪要洗心革面,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了?可当时间转到课堂最后十分钟时,他脑中的“精神小兵”到底没打赢“困意大军”。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紧接“精神小兵们”溃不成军,眼看着已经败下阵来。忽然他身子一歪,额头“咔”地磕在文具袋上——居然就这么枕着桌上的三角板睡着了!同桌的佛山无影脚连环出击,可换来的只有他侧过脸来一边咂嘴一边嘟囔着:“鸡腿…再来一份…”
下午的课更是成了他的“补觉专场”。历史老师讲到虎门销烟,他在梦里可能正销毁闹钟;数学老师画抛物线,他的呼噜声也划出同样的弧线。直到放学铃炸响,他才像被按下重启键,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迷迷瞪瞪地随手把书包往肩上一甩,晃晃悠悠飘出了教室。
都说我们年少精力旺,可阿豪身上的“电量”好像总缺那么一格。不过谁知道呢?没准明天早读时,他会突然蹦起来背课文,惊掉所有人的下巴——青春这场大戏里,谁还不是个让人猜不透的主角呢?
(指导老师 王啸)
教师点评:
李家豪同学这篇文章视角独特,充满生活气息。作者避开常见的 “学霸”“运动健将”,选取班级里的 “睡神” 阿豪作为写作对象,通过课堂上睡觉的常态、试图改变却失败的插曲等具体场景,将阿豪的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让文字充满趣味。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让阿豪的 “睡神” 特质跃然纸上。作文不仅展现了阿豪 “牛” 在何处,结尾还以轻松的笔触赋予青春的不确定性,让人物多了一份可爱与真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学的包容与少年人的鲜活朝气,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暖意。
《狐死首丘的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因遭人嫉妒、 谗害,又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并被放逐。在被放逐后的困苦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热情 的、反映人民愿望和表现了坚强斗志的诗篇,如《离骚》、 《九歌》、《九章》等。
《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yǐng〕,当时楚国的国都。)诗的最末两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淮南子•说林训》说:“鸟飞返乡,兔走旧窟,狐死首丘。”都是同样的意思。也有人说作 “越鸟南柄,狐死首丘”。越,指越国,在古代我国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 。古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染南枝。”也是比喻不忘故乡的意思。(胡,泛指我国北方各民族及其地区。)
“狐死首丘”这句话,很早就有了。《礼记•櫝弓》就 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唐孔颖达注:“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 竟犹向此丘:”因此,人死外地,运葬故乡,就叫做“归正首丘”。
《后汉书•班超传》: “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又《后汉书•寇荣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 ”
《晕染在墨香里的热爱》
墨香,宛如一位忠实且温柔的闹钟,在每个周末的清晨六点,准时将我唤醒。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古朴的砚台上,宛如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已然伫立在那充满墨香的书院前。
犹记得考书法九级的前一夜,我久久凝视着《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些被王羲之写在蚕茧纸上的字,仿佛有了生命,此刻正在我的宣纸上微微颤动,好似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去年冬天参加市级比赛时,命运跟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我的右手大拇指生了冻疮,医生建议停笔两周,可决赛就在三天后。妈妈心疼地把暖手宝剪成小块,小心翼翼地贴在我的大母指指缝间。我戴着露手指的手套,毅然决然地继续练字。每一次写“捺”画,都要用力顿笔,那疼痛如同一把尖锐的针,每一次收锋都像是在伤口上撒盐。决赛那天,当我写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最后一横,宣纸的角落悄然晕开了一朵淡红的梅花——那是冻疮裂开渗出的血珠,它竟成了这张作品最独特、最珍贵的印章。
时光回溯到六年前,那时我刚上完幼儿园大班。在少年宫,我邂逅了书法。老师笔下的“永”字,宛如一位灵动的舞者,笔尖行走时如同跳舞时的足尖,轻盈而优雅。墨色渐渐由浓转淡,仿佛字也有了会呼吸的脉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后来我才明白,那种着迷便是“一见钟情”。如今,每一次临帖,我都像是在与颜真卿、苏轼这些老朋友促膝长谈。我懂得了,真正的美,从来不怕被重复千万遍,就像经典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四年级的那个冬天,我们前往敬老院写春联。一位老爷爷盯着我写的“福”字,聚精会神地看了很久。他笑着说,这个字右半边的“田”像笑着的眼睛,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私塾先生说的“字要有筋骨,更要有温度”。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书法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横平竖直的功夫,更是一场将中国千年文化基因融入血脉的神圣仪式。当我的毛笔轻轻亲吻着宣纸,仿佛能感受到无数先辈的手正与我隔空相握。
那些在晨光中颤动的笔锋,宛如灵动的精灵;那些在寒冬里绽放的血红“梅花”,恰似坚韧的勋章;那些被老爷爷认可的温暖笑意,如同璀璨的星光。这些都是时间赠予我的秘密礼物。书法教会我的,不只是运笔的技巧,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每当我展开一卷新的宣纸,就像是在续写中华民族这本永远未完的壮丽史诗。而我墨黑色的字迹,正是五千年文化跳动的最新脉搏。这份热爱,终将成为我生命中的印章,在未来的每一天,继续印刻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美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