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19 06:57:58
《狐死首丘的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因遭人嫉妒、 谗害,又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并被放逐。在被放逐后的困苦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热情 的、反映人民愿望和表现了坚强斗志的诗篇,如《离骚》、 《九歌》、《九章》等。
《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yǐng〕,当时楚国的国都。)诗的最末两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淮南子•说林训》说:“鸟飞返乡,兔走旧窟,狐死首丘。”都是同样的意思。也有人说作 “越鸟南柄,狐死首丘”。越,指越国,在古代我国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 。古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染南枝。”也是比喻不忘故乡的意思。(胡,泛指我国北方各民族及其地区。)
“狐死首丘”这句话,很早就有了。《礼记•櫝弓》就 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唐孔颖达注:“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 竟犹向此丘:”因此,人死外地,运葬故乡,就叫做“归正首丘”。
《后汉书•班超传》: “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又《后汉书•寇荣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 ”
《晕染在墨香里的热爱》
墨香,宛如一位忠实且温柔的闹钟,在每个周末的清晨六点,准时将我唤醒。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落在古朴的砚台上,宛如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已然伫立在那充满墨香的书院前。
犹记得考书法九级的前一夜,我久久凝视着《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些被王羲之写在蚕茧纸上的字,仿佛有了生命,此刻正在我的宣纸上微微颤动,好似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去年冬天参加市级比赛时,命运跟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我的右手大拇指生了冻疮,医生建议停笔两周,可决赛就在三天后。妈妈心疼地把暖手宝剪成小块,小心翼翼地贴在我的大母指指缝间。我戴着露手指的手套,毅然决然地继续练字。每一次写“捺”画,都要用力顿笔,那疼痛如同一把尖锐的针,每一次收锋都像是在伤口上撒盐。决赛那天,当我写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最后一横,宣纸的角落悄然晕开了一朵淡红的梅花——那是冻疮裂开渗出的血珠,它竟成了这张作品最独特、最珍贵的印章。
时光回溯到六年前,那时我刚上完幼儿园大班。在少年宫,我邂逅了书法。老师笔下的“永”字,宛如一位灵动的舞者,笔尖行走时如同跳舞时的足尖,轻盈而优雅。墨色渐渐由浓转淡,仿佛字也有了会呼吸的脉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后来我才明白,那种着迷便是“一见钟情”。如今,每一次临帖,我都像是在与颜真卿、苏轼这些老朋友促膝长谈。我懂得了,真正的美,从来不怕被重复千万遍,就像经典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四年级的那个冬天,我们前往敬老院写春联。一位老爷爷盯着我写的“福”字,聚精会神地看了很久。他笑着说,这个字右半边的“田”像笑着的眼睛,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私塾先生说的“字要有筋骨,更要有温度”。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书法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横平竖直的功夫,更是一场将中国千年文化基因融入血脉的神圣仪式。当我的毛笔轻轻亲吻着宣纸,仿佛能感受到无数先辈的手正与我隔空相握。
那些在晨光中颤动的笔锋,宛如灵动的精灵;那些在寒冬里绽放的血红“梅花”,恰似坚韧的勋章;那些被老爷爷认可的温暖笑意,如同璀璨的星光。这些都是时间赠予我的秘密礼物。书法教会我的,不只是运笔的技巧,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每当我展开一卷新的宣纸,就像是在续写中华民族这本永远未完的壮丽史诗。而我墨黑色的字迹,正是五千年文化跳动的最新脉搏。这份热爱,终将成为我生命中的印章,在未来的每一天,继续印刻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美丽印记。
《侯门如海的典故》
唐时,有一位秀才,姓崔名郊,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他姑母家有个婢女,长得端庄美丽,而且天賦歌喉,唱得非常出色。崔郊很爱她,她对崔郊也很敬慕。他姑母并不知道这件事,由于家境贫困,把这个婢女卖到某帅府去了。崔郊想念不已,但是大官的府第,怎能让普通人随便进去,而官家妇女又难得出门,崔郊因此没法再见到她。直到有一年的清明节,崔郊才偶然见了她一面。只见他日夜想念的人, 站在一株柳树下。好久不见,更觉得美丽可爱了。可是她现在是官家的人了,崔郊不敢走到她跟前去,她也不敢招呼他,两人的四只眼睛,只好远远地互相望望而已。崔郊十分怅惘,吟诗一首道: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段故事,被收集在唐末范摅〔Shū〕编撰的《云溪友议》 里,《全唐诗话》(旧传南宋尤袤撰)卷四也载,诗题为 《赠去婢》。
“绿珠”,西晋时女子名,为石崇所爱,而被权势者强夺。“侯门” ,指显贵之家;形容旧社会官家富户的门禁森严、府第很深,一般人不容轻易进入,叫做“侯门如海”, 亦比喻原很熟识的人,后因地位不同互相隔绝而疏远。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又第六回:“刘老老道:‘哎哟!可是说的了:“侯门如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
“路人”,亦称“陌路人”或“陌路”,指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黛玉笑对宝玉道:“古人异姓陌路,尚然‘肥马轻裘,敝之无憾’,何况咱们?”形容情人或好友彼此分离后重逢时,竟像过路人一样不相识了,叫做“萧郎陌路”,或“陌路萧郎”。(萧郎,是女子对情人的称呼,也是唐时对男子的泛称。唐时也泛称女子为 萧娘。)
《河东獅吼的典故》
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东坡),有一位好朋友,名叫 陈慥〔zào〕,字季常。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谈天、游玩。陈季常也好客,朋友来了,必定热忱招待,总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还不愿分手。可是陈季常的妻子,性悍而妒,不欢迎来客。每逢家宴,闻歌声琴音、欢情笑语,她往往在隔壁房里用棍杖敲打墙壁,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只得被逼散去。陈季常很怕她。苏轼曾经为此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据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载,诗的全文如下: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龙邱居士是陈季常的别号。信奉佛教的人,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陈季常喜好佛学,所以自称居士。 “谈空说有”是形容陈季常讲佛论经,谈起来没完没了,睡觉都可以忘记。“河东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按柳氏出河东郡,唐代诗人杜甫也有过“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苏轼用“河东”两字来暗指在隔壁吵嚷的这位柳氏夫人。至于“狮子吼”,本是佛家用来比喻佛法的正义和威严的,形容佛家说法,声震世界,如同狮子作吼,群兽慑服。在这首诗里,作者一方面暗诮柳氏夫人象狮子似的怒吼,另一方面,又嘲笑陈季常这位“居士”谈得正起劲的时候,果然忽闻狮吼大作,这真可谓妙语双关。
旧时有人称“怕老婆”的丈夫为“季常”,或者说有 “季常之癖”,而称妒悍的妻子向丈夫发怒为“河东狮吼”, 其出典就由于苏轼的这首玩笑诗。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河东狮吼起来,要不太平。”
《“美食家”姥姥》
我的姥姥,那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只要姥姥一出手,不管什么食材,都能在她手里变成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我从小就不爱吃鱼,总觉得鱼死后的样子很恐怖,尤其是鳗鱼,活着的时候扭来扭去,像条蛇,死后也软塌塌的,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可妈妈觉得吃鱼有营养,总是把挑好刺的鱼肉往我嘴里塞,我每次都抗拒得很。
记得有一次,姥姥笑眯眯地问我:“乖孙儿,想吃啥呀?”我正埋头玩着玩具,头也不抬,随口说了句:“鳗鱼。”其实我就是想开个玩笑,心想姥姥肯定也做不出让我喜欢的鳗鱼。没想到姥姥眼睛一亮,笑着说:“行!姥姥这就给你做!”说完,她系上围裙,哼着小曲儿,走进了厨房。
只见姥姥把鳗鱼放进水中焯了焯,动作娴熟又利落。她眼神专注,仔细观察着鳗鱼的变化,等差不多了,便迅速捞出来沥干。接着,姥姥起锅烧油,把鳗鱼轻轻放进锅里。她一手拿着锅铲,像指挥家拿着指挥棒一样,有节奏地翻炒着,嘴里还念叨着:“火候得把握好,这样鱼才香。”那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创作。她的手左一下右一下,动作轻快又自信,真比“厨子李”还厉害几分。
不一会儿,香味就弥漫开来。我忍不住跑到厨房,看到那色香味俱全的鳗鱼,馋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姥姥看着我这副模样,笑着夹了一块鳗鱼,吹了吹,递到我嘴边:“尝尝,乖孙儿,姥姥做的肯定好吃!”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外酥里嫩,味道简直胜过炸鸡柳!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姥姥在一旁看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的皱纹都透着幸福。
姥姥在我心里,那就是独一无二的美食家,她要是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在我们班,有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一一马晟豪,他个子高高的,身材十分匀称,一看就是运动的好苗子。
学校运动会上,马晟豪参加了200米短跑和跳远两个项目,200米短跑比赛即将开始,马晟豪站在起跑线上,眼神坚定地盯着前方,双脚有力地蹬着地面,做好了起跑准备。"砰"一声哨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双臂快速摆动,双腿迈开大步,风在他耳边呼呼作响。同学们都在一旁大声为他加油助威,他越跑越快,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是跳远比赛,马晟豪助跑时步伐轻盈而有力,到了起跳点,他纵身一跃,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稳稳地落在了沙坑中。他的这一跳,跳出了令人惊叹的好成绩,再次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马晟豪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运动健将,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在赛场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节俭的奶奶》
在我的家中,有一位特别的长辈——我的奶奶。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银丝如霜,却总是被她梳理得整整齐齐;时光在她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可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笑起来时,两道弯弯的“小月牙”便会挂在眉眼间。奶奶身材娇小,却精神矍铄,浑身透着一股利落劲儿,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节俭习惯。
奶奶对纸盒的珍视到了近乎执着的程度。走在小区里,只要瞥见路边有废弃的纸盒,她就会快步上前,弯腰捡起,仔细地将纸盒抚平、叠好,小心翼翼地捧在怀里带回家。日积月累,家中的一角渐渐堆起了一座“纸盒小山”。待数量足够,奶奶就会用麻绳将纸盒捆扎结实,颤颤巍巍地拉着去废品回收站。看着奶奶佝偻着背,在称重、算账时认真核对每一分钱的模样,我常忍不住抱怨:“攒这么久才卖几块钱,又累又不划算!”可奶奶总是笑着摇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这些纸盒看着不起眼,积少成多,用处可大着呢!”在奶奶眼中,这些被人丢弃的纸盒,都是能派上用场的宝贝。
对待剩菜剩饭,奶奶同样珍惜得很。每次饭后,饭桌上若还有剩余的菜肴,全家人都劝她倒掉。奶奶却总是连连摆手,眼神中满是心疼:“这都是我费了心思做的,倒掉多可惜!热一热还能吃,可不能浪费。”她总说,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米、每一口菜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
直到有一天,奶奶的举动彻底改变了我对节俭的看法。那时,我迷上了一款售价八十多元的乐高积木,满心期待地向妈妈提出请求,妈妈面露难色,有些犹豫。就在我满心失望,以为愿望要落空时,一旁的奶奶却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大手一挥:“孩子喜欢就买!只要对孩子有益,花多少钱都值得!”那一刻,我望着奶奶慈祥的脸庞,突然明白了她节俭的深意——她并非吝啬,而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将省下的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花在家人真正需要的时刻。
从那以后,我终于懂得,节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奶奶用她的言传身教,教会我珍惜每一份资源,也让我明白了,爱与付出,才是节俭背后最温暖的底色。
《慢性子顾客与急性子裁缝》
一天,一位顾客拿着一匹布料, 慢吞吞地来到裁缝店里,他坐在桌子旁边,慢悠悠地喝着茶,裁缝老板见状,一把抽出顾客手中的布料,迫切地问:“你需要做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顾客回答道:“嗯……让我想一想……要不给我做一件棉袄吧!”
裁缝右手拿着软尺,三下五除二就给顾客量好了尺寸,只见他拿着裁剪飞快地裁着布料,他边裁剪边急切地说:“明天早上来拿衣服吧!”
第二天早上,裁缝打电话让顾客来取衣服,顾客在电话里回答道:“我有事出远门了,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又过了一段时间,裁缝对顾客催促道:“你什么时候来拿衣服呢?”顾客说:“不急,反正要等到明年冬天才穿呢!”
又过了两天,裁缝给顾客打电话说道:“新衣服做好了,你就不想试一试吗?”顾客说:“再等等吧!”裁缝左等右等,终于见到了顾客,他急切地说:“衣服早就做好了,你怎么不来取呢?”顾客说:“不急不急,这衣服要冬天才能穿,这么早取回家做什么?你可知道,我是个慢性子顾客啊!”
急性子裁缝只好无语地摇摇头。
《假文盲》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一位衣着寒酸的母亲,紧紧抱着孩子,瑟缩在“母子停车处”的标识旁。标识清晰醒目,可旁边道路上,四个身强体壮的男人,却若无其事地霸占着本属于母婴的空间。
第一个男人,脖颈围着围巾,裹着厚实大衣,眼睛瞥向一旁,脸上挂着刻意的哀伤,心底暗忖:“只要我低头装可怜,大家就会觉得我太伤心,没瞧见牌子,自然会体谅我。”
第二个是又矮又胖的中年人,同样身着长款大衣,暗自琢磨:“我个子矮,这‘天然优势’多好,人们肯定以为我压根看不到牌子,才站在这儿。”
第三个高大个,脑袋始终低垂,特意围了条又厚又大的围巾,窃喜:“我一直低头,旁人铁定觉得我是因太冷缩着,肯定不会怀疑我是故意的,我可真‘聪明’。”
最后一个男人,身材壮硕,戴着口罩,穿着棉袄,还不时咳嗽两声,一副“病弱”模样,头也不抬,心底偷笑:“哈哈,我装生病,大家担心我都来不及,谁会指责我占位置,我太‘机智’了。”
生活里,“假文盲”现象并不鲜见。公园中,牌子明明白白写着“请勿伤害大树”,可有些大爷大妈,仍在树上肆意锻炼,对警示视若无睹;电梯内,“请勿吸烟”的标识清晰,却有人堂而皇之吞云吐雾,全然不顾公共规则与他人感受。
这些“假文盲”,并非真不识字,而是选择漠视规则、自私自利。我们遇到此类行为,不能纵容,要及时制止,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公德心,不做“假文盲”,让规则与文明,真正融入生活日常 。
《外国名人故事:话俘虏一位将军》
外国名人故事精选: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狄斯雷利是英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著名首相,他曾经只用了一句话,就使一位难缠的将军变成了自己的忠实下属。
这位将军,在军界威望很高。但是,在上流社会的聚会中,他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没有贵族头衔,于是向狄斯雷利多次提出请求,希望得到男爵封号。
狄斯雷利深感压力巨大。因为尽管将军建有军功,但是还不足以获得加封,可是,他的确有才,又在军中颇具影响力,作为新任首相,要想施行新政,没有来自军队的支持肯定不行,如果明确拒绝将军,一旦惹怒了他,肯定极为不利。狄斯雷利左右为难,努力寻找着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不久,白金汉宫举行派对,社会名流云集。狄斯雷利忽然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那天,狄斯雷利满怀敬佩之情,以首相的身份向大家隆重介绍这位将军,他说:"他是我见到的最淡泊名利的`将军,我曾多次请他接受男爵封号,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听到这样的评价,众人都认为将军谦虚无私,值得尊重。很多贵族纷纷主动上前向他敬酒,这种礼遇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位男爵所得到的尊敬。将军满心欢喜,由衷地感激狄斯雷利。从此,他决心永远效忠于这个给他尊严和荣誉的首相。
狄斯雷利在众人面前"避实就虚"、故意"混淆是非",给将军戴上一顶淡泊名利的帽子,既封堵了将军再次索要封爵的后路,又在众人面前让将军赚足了面子,使他的虚荣得到极大满足,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困扰自己的两难问题。
狄斯雷利只用了一句话,就俘虏了将军的心,由此看来,与人打交道,有些时候,口吐莲花实为上策,不仅于己无伤,更重要的是能够熨帖别人,赢得满堂馨香。
【外国名人故事精选: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