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成长课

2025-11-05 21:29:41 文题网 阅读: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三峡。

第一次邂逅三峡,是在10岁那年。从宜昌出发,乘坐江轮逆流而上,目的地是重庆奉节。我原本以为,峡谷里的长江,应该是惊涛拍浪、急湍翻滚的豪迈模样。可没想到,坐在平稳行驶的江轮上,映入眼帘的长江竟是如此平静开阔。碧绿的江水中,似乎只有游船划过的一道道波纹,搅乱了水中倒映着的两岸如黛青山。远远望去,三峡大坝像一堵长长的墙矗立在江面上,那般壮观,让我忽然领会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

初二的课堂上,当我诵读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读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时,心里满是诧异。课文里三峡那急湍迅猛的样子,和我第一次见到的平静开阔,简直是天壤之别。怀着这份好奇,我决定再次前往三峡。

这次,我们选择了自驾,走的是江边的挂壁公路。

当汽车驶出一个隧道,眼前瞬间豁然开朗。穿透云层的阳光照进我的心里,天空还下着晴天雨。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从课文里直接复刻出来的——一侧是笔直得像屏障一样的绝巘,另一侧则是翻涌着拍打着江岸的长江水。我打开车窗,潮湿的风夹杂着雨点拍打在手臂上,竟让我生出一丝惊险之感,心想:这才是三峡该有的样子吧?

车停了下来,一个卖橘子的老翁笑着和我们唠嗑:“看到那里的老三峡水位线了吗?以前的水比现在凶多了,还经常发洪水呢!过去一到汛期,江水就哗哗地涨,庄稼被淹,一年的收成也就泡汤了。现在可不一样啦!大坝建成后,咱这秭归橙年年都丰收,终于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啦!” 听了老翁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第一次见到的三峡之静,并非它天生如此,而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变化。这平静的背后,是三峡大坝这个“安全屏障”在默默守护着,让沿江百姓的生计彻底摆脱了洪水的威胁。

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三峡工程博物馆。眼前的景象,让我格外震惊:三峡大坝竟然是花费了几十年、半个世纪才建成的工程。在一张张静态照片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填土、截流、建坝,用一筐筐的泥土和石头,一点点拼凑出这座总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的“世纪工程”。而它让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段660公里的航道,从过去的“险滩密布”,变成了如今的“深水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年单向通航能力也从大坝建成前的约1000万吨,提升到了5000万吨以上,同时航运成本降低了约35%,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如此,这座世纪工程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建成的那天,工人们欢呼雀跃,他们的笑容里,有疲惫,更有自豪。那一刻,我心中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滋长。

那一刻,是汽车驶出隧道的那一刻,是看见大坝的那一刻,是听老农亲口诉说的那一刻,更是在博物馆里见到一个个数据的那一刻。

升船机的船闸里,每一次水位的升降,都藏着工人们的巧思;看似平静的江面,实则是大坝为百姓筑起的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完工后旋转的水轮,正借助江水的力量,点亮一座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这两次三峡之行,第一次是逆流而上,我读懂了山水的诗意;第二次是沿崖而行,我读懂了山水背后人们的付出与努力。从老农口中“秭归橙年年丰收”的喜悦,到博物馆里“2250 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震撼,我更读懂了,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这份“国之重器”所承载的智慧、辛劳,以及那岁岁丰稔的希望。

这是一篇格局宏大、构思精巧的游记佳作。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通过“两次奔赴”的独特视角,将个人见闻、古诗文情境与国之重器的宏大叙事完美融合,完成了一场从“看景”到“读史”、从审美到思辨的深度行走。作者并未停留在风光描绘,而是以课堂疑问为起点,用“挂壁公路”的亲身体验和“卖橘老翁”的朴实对话作为转折,最终在博物馆的数据与影像中,读懂了平静江面下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时代力量。这种由表及里、由个人到时代的层层递进,使得文章的立意格外高远。

标签:间的是在成长第一次来到是我山水10岁第二次邂逅三峡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