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间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30 04:07:28
《书页间的蜜糖》
推开赤峰市图书馆那扇厚重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常有的油墨书香,而是一股甜蜜馥郁、带着焦糖味的暖风!我好奇地循着香味望去,只见平时安静的儿童阅览室变身成热闹的“小厨房”。老师的声音和孩子们兴奋的讨论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咱赤峰的传统味道?”“对对,你看这书里说的‘拔丝’讲究可多了!”
这个特别的周末,图书馆举办的“舌尖上的北疆文化”非遗体验活动,正是为了配合“再发现图书馆·北疆文化传承之旅”征文大赛。屏幕上展示着图书馆精心挑选的关于地方风物的书籍一《赤峰食俗》《草原风物志》的图片在眼前流动。原来,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它还用独特的“窗口”,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飘着香味的北疆文化探索之路。而此刻,我手中正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小团烫手的面团,目标就是学会那道传说中的传统美味:赤峰拔丝蜜果。
书中记载的步骤清晰又神秘:熬糖的火候是关键“琥珀色”时最佳。我聚精会神地搅拌着小锅里金黄粘稠的糖浆,仿佛不是在熬糖,而是在熬制一片金色的北疆夕阳。热气氤氲中,图书馆员张阿姨温暖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这拔丝啊,不仅仅是道菜,它丝丝缕缕连着过去的岁月,就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意,拉不断,扯还甜。”是啊,书页里一行行描绘的文字,此刻在指尖变成了真切的热度与期待。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用竹签熟练地挑起裹满滚烫糖浆的小面球,手臂猛地向上扬起仿佛一道金灿灿的河流被我抛向了半空。一瞬间,千万条甜蜜的丝线在空气中被拉得又长又亮,闪耀着令人惊叹的光芒。那细长的糖丝,不正是古老技艺与现代好奇之间拉起的文化桥梁吗?透过这闪亮的“糖丝弦”,我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草原上的祖先们第一次尝试这份甜蜜的喜悦,它穿透时间,稳稳地落在了我的面前,落在图书馆这片文化传承的土壤里。
“快尝尝自己的‘杰作’!”张阿姨笑着催促。一口咬下,外壳酥脆甜蜜,内里是软糯的面香。糖丝在唇齿间纠缠,甜蜜在心头萦绕。这滋味,既像是《意林》杂志里那些温暖故事的回甘,又像图书馆里那些讲述家乡历史的厚重书页,忽然有了最甜蜜的注脚。更重要的是,这份甘甜里,融入了我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和对家乡智慧的赞叹。
图书馆的这次活动,像一盏灯,点亮了我对身边熟悉风物的新目光。北疆文化的味道,原来就藏在这缕缕缠绵、甘甜醉人的拔丝里。我理解了征文主题“再发现图书馆”的意义-图书馆不仅仅收藏书本,它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厨房”,让我们这些青少年亲手触碰历史的温度,品味文化的醇香。我想,征文大赛鼓励我们拿起笔,不就是要我们记录下这书页间飘出的蜜糖滋味,记下这缕缕传承不断的情思吗?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热爱家乡,就从了解和传承她最甜蜜的印记开始。这缕由书页生发、在指尖拉长的蜜糖丝线,不仅连着我与家乡的过去与未来,更在我心中刻下了图书馆作为北疆文化守护者和传递者的独特身影。
《那把点亮我梦想的麦克风》
每当我打开那个旧旧的收纳盒,那把红黑相间的麦克风总能唤起我内心最闪亮的回忆。它不只是一把麦克风,更是我童年梦想的起点。
初次见它是在声乐教室的展示柜里。流畅的弧线从手持处延伸到收音头,按键处嵌着一圈细密的红边,像给沉默的金属添了道温柔的眉眼。我总趁着课后溜进去看它,指尖悄悄碰过冰凉的表面,心里藏着个不敢说的愿望——有一天能握着它站在舞台中央。妈妈见到我这么喜欢,就把它买下来送给了我。
真正与它同台亮相,是在一次唱歌比赛上。候场时我紧紧攥着它,掌心的汗几乎要浸湿防滑纹。后台的空调嗡嗡作响,我紧张得浑身发抖。直到主持人喊到我名字时,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握着麦克风的手忽然稳了。它像有生命似的,将我练习了上百遍的旋律妥帖送出,连带着那些藏在歌词里的勇气,一起传入听众的心里。
比赛之后,我常常对着镜子练唱,看它如何将跑调的青涩,磨成流畅动听的旋律。如今,它身上的金属漆有些脱落,但我依然视它如宝。是它让我明白,那些课后反复练习的时光,从不孤单;那些因紧张而发烫的掌心,终会握住属于自己的光芒。
回望那段时光,若没有它陪伴,我或许永远不会体会到舞台上的光芒与自信,也不会真正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足球赛》
今天晚上7:30,在赤峰鸟巢有一场足球赛。
赤峰与包头,两个城市之间的足球对决总是备受瞩目。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他们之间的友谊较量。看完上周赤峰对战通辽,我更期待今天比赛的来临,心中充满无比的激动。
当裁判的哨声响起,球员们马上进入状态。赤峰率先发起进攻,他们配合默契,几次险些破门,然而,包头队的防守也很坚固,他们也不甘示弱,紧密合作,多次化解了赤峰队的威胁。
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拼尽全力,展现出自己高超的技术和坚持的毅力。
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友谊的桥梁。在一次抢球中,赤峰队前锋不慎摔倒,包头队的后卫立马上去扶他,两人相互鼓励,继续投入比赛。
当终场哨声响起,最终成绩比分为0:0,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更体现了那份纯粹的友谊和那份对运动的热爱。
《绿茵场上的“战斗”》
童年往事,如同一颗颗珍珠,被名为“时间”的线串联起来;其中,有一颗最璀璨的珍珠,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踏入六年级的校园生活,足球班级联赛的号角依旧吹响了。凭借着蝉联冠军的辉煌战绩,我们班早已是“胳膊上长白毛——老手”了,这次,我们的对手是六班。
来到赛场,六班因为班级足球联赛时,经常垫底,所以我们压根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但我清楚,无论对手强弱,都应心怀尊重,况且人家女队今非昔比,实力不容小觑。
首先进行的是女生赛,和六班相比,我班女生脚力小了些,可她们战斗意志丝毫不减。尽管有好几次差点被对方攻破球门,但她们清楚,男生是我班的主力,只要坚持到男生上场,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最终,在女生们的坚守下,双方以0比0的比分结束比赛,我们班同学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同学的簇拥下,曾经斩获四次冠军的男队登场了!只见队长自信满满地走向赛场,其他队员也个个热血沸腾,像打了鸡血似的,特别兴奋。
哨声一响,开球了,队员们个个像猎豹一样,死死盯着足球,精彩的角逐便上演了。足球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有时像炮弹一样在地面疾驰,有时又腾空而起。尤其是易队长把球传给小胡时,因用力过大,直接把球带偏了。小胡反应迅速,在球即将出界的前一刻,飞起一脚把球踢了回去,还摔了一个踉跄,幸好球还“有救”,并未出界。
队长不负众望。只见他绷紧了脚,右脚使劲一踢,“砰”的一声,足球炮弹似的朝着球门飞去。纵使对方守门员奋力去抱球,可无奈球带来的力量太大,球还是飞进了球门。
一时间,我的耳朵像被“雷鸣声”充斥一样,同学们欢呼雀跃、相拥庆祝、大声尖叫,个个疯狂叫喊着:“球进了!球进了!”……
最终,我们班以4比1取得胜利!
这场比赛让我明白,足球比赛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球技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团队的团结精神,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困难!
《可爱的小黑》
外婆家有一只黑白相间的哈士奇,我们都喊它为小黑。
每次我们一家人开车去往外婆家时,这家伙总会兴奋地摇动那条灵活的尾巴,就像一条欢快的小蛇,扭动着身躯飞奔而来。一靠近我们,它便急不可耐地用身体紧贴蹭我们的腿,来展现它的喜悦与亲昵。
当我喂它吃骨头时,它总是叼回窝里慢慢品尝。有一次,我悄悄地尾随观察它进食,发现它会将骨头藏在窝的最深处,生怕谁跟它抢似的。
这小家伙不仅外表可爱,还特别机灵懂事。无论我们说什么,它似乎都能心领神会,并且按照我们的指示行动,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一片树叶的梦想》
谁也不知道,一片树叶有多少梦想,就像藏在枝间的谜语。
第一个梦想,是离开大树。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飘到小溪里,变成一艘小船。顺着水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小鱼小虾作伴,听它们讲述水中的神奇故事。也许还能遇到一两只小蚂蚁,我载着它们去远方旅行。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第二个梦想,是落到草丛里。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给小虫子们当房子。我蜷曲着身子,让它们可以在我温暖的怀抱里避雨、睡觉,开一场热闹的音乐会。我会成为它们温暖的港湾,和它们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第三个梦想,是飘进画家的画室。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成为画家笔下的素材,被画成一幅精美的画。或者挂在走廊上,让更多人欣赏到我的美;或许被印在明信片上,寄到世界各个角落。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谁也不知道,一片树叶有多少梦想……就像藏在树枝间的谜语。
《季孟之间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贵族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为鲁国三卿,权势很大。从鲁文公后,鲁宣公起,这三家的实力都几乎超过了国君。尤其是季孙氏,一连好几代,都操纵着鲁国的政权。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魯昭公被季孙为首的三家打得大败,逃往齐国。接着,鲁国就发生内乱,孔子也就到齐国去了。(那时的鲁国在今山东南部,国都曲阜;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国都临淄【zǐ】。)
孔子在齐国,暂住齐大夫髙昭子(即高张〉家里,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同齐景公接近,并且希望齐景公能聘用他。五年前,齐景公因打猎之便访问鲁国时,曾经同孔子见过面、谈过话,齐景公当时对孔子的言论似乎是相当赏识的。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同齐景公见面不止一次,也谈了话。齐景公每次见到孔子,总要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总是使齐景公感到兴趣。齐景公因此准备给孔子封官爵。齐大夫晏婴(即相国晏子)却不同意,他的政治思想同孔子是不一致的。他说,像孔子这一派儒家,根本不切实际,相信不得。从此,齐景公就再也不向孔子请教了。
不过r齐景公对孔子还是很客气,把他当作国宾招待。可是孔子在鲁国并无爵位,按哪一级的国宾招待呢?齐景公吩咐负责招待的人说:“如果把孔于比作季孙,似乎偏高了些,比作孟孙,又觉低了一些,还是以季、孟之间的待遇来招待吧! ”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由于以上这段故事,产生了 “季孟之间”这句成语。因为那时季孙是上卿,所谓鲁国三卿的级别次序是季、孟、叔,“季孟之间”,就是上等偏下,或上中之间的意思。宋代李之仪的《姑溪题跋》载,张文潜评米元章(宋代书画家)的书法“在锺王季孟之间”(晋代著名书法家钟繇〔yóu〕和王羲之,并称为“锺王”)。《晋书•王湛〔zhān〕传》载:有人称赞王湛,把他列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王湛听了,笑道: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 (山涛、魏舒,都是晋初名士。)
《那辆教会我勇敢的老自行车》
那辆老自行车静静倚在两房间的角落,车把的棱角早被岁月磨得温润,虽经风历雨,却依旧精神抖擞,像只敛了翅、随时要腾空的鹰。每天傍晚经过,我总忍不住对着它出神。
“儿子,走,骑车去!”爸爸的笑容亮得像阳光。他扶直车身,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久别重逢的老友。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学车之旅要启程了。
初次上阵,爸爸把车座调到最低,刚好让我脚尖能勉强点地。他稳稳扶着车尾,催我上车。我试探着踩下踏板,车子竟真的动了!可没走多远,车轮猛地一拐,车把像条活蹦乱跳的鱼,在我手里疯狂扭动。
“看前面!”爸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慌忙抬头,眼前赫然立着棵大树!手忙脚乱地扭动车把,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哐当!”我连人带车摔在地上,车子重重压在腿上。我憋着火气,使劲把车踹到一边,挣扎着站起来,扯下头盔往地上一扔:“不学了!”
爸爸没说话,从口袋里摸出颗糖塞进我手里,又指了指旁边那株绿油油的辣椒:“这是你妈种的,前阵子大雨淹到半腰,遭了那么大罪,不还是活得精神?”他弯腰扶起自行车,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再来一次。”
这次我蹬得更用力,背后爸爸推的力道也好像更足了。风裹着桂花香扑面而来,头发在耳边呼呼作响。忽然间,我发现背后的力量消失了——爸爸松开手了!
车轮开始左右乱晃,车身摇摇晃晃像要散架。我死死攥着车把,只凭着本能调整:车往左斜就往右拐,往右歪就往左扳。吓得紧闭双眼,双脚却像上了发条,一下下蹬得不停歇。等我敢睁开眼时,竟发现车子稳稳地跑在路上!
我兴奋地大叫起来,直到车身又开始倾斜,才慌忙松手让它倒在一边。爸爸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里是我歪歪扭扭却一路向前的背影,他笑得比我还开心。
那天下午,小区里满是我们的笑声和清脆的车铃声。前后摔了五六次,我终于能自如地绕过花坛了。夕阳把我的脸染成暖融融的金色,那辆老自行车也像重新活了过来,载着我掠过丛丛蒲公英。那一刻忽然懂了:勇气就像这自行车轮,哪怕摇摇晃晃,也得往前闯。
《江南水乡,魅力衡阳》
当夕阳的余光透过垂柳叶间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时,两旁的房屋烟囱中的炊烟也出来溜溜了,小村庄被烟雾笼罩,如梦似幻。若你问,这是哪?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衡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巍峨耸立的高山连绵起伏,明亮清澈的湘江奔流不息。最特别的,就数南岳衡山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著名旅游景点。
衡山四季景色各异,却都美不胜收。春天万物复苏,满山遍野的花朵竞相开放;夏天树木繁茂,引得万千游客云集于此,看日出的万道霞光射破云霄;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飘飞的落叶伴着风儿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顶远眺,大地一片苍茫,让人不禁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
衡阳不仅有怡人的风景,也有繁荣的城市。纵横交错的街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巍然耸立,街道上车水马龙,蚂蚁运食般密密麻麻。商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熙来攘往的人群步履匆匆……伫立在马路中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祖国真是繁荣强大,我的家乡经济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将夜,城市更加活跃了!瞧,五彩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亦真亦幻,让城市的夜空不再单调。人们从房里走出来,有的散步,有的迫不及待冲进商场,还有的与好友畅谈,互诉衷肠……此时,若你站在高楼上,往下看去,整个城市如同盛装的小姑娘,美丽不可方物,温暖了整个夜晚。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湘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让人念念不忘的,当属家乡的美食了!衡阳衡东坐落江南,是地道的“鱼米之乡”,被誉为“土菜名县”。黄贡椒、米烧酒、山茶油三宝用作辅料,一道道地道土菜闻名遐迩,不必说色香俱全的“衡东头碗”,也不必说“杨桥麸子肉”,更不用说口齿留香的“石湾脆肚”,单是地方特色点心“神曲米饼”,便俘获了无数人的芳心,形成了一种特色土菜文化。
家乡美食那么多,最让我难忘的却是艾饼。当艾叶成熟,向人群散发出诱人的艾香时,外婆便会背上竹筐,向山上进发,采摘艾叶。我也总喜欢吊在外婆身后,做她的小帮手。摘好艾叶后,洗净,切碎,和面粉,反复搅拌揉捏,最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小圆饼,如同小孩子的笑脸。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每逢这时,我就会兴奋地飞身上前,给外婆帮倒忙。然而外婆并不生气,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乱捏乱按,笑起的皱纹如同绽开的菊花,成为了我最深的记忆。好不容易等到艾饼蒸熟,我立马飞奔到厨房,急急忙忙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浓浓的艾香四处弥漫,那种满足与幸福,溢满了我的心头,伴随着我最纯洁的梦。那是,我家乡的味道。
故乡的一切永远那么使人难以忘怀,它哺育了我,给予我它的柔情、美丽与善良,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牵挂着她——衡阳。
【评析】
最是难忘故乡情。小作者诗意开头引出家乡,第二段从故乡的风景入手,描绘了著名景点衡山四季的美,第三四段写了城市的繁荣景况,第五六段写了家乡的美食,尤其是着重描写了内心深处的记忆,描写了故乡的景况。文章写家乡有序且自然,首尾呼应,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富有韵味。
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不是“冷眼”描绘,而是怀着无限的自豪、热爱与眷恋之情描写文章,语言优美而凝练含蓄,擅用成语或四字词语,如“纵横交错的街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巍然耸立”。引用诗歌,体现了家乡文化特色,全文处处洋溢着对故乡最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家乡就是小作者心灵的归宿。
《沆瀣一气的典故》
沆瀣〔hàng-xiè〕,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东汉王逸注: “沆瀣,夜半气也。”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賦》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东汉应劭注: “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传》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 一词,原来并无贬义, 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十足是个贬词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 “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的断定: “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 ”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戊集》。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 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