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间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09 15:14:44
《我和足球的故事》
时光如梭,转眼间,那个黑白相间的足球已陪伴我走过了四个春秋。它不只是我的玩伴,更像是一位严师,教会我成长,带给我无数珍贵的记忆。它见证了我从稚嫩到沉稳,在不知不觉间,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第一次感受到足球的魅力,是三年前在学校的操场上。那时我才上二年级,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脚下黑白相间的足球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我立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我开始学习踢足球,并成为了校足球队的一员。刚开始,我最喜欢当前锋,因为前锋可以射门得分,进球的那一刻,全场都会为你欢呼。记得我第一次和队友们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穿着崭新的队服,心里特别激动。那场比赛虽然我只进了一个球,但我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后来,教练对我说:“你的大局观和沉着劲儿不错,跑动也很积极,要不要试试踢中后卫?”我一听,心里顿时有些失落和不解,中后卫是防守的,离球门很远,几乎不能进球,还要经常把球传给队友,让别人去得分,跟我喜欢的前锋位区别很大。但是教练说,球队需要我站在这个位置上,我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第一次踢中后卫,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对方的前锋冲过来,我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往哪边跑,那场比赛我们输了,我难过极了。这一刻我才渐渐明白了这个位置的份量,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慢慢地,我学会了怎么当好一个中后卫。我知道了要时刻观察场上的情况,要大声提醒队友站位,要学会预判对手的下一步动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今年宁乡小学生足球比赛中的一场比赛,天特别热,我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比赛还剩最后几分钟,对方的前锋带球冲向我们的球门,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球干净地抢了下来,终场哨声响起,我们赢了!队友们都跑过来拥抱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不是只有进球才能帮助球队,一次成功的防守同样重要。通过队友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跟长沙足球队进行比赛的资格。在长沙的几天比赛,虽然最后我们没有拿到最优异的成绩,但却收获很多,见识到更厉害的球队和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动力。
现在,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足球。足球让我懂得了,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很重要,成功的比赛离不开队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就像我们班集体,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有画画厉害的同学,还有体育积极分子......大家各有所长,一起努力把班级建设得更好。
我和足球的故事还在继续。每次踏上绿茵场,我都特别开心。足球不仅是我的好朋友,更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团队精神。未来的赛场上,我将继续奔跑,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会全力以赴,因为这片绿茵场,早已是我梦想飞扬的地方。
《老死不相往来的典故》
“老死不相往來”,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密切,彼此隔绝,互不往来。说这句原话的人是春秋时的老子,即老聃〔dān〕。《史记·货殖列传序》曾引过老子的如下一段话,说: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相邻很近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也彼此可以听得见;但是两国人民可以各吃本国的丰富食物,各穿本国的美丽衣服,平安地各自按照自己的习俗生活,愉快地各自从事自己的行业,人们直到老死可以互不往来。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一开头就引了这段话,可是他对于这段话并不表示赞同。他认为:老子的这段话,现在来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了。
“老死不相往来”,后来成为一句成语,不过它不限于形容邻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了。
“鸡狗之声相闻”后来简化为“鸡狗相闻”或“鸡犬相闻”,也是一句成语,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庄子·肤箧》存“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方二千余里。”《孟子·公孙丑》也有“鸡鸣狗吠〔fèi〕相闻,而达乎四境”这样的话,来形容齐国的百姓众多。但是,人们有时也用“鸡犬相闻”或“鸡鸣犬吠”来形容农家村舍中和平安乐的生活,例如晋代作家和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这么几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的太空人储钱罐》
在我房间的书架上,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太空人储钱罐,它是我生日时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我超喜欢它。
这个太空人储钱罐造型十分独特。它身着银白色的宇航服,头盔上的面罩是透明的,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太空人那充满好奇的眼睛。它的一只手高高举起,像是在向遥远的星球打招呼,另一只手则挥舞着国旗,仿佛要把宇宙的奥秘都收藏起来。它的脚下踩着一个椭圆形的底座,底座上刻着一些神秘的符号,好像是在记录着太空的旅程。
自从有了这个太空人储钱罐,我就开始了我的“存钱大计”。每次爸爸妈妈给我零花钱,我都会第一时间把它们放进太空人的“肚子”里。听着硬币落进去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就好像听到了太空人在欢快地歌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空人的“肚子”越来越鼓,里面的硬币也越来越多。
这个太空人储钱罐,不仅帮我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还让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它就像我的一个小伙伴,默默地陪伴着我,见证着我的成长。
《山水间的成长课》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三峡。
第一次邂逅三峡,是在10岁那年。从宜昌出发,乘坐江轮逆流而上,目的地是重庆奉节。我原本以为,峡谷里的长江,应该是惊涛拍浪、急湍翻滚的豪迈模样。可没想到,坐在平稳行驶的江轮上,映入眼帘的长江竟是如此平静开阔。碧绿的江水中,似乎只有游船划过的一道道波纹,搅乱了水中倒映着的两岸如黛青山。远远望去,三峡大坝像一堵长长的墙矗立在江面上,那般壮观,让我忽然领会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
初二的课堂上,当我诵读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读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时,心里满是诧异。课文里三峡那急湍迅猛的样子,和我第一次见到的平静开阔,简直是天壤之别。怀着这份好奇,我决定再次前往三峡。
这次,我们选择了自驾,走的是江边的挂壁公路。
当汽车驶出一个隧道,眼前瞬间豁然开朗。穿透云层的阳光照进我的心里,天空还下着晴天雨。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从课文里直接复刻出来的——一侧是笔直得像屏障一样的绝巘,另一侧则是翻涌着拍打着江岸的长江水。我打开车窗,潮湿的风夹杂着雨点拍打在手臂上,竟让我生出一丝惊险之感,心想:这才是三峡该有的样子吧?
车停了下来,一个卖橘子的老翁笑着和我们唠嗑:“看到那里的老三峡水位线了吗?以前的水比现在凶多了,还经常发洪水呢!过去一到汛期,江水就哗哗地涨,庄稼被淹,一年的收成也就泡汤了。现在可不一样啦!大坝建成后,咱这秭归橙年年都丰收,终于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啦!” 听了老翁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第一次见到的三峡之静,并非它天生如此,而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变化。这平静的背后,是三峡大坝这个“安全屏障”在默默守护着,让沿江百姓的生计彻底摆脱了洪水的威胁。
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三峡工程博物馆。眼前的景象,让我格外震惊:三峡大坝竟然是花费了几十年、半个世纪才建成的工程。在一张张静态照片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填土、截流、建坝,用一筐筐的泥土和石头,一点点拼凑出这座总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的“世纪工程”。而它让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段660公里的航道,从过去的“险滩密布”,变成了如今的“深水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年单向通航能力也从大坝建成前的约1000万吨,提升到了5000万吨以上,同时航运成本降低了约35%,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如此,这座世纪工程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建成的那天,工人们欢呼雀跃,他们的笑容里,有疲惫,更有自豪。那一刻,我心中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滋长。
那一刻,是汽车驶出隧道的那一刻,是看见大坝的那一刻,是听老农亲口诉说的那一刻,更是在博物馆里见到一个个数据的那一刻。
升船机的船闸里,每一次水位的升降,都藏着工人们的巧思;看似平静的江面,实则是大坝为百姓筑起的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完工后旋转的水轮,正借助江水的力量,点亮一座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这两次三峡之行,第一次是逆流而上,我读懂了山水的诗意;第二次是沿崖而行,我读懂了山水背后人们的付出与努力。从老农口中“秭归橙年年丰收”的喜悦,到博物馆里“2250 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震撼,我更读懂了,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这份“国之重器”所承载的智慧、辛劳,以及那岁岁丰稔的希望。
这是一篇格局宏大、构思精巧的游记佳作。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通过“两次奔赴”的独特视角,将个人见闻、古诗文情境与国之重器的宏大叙事完美融合,完成了一场从“看景”到“读史”、从审美到思辨的深度行走。作者并未停留在风光描绘,而是以课堂疑问为起点,用“挂壁公路”的亲身体验和“卖橘老翁”的朴实对话作为转折,最终在博物馆的数据与影像中,读懂了平静江面下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时代力量。这种由表及里、由个人到时代的层层递进,使得文章的立意格外高远。
《山水间的成长课》
车厢门关上的瞬间,我好像听见文明世界在我身后碎裂。手机信号从满格到彻底消失,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望着窗外层层叠叠的青山,我绝望地想:这个暑假完了。
爷爷的老屋藏在山坳里,瓦片上长着青苔,像极了爷爷脸上的老年斑。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走,跟我采药去。”
山里的清晨冷得不像夏天,我的新运动鞋很快被露水浸湿,鞋带上沾满了不知名的草籽。爷爷走在前面,背篓在他背上轻轻晃动,像个古老的钟摆。“这是车前草,清热利尿的。”爷爷指着一株贴地生长的植物,我敷衍地点点头,心里计算着还有几天才能回家。
越往山里走,空气越清新,带着草木特有的苦涩味道。爷爷不时停下来,教我认药:叶如手掌的是绞股蓝,开小紫花的是夏枯草,茎上有细刺的是杠板归。我起初心不在焉,后来发现这些其貌不扬的野草,在爷爷口中都成了宝贝——这个治咳嗽,那个医外伤,还有一种嚼碎了敷在伤口上能止血。
“您怎么什么都知道?”我忍不住问。
爷爷笑了:“在大山里活了一辈子,它就像一本翻烂的书。”
中午,我们坐在溪边休息,爷爷从背篓里掏出馍和咸菜,我饿极了,接过就啃。溪水清澈见底,偶尔有小鱼游过,我突然想起城市里精致的甜品店,那里的提拉米苏要卖四、五十一块,却远不如手中的馍香甜。
“累了?”爷爷看我揉着发酸的小腿。
“嗯,从来没走过这么多路。”
“山路走惯了就好,”爷爷望着远处的山脊,“就像人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休息后继续上路,我的脚步越来越沉,爷爷却依然稳健。在一处陡坡前,他伸手拉我,那只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异常有力。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有这样一双手牵着,再难走的路也不怕了。
太阳西斜时,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山坡,爷爷指着崖边一株不起眼的植物:“看,七叶一枝花。”它长得确实特别,七片叶子托着一朵花,在夕阳下泛着微光。爷爷小心地挖出来,用苔藓包好根部:“这可是好东西,能救命的。”
回家路上,我的背篓里也装了不少草药。虽然累,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充实。晚风送来松涛阵阵,远山如黛,我突然理解了爷爷不愿离开的原因。
半个月后,我不仅认识了上百种草药,还学会了看云识天气,听鸟辨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安静——安静地看蚂蚁搬家,安静地听山泉流淌,安静地等一朵花开放。
离别那天,爷爷在我的背包里塞满了山货:野生猕猴桃、山核桃、自制香包。车启动时,他站在老屋前挥手,身影渐渐模糊,最后融进那片青翠的山色里。
回城的路上,手机信号一格一格恢复,未读信息蜂拥而至。同学们在讨论新出的游戏,约我去网红店打卡,我一一回复,然后关掉屏幕,望向窗外。
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悄改变了。那个离不开WiFi的少年,在山里上了一堂最珍贵的成长课。山不言语,却教会我万物皆有节奏;水不停留,却告诉我沉淀的意义。这份来自山水间的馈赠,将永远在我生命的行囊中,散发着草木的清香。
这篇习作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细节”来驱动成长叙事。从“手机信号消失”的烦躁到关掉屏幕的宁静,从辨识草药到领悟人生,这一转变在“采药”这条清晰的线索中层层递进,真实可感。文中细节尤为传神,如爷爷的手“粗糙如树皮却有力”,“七叶一枝花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这些描写将情感与哲理具象化,让“山不言语”的教诲深入人心。这篇文章生动地告诉我们:深刻的成长主题,正蕴藏于对生活细部的敏锐观察与对平凡经历的深度开掘之中。
《我心爱的玩具》
它有一排紫白相间的牙齿,却从不咬人;轻轻一碰,就能唱出最动听的歌。猜猜它是谁?对了,就是我心爱的紫色电子琴!
这架电子琴披着梦幻的紫色外衣,像童话里优雅的公主。琴的上方立着一个乐谱架,像忠诚的卫兵守护着我的乐谱。最特别的是它的琴键,不是常见的黑白配,而是紫白相间的,白的像云朵,紫的像薰衣草,它们整齐地排列着,等待着我的手指来唤醒。
每到周末,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它玩“音乐游戏”。我会先架好乐谱,双手悬在琴键上,深呼吸,然后让手指在琴键上轻盈起舞。有时我会闭上眼睛,随着旋律轻轻摇摆,想象自己坐在星空下,指尖跃动的每个音符都化作闪烁的星星,在夜空中连成璀璨的星河。
电子琴不仅是我的玩具,更是我的好伙伴。开心时,它会陪我唱喜悦的歌;低落时,它会用温柔的音符安慰我。它还让我学会耐心与专注。
这就是我心爱的电子琴,它用最美的旋律装点着我的每一天!
《书页间的蜜糖》
推开赤峰市图书馆那扇厚重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常有的油墨书香,而是一股甜蜜馥郁、带着焦糖味的暖风!我好奇地循着香味望去,只见平时安静的儿童阅览室变身成热闹的“小厨房”。老师的声音和孩子们兴奋的讨论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咱赤峰的传统味道?”“对对,你看这书里说的‘拔丝’讲究可多了!”
这个特别的周末,图书馆举办的“舌尖上的北疆文化”非遗体验活动,正是为了配合“再发现图书馆·北疆文化传承之旅”征文大赛。屏幕上展示着图书馆精心挑选的关于地方风物的书籍一《赤峰食俗》《草原风物志》的图片在眼前流动。原来,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它还用独特的“窗口”,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飘着香味的北疆文化探索之路。而此刻,我手中正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小团烫手的面团,目标就是学会那道传说中的传统美味:赤峰拔丝蜜果。
书中记载的步骤清晰又神秘:熬糖的火候是关键“琥珀色”时最佳。我聚精会神地搅拌着小锅里金黄粘稠的糖浆,仿佛不是在熬糖,而是在熬制一片金色的北疆夕阳。热气氤氲中,图书馆员张阿姨温暖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这拔丝啊,不仅仅是道菜,它丝丝缕缕连着过去的岁月,就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意,拉不断,扯还甜。”是啊,书页里一行行描绘的文字,此刻在指尖变成了真切的热度与期待。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用竹签熟练地挑起裹满滚烫糖浆的小面球,手臂猛地向上扬起仿佛一道金灿灿的河流被我抛向了半空。一瞬间,千万条甜蜜的丝线在空气中被拉得又长又亮,闪耀着令人惊叹的光芒。那细长的糖丝,不正是古老技艺与现代好奇之间拉起的文化桥梁吗?透过这闪亮的“糖丝弦”,我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草原上的祖先们第一次尝试这份甜蜜的喜悦,它穿透时间,稳稳地落在了我的面前,落在图书馆这片文化传承的土壤里。
“快尝尝自己的‘杰作’!”张阿姨笑着催促。一口咬下,外壳酥脆甜蜜,内里是软糯的面香。糖丝在唇齿间纠缠,甜蜜在心头萦绕。这滋味,既像是《意林》杂志里那些温暖故事的回甘,又像图书馆里那些讲述家乡历史的厚重书页,忽然有了最甜蜜的注脚。更重要的是,这份甘甜里,融入了我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和对家乡智慧的赞叹。
图书馆的这次活动,像一盏灯,点亮了我对身边熟悉风物的新目光。北疆文化的味道,原来就藏在这缕缕缠绵、甘甜醉人的拔丝里。我理解了征文主题“再发现图书馆”的意义-图书馆不仅仅收藏书本,它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厨房”,让我们这些青少年亲手触碰历史的温度,品味文化的醇香。我想,征文大赛鼓励我们拿起笔,不就是要我们记录下这书页间飘出的蜜糖滋味,记下这缕缕传承不断的情思吗?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热爱家乡,就从了解和传承她最甜蜜的印记开始。这缕由书页生发、在指尖拉长的蜜糖丝线,不仅连着我与家乡的过去与未来,更在我心中刻下了图书馆作为北疆文化守护者和传递者的独特身影。
《那把点亮我梦想的麦克风》
每当我打开那个旧旧的收纳盒,那把红黑相间的麦克风总能唤起我内心最闪亮的回忆。它不只是一把麦克风,更是我童年梦想的起点。
初次见它是在声乐教室的展示柜里。流畅的弧线从手持处延伸到收音头,按键处嵌着一圈细密的红边,像给沉默的金属添了道温柔的眉眼。我总趁着课后溜进去看它,指尖悄悄碰过冰凉的表面,心里藏着个不敢说的愿望——有一天能握着它站在舞台中央。妈妈见到我这么喜欢,就把它买下来送给了我。
真正与它同台亮相,是在一次唱歌比赛上。候场时我紧紧攥着它,掌心的汗几乎要浸湿防滑纹。后台的空调嗡嗡作响,我紧张得浑身发抖。直到主持人喊到我名字时,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握着麦克风的手忽然稳了。它像有生命似的,将我练习了上百遍的旋律妥帖送出,连带着那些藏在歌词里的勇气,一起传入听众的心里。
比赛之后,我常常对着镜子练唱,看它如何将跑调的青涩,磨成流畅动听的旋律。如今,它身上的金属漆有些脱落,但我依然视它如宝。是它让我明白,那些课后反复练习的时光,从不孤单;那些因紧张而发烫的掌心,终会握住属于自己的光芒。
回望那段时光,若没有它陪伴,我或许永远不会体会到舞台上的光芒与自信,也不会真正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足球赛》
今天晚上7:30,在赤峰鸟巢有一场足球赛。
赤峰与包头,两个城市之间的足球对决总是备受瞩目。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他们之间的友谊较量。看完上周赤峰对战通辽,我更期待今天比赛的来临,心中充满无比的激动。
当裁判的哨声响起,球员们马上进入状态。赤峰率先发起进攻,他们配合默契,几次险些破门,然而,包头队的防守也很坚固,他们也不甘示弱,紧密合作,多次化解了赤峰队的威胁。
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拼尽全力,展现出自己高超的技术和坚持的毅力。
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友谊的桥梁。在一次抢球中,赤峰队前锋不慎摔倒,包头队的后卫立马上去扶他,两人相互鼓励,继续投入比赛。
当终场哨声响起,最终成绩比分为0:0,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更体现了那份纯粹的友谊和那份对运动的热爱。
《绿茵场上的“战斗”》
童年往事,如同一颗颗珍珠,被名为“时间”的线串联起来;其中,有一颗最璀璨的珍珠,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踏入六年级的校园生活,足球班级联赛的号角依旧吹响了。凭借着蝉联冠军的辉煌战绩,我们班早已是“胳膊上长白毛——老手”了,这次,我们的对手是六班。
来到赛场,六班因为班级足球联赛时,经常垫底,所以我们压根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但我清楚,无论对手强弱,都应心怀尊重,况且人家女队今非昔比,实力不容小觑。
首先进行的是女生赛,和六班相比,我班女生脚力小了些,可她们战斗意志丝毫不减。尽管有好几次差点被对方攻破球门,但她们清楚,男生是我班的主力,只要坚持到男生上场,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最终,在女生们的坚守下,双方以0比0的比分结束比赛,我们班同学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同学的簇拥下,曾经斩获四次冠军的男队登场了!只见队长自信满满地走向赛场,其他队员也个个热血沸腾,像打了鸡血似的,特别兴奋。
哨声一响,开球了,队员们个个像猎豹一样,死死盯着足球,精彩的角逐便上演了。足球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有时像炮弹一样在地面疾驰,有时又腾空而起。尤其是易队长把球传给小胡时,因用力过大,直接把球带偏了。小胡反应迅速,在球即将出界的前一刻,飞起一脚把球踢了回去,还摔了一个踉跄,幸好球还“有救”,并未出界。
队长不负众望。只见他绷紧了脚,右脚使劲一踢,“砰”的一声,足球炮弹似的朝着球门飞去。纵使对方守门员奋力去抱球,可无奈球带来的力量太大,球还是飞进了球门。
一时间,我的耳朵像被“雷鸣声”充斥一样,同学们欢呼雀跃、相拥庆祝、大声尖叫,个个疯狂叫喊着:“球进了!球进了!”……
最终,我们班以4比1取得胜利!
这场比赛让我明白,足球比赛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球技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团队的团结精神,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