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3-09-16 10:37:19
第1篇:杳如黄鹤的意思和造句,杳如黄鹤的成语故事、拼音
【成语】
杳如黄鹤
【拼音】
yǎo rú huáng hè
【释义】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荀瓌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
解释:荀瑰游览江夏,到黄鹤楼上休息,迷迷糊糊看见从云中飘然而下一个人,原来他就是骑着仙鹤的宾客。主人和宾客把酒言欢,谈得十分投机。而后,那人跨上黄鹤,黄鹤振翅上飞消失在空中。
【近义词】
杳杳无踪 杳无音信 海底捞针 不知去向 泥牛入海 无影无踪 杳无消息
【反义词】
捷报频传
【造句举例】
他大学毕业后就南下深圳,自此杳如黄鹤,音讯全无。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报道关于深圳三和“大神”的节目,发现原来他已经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自从他到国外工作后,就杳如黄鹤,连个信息都没有,家里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十分担心他。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个诗人名叫崔颢(hào),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崔颢是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年轻时候崔颢喜欢到处游玩,没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喜欢提笔作诗。有一次,崔颢来到江夏,到黄鹤楼游玩,正好诗情大发,忽然想到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名叫荀瓌的读书人,有一次他正在黄鹤楼游玩,有些累了,便坐下来休息,恍惚之间 忽然看见西南天空云朵散开,不知是什么东西由云端飘然而下,转眼就飞到楼上。原来是骑着黄 鹤的仙人从天而降。荀瓌走上前去,与仙人攀谈 起来,彼此都很愉快。不久,仙人告辞,骑上黄鹤, 腾空而起,一眨眼便消失在云彩之中。
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是想到这个传说故事,于是挥笔写下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造句举例】
他大学毕业后就南下深圳,自此杳如黄鹤,音讯全无。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报道关于深圳三和“大神”的节目,发现原来他已经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自从他到国外工作后,就杳如黄鹤,连个信息都没有,家里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十分担心他。
第2篇:东门黄犬的意思、主人公是谁?东门黄犬的典故和谁有关
【成语】
东门黄犬
【拼音】
dōng mén huáng quǎn
【释义】
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解释: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五刑,被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临刑前对他的次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么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近义词】
追悔莫及 悔不当初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后悔。
【成语故事】
秦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亦作“东门逐兔”。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相”。李斯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看到官吏宿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粪便,一见人或狗接近,总是惊恐万状。李斯进入粮仓,观察仓库中的老鼠,吃着囤积的粮食,住在周围宽大的廊檐底下,不见有人或狗接近的骚扰。对此李斯不禁感叹道:“人的有无出息,犹如老鼠啊,只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
于是李斯就跟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然后来到秦国开始实现他的伟大抱负,最终官至丞相。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一次他的儿子李由休假回咸阳,李斯在家摆设酒宴,百官都来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叹息道:“我听荀卿说过,事物禁忌过分盛大。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乡里的百姓,皇上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的高位,真是富贵达到了极点。事物的发展到极点就会衰落,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果然,后来的事情印证了李斯的担忧。秦始皇死后,由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惜与赵高密谋另立皇帝,随后又被赵高诬陷,最终“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最后腰斩于市,悔恨千古。
【造句举例】
每一个锒铛入狱的“大老虎”面对镜头无不是流露出东门黄犬的悔意,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第3篇:细大不捐的意思和造句,细大不捐的典故、近义词
【成语】
细大不捐
【拼音】
xì dà bù juān
【释义】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解释: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近义词】
不厌其详
【反义词】
语焉不详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包罗一切。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
在韩愈四十六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这期间作有《进学解》,《进学解》主要记述了韩愈在任国子学博士时期的一些事情。
有一次,韩愈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进学解》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造句举例】
这家地方小银行,为了业绩,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细大不捐,所以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这份工作细大不捐,昼夜不分,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粗心,如果你做不到这些劝你还是趁早调整,换到其他的岗位,免得出现问题就晚了。
第4篇:借花献佛的意思和造句,借花献佛的故事、近义词和反义词
【成语】
借花献佛
【拼音】
jiè huā xiàn fó
【释义】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出处】
《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解释:现在我是一个弱女子,不能到佛的跟前,请您帮我带两朵花献给佛。
【近义词】
顺水人情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经过南亚次大陆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佛教也通过各个途径的传播对中土也不断的传播和渗透。
佛教文化得到发展首先是大批知识分子的加入,这些佛教的知识分子积极的翻译佛家的经典著作,在这些知识分子中也有大量的国外知识分子,比如迦叶摩腾、昙柯迦罗、竺法护都是佛教的翻译家,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翻译著作数量更是十分的惊人,这也使得佛教得到了非常广阔的传播。
其中有一篇翻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是善慧仙人,听到普光如来出世,心里非常欢喜,要供养如来。当时,灯照国王礼请普光如来入城,人们为了供养如来,将国内的名花搜寻‘空。善慧到处寻找花,始 终没有找到。
后来遇到个身穿青衣 的女子,将七株莲花密藏在衣服内,从 善慧身旁经过。由于莲花感受到善慧 要供养如来的诚心,忽然从农服中露 出来。善慧诚恳地要买此花。
青衣女子 说,这花要送到宫内献佛。不能卖。善 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 故”。愿以五百钱买五茎莲花献佛。青 衣女子深受感动.赠送他五茎莲花,愿 结“生死之缘”,要善慧许愿“未得圣 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并将另 外两株莲花也交给善慧,要他代替自 己献给如来。
善慧来到普光如来前, “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 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于是 普光如来授记(预言)善慧将来会成 佛.号释迦牟尼。那位青衣女子后来即 为释迦牟尼未出家时的妻子耶输陀罗, 因为她将花“借”给善慧的缘故。生生 世世做他的妻子,最后生到忉利天享 受无尽福报。
这个佛家故事说明,用花 献佛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福报,即使这 花是“借”来的。当然,关键不在于花 而在于一”诚意。如今,人们用“借花献佛”这个成语表示借别人的东西来做人情。
【造句举例】
今天不知道你要来,也没准备什么礼物,那我就借花献佛,将他给我的这个礼物转送给你。
我就用这杯现成的酒,借花献佛,祝你步步高升!
第5篇:牛鼎烹鸡的意思和造句,牛鼎烹鸡的故事、近义词
【成语】
牛鼎烹鸡
【拼音】
niú dǐng pēng jī
【释义】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出处】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解释:用煮牛的大锅(鼎)来烹鸡,汤添的多则没有味道,添少了则煮不熟就干锅了。
【近义词】
投闲置散 大材小用
【反义词】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用法】
主谓式;成语,比喻大材小用,含贬义。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在陈留这个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字文礼,在兖州陈留郡很有名气。年轻时便声名在外,边让非常善于辩论,辞赋,曾作《章华赋》,轰动一时,因此名声非常大,人们都觉得日后边让一定会做一个大官。
边让与汝南名士谢甄去拜访名士郭泰,而郭泰对他们并不看好,曾私下对门人说:“这两位年轻人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真是可惜了!”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听说了边让的名望,对人才十分渴求,对边让也是十分仰慕,想征辟他为大将军府官员,为自己所用,但是又担心他不来,于是诈称征其为军事幕僚。边让同意了大将军何进的邀请。到雒阳后,何进任命其为令史。
为了迎接边让的到来,大将军何进备好礼物,举办了宴会接见边让。边让既能善于占射,又能辞对,当时宾客满堂,没有一个人不被边让的风采和才华所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和王朗都一起递交名片给边让,以求交往。
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已经成为了何进那边的人,觉得有些屈才,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待在大将军何进那里实在是太屈才了。”于是亲自向何进写信想让何进向朝廷推荐边让,并极力称赞边让的能力。何进深以为然,于是多次提拔边让。
蔡邕在信中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后来,边让被朝廷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而边让并不认为自己能做太守。黄巾之乱后,天下战乱不止,边让弃官返回家乡(兖州陈留郡)。曹操进入兖州,平定兖州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而边让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有边让同乡人向曹操诬陷边让,曹操则让郡中官员将边让就地诛杀。
【造句举例】
现在就派老虎团上去不是牛鼎烹鸡吗,敌人已经在节节败退了。
搬动这么个不大的设备,居然调来了一台大吊车,岂不是牛鼎烹鸡。
第6篇:有凤来仪的意思和造句,有凤来仪的出处及典故、近义词
【成语】
有凤来仪
【拼音】
yǒu fèng lái yí
【释义】
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指古时吉祥的征兆。
【出处】
《尚书·益稷》: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解释: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敲柷作为演奏乐曲的开始,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结束。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变换演奏九曲后,扮演凤凰的舞队成双成对的出来跳舞。”
【近义词】
凤凰来仪 凤皇来仪 天降祥瑞 有备而来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吉祥征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秦穆公非常疼爱她的的女儿弄玉,弄玉生得一副花容月貌的样子,而且特别会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很快弄玉就到了出嫁的年纪,秦穆公为了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找一个好夫君,一直在到处物色人选,可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人跟她一起和声,余音美妙,如游丝不断。此后弄玉茶饭不思。
秦穆公眼见女儿日渐消瘦,忙问起缘由,弄玉就把他所遇到的吹箫男子的话事情跟秦穆公说了,秦穆公听了后便马上命人到太华山去找到了那个吹玉箫的男子,原来他的名字叫萧史。
秦穆公见到萧史后感到很满意,于是弄玉跟萧史便在中秋这一天结为了夫妻。后来他们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就这样日子很快过了半年,有一天弄玉跟萧史在一起吹箫、笙,突然有一条赤龙和彩凤飞落在萧史的身边,箫史这时对弄玉说道:“我是天上的神仙,不能在人间长留,现在必须回到天庭去了。”弄玉不想与箫史分离,于是二人一起去跟秦穆公道别,秦穆公无法违背天意只能让夫妻二人回到天庭。
于是萧史乘着赤龙弄玉驾着彩凤向天庭腾空而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 有凤来仪 ”,用来指吉祥的征兆。
【造句举例】
红尘流水,却是那么奇妙,便是游龙惊涛,有凤来仪。
晚上他做了一个有凤来仪的美梦,于是第二天就奔着海边而去,梦想着有个美丽的姑娘等着邂逅。
第7篇:柳絮才高的意思及造句,柳絮才高的近义词、故事
【成语】
柳絮才高
【拼音】
liǔ xù cái gāo
【释义】
意思是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胡儿,谢朗小字也。”
解释: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女诗人名叫谢道韫。她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王羲之的儿媳。
谢道韫出身名门“陈郡谢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谢道韫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魏晋时代,“人士竞谈玄理”(时人称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为“三玄”),清谈成为一种风气。有的人甚至通过谈玄,“累居显职”。谢道韫虽然不想当官,对玄理却有很深的造诣,并善于言谈。
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有一天,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 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于是后人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柳絮才高”,用来指有卓越的文学才能的女子。
【造句举例】
世人皆知,柳家长女柳若雪芙蓉玉貌、柳絮才高,却不知柳家幺女暗藏机锋、艳色千重。
第8篇:杨犬吠主的意思、造句,杨犬吠主的成语故事
【成语】
杨犬吠主
【拼音】
yáng quǎn fèi zhǔ
【解释】
杨布换了衣服,杨布的狗就不认识了自己,并朝自己狂吠。比喻遇到问题,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忙于责备别人。
【出处】
《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释义:杨子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要去打狗。
【近义词】
杨布击狗
【反义词】
狗吠非主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杨朱有一个弟弟叫做叫杨布。杨布在学术上也有一定的作为,他的思想应与哥哥杨朱相近,宣扬“贵己”、“重生”,与墨家思想相对。寓言故事《杨布击狗》说的就是杨布。
故事讲的是,杨布养了一条狗,非常忠诚于杨布。有一天杨布出门,正走在半路中,这个时候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路上也每个遮风挡雨的位置,杨布的外衣很快就给淋湿了。
幸好杨布今天穿的外衣比较厚,大雨下了一会就停了。杨布的外衣只是外面一层全部淋湿了。于是杨布把白色的外衣给脱了下来,露出里面的黑色的衣服。杨布穿着里面那件黑色的衣服飞快的跑回了家准备换一件干净的衣服。
谁知当他刚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家的狗朝他狂吠个不停,狗狗把他当作了陌生人。因为杨布早上出去时白色的外套,现在衣服淋湿了,脱掉外衣露出里面黑色的衣服,狗狗就不认识他了,因此把他当作陌生人了。
这狗狗居然连自己主人都不认识,杨布急于回房间换衣服,可狗狗就是不让他进门,杨布非常的生气,拿起一根棍子来想要打它,这时哥哥杨朱连忙制止了他,说:“别打它,你想想如果你的狗出门的时候是指白色的狗,回家的时候却是指黑色的狗,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杨布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手中的棍子给放下了。没有打狗,觉得狗狗认不出自己也不能全怪狗狗。
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故事的寓意引申为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下。要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
【造句】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要杨犬吠主 ,不知所措了。
第9篇:恩同再造的典故、造句,恩同再造的近义词
【成语】
恩同再造
【拼音】
ēn tóng zài zào
【释义】
造:建立的意思;再造:再生。恩德极大,如同给予了第二次生命。形容对重大恩德的感激。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
南朝.梁.沈约《宋书.王僧达传》:“内虑于己,外访于亲,以为天地之仁,施不期报,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解释:我常在内心考虑,又去询问亲人,认为天地施仁德于人也不图回报,陛下再造之恩,却不可以妄加委弃。……希望陛下能答应我的请求。”
【近义词】
恩同父母 恩同骨肉 再造之恩 再生之德 恩若再生
【反义词】
不共戴天 仇深似海 切齿之仇 血海深仇 视若寇仇 恩将仇报
【用法】
偏正式;作补语;指再造之恩,可活用作“恩同再生”。
【成语故事】
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其中,在《镜花缘》第三十回,描写了这样一个事情:
通使向三人打躬道:“小子有个小女,乳名兰音,现年十四岁。自从幼年患了肚腹膨胀之病,服药无数,至今总未脱体。连日病势甚重。小子欲求大贤一看,恐劳大驾,特命小女乘舆而来,现在外面。求大贤细细诊视,可有几希之望?倘能救其一命,真是恩同再造!”
多九公道:“既如此,何不请进?”通使分付仆人。不多时,有个老嬷,搀著兰音进舱,向众人拜了,一齐归坐。多九公看那女子,生得蛾眉杏目,十分清秀,惟面带青黄,腹胀如鼓,看了多时,摸不著是何病症,只管呆呆发愣。
唐敖道:“敝友素日不诸女科。小弟虽不知医,恰好祖上传有秘方,专治小儿肚腹膨胀。令爱此病,还是近日染的,还是自幼染的?若是近日染的。恐有无癸不调等症,小弟素于此道不精,不敢冒昧用药;如系自幼染的,尚可代为医治。”
【造句举例】
兄弟这条命是你救的,恩同再造,大丈夫恩怨分明,我愿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大哥对小弟恩同再造,小弟感激涕零,纵然是一生当牛做马,也报不尽大哥之恩。
第10篇:遇事生风的意思和造句、故事,遇事生风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成语】
遇事生风
【拼音】
yù shì shēng fēng
【释义】
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拨是非,引起事端。
【出处】
《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解释:作事雷厉风行,没有回避的。
【近义词】
见风是雨 无事生非 遇事生端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挑拨是非。
【成语故事】
赵广汉是西汉著名的官员。他最初的官职是县令,后来由于为政清廉,被皇帝屡次提拔,最后当上了京兆尹,也就是当时首都的行政最高长官。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赵广汉是京兆尹,就是首都长安城的最高领导人。
长安城下属区县有个新丰县,当时的县令叫杜建。杜建的社会关系很复杂,不仅和朝廷里很多掌握大权的人有交往,和社会上各种黑恶势力,也多少有点交情。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自然是个贪官。
过去皇帝生前就给自己修陵,当时在位的汉昭帝也一样,他的陵墓就叫做昭陵。负责修建昭陵的官员,便是杜建。他乘此机会贪污了不少钱。有人曾经把这事情反映给赵广汉,赵广汉于是告诫他,为官要清廉,不可贪污受贿。杜建虽然连连答应,其实没当回事。
后来汉昭帝死后,就埋在昭陵里,由杜建当守陵的官员。结果,杜建又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贪污受贿,包庇坏事,甚至还牵扯到人命案。赵广汉非常生气,于是把杜建抓到监狱,调查他的罪行,准备惩处。可是杜建一入狱,麻烦就来了。他原先的那些关系,这时候纷纷来说情,甚至有许多高层官员登门给他开脱罪责。赵广汉一看问题严重,索性抓紧办案,尽早把杜建杀了。
自此以后,赵广汉在用人时,就不用杜建之类的官员,而宁愿提拔那些还很年轻的子弟。他认为,这些人年轻认真,办事风风火火,"遇事生风",比沾染了不正之风的老官员强得多。
【造句举例】
这个人喜欢搬弄是非,遇事生风,唯恐天下不乱,大家都不愿意与他有过多的交集。
有些国家没有任何廉耻,遇事生风,搅得周边不得安宁,这样它们就能从中捞取好处,真是让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