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玉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4:18:19
《我心中有一片冰心作文700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诗中的冰心,是指他那如同冰一样纯洁的内心。在生活中,“冰心”指的是清正廉洁的心,是那刚正不阿的心,是那拾金不昧的心。我心中的那一片“冰心”亦是如此。
我心中的“冰心”如陶渊明一样不阿谀奉承。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要去见一位督邮,可这位督邮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无知又无识。陶渊明平时蔑视权贵,不肯趋炎附势,但他身份卑微不得不去。动身之际,身边县史拦着他说:“当束带迎之。”至此,陶渊明一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接这种小人,就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随后辞去了官职。一生贫穷的陶渊明,面对督邮的肆意妄为没有选择趋炎附势,反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同流合污,实在是后世学习之楷模。
我心中留着一片冰心,做一棵罹寒的松柏。刘桢能够在这茫茫乱世中拒绝利益的诱惑,还借此劝勉他的弟弟。他写到: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作一棵罹寒的松柏,任风雨交加,任冬雪纷飞寒风刺骨,仍端正自己,屹立不倒。
我心中留有一片冰心,做一朵孤傲的梅花。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囚禁。被要求请和的他坚持自己的信仰,持汉节不失。这一守就是十年。做一朵孤傲的梅花,就算处于驿外断桥这样冷漠的地点,仍不放弃自己的本心,仍顶着烈日寒风傲然开放。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只要我们心中纯净,为人善良单纯,这片冰心就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坚固、干净、彼此相连。
月色宁静,永远清幽是因为它安于守己,从不奢求太阳的光耀;潼心明静,充满纯真,是因为它们不懂纷争,不是祈求。人生易近,只有把握住自己,自警、自励,才能拥有一份明净的心情,才能度过明净的一生。
《我的元宵节作文550字》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来了,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举国上下都要欢庆的节日。在北方的元宵节里,人们要吃汤圆,放烟花。考虑到安全问题,爸爸妈妈没有带我去猜灯谜、看烟花表演。但是我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我发现今年的元宵节比往年更热闹!因为今年疫情结束了,人们再也不用戴口罩居家了。串门、购物的人变多了。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吧!
虽然早上我起的有点晚了,但是作业我还是要按时完成,写完作业,我约了朋友一起去广场上玩(其实我只是想用各种事情让我快点度过白天的时间,这样晚上就可以放烟花,吃汤圆了!嘻嘻)。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晚上,爸爸拿出了三大袋的烟花,开始了我们家庭版的烟花秀!爸爸和我把烟花一个个点燃,瞬间,大大小小的烟花飞上天空,璀璨无比!重头戏来了,爸爸还给我买了两筒加特林炮,十分威猛!那感觉就像端着机关枪“突突突”,爽极了!
玩够了,回到家,奶奶已经煮好了汤圆,连汤圆都五花八门的:有草莓馅儿的,有豆沙馅儿的,还有巧克力馅儿的,中看又“中吃”!
中华传统节日真是多姿多彩呀!在这喜庆的节日里,我愿我的祖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爱元宵节,我爱中华传统节日!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意思及赏析、作者》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说::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3连江4夜入吴5,平明6送客7楚山8孤9。
洛阳10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1。[2]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3]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1]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1]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作品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直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1]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① 芙蓉楼: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寒雨:寒冷的雨。
④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⑤平明:清晨。
⑥客:在这指辛渐。
⑦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⑧孤:独自,孤单一人。
⑨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译文1: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2: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谪贬江宁丞时的作品,原作二首,这里所选诗为其第一首。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是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虽为送别之作,却意在表白自己的胸襟和情操,给人以深沉、郁悒、高洁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峙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因为王昌龄时常遭谗受诬,难得有挚友入吴一吐胸中块垒,好不容易盼来辛渐这一知己,今朝却又要分手北上,心中的孤寂恐非言语能形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洁美的冰心之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谤议攻讦所进行的驳击,充分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首诗虽然是写给可以与之推心置腹的挚友的,因为抒怀所以语言是相当含蓄的。特别是“玉壶冰”这古老比喻的运用,就更使此诗收到“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王昌龄这里借“玉壶冰”来隐喻、表白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不仅比喻贴切,而且也使诗中的形象更加生动、富于立体感。“玉壶”和“冰心”都是洁美的象征,然而经“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的巧妙组合,却将二者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从而完成了诗歌境界的飞跃和升华。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而且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不懈的探索者。《新唐书·艺文志》就载其诗论文章《诗格》二卷。在《诗格》中,他曾首倡“意境”的理论,主张写景、状物、抒情三者的浑然结合,认为意境之中“景与意相兼始好”。为了创造优美动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他又强调重视“起”、“结”的艺术表现技法。他认为,诗的发句应是“题目外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第二句始言题目意”,而“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在创作上,王昌龄也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芙蓉楼送辛渐》的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它即景生情,为诗的画面勾勒出广阔的背景;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旨在揭示题意;诗的第三句,由写景而转至抒情,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却又出人意料,意味深长,正因为他的诗歌注意起、结艺术,所以其开头往往如“凤头”,美丽、鲜艳、引人注目,诱人深读;而其结句又如“豹尾”或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给人以深沉的含蓄美。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及前一句全诗赏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前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黔阳(今洪江市黔城镇)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5.平明:清晨。
6.客:在这指辛渐。
7.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8.孤:独自,孤单一人。
9.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0.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1.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12.连江:满江。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翻译: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玉壶吟》》
【年代】:唐
【作者】:李白——《玉壶吟》
【内容】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赏析】: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平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两句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平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破罐》
我深深引为遗憾的是我始终未写出可称之为“玉壶”般艺术珍品的诗,但对于我的散文,则宁愿视之若“破罐”,从不期望它的华贵典雅。
“破罐”,虽非不祥之物,却也不讨喜,特别那个“破”字。但,正由于它的“破”,才为我所器重。爱“破”并不自我始,郑板桥便曾经故意将乌盆打破。有诗道:“春风春雨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便入山。”郑板桥意欲使他的墨兰摆脱禁锢,重返其天真自然,才将乌盆打破的。我的器重“破罐”,则是想望我的散文,作为一种文体,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破雄”有什么值得器重的呢?
它至少有两大优点。一只完好的罐子,可能引起主人的爱惜,不忍心用它盛乱七八糟的东西。“破罐”,便无这个顾忌,它已经是个破烂货,那么任何破烂货也都可以用它来盛了。无论废铜烂铁、荆刺羡葵假语村言、嘻笑怒骂以至种种胡说八道,盛在散文的“破罐”里,可谓“得其所哉M}更不止可以“倾以泪泉”,“供养鲜花”的。至于诗,在我的偏见中,它乃某种圣洁情绪的升华,还是贮之“玉壶”为宜—“一片冰心在玉壶!”
“破罐”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是个被打破了的壳子,被打破了的轮廓,被打破了的框子。换言之,它是个被否定了的形式的形式。在这点上,正符合我所理解的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活力在“散”。求“散”须求“破”,不“破”则不“散”。
散文不同于诗。诗,无论新诗、旧诗,都有着内在的本能的律化倾向,它甚至有赖于这种律化而与其它文体相区别。但这种律化又极易导致其外在的、形式的模式化。散文就其本性而言是反律化的,并藉此而完成遂其自身的独立。它应是一种流动的文体,变通的文体,开放的文体,并具有不断摆脱其自身凝固和模式化的能力,因为它是“破罐。”
既然我有着这样的散文观,在我的某些散文作品中,也就出现了如人们所指出的那种情况,从内容上看,是“大杂烩”;从形式上看,是“四不象”。比如有些篇章,算是杂文呢?还是散文呢?散文选家,把它看作杂文,不予录取·,杂文选家,则把它看作散文,又不予录取。结果,使得我两边都“名落孙山”了。这倒也没有什么,我从来不认为在散文与杂文之间会横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怎么不可以“雌雄难辨”呢?除非给它规定下某些硬性的障碍。
然而,我的散文哪里会写成“破罐”。要它“破”,偏不“破罐“破”是一种境界,怎会来得那么容易!
我觉得最难对付的还是作品自身的模式化一篇、两篇看不出问题,许多篇集中起来便很突出。我即便不去有意地模仿别的散文大家,也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自己模仿自己,以至作茧自缚,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这可能带有悲剧性,因为几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