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垂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9:54:45
《读《傅雷家书》有感》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合上书卷,傅雷先生亲切的话语依然萦绕耳畔,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怀,如同一米阳光照耀我的心扉,唤醒了记忆中父母对我同样真挚的爱与牵挂。
生病时一个紧张焦急的电话,失落时一场抚慰心灵的沟通,迷茫时一个温暖的微笑……尽管远隔千里,但父母的爱不曾缺席。然而,我们,或者说更宽广意义上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互相咆哮,有在伤害中渐行渐远甚至无法回头。
那个17岁的少年,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河,留下岸上的母亲独自悲号哭泣,在懊悔中度过漫长的余生;那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不务正业,抢人钱财,杀死父亲,而父亲临终前竟也是一句,“孩子,拿着钱快跑!”更有前段时间铺满新闻的13岁少年,残忍地弑母后,仍能“冷静”地面对外公和警察的盘问……“哎,爸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从不表扬我!”“他们就知道成绩。”“我不想跟他们说话,他们什么都不懂,一点都不能理解我!”课余,教室里,走廊上,我们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你看我家那个……哎”这更是家长们最共同的语言。
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成了一个严峻的话题。孩子无奈,父母无力。同样是爱,那为什么傅雷夫妇和儿子之间,却能够这般和谐融洽呢?
“他要求学生第一次就要把曲子背出,否则不上课。这种教授法,你认为怎样?”傅雷先生热切地询问傅聪,罗列观点,思想的火花在父子之间的交流碰撞中闪烁。而对艺术的探讨、真理的追求,也让他们的爱像是友谊,平等而坚固。
而我的母亲,在批评教育我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有着锻造伟大生命的向往,于我来说,却太苛刻。总能想起,那个钟爱玫瑰的小王子,想起那句“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多么遗憾,我的妈妈可能忘了,我们的妈妈,可能都忘了!所以有时候,真的很羡慕傅聪有这样杰出的父母,可以和他探讨从生活到艺术的种种。有时候我又在想,我们的父母在看着电视,搓着麻将甚至忙着赚钱的时候,一味地跟我们讲生地会考,讲中考,或者他们只是没有爱的正确方法。他们没有傅雷先生那样的文化素养,更没有傅雷先生的那种不停止学习的习惯。故而,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脚步和想法。
我忧愁着这样的现实,我若长成了母亲,也定会为此烦恼。想得太多,假设得太多,都是徒劳。但我们真的企盼着,我们的父母也要和我一起读读《傅雷家书》,我们都需要学习。父母和孩子,是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生命,不必互相套上伦理的枷锁,而应当在共同学习中换位思考、真诚交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彼此不抱怨不孤单。
《谈压力》
“压力”,物理学解释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在社会上,泛指由于外部环境而对人造成的一种过度紧张和压抑,例如,工作太紧张而造成的压力;家务太繁重造成的压力等等。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体会最深、最有感触的莫过于学习的压力了。会考、毕业、升学……一凡此种种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太重太重了,难怪有的学生发出了“救救我们”的沉重呐喊。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压力呢?
如果压力太大,那么它定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如同一个只能承重100公斤的橡皮强给它加上为叱扮斤的压力一样,其结果必然断裂。学习也是如此。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今天排名次,明天看分数,弄得学生伤了自尊、失了信心。xx杀母的事件即是一则典型的例子。这位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怕母亲打他,竟下狠心,将其母活活杀死,人们无不为之震撼。这血的教训说明了什么一重压之下的逆反心理!
反之,如果压力适当,它会变成前进的动力,激发人们奋进的力量。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驱逐出学校,马克思为了工作,女儿死了连棺材也买不起……有压力么?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结果如何呢?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发明家;马克思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资本论》巨著,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之后成为全世界工人运动的领袖……
由此看来,人生在世,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些困难、遇到些压力,我们反对那些无休止地在学习上对学生施以重压的做法,但也不赞成那些一遇到一点点压力便束手无策、大喊大叫的人。请君注意,当今世界,高科技在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适应未来的竞争,几乎每个人都在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
适当的压力,会变成无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