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从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1:06:20
《我的从军梦演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仙岛湖畔的东源中学,名叫王红玲。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我的从军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仍然是中国以失败告终,世界园林的瑰宝——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奇珍异宝更遭抢掠。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订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战争的结局都是我输彼赢。这样的结局固然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直接的关系,但与官兵的素养和部队的战斗力也不无关联。
再看中国的现代史。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铁蹄踏遍我神州大地,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国人雪洗百年耻辱,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上述战争,中华民族有败有胜,败的败得悲惨,胜的胜得悲壮!假如当时的中国军人有过硬的军事素养,战争的结局或许将会改写。抗战的胜利将会大大提前!每当谈起这些历史,我就会说:“将来我要去参军,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或许有人会说,“保家卫国,就凭你一个女儿身?”如果你真的这么说,那么你就错了!须知“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血战黄天荡……这些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神舟九号中的刘洋代表中国女性遨游太空,出色的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难道她不值得我们骄傲吗?不值得我们自豪吗?只不过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是历史上的英雄,她们有胆有识,令人刮目,但要论文化素养,恐怕还不能与刘洋相提并论。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今世界,“和平”是一个共同的话题。要和平,那得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有高素养的人民军队守疆土。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等到时机成熟,投笔从军去!
谢谢大家!
《花木兰替父从军《花木兰》读后感800字》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去四方大剧院看了话剧表演花木兰。
花木兰从小受她父亲的影响,喜欢练习武艺,喜欢听保家卫国的故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各种兵书背得滚瓜烂熟。那些女子的三从四德之类的诵读,却是一点也不感兴趣。
一天,木兰的父母忙给她收拾打扮,好让她去相个好人家,也好给花家光宗耀祖。恰好这时候,大魏的官兵来了,那个士兵说每家都要出男丁去打仗。木兰的父亲连年参战,腿都残废了,平时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又要上战场了,他拿出剑练了起来,没几下就摔倒了。木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父亲这样去,肯定没法活着回来。夜晚的的时候,等父母都睡熟了,木兰悄悄地换上了战服,带走了剑,去了兵营。男丁们经过了各种高强度的训练,终于变得勇敢,有了力量,可以出征去作战了。
战场上,花木兰英勇无畏,积极出谋划策,她建议先断了敌军的粮草。战士们带着柴火稻草,悄悄潜入了敌军的军营,然后放了一把火,扔到了谷仓里,粮草全给毁了。匈奴的首领们还在得意地庆祝之前的胜利,喝酒跳舞呢。听到这个消息,心惊胆战,谋士们都建议单于赶紧撤退,但是单于觉得他的战士就像狼一样,而北魏的那些战士都是现抓的,肯定打仗不怎么厉害。于是,匈奴单于就坚持带了人马去打仗,花木兰他们在休息的时候,被偷袭了,有的伙伴就战死了,木兰非常痛苦,但也不得不撤退,因为还要指挥后面的战争,结果又饿又累,倒在了雪地里,幸亏梦到了死去的兄弟们,一直在喊她醒醒,终于,他们又站了起来,后来把单于及部下们引到了山上,木兰把最后一根火炮射向了单于身后的雪山,雪山崩塌了,单于他们都丧了命。终于战争胜利啦,战士们可以回家了,木兰将单于的弓箭带回家送给了父亲,父母们已不在意光宗耀祖什么的了,他们很想念木兰,看到她平安归来,别提多开心啦!
花木兰有一种品质,在艰苦的环境中的,还能把败局转成胜利。虽然她是女性,但是丝毫不比男的差。大魏有这样的女勇士,让敌人闻风丧胆,提起她就吓得魂飞魄散。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英雄。
《《从军行》杨炯原文和翻译》
从军行
杨炯 〔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必考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作者】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从军北征》李益原文和翻译》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偏:一作“遍”。
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
月中:一作“月明”。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木兰从军》
木兰很小就没有了母亲,跟着爹爹长大。她的爹爹年纪大了,弟弟还小,所以家里的重活儿都落在了木兰身上。
有一天晚上,木兰正在织布,忽然,一个军官骑着马来到她家门前。木兰来到门外,军官递给一份公文,说:“边疆正在打仗,皇帝下令征兵,你们家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公文上。”木兰赶忙打开一看,爹爹的名字在上面。
木兰回到家,左思右想:“爹爹的年纪大了,弟弟还小,怎么能上战场打仗呀?”木兰一夜没有合眼,她决定代替爹爹从军。第二天一早,木兰上街买了一匹马,赶做了一身战袍,又剪了头发,装扮成小伙子,告别家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大军打了十二年仗,机智、勇敢的木兰,一次又一次地立功,最终做了将军。
大军胜利归来,皇帝劝木兰留下来做大官。但木兰想念亲人,就和几个一起打仗的好伙伴回家了。木兰回到家,换上了以前的青布衣裙。和她一起打仗的伙伴们,个个都看呆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木兰原来是个漂亮姑娘啊!
阅读心得
木兰虽然是个姑娘,但是她替父从军,英勇作战,真是了不起。我们要像她一样,多孝顺父母,帮父母分忧。
日积月累
近义词:机智—( )
反义词:机智—( )
学习方法
1.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
2. 将“日积月累”的答案在“留言区”留言。
上期答案
近义词:破破烂烂—(衣衫褴褛)
反义词:破破烂烂—(华冠丽服)
《从军日记》
比我们先一夭出发的男生队,已经在汀酒桥和敌人开过火了。当火车停住时,我伸出头来一望,忽然看到几个受了伤的同志,痛得在血泊里打滚:“妈,’妈呀,痛死我了!”沉痛的,凄惨的呼救声,真令人听了心寒。还有两个是死了的,鲜血染红了整个的头部,脑浆也迸出来了,另一个是断了一只手臂的,眼睛还在半开着。我请求排长允许我们下车,去救那丝受伤的同志,同时把那两个死了的埋葬。
“不行,火车就要开了,前面的工作比这还紧要,等下一定有救护队来抬的。”
排长严肃地说,我的心里,充满了悲壮而凄凉的情绪,我开始领略到战争的残酷了!
一连三天,都没有好好地吃过饭;每天从早晨六点吃了饭,一直要到晚上八点或九点过后才有饭吃。在行军时间,才知道士兵的生活,真是人类中最苦,最可怜的卫有时,粗糙的米还伴着许多谷壳,每餐象嚼沙子一般不能咽下。菜呢?更不要说了,为了便于携带,老是燕着一锅发了礴的奥豆鼓,撒了许多盆在里面,简宜咸得不能进口。说也奇怪,一当饥饿了的时候,这些粗硬的饭和臭豆豉,竟比鸡,鱼,肉还要好吃,扒进口里,象龙珠米似的,一溜就溜到喉管里去了。
六月,正是一个热死人的季节,汗珠象雨点一般流下,流多了,衣服象刚浸过水似的,全身都被一块湿布襄着,走起路来,怪难受的。一双脚板象踏在火炉上一样发烧,脸上的皮,开始一层一层地脱下来了。“热呵,热呵”的呼声,到处都可听到,然而谁也不怨恨,谁也不想向后转,或者开小差,谁也甘愿忍受目前一切的困苦艰难,把快乐寄托在“打胜仗”的上面。
有时污池里的水,不但供给我们洗脸,洗衣,而且也供给我们做饮料,男同学还把它当做游泳池在里面洗澡呢。
在这样有意义,有趣味的特殊生活中,我开始写《从军日记》了。用膝头当做桌子,每天在行军时休息的几分钟里,或者牺牲了睡眠,在豆大的灯光下,我写着一夭的生活,寄给编《中央日报》副刊的孙伏园先生,谁知不幸有一次在铁路旁边,我因为丢厕所,便把毯子,包袱,水壶,饭盒,统统放在草地上,等到跑出来搭火车时,我的全部家当,巳经不具而飞了。起初还以为是哪位同学代我拿走了,后来把全火车上在座的都打听完了,并没有谁看见。唉!完了!我辛辛苦苦写的日一记,“连自已都没有看一迫,就这样无影无踪了。因为受了这个打击,加以每夭跑路太疲倦(每天平均至少要跑八十里,有时例外,还要跑一百二十里。)工作又忙,所以日记就不能继续写了,只写了些信和杂感。一直到现在,(而且到永远,)那时候的生活,我都一点一滴地记忆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地方的印象,我都活鲜鲜地刻绘在脑海里,只是奇怪,写起文章来时,象脑汁干枯了似的,我的笔尖下再也写不出那时的生活来了!谜!这真是一个不可解释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