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偶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0:56:06
《回乡偶得初二作文》
回乡偶得初二作文
国庆得暇,回到奶奶家这个寂美的小村庄。享受着村中特有的质朴与静谧,傍着山,拥着那金黄的谷田,感受村中空气的清新与大地的踏实,以及乡中独特的'风景,怀抱自然的气息。
村里是很美丽、很单纯的感觉。奶奶院里的梨树很繁盛,青青的梨儿很甜,是透彻心脾的那种甜。而梨树又颇得鸟儿欢心。于是,满满一树鸟儿,鸣着,喊着。村里人爱鸟,从不捕捉它们。所以鸟儿也常常光顾人家的树,久而便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偶尔还会见到几只喜鹊和白鸽儿在树上栖息,甚至飞到屋檐上。有几只胆大的混熟了,还会在没人的时候飞在地上或是窗台上嬉戏。
村里都仍是平房,每家都有个小院,种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空气中总是荡漾着一股甜美的气息。在二姑家的小园中,有一棵枣树,枝儿很密,也很高,树冠的顶端比屋顶还高出了一大截。回去的时候,正是枣儿成熟的好季节。偶尔走到树下,有风吹过,便是满地的红枣。于是,就拿了些许袋儿盆儿,与哥哥姐姐拿了竹竿,约二姑夫一同打枣。枣儿好密,满满地,一嘟噜一嘟噜的,枝儿都被压得垂了下来。先是两人搭档,一人用竹竿压下枝儿,一人踩在花栏围墙上,满怀着收获者的成就感,仰着脸,努力地贪婪地将一把把红亮光鲜的枣儿捋进篮里。再往高处够不着了,就用竹竿轻轻敲击树干,便见一阵枣雨过后,袋儿盆儿都盛满了丰收的果实。用清洌的井水淘洗之后,放在嘴里,又脆又甜,美味无比。色泽也好,个个闪着鲜红的亮光。个头也不小,令人馋涎欲滴。
二姑家还种着些向日葵,在地里掰几块,瓜子极其饱满,皮儿也乌黑发亮,粒儿还有股余香。剥开皮,里面的瓜子儿白白嫩嫩地,极其可爱。
【回乡偶得初二作文】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
偶得一书,名《从你的世界路过》,罢,心生许多感情。
书名让许多人产生了不轻的误解,事实上,此书由许多小故事拼凑而成。主线是作者张嘉佳有许多朋友,他们的人生并不顺利,遭遇过非常多的挫折,无一不是痛到心底。张嘉佳便默默陪他们喝酒,安慰他们,并目睹他们在最困难的关头,做出最出人意料的,纯真感人的选择。
每一个小故事,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感动。在他们年轻时,曾用一些幼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虽大多不成功,却从中看见了质朴的坚守;成年后,失意的时刻更多,恋人之间也往往不如意,但最后总是理解与宽容,以及不懈的追求;亲人之间,嘴上常常较着劲,心里仍永远是不变的关怀,即使早已分隔生死两界;朋友之间,偶有小打小闹,在逢遇人生低谷时,永远是最厚实的陪伴。
这其中所蕴藏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不掺杂任何杂质,是弥足珍贵的。在这些困难关头,如分道扬,生死离别时,化身为最良好的药剂,愈合着人们的伤口。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坚守的陪伴,就能引领人做出最正确,善良的选择。
每次看到他们穷途末路的时候,就不禁有一种惋惜感,认为真的走不下去了。然而不是,主人公们往往在哭完一场,大醉一场,或历经数年时光的磨砺后,选择了原谅,摆脱了所有的枷锁,在某个角落,重新开始。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不会丢掉了勇气、良知,用仅有的希望去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负着昨日的伤,去看明日的光。在这个时候的善良,是如此的触人心弦,令人动容。
在生活中,也偶尔会有失意时。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偶尔的挫折是难免的,但重要的是,应如何去面对。书中几个真诚的伙伴,相互扶持,相互安慰,都一步步从阴郁的心情中走了出来,继续开始,寻求希望。
这也启示我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可以找朋友、家人倾诉。要不放弃,积极从困难中走出来。而且不论输掉了什么,都不能输掉良知,仍以纯真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次阅读,给予了我柔软,带给我希望,获得了不少启悟。
《游公园偶得》
微风轻拂,
阳光煦暖,
在林间小道上
游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
枝头抽出的嫩芽
好似在探头观望,
山泉和鸟雀在林中唱响,
在公园的广场上
乐声悠扬,
五彩斑斓的风筝似乎在空中有节奏地飞翔,
……
猛然间,
我恍然大悟:
春天的迹象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游公园偶得》
微风轻拂,
阳光煦暖,
在林间小道上
游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
枝头抽出的嫩芽
好似在探头观望,
山泉和鸟雀在林中唱响,
在公园的广场上
乐声悠扬,
五彩斑斓的风筝似乎在空中有节奏地飞翔,
……
猛然间,
我恍然大悟:
春天的迹象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深秋偶得》
漫步在乡野,
我美美地享受着眼前的一切。
树上少了繁茂的绿叶,
地上多了归根的黄叶。
丛林里虽然没了虫鸣蝉叫,
但还有那鸟儿清脆的欢歌。
田野里没了起伏的碧浪,
却呈现出了丰收的喜悦。
……
在这深秋季节里,
我能美美地享受眼前这一切,
感到无比快乐。
《深秋偶得》
漫步在乡野,
我美美地享受着眼前的一切。
树上少了繁茂的绿叶,
地上多了归根的黄叶。
丛林里虽然没了虫鸣蝉叫,
但还有那鸟儿清脆的欢歌。
田野里没了起伏的碧浪,
却呈现出了丰收的喜悦。
……
在这深秋季节里,
我能美美地享受眼前这一切,
感到无比快乐。
《去沪偶得》
6月下旬,在上海交大医学院读博的女儿临近毕业,特意要我和她妈去一趟。这是女儿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父母的非常高兴,岂有不去之理?
去上海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然而,自从这次归来以后,我总感觉这次所见不同以往。除了掺杂着女儿毕业的一份喜悦外,还有一些过去几次没有的体验或心得。这些心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也难以分辨,至少有一种不写不为快的心思。
飞机上的看书人
飞机上座无虚席,我问过乘务员,共176座。中国人、外国人都有。外国人的肤色黄、白、黑俱全。刚坐定,服务员就挨个叮嘱关闭手机,或开到飞行模式。
坐飞机的人绝大多数很安静,既使身边几个交谈者声音压得也很低,几乎听不出说了些什么。当飞机在空中平稳飞行以后,偶有旅客持手机靠近窗口拍摄窗外的云景。
我也想拍一段云海。刚要拍,忽然看到右侧窗边有一位看书人。这本书中英文混编,英文居多。看书人的右手握着一支笔,不时地在书中划线。
当我调转镜头把焦点对准看书人时,才发现是个外国黑人。不要问我是什么洲甚至哪国的,我真的不会分辨。
我的座是靠走廊的,录完后,轻轻起身再巡视左侧,右后、右前,再也没有看书人进入我的视域。
乘电梯
电梯太常见了,甭说各级各类城市,就在农村乡镇驻地也不足为奇。我要说的是,总觉得上海的电梯运行速度特别快。你看啊,从济南遥墙机场是二楼登机,需要乘电梯。
到了上海虹桥机场又从二楼下到一楼,还去了地下二层的餐厅就过餐,当然需要乘电梯。老婆的腿不大好使,在每次上下楼梯时,需要试探多次,总担心踩不牢靠。上海的旅客真的很多,女儿多次朝后面的旅客说“对不起”。
还有,从虹桥机场到交大医学院需要换乘地铁,处处都是电梯。我总觉得上海的电梯比我们山东运行的快,上也匆匆,下也匆匆,永不停息的上爬下行。
排队
上海的人口多密度大是出了名的,如此大的地铁大厅,到处都是人。在进出站口处,上下地铁车门口处,总是有好多等候人。不过,多不代表乱,繁不代表杂,比如地铁到站点停下来了,排队人都是等下完了车以后才上车。在这有限的来沪时间里,我没见过一窝蜂的现象。
学校食堂里这几天人也颇多,想必是那些跟我一样,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们。女儿这几天事多,不能陪我老两口吃饭,就把饭卡给了我。咱退休前就在我们区职业中专食堂用卡领过饭,女儿放心了。
老两口第一次来餐厅买早餐,从远处看到每个窗口挤满了人。我瞅准了一个窗口凑过来,不好意思。走近了才发现,每个窗口的外面都是一条清“龙”,只是由于窗口与窗口挨的比较近,排的弯弯曲曲,拉不开距离罢了。咱懂得该怎么做才算文明的家长。
去公园
女儿女婿告诉我,上海的公园类景点不很多,巧了,交大医学院附近却有一处——复兴公园。
到达学校的第一天下午稍作休息后,小两口就领我们老两口去了复兴公园。时间紧吗,加上是晚上,只是在东门里面的附近转了转,坐了坐,回宾馆就寝了。
第二天,孩子们有事走了后,我们俩又一次来到了复兴公园。这次我们时间充分了,顺着重庆南路向北走约三百米吧,路西侧就是复兴公园东门。进门后右按逆时方向旋转,逐一目睹了公园的北门、西门和南门,后来又从自认为是中间的东西路走了走,看了看。
复兴公园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树木密集,其中参天悬铃木最多,居本市公园之首,还有七叶树、椴树、枫香等名贵树木。公园北部塑有马克思、恩格斯双人塑像,雕像高6.4米,重70多吨,落成于198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纪念日。
公园里的人很多,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偶尔也有的推着童车看孩子。
整个公园到处是人。游走大军结群成队,行进在靠四周的步行道上,有人走的缓慢,有人走得急促,那些游走者中不乏大胖子,敞口衫都被汗水浸透了。
在公园内相对分散的、较为宽绰的地带,一群又一群的人伴随着音乐的节拍,或手舞足蹈,或耍棍舞剑,或挥刀甩扇,别有风韵,各得其乐。令我惊讶的是,每个不同的群体放出的音量只有走近的时候才能听得清楚,没有我们家乡广场舞的音响那么震耳欲聋。偶也有两个方阵距离不算远,我的感觉是当离开第一方阵进入另一方阵时,第一方阵的音乐已经微不足道了。
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靓点。公园东北区有一群吹散克斯的老人,看上去小者也七十来岁了,多数是八旬老人。说他们成“群”,是因为凡是吹萨克斯的人都在这个角落,但又是分散的,独自的。
他们每两两之间都拉开了距离,加上这里的树木乔、灌结合,绿荫浓厚,每条石凳都侧凹在灌木栽培时预留的小空间里,或许是树叶有吸音、隔音的效能吧,老人们吹奏出的乐曲声对从周边散步的路人而言可谓此起彼伏,而对于吹手来说,几乎没多少他人吹奏声传递过来。
养狗.养狗人
我国的当代养狗不稀奇,遍地都是。我觉得当今的中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养了狗,按体躯分大狗小狗都有,还有巨型狗。上海当然是人口高密度聚集地,靠近沿海,经济发达,条件优越,能不养狗吗?
第二天的大清早,老伴还在睡呢,我走出交大医学院北门外宾馆,沿着马路向东散步。马路对面有位米寿老者,用约一米半长绳子牵着小狗(叫不上种属),与我隔路同向慢遛。
突然,小狗停下来蹲下屁股,是要拉屎的样子,老人立马站住,从口袋里掏索着什么。
是卫生纸。等狗拉完屎以后,把屁股朝向主人。老者弯下腰,就像给孙子擦屁股那样,擦了两次,然后再用卫生纸把狗屎儿捏起来,装进早就备好的纸塑兜里。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最近在各地爆炒。新闻媒体看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从今年的7月1日全面铺开,其实试点工作早就开始了。
我这次去的是上交医学院,好像属于试点区域。医学院北门内通道的东侧有几个垃圾箱,垃圾箱前边竖块牌子,醒目的写着“未经分类的垃圾不予外运”,意思很明白,只有分了类的垃圾方可拉走!这种强迫分类的做法叫“倒逼”。当然垃圾的分类较为简单,就分两类:干垃圾和湿垃圾。
学生餐厅里,每次用过餐后,自己要亲自把残羹剩饭端到指定的地方分类收集:卫生纸和小袋子一类;剩余饭菜一类;餐具一类。并且,在这里有专人盯着,你如果不知怎么分类的话当面告之。
其实,在打饭的时候掌勺的厨师就已经为了减少垃圾奠过基了。我第一次来打饭时,试图要个塑料袋,师傅看我手里端着的餐盘,便把包子直接放了进来:“用不着”。我吃饱了,第二次再来买几个包子,想要个塑料袋。师傅极不情愿:
“你不是刚吃过妈?”
“这次我要带回宾馆!”
“那好,两角钱一个袋子!”
嘿,这种小袋儿最多也就装五六个包子,在我们当地根本不要钱,我在想:师傅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为了环保,给钱也不卖袋子!”
不管咋说,咱也是环保支持者,举双手赞成减少垃圾新政。从这顿饭以后,我总是拉着老伴一起来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