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末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3:21:42
《《快把我哥带走》观后感》
在暑假末期,我和王雨萱一起去观看了《快把我哥带走》这部电影,开始只是感觉好笑,但影片播完后,我们两个一起流下了眼泪。
影片讲述了一对兄妹——时分和时秒的故事,哥哥时分总是捉弄时秒,比如:调晚她的闹钟、偷她的零花钱、和她抢烤肠吃、而且在他们父母吵架时作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时分还攒零食里附带的拼图,时秒以为他是为了全家游,可时分其实是为了摩托车,时秒一气之下许了一个生日愿望:快把我哥带走。没想到,时分立刻变成了好朋友妙妙的哥哥。时秒才知道,时分调她的闹钟是为了不让她看见喝醉的爸爸;捉迷藏时不来找她是为了不让她回家看到父母闹离婚;用拼图换的摩托车也是要送给时秒的。当时分要和离了婚的铎产时,时秒又许了个愿:快把我哥带回来。
时分在时,时秒感觉很烦;而时分不在了,时秒又开始想念他。这让我想起了我弟弟。
我弟弟出生后是天天哭、天天闹、天天不让我睡觉,还缠得妈妈头晕,我简直想把他扔了。当爸爸带我去上班时,我还暗自高兴,总算能避开那个臭小子了。可我呆在办公室里,可以说是度秒如年,干啥都静不下心来。时不时耳边响起一阵哭声,然后我就条件反射地想往二宝房间冲,唉,这是在办公室呀!我的脑海总被二宝占据着,刚到午休就急不可耐地拉爸爸回了家。看到弟弟后,我才舒了口气,不过你何苦呢?回来听这小子“唱戏”吗?真是个让我讨厌不起来的小家伙。
当弟弟在时,我很讨厌,可见不到他后,我又很牵挂,这就是亲情吗?兄弟姐妹,无论年龄、性格的差异、举手投足间的关心,总表达着我们的情谊;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见了又讨厌,又可爱的弟弟!
《谁道中华无再秀700字》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闯进了我国的掌上明珠“圆明园”,他们毫无理智地杀、烧、抢、掠,而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没能阻止这一切。八国联军的企图成功后,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辉煌的圆明园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导游讲解道。我们刚下车,似乎就感觉到有一股引力在吸引着我。脚步虽在向前迈,可我的心已处在了幻想中。
原来那矗立在北京的圆明园虽已被毁灭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为了让中华人民记住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与辉煌,又投资巨大的经济与人力耗资的情况下建造了圆明新园。使它成为人们的记忆,成为书中的新一页。
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进了横店——圆明新园。此时此刻,我们好像处在了真正的圆明园中,好像处在了梦境一般。今天来这游玩的学校也有许许多多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好地方,11点整我们便去看了表演。我急急忙忙地找好位置坐了下来,此时台上还是锣鼓阵阵,不见表演者上台。在观众们议论了许久之后,终于开始了精彩的表演。表演之后,我们一窝蜂地涌了出去,找到了自己班的队伍排了起来。踏上前往餐厅的路程。一路上,各色各样的房屋、服饰吸引着我。虽然我从未看见过真正的圆明园,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古代特有的魅力,一种中华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了餐厅。说是餐厅,其实就是看表演的地方。我们吃着盒饭,听着快乐的音乐,欣赏着变化万千的喷泉,感受着愉快的气氛。下午1点40分我们终于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来到了天池瀑布,水滴一丝丝地溅到了脸上,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一块巨石上刻着“天池仙境”。买了些饰品和玩具后,我们又出发去看另一个表演了。然后,在景点中游玩了一下,我们就回校了。
这次的春游,让我感慨万分。圆明园不仅是祖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荣耀。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灭过,但中华民族的信念依然存在。我们的后代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圆明园”——圆明新园。一游圆明新园,纵观中华荣辱。皇家林园虽被毁,中华意志不可摧。谁道中华无再秀,圆明新园振国志。
《芝兰之室的成语故事、意思》
春秋末期的儒家学者子夏(姓卜名商)和子贡(姓斓木名赐),同是孔子的高才学生。他们俩交友的态度却并不相同。孔子说:“我死之后,卜商仍能一天天有所长进,而端木赐则将要退步。因为商喜欢和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相处,而 赐则总爱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块,我们不知道某人的儿子如 何,只要看看他父亲如何就可知道;不了解某人的品行,只 要看看他平时交些什么朋友就可了解;要知道一国君王的为人,请看他派出的使臣;要了解一片土地的情况,请看它长出的草木。常同好人相处,像是进入了兰草房,时间长了就闻不出香气来了,因为进入的人自己也变香了;常同坏人 在一块,像是进入了咸鱼店,时间长了也就闻不出臭来了,因为进入的人自己也变臭了。所以高尚的人总是谨慎地处理 好他跟哪些人同处一起的问题。”
孔子的这段话,见《孔子家语•六本》,原文是:
孔子曰:“我死之后,商也曰益,赐也日损。商也 好〔hào〕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与不若者处。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引用了孔子上述的话,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其实,《大戴礼》就已先有类似这样的话。它说:“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芷[zhǐ],亦香草。兰芷,或作“芷兰”,同“芝兰”。)
后人以“芝兰之室”或“芝兰室”比喻能影响和促使进步向上的良好环境。
唐高适《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诗:“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荫。”
《游五店市》
据说在清朝末期,五店市只是一座山,有五位姓蔡的兄弟在这儿开了五家店,以方便游客在路途中休息。从此这儿变得酒旗张扬,肉饭飘香,这里很快便被许多人熟知,并称其为“五店市”。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仅仅只有五家店了,而是由许多家店连在一块的商业街。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五店市里的房子并没有被时间冲刷掉原来的面貌,而是依然呈现出独有的闽南风貌。
这里的房身是用红砖砌成的,屋顶是用红色的瓦层层铺上去的,像极了鲤鱼的鳞片,屋顶则是分别用龙知凤凰来装饰,因为“龙头凤尾”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路上,摆放着许多售货车。但是最吸引我们的不是在买果汁和蛋糕等各种现代物品的摊位,而是一位正在买糖画的摊位。只见那位叔叔右手拿着一把盛着糖浆的勺子,他把糖浆倒入一块石板上,行云流水他勾勒着,不久就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中国龙,最后,拿看铲子小心翼翼翼地把画好的中国铲出来。看,这就是历史悠久的糖画。
在走一段路,映入眼帘的便是莲花池。名种大大小小的石块布满岸边。在池子最窄的地方,有一道卧龙桥,横跨在两岸。在桥沿上,微红的余晖洒在我的身上,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心情随着这美景舒畅起来。桥下,鱼儿正在嬉戏,它们偶尔跃出水面红白相间的身子,带出一串串断断续续的水线,但很快就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圈圈水纹扩散开来!在池面上,这儿一团那儿一簇的莲叶与几个粉粉嫩嫩的花苞相互映衬着。啊!好一幅”鱼戏莲叶间图!
继续向前走,我们还参观了石鼓庙、蔡妈贤宅等各种古色古香的历史风景,各种风格的建筑让我陶醉其中。
五店市就如一幅画,画出了五店市那历史悠久丽各种建筑,五店市如一首诗,诉说着一个个饱含无限乡情的故事,五店市又如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闽南独有的文化!
《手足无措的意思和故事》
春秋末期,卫国国君卫灵公逝世。按当时礼制,应由大儿子继任为国君。可是灵公的大儿子蒯聩〔kuǎi-kuì〕因谋杀南子未遂,被逐出国,逃往宋国,后又到晋国去了(南子是灵公的夫人,因争权夺利与蒯聩闹矛盾)。于是,立了蒯聩的儿子、即灵公的孙子蒯辄〔zhé〕为国君,后称卫出公。蒯聩在晋国派员护送之下,企图回国,被蒯辄发兵阻拒,未能得逞。十多年后,蒯聩终于设法潜回卫国,发动变乱,夺取了君位,即卫庄公。
当时,孔子是主张君臣父子都要严守等级名分,不得违礼犯上的。今见卫国统治集团内部,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乱成一团糟,自然很不满意。况且孔子先前在卫灵公面前,还曾表示过希望卫君能任用他。因此,孔子的门徒子路,问孔子道,“老师,如果卫国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您认为首先该干的最要紧的事将是什么呢?”孔子答道:“首先必须‘正名’! ”
孔子所谓的“正名”,就是要匡正等级名分。必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t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要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仪传统,以维护和巩固封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当时回答子路所提问题时,还说过以下的一段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順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名正言顺”,一般用它来表示做某件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孔明随引法正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孔子说的“无所措手足”,后来也演化为成语,说作“手足无措”或“手足失措”。措,安放,手足无处安放,比喻慌急无计,不知怎么办才好。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宁,顾己惭,手足失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
《势如破竹的主人公是谁?势如破竹的故事》
三国末期,魏国政权逐渐从姓曹的手里转入到姓司马的手里。司马昭灭了蜀国,接着,他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曹奂的帝位,改称晋朝,自立为帝(即晋武帝)。随后又派杜预等领兵南下,灭了吴国。这样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复归于统一。
晋朝灭吴,杜预是有主要功劳的。这杜预,字元凯,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起初,在晋武帝司马炎朝中担任“度支尚书”,同僚称赞他肚子里颇多谋略,叫他“杜武库”。那时,晋武帝企图吞并吴国,但是大臣们却各有不同看法,只有杜预的意见和晋武帝暗合。晋武帝便派杜预为“平东将军”,后又调任“镇南大将军”,统兵南下攻伐吴国。战事进展得很顺利,出兵后才十来天,就占领了长江下游各城镇;沅、湘二水以南一带州郡,也相继表示降服;吴军都督孙歆〔xīn〕等被俘。
可是这时,有人说吴国立国已久,历来是个大国,一下子是难于打垮它的。目前又正是夏天,南方恰逢雨季,行军很不方便,加以气候热,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停进军,且待冬天再说。杜预大不以为然。据《晋书•杜预传》载,当时杜预答道:“……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于是晋军继续进击,节节胜利,果然很快灭了吴国。
“势如破竹”、“迎刃而解”这两句成语,就是从杜预的那句话而来的。“势如破竹”,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迅速向前推进,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破,是“剖”的意思)。《北史•周高祖纪》也有“乘破竹之势 ……”的说法。“迎刃而解”,比喻解决问题快当顺利,也像劈竹竿一样,劈开几节以后,刀子下去,竹竿便迎着刀刃分解了。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亊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吕不韦
一字千金的来历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舌战群儒的故事》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一字千金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