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无措的意思和故事

2024-09-11 00:25:44 文题网 阅读:

手足无措的意思和故事

春秋末期,卫国国君卫灵公逝世。按当时礼制,应由大儿子继任为国君。可是灵公的大儿子蒯聩〔kuǎi-kuì〕因谋杀南子未遂,被逐出国,逃往宋国,后又到晋国去了(南子是灵公的夫人,因争权夺利与蒯聩闹矛盾)。于是,立了蒯聩的儿子、即灵公的孙子蒯辄〔zhé〕为国君,后称卫出公。蒯聩在晋国派员护送之下,企图回国,被蒯辄发兵阻拒,未能得逞。十多年后,蒯聩终于设法潜回卫国,发动变乱,夺取了君位,即卫庄公。

当时,孔子是主张君臣父子都要严守等级名分,不得违礼犯上的。今见卫国统治集团内部,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乱成一团糟,自然很不满意。况且孔子先前在卫灵公面前,还曾表示过希望卫君能任用他。因此,孔子的门徒子路,问孔子道,“老师,如果卫国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您认为首先该干的最要紧的事将是什么呢?”孔子答道:“首先必须‘正名’! ”

孔子所谓的“正名”,就是要匡正等级名分。必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t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要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仪传统,以维护和巩固封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当时回答子路所提问题时,还说过以下的一段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順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名正言顺”,一般用它来表示做某件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孔明随引法正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孔子说的“无所措手足”,后来也演化为成语,说作“手足无措”或“手足失措”。措,安放,手足无处安放,比喻慌急无计,不知怎么办才好。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宁,顾己惭,手足失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