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西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3:42:05
《辉煌西汉初二作文》
辉煌西汉初二作文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揭竿为旗者数不胜数,刘邦,项羽更是崭露头角,独占鳌头,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浪潮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刘邦以退为进,用韬光养晦之策欺瞒过了项羽赢得了最终胜利。而刘邦本人作为凤毛麟角的国是决定者之一建立起了400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权。
谈及刘邦就不得不提及“汉初三杰”。而刘邦对“汉初三杰”是比较推崇的,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赈国家,抚百姓,给馈养,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由此可见他们三人树大早已招风,功高已经震主的事实上已经形成。历史的车辙验证了一切,刘邦作为“勾践第二”的形象深深的烙落在人们的心中。越王勾践作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灭,良弓藏”的始作俑者。其行为的发扬与延续也在刘邦的身上确实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实“汉初三杰”的悲剧也不是个偶然,可以说在勾践时代就已经注定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谁。识时务,审时势。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皆大欢喜嘛。激流勇退,利人利己。追名逐利,功败垂成。-古往今来,亘古已然。而刘邦从总体上看来还算的上是一代明君,汉初便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奖励耕战,国力逐步得到巩固。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刘邦下面便是刘盈、吕雉、刘恒、刘启、刘彻、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就是刘恒。刘启。刘彻。文景之治尤为令人称道。刘启的削藩政策使得封建王权进一步加强,而汉武帝雄才大略则把汉王朝的`统治推向了鼎盛。由于汉武帝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繁荣的局面。汉武帝知人善任,重用一大批有识之士,霍去病、卫青、东方朔、东方慧、主父偃、董仲舒、汲暗、窦英等等治国方略,军事策略,都为之焕然一新。
最终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将军卫青一绝对的战场优势直捣匈奴老巢。匈奴单于被杀。至此匈奴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无力于西汉抗衡,西汉的统治达到辉煌的顶峰。
【辉煌西汉初二作文】
《游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六年级作文》
游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六年级作文
5月18日下午,我们六年九班的师生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一代君王赵佗之子赵眜的陵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中,南越王墓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是唯一饰有彩绘的石室墓,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我们班分成9个小组参观,我和杨宛蓓、李萦、常馨文、林小琦分在一组。我们先来到第一展室——大汉楚王 南越王陪葬品展室参观。一踏入展室,就看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楚王。他身材魁梧,头戴铠甲,身穿金缕玉衣,平躺在玻璃展柜里。他的.头上、裤腰上、手上和脚上都系着红丝带。虽然历尽千年风霜,帝王风范依然十足。你知道吗?东汉有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诸侯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博物馆真让我们长见识了!
然后,我们参观了南越王墓室。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墓室的结构,看到了安葬赵眜四位夫人的东侧室、安葬五位忠仆的西侧室、储存用器和珍玩的西耳室,还有作为御厨房的后藏室。
接着,我们来到了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楼。这里的陪葬品真是琳琅满目啊!有金印,有玉握(帝王手里握着的玉器),有白玉龙形玉佩、夔龙。还有生活用玉,如玉带钩、金带扣;有装饰用玉,如摆饰、配饰等。此外,有玉具剑饰,如首、格、璲、珌……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参观南越王博物馆,让我们印象深刻。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已大开眼界,接触了南越的历史和文化,收获满满。下次如果有时间,我还要来细细观赏与学习。
【游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六年级作文】
《置之度外的成语故事、意思》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于是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军阀,占据着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附东汉,实际上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例如赤眉军,也还相当活跃。刘秀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上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wěi-xiāo〕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一时还难于解决。
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他也不易发动进攻。因此,刘秀对这两人,暂时不想征伐,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隔了一个时期,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上述《后汉书》所载的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置,放置;度,考虑的意思。把某件事情放在考虑之外,就叫“置之度外”,也就是不挂在心上的意思。例如说:“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或作“度外置之”。也可以按《后汉书》刘秀原话的句式,说作“置……于度外”,例如:“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于度外。”
《朝令夕改的成语故事、意思》
西汉政论家晁错,汉文帝时曾任“太常掌故”、“太子家令”等商职,博学有才,被称“智囊”。他曾提出不少有关国策的重要建议。
《汉书•食货志》载,晁错对汉文帝说过这么件事:“农家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如此辛劳,还常遭受水旱天灾;又加苛捐重税,征索无已,朝令而暮改。手头有一点东西的,往往等不得卖好价钱,手头什么也没有的,只好借高利贷;于是,为了偿债而卖田卖屋甚至卖儿卖女的就多了……”
这段话,只有“朝令而暮改”一句,是《汉书》原文,其余是根据原文大意改写的。
“朝令而暮改”,早晨下的命令,晚上就又改变了。形容政令时常改变,使人无所适从。这句话后来减去一字而为成语“朝令暮改”,一般都作“朝令夕改”。
《旧唐书•柳公绰传》:“时河朔复叛,朝廷用兵,补授行营诸将,朝令夕改,驿骑相望。”宋人范祖禹《唐鉴•穆宗》:“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皇宫里)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原强》:“……朝令夕改,而人不以为烦,则是以有法胜也。”
《因循守旧的成语故事、意思》
西汉大臣霍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昭帝年幼即位,他受武帝遗诏辅助朝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后,他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对汉朝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因为他不学无术,谙于事理,而且思想保守,缺乏革新创造的精神,所以《汉书•循吏传序》说:霍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因循守职”,后来多说作“因循守旧”,并流传而为成语。因循,是沿袭的意思,照老样子不改。这个成语,形容死守旧的一套,不肯改进。
“因循”又引申为拖拉疲塌的意思。由于拖拉迟缓而坐失良机,耽误事情,就叫“因循自误”或“为循坐误”。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相信,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
《推心置腹的故事、成语典故》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世称“新莽”。那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声势十分浩大。原西汉皇族刘玄,趁机混进了一支农民军——平林兵,当了“更始将军”。刘玄的族弟刘秀,投入了另一支农民军——绿林。这两支部队后来联合一起,刘玄让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利用农民军的优势兵力,把王莽打得大败。刘玄登基称帝,刘秀受封为“萧王”。
接着,刘秀以恢复汉朝为号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和地主豪强的支持,在河北一带大肆镇压铜马、大肜〔róng〕等起义军;高湖、重连等前来支援铜马的部队,也都被打败。刘秀为骗取民心,扩大实力,收编了战败的农民军,并给受降军官以原级任用。这些人一时还感到疑虑不安,刘秀却让他们各回原营复职,表示信任,不歧视,也不戒备。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收编的受降将士“由是皆服。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刘秀后来接替刘玄的帝位,建立了东汉政权,即所谓后汉。他就是后汉的第一代皇帝汉光武帝。《后汉书》所说的“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等语,显然是作者在美化刘秀。不过,成语“推心置腹”倒是从这里产生的,形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至今还常常要用到它。
唐朝诗人白居易《七德舞》诗:“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当代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牛金星……由于他平素对朝廷不满,又感于尚炯的推心置腹,就把他平日不轻对人谈的话都谈了出来。”
《读《报任安书》有感》
两千多年前,西汉汉武帝执政时期,在狱中即将被腰斩的任安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司马迁写下了一封求救信。
目光回到司马迁接到仁安的求救信的那一天。我们一同来以上帝视角来预测这样一件事:假如司马迁在接到仁安的书信后,确实在汉武帝面前为任安美言了几句,你觉得历史会如何发展?汉武帝会突然被司马迁感动,然后放了仁安,接着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司马迁舍命救友”的故事,我们就多了一种写作素材?亦或是汉武帝直接无视司马迁的话,对仁安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从此这件事就随大江东去?不是说以上两种可能性完全没有,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可能性最大的结局为:汉武帝对一而再,再而三挑战其权威的司马迁忍无可忍,直接送他上黄泉路,历史上再无《史记》,鲁迅的评价中再无一句“史家之绝唱,无蕴之离骚”。那么请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司马迁,暂且不说你身上背负了编写《史记》这样的历史使命,你会去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反误了你的性命的这样一件事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拒绝。
我相信在读完《报任安书》后,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哎呀,仁安真是个倒霉鬼,交了一个假朋友,从而得到启发,以后交朋友要擦亮眼睛,得交真朋友啊。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件事结果的造成,除了司马迁自己的苦衷,其实我认为还有任安自己的失误。在自己性命攸关的紧急关头,他想起了在皇帝身边,自己的很好的朋友司马迁,他将司马迁当做了一根救命稻草,死死地抓住不放,可是他没有意识到,经过李陵事件之后的司马迁,已经开始变得谨慎,慢慢学会压抑自己,而同时,汉武帝对司马迁早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信任,转而变得猜疑,这种火上浇油的事情,司马迁是万万不会做的。他把司马迁想成救命稻草,但不曾想,司马迁自己也就是漫天飞舞的茅草,是无法给任安以支撑的。
我时常在考虑,编者为何要把《报任安书》放在最后一篇,一定得有一个总结性的意义吧。而我自己,对《报任安书》,也是对《史记》做了一个小结。
第一个关键词是:怨;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司马迁固然不是圣贤,在遭遇皇帝的不信任,众大臣的排挤,以及身体上近乎羞辱的伤害后,岂能无怨?在《管晏列传》里,他怨自己没有遇上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在《老子韩非列传》里,通过对与自己命运相同的韩非表达同情来说怨,在《伯夷叔齐列传》里,他通过对伯夷叔齐的遭遇而抒发怨。或许有人会认为,《伯夷叔齐列传》中的司马迁,只是阐述了自己写史记的理由,希望自己通过书写《史记》来完成伟业,并没有怨恨包含其中。《诗大序》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包含作者的情感。孔子的《春秋》中同样也有对伯夷叔齐的描写,但只是对伯夷叔齐端正品行的大加赞赏,反观司马迁的描述,他所提出的思考是:伯夷叔齐是否对这个世界心存怨恨,难道我们不可以说,这其实也就是司马迁内心的怨吗?司马迁将这种怨投注到笔下的人物之中,在他的笔下,信陵君魏无忌在魏国生死存亡之际,大破秦军,但最后只落得个“病酒而卒”;在他的笔下,真将军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反,最后却因不愿受辱,绝食呕血而死。无数的爱国人士为国家赴汤蹈火,刚直忠贞,最后却结局凄凉。司马迁设身处地,悲伤他们的悲伤,不满他们的不满,为他们也为自己,道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王朝,最深的遗憾。
第二个关键词是:勇。之所以说司马迁勇,就是因为他敢于去面对世人的异样眼光。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员工希望得到老板的关注,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注。但有时过多的关注也是一种桎梏,特别是那种关注的眼光都带着鄙夷与不屑,像潮水般涌来,无法躲避之时,内心就会达到绝望的地步。流言蜚语是可以杀人的,从心理剧《剧本》所讲述的校园欺凌,到著名女星雪莉因为不可以忍受世人对自己苛刻的侮辱而选择自杀,我们可以想象,在号称开放进步的今天,都有人因为与世界的种种不同而受到人们指责,从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毫无疑问,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定会多千百倍。而就是这样顶着重重压力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艰难的活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这难道还不是勇吗?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里谈到:“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活着往往比选择死亡更需要勇气。
再往下深挖一层,司马迁的第三个特点便展现在我的眼前:挣扎。这也是我觉得司马迁真正活灵活现,可以触摸似的原因。他的内心有挣扎。“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他为妻子儿女所困,为人情世故所困,可他终究“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感性战胜了理性,世人如狂风暴雨般的流言蜚语,也没有抵挡住司马迁著写《史记》的步伐,也没有阻挡住他诉说前世今生,揭开历史真相的脚步。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世界虐我千百回,只要以心中理想做明灯,我便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史使人明志,我们要去读《史记》,去了解司马迁,就是为了来从他们身上汲取自身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我们 都能如司马迁一般,不惧艰难险阻,共圆心中志向!
《时光的重量》
匡衡
从西汉的墙壁上
凿出的一丝光
还仍然年轻
他躬读的姿式
走进千古烟云
一再复印
我读出了
一寸光阴的
重量
《赵禹一意孤行的故事成语一意孤行的意思及出处》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原本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觉得文笔犀利,寓意深刻,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
后来赵禹又升至太中大夫,汉武帝让他和张汤一起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两人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和张汤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能够回旋的余地,便纷纷宴请他们。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就有人说他摆官架子,目中无人。
后来,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研究,决定制定“官吏犯罪上下连坐”和“知罪不举发”等律法,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官吏,使他们没办法胡作非为。
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便请公卿们去劝说赵禹。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赵禹只是与他们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对方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实在没办法了,便起身告辞。赵禹硬是让他们把重礼带回去。
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回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能独立地作判断,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王昭君是哪里人》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朝汉元帝期间,和亲于南匈奴单于呼韩邪为皇后。因其传奇的人生经历被后人以各种艺术形式传唱千年。2007年,再次被翻拍为电视剧《王昭君》,由杨幂 ,刘德凯, 陈思成主演。 本片讲述生长于南郡姊归今属湖北的山乡少女嫱儿从16岁到25岁的从山野小姑娘到进入宫廷又到出塞成为民族融合政治和亲的使者的人生经历,刻画了昭君心路里程的变化,全剧置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汉匈社会和民族关系的宏大背景之下,写其“出身”“出众”“出塞”以至“出奇”“出色”,描绘了这段历史传奇,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且个性率真、敢作敢为的中华美女、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