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不耻下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5:55:0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0字》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见。经过这个故事,更可说明,当自己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应当不耻下问,向人多请教。无论是谁,只要有学问,都该去向他们请教。
我平时就没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正因为这样,我还失败过呢。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奥数题,做着做着,一道题把我给难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还是一边思索,一边在草稿纸上比划着:“一定要把这道题给解出来。”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正在做题,就不打扰我了,可又看见我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解不出来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吗?”“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还是没有把那道奥术题给解开。妈妈又走了过来,看了看那道题,思索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妈妈说道。她把那道题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诉了我,我这才豁然开朗。还有一次,我记得我画了一幅画,自己认为画的很不错,就得意洋洋地拿给爱画画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说:“画得真好,我还画不出这样的画呢!”我高兴地笑了,妹妹也高兴地笑了。妹妹又仔细地看,她说:“哥哥,你好象有一处地方画错了。”“哪里?我看看。”我说。妹妹指着画说:“你画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风,这可是牛头不对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细啊,你可以做评画专家了。”我赞叹着。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大有收获。我以后一定改正这个缺点,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我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孔子《论语·公冶长》全诗欣赏》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作者:孔子
不耻下问全文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孔子答: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
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不耻下问的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作者:孔子
不耻下问全文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子贡问道: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孔子答: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
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关于爱学习的成语》
不耻下问
博览群书
勤学苦练
学以致用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全神贯注 废寝忘食 专心致志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一心一意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聚精会神 秉烛达旦 笃学好古、
牛角挂书, 发奋图强、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好学不倦、 韦编三绝、
《不耻下问的故事》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来自itlearner.com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源于名人故事的成语》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八个字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佚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勤学劝学的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登鹳鹊楼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5. 古人之言云:“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 说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
《小学生读书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中生回家后让父亲给他讲解书上的例题。父亲问:“在学校你为什么不去问问老师和同学?”他回答说:“上课讲过了的,再去问人家,多丢人呀!”
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这个初中生为什么认为去向人请教是“丢人”呢?我认为,这涉及的是“不耻下问”。
所谓“不耻下问”,就是敢于向别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不以为是耻辱、是丑。然而,我们的一些同学往往认为“下问”是“耻”。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懂装懂,结果给自己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损失。这些同学往往只是等拿到成绩单,面对老师的斥责和家长的棍棒,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去问问老师、问问同学呢?”
殊不知,平时去向人请教,弄懂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并不是什么“耻”。而等到最后,成绩一塌糊涂时,那才是真正的“耻”呢!
在学习中,我们不愿“下间”,也只是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损失。假如,我们将来走出学校,踏进社会,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那时仍然不愿“下问”,那么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又会带来什么呢?
愿我们大家都能真正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