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倚梧阴,心当自省,十年清梦,方能依然……携上一种习惯,润了年华。
泛黄的书页里,我在暮色中奔跑,低头不见眼前路的坏习惯,伴着耳边的疾风愈发膨胀。
抽屉里总是堆满了各种书——或许是我觉得我可以贪婪地将他们都吸尽罢,始终坚信着“低头是题海,抬头是未来”,满意地享受着刷题带来的满足与成就,一味追求着速度与效果。殊不知,脚下被忽视的路已愈发泥泞,拖累着我前行的步伐。
晨光微曦,落在初生绣球花上,是粉中串着点白的花苞,被泛上一圈柔柔的光斑。
老师和同学的经验指导总出现在耳边——或是及时整理错题的重要性,或是学习方法的及时反思。字字都有如泛着酸味的羽毛在我心里挠动得难受,便也只能敷衍着了当,我不愿承认内心深处的错误,也只能无理头的像只缺了脚的麻雀,在匆匆年华中一顿乱窜。
微光透云,初绽的绣球花在朦胧中被蒙上了青葱年华的滤镜。一丝娇羞,朝向阳光。
闲暇时光,我拿起一本从未看过的散文集,作者是林清玄,语言依旧隽永而细腻,讲在迷茫中的自省。便草草翻了几篇,在脑中也无太多印记。过了许久,无意间打开手机看到新闻,才知道前段的日子是林清玄先生逝世3周年,倏然,书中不大起眼的话却在脑中挥之不去:“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更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想飞的心固然要有,但回望飞行的姿势亦十分重要。不禁感慨于人世之短,年华易逝,也对他一生追求自省的习惯有了新的理解。
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我努力挤压出一点时间,或是睡前,或是饭后。多少反思点什么吧,我总对自己说。不论有效与否,将信将疑的心态让一天反复在我脑中飞快闪过。抬头看看眼前路,似也不是件难事。
暖阳遍地,已是绛紫色怒放的绣球花,退去了清晨的懵懂,和着道道光晕,被轻轻拨动着灵俏的裙边。
转眼与自省已相遇许久,于似乎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从起初被常常遗落的反思,一次次品读林清玄先生文章的觉醒,到逐渐习于总结一天的生活,归纳出错的知识点,看清脚边的路——习惯的养成似从量到质,似艰辛而疲惫,但还好与自省相伴,多了一份无法命名的信仰。清晨,喜欢眺望云端相互推挤,心中默念新一天的忙碌安排;捧上一本好书,或是眼操,或是小憩,或是微风中,或是暖阳下,自省潜移默化地推动着我的生活,推动着远方的风帆……
要低头赶路,要抬头看路,更要回望身后的路。纵使现实薄雾弥漫,冥冥中的自省总如一只响箭,射向黎明前浓重的黑暗。而黎明身后,定是永不熄灭的光明。
绛紫色的葳蕤中,平凡的自省亦是成长的真谛……
(指导老师:杨柳)
《儒林外史》中有几个极风雅、极有趣的边缘读书人。同魏晋时代七子、七贤、兰亭名士一样,他们是黑暗时代的光明,是政治高压下的自由气息。他们真实、自由、快乐地做着他们认为有趣的事儿。在我看来,最风流的莫过于天长杜仪。
杜仪,字少卿。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正常来说,即便他不做官,凭着祖上留下的田产,一辈子富足也未尝不可。杜仪对经济之事是全不懂,也不愿去懂的。老管家娄老爹掌事儿的时候,杜仪府上尚且能够收支平衡,娄老爹老病,杜府就入不敷出了。杜仪怜贫惜穷、乐善好施,而且他舍钱不究真相,穷苦的、或与他交情深厚的、或受他太老爷敬重的,只要张口求他,再没有一丝不爽快的。有现银自不必说,没有现银,当东西、卖土地得了银子就送与求他的。如此这般,很快把家业“败”光了。杜仪索性把祖房也卖了,奔南京去生活了。在南京,依然迎来送往,有求必应。
关于杜仪的这番风流自在的作为,时人褒贬不一。堂兄弟杜慎卿说他是个呆子,好充老官。邻县的高翰林则毫不客气地说,这杜仪简直是杜家第一败类,以致于人家教子侄们读书,桌上都贴张纸条,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高翰林关于杜仪的长篇大论,是典型的“看不惯你,只是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极刻薄恶毒,却也是所谓正途中人的见识。
然而,杜少卿分明不理会人们如何看待他,他不但金钱不要,功名他也全然不要,只要风流自在。更有意思的是,他娘子对此也是无可无不可的,真是一个可爱可敬的娘子。杜仪报之以恩爱无二。他根本不动娶妾的心,当名士朋友们劝他娶个如夫人,年轻貌美好风流时,他引用晏子的话说,“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他的风流是这样的:出游喝醉了酒,在清凉山上,携着娘子的手大笑着,在清凉山岗子走了一里多路。在封建纲常里,这是伤风败俗的,所以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而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自顾自去了。
最妙的是,这件事儿,杜少卿在圣贤书《诗经》里找到了理论依据。他说:“‘女曰鸡鸣’一篇,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他还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这些说道,正襟危坐的道德君子们是理解不了的。
按说明朝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诗经》是秀才、生员们必读之书。然而,范进、周进、高翰林之流是不敢,也读不出这般心得来的。同样一部《诗经》,无数人读到的是黄金千镒、高阁广厦,杜少卿读到的却是本性使然、名士风流。
第一次在手术室外等待是在几年前。
那时我身患癌症的奶奶躺在平板床上,床头挂着的药品不停的撞,碰着杆子发出当当的响声。奶奶的脸上很明显可以看出她的不适,我抓着车边的栏杆,效仿着大人们围在平板车旁。奶奶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也许是身体过于不适,她只能强忍着向注视她的亲人们挤出一抹微笑。那时我年少无知,等着奶奶被医生们推进去之后问妈妈:“奶奶看起来很难受,是怎么了?”妈妈顿了一下,带有一丝哽咽的回答到:“奶奶只是肚子不太舒服而已,奶奶进去睡个两三小时就好了。”说完妈妈不知为何,便捂着鼻子跑向了卫生间,爷爷和爸爸也变得十分的沉默,他们俩都皱着眉,靠在窗边,手里的烟一根接着一根。
等到奶奶出来的时候,已近黄昏。温暖的夕阳透过玻璃撒在长长的通道上。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那沉重的手术室的门不知开了多少次,却并没有见到奶奶出来。门又一次打开了,医生在门口喊着:“杨女士的家属在吗?”我们马上围了上去。医生说这次手术很成功,但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还需要养护。说完医生便又快步回到了里面,又开始了“战斗”。打了全麻的奶奶这时才刚刚睁开眼,嘴巴张着想要说什么,但却又说不出什么来,仍就只能挤着笑脸看着我们。靠在窗边满脸忧郁的爸爸和爷爷,捂着鼻子的妈妈如释重负。皱着的眉和忧郁的脸上都闪出了喜悦,红彤彤的鼻子擤了擤,带有一丝哭腔的笑了起来……
日落西山,太阳散发着它一天中最后的余热,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第二次在手术室外的记忆是关于我自己。
我也像原来奶奶那样躺在平板车上,只不过我的手术并没有奶奶那么严重。躺在平板车上被护士推出了电梯,在手术室外等待的人们看电梯开了,都向我这边看来。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把伤口露出来,亦或者是他们家中也有重病的家人,他们看向我时,眼神中充满了同情,婉惜。护士打开了手术室的大门,把我推了进去,我仰着头看向门外。看着门外光线和家人们看向我的眼神渐渐随着门的关闭而消失。在明亮却又狭长的走廊里,伴随着我的只有一位护士姐姐,各个门后发出的仪器声和回荡在走廊里的滚轮声,不禁令我的心中有一丝丝发毛。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来时已经到了进来时的长廊里,我又像被推进来似的推出去了。大门打开时,许多人都看着我,在门口等待的人们看我不是他们所等待的人时,原本带有一丝喜悦的脸上,却又阴沉失落了下去。
“医院的墙比教堂听过更多真诚的祷告,冬日的暖阳比春天的更加温暖。”
对于一墙之隔的亲人,当出来时不知是阴阳两隔,还是相拥而泣。这世间的故事如流水如开花般从容,人人都要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间的入口,接受上帝的召见与盘问。死亡又如何?谁也无法逃避,谁也无法摆脱,只要在生的日子里活的从容,快乐,坚韧便问心无愧了!
(指导老师:金路)
评语:无论是班上还是家里,天懿一直是一个暖男,他用自己温暖的视角写了二段手术室外的故事。医院确实是见证生死最多的地方,正是在医院手术室走了一遭,我们的小作者对于如何活着,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文章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但却是由衷而发,由情推动。我想,写作最大的法宝不就是真情么?
从我记事起就清楚父亲不爱言谈。他很高,如大山一般沉稳。他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高大;望着父亲,他的肩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安全;望着父亲,他的面孔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慈祥;望着父亲……不知从何时起,仰望父亲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父亲为人老实憨厚,大方,做事却格外细心。从小,父亲就对我严加管教,他教育我责任,教育我信守承诺,他希望我这把家族的薪火会燃烧的更旺。父亲为人严谨,所以他眼睛里容不下我做事有丝毫的张扬与马虎。还记得那次父亲叫我拖地,我答应的干净爽快。拿起拖把,不费十分钟就拖完了五间房屋。父亲叫我,我蹦蹦跳跳地来到沙发边,以为能得到几句夸赞。父亲皱着眉头,抬起头看了看我叫我把手伸出来,然后发生的事让我终生难忘——父亲在我手中熄灭了他嘴含的烟头,我痛的失声痛哭,心中满是委屈。爷爷在一旁骂父亲,而父亲却置之不理,将我领到拖完地的房前,用手指地。迎着光我看到地面上拖完后还未干的痕迹如一条水蛇,弯弯曲曲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你这样做事我怎么会放心,以后谁会敢托你帮忙办事,长长记性你会感谢我的。”
如今,我的确应证了父亲的话,我的确该感谢他,现在的我应对大事小事都如织毛衣,讲究过程一针一线。小时候也因为粗心大意而挨打。几次考试难的做对了,简单的做错了。那时候我的成绩在班上是挺拔尖的。父亲深知那时的我在老师的夸赞与同学的恭维下有些小轻浮,不虚心。终于在一次犯同样错误的考试后不畏母亲反对狠狠教训了我。还记得那天,我流的血沾湿了大片白校服。当时难免有些憎恨,恨他的狠心,恨他的残暴。如今想到,我却没有理由再恨了。正是因为父亲不留情面的教训,我现在不论写单词,写作文都显得有条有理,没半点错字,这也正是我的骄傲。
父亲在家中是一座山。父亲收入占家里经济来源大部分,他用自己的辛苦,汗水顶住了这个家半边天。在我们四人世界里父亲是农奴,是保安,是老师。我们心中父亲总是对了。我们仰望父亲尊敬父亲。
然而三年前,这座山倒塌了。父亲由于太过劳累病倒在床,从此我们便要为父亲撑起一片天。那次我真正看到在这个顽强的男人的身上也有脆弱一面。十年前父亲为没尽完孝道痛哭送走奶奶,今天的泪水,是为自己过早将担子退给我们表示歉意。那天我们都守在父亲身边。那天,我才知道身为一个男人,他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他淡淡需要为自己家人孩子付出的就令我难以想象。而未来,我也是男人,而未来,我也会是一座山。但未来我会比父亲更坚强,更勇敢,我也要成为家人心中的榜样,我要让父亲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骄傲。
品一壶香茗,看淡世事浮沉;折一片落叶,了却默献之人。
——题记
还依然记得,那年秋天,风儿多么缠绵,我前往南城,看望已入古稀之年爷爷。
每当汽车轧过枫叶后“沙沙”的响声传到耳旁时,我便知道已经到南城了。这儿还是风景如画,火红的枫叶散漫飘零在天空中,好似正在转转悠悠地来回踟蹰着,却又被一阵风吹跑了。抬头看去,原来是一棵巨大的苍木顶着一头火红的枫叶,不计其数的叶子正像已到垂暮的老人纷纷凋零落下。枯折的枝干诡异地指向天空,布满沟壑的树皮已而脱落,留下苍白的树干暴露在外。有许多人坐在树根下闲聊,喝茶的,看书的,谈笑的都有。为何不坐在家中呢?再抬头望去,原来茂密的树叶替人们挡住了还留有炙热余韵的阳光。默默地伫立在夕阳旁。向前走去,红枫已如一层毯子盖住了大地,虽然熟悉的归家路途已被掩埋,可人世风光无际,长亭短亭,无论走得多远,这条回家的路,始终不敢荒芜。
远处,古老的小镇炊烟袅袅,旧宅深巷里,那道古铜色的大门又重回了我的眼中。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走上前去,缓慢推动已经吱呀作响的大门: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当初的模样。爷爷正坐在厅堂里独饮老酒,奶奶正忙碌于菜园里独采果蔬。奶奶看到了我,连忙把我拉到了一旁,眼中藏不住的是满心欢喜,可更藏不住的是低垂眼角上的忧伤。叙旧了几番,我便直冲厅堂,看望许久不见的爷爷。踏进门槛,空气中氤氲的是陈年古旧的气息,爷爷也看见了我,挥挥手向我示意,我知道爷爷天生身体不好,又听奶奶说爷爷总是喜欢为别人帮帮忙,导致了现在身体的羸弱,基本上不能出门了。询问了爷爷的身体情况,便没再说什么,他让我跟着他上阳台,随即在奶奶的搀扶下上了楼,不知为何,看着那已非往昔伟岸的背影,心中已生出一份伤感,仿若他的一次低眉,一个转身,便已被时光抛远。
来到阳台,爷爷早已在上面泡好了茶,正安详地看着外边的风景,同时细细地抿着手中的香茗。我轻轻拉开凳子,细拂着上面的灰尘,然后才坐下。爷爷把手中的茶递给我,说:“你看啊,每一壶香茗之上必有沉淀物,而这不仅仅是茶渣,更象征着一个人的品质,为什么有些茶渣浮在水面,因为他们纯粹、清廉,所以轻盈;而那些为欲望所累的,便沉在了水底。”爷爷又晃动了一下茶杯,有些茶渣浮了上去,有些也沉了下来,“世事浮沉,我们是捉摸不透的,给予他们一定的外界压力,便会露出本性。正所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啊。”一阵风拂过,零星枫叶被吹进阳台上,爷爷顺手拾起一片,“人生来就是要做贡献的,不仅仅是人,乃至落叶,它尽完自己的责任便悄然凋零,谁也不知道他生前做了多大的贡献,爷爷正希望你如此,清廉,默献,无私,这些才是你应有的品质”。我看着他早已黯淡的眸子,却是闪闪发亮。
又是一个秋天,枫落于城南,落枫集于南城。爷爷已而化作枫叶,静静地守护着南城。
指导教师:孙惠景
教师评语:
本文通过记叙一次看望爷爷的经历,写出了自己十分丰富的感受:对亲情可贵的珍惜、对人生浮沉的理解;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如茶香沁人心脾;又深沉厚重,如撞钟清音有余。作者的文字真正有抚慰人心、疗愈人心、启迪人心的特效。
鸟啼雁语,叶落叶生,构缤纷春日;寻光生长,细嗅生活,品温暖永恒......
又是三月,细雨飘飘,繁重的学习让我无暇为生活按下暂停键。冰冷的书籍和作业,如同紧逼而来的深渊巨口妄将我吞噬,我亦如一个上了发条的木偶,正被一道道解不出的难题和一条条背不下的知识点充斥着,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
坐在教室里的奋笔疾书没了动力,紧闭的窗筛不下一丝阳光,我的内心亦平淡而混沌......
行在回家途中,我思绪乱如麻,不禁想:何来温暖永恒?倏然,闪来一只长羽的白鸽,白中夹杂着一抹淡雅的紫,扑着翅膀围着我转圈,掀起一地尘埃。我心生厌烦,无暇闲顾,便快步离开了。
几个平淡而无光的日夜流过,书桌上也只是多了几只没有温度的旧笔芯,偶然瞥见书签写着三毛的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刹那间,我仿佛看见她站在广袤的沙漠中,诠释着那份与众不同的温暖,而这,不也是对温暖的解读吗?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忙重的学习真的会让温暖消逝?还是温暖永恒只是我不曾发觉呢?踏出家门,我要进一步寻找生活里永恒的温暖。
碧天如洗,春光融融,卧在湖水的涟漪上,从树冠上相互拥挤着,跳跃到我的指尖,留下一地斑斑驳驳。湖边,一位白发老者使我驻足,他一手握着饲料袋,另一手向远处撒去,成群结队的白鸽宛如滚动的毛球,在老者手边跳跃着,发出满足的欢语。我盯着它们,好像看到了试卷上一个个不停跳动的点,让我头晕目眩。老者转头朝我摇摇手,询问我要不要一起来。鸟语,春意,微波,老者,碰撞出一团别样的火花。阳光为其镶上了金边,透出永恒的温暖。
我欣然接过,素不相识的老者让我倍感亲切。他轻抚着白鸽长羽,洁白得没有一丝尘埃,泛蓝的眼中仿佛揉碎了生命的星辰大海,在我的心弦上跳动,飞舞,将阳光的温暖也传给了我。
他静静欣赏着,欣慰道:“看到你们茁壮成长,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这温暖啊,就永恒了......”我俯下了头,似乎对“温暖永恒”有了新的定义。
再次坐在书桌前,我远眺远方的枝枝叶叶,平凡的绿意也使我倍感温暖,葱茏中,有汪曾祺的背影,是艰难时期一朵蘑菇的温暖;有郭小平的笑容,是“红丝带”中助艾的温暖......纵然现实薄雾弥漫,依然有生命的温暖,如黎明的响箭,射向浓重的黑暗。
重新执笔,白纸黑字间,是积微土成荒岭的坚定;一词一句间,是温暖的永恒,亦是梦想与远方。
旭日东升,西风送暖;寒窗苦读,生活还在,温暖终成永恒......
(指导老师:杨柳)
标签:作文1000字年华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