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有感

2024-10-16 12:57:01 王丹蕾 阅读:

自开学以来,一直忙于工作,似掉入了一个漩涡,每天的生活更多的是被安排,而不是安排。但一有丁点闲暇时间,也会读书。同时“你想执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一个关乎人生的大问题,最近这一段时间却一直徘徊在我的心中,如一颗石子,不断荡起心中的涟漪。而此时,石礼义老师的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进入了我的生命,就像一块磁铁石,在不断地吸引着我,停下工作,放下手机,读下去。

“你想执着追求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来自安徽的石礼义老师似乎找到了答案,他的这份追求便是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而他的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便聚焦文言文教学,书中涉及到了12篇文言文的教学案例,按照文本内容和体裁,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一个课例都由文本细读、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名师评教组成。内容具体而丰富,对于一线教师极具学习型,同时又有理论的高屋建瓴。边读我便做了一些笔记,也产生了一些思考。现梳理如下。

文本细读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前段时间断断续续读了王荣生教授的书,他反复强调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石老师用自己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告诉我:教师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石老师敏感的捕捉到《烛之武退秦师》文本中的空白艺术。具体包括对战场场面的省略形成的空白,对烛之武肖像描写省略形成的空白,对秦伯心理描写的省略形成的空白。而“文有以不言者”,这些空白恰恰形成了文本的艺术美。而这些独特的文本发现就可以作为教学设计中好的抓手。在课堂实录中,我看到石老师把和《烛之武退秦师》情节相似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选段进行对比,借此发现《史记》在表达时更加详细,注重细节的传神刻画;而《左传》采用省略艺术,大刀阔斧地删枝除节,具有一种简洁凝练之美。既而,石老师还补充了《东周列国志》中记叙烛之武的文字,让学生看到此时石老师的老态龙钟,对于烛之武的牢骚和大义有了更鲜明的感受,使得烛之武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鲜明。最精彩的是利用秦伯心理描写的空白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补充秦伯听完烛之武的十句话分别的反应。这个活动既新鲜有趣,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侧面去分析和理解了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这样的解读和设计让我想到九年级下册同样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中是否也有一些空白艺术呢?仔细重读文本后,我发现《曹刿论战》中对曹刿的描写大多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其他的方面是空白的;对于鲁庄公的心理描写是空白的;对于战场的紧张氛围的描写是空白的。那是否上课时,能抓住这些空白进行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到曹刿的语言艺术和智慧,也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文字的简洁凝练的魅力。石老师在一篇课后反思中写道:语文教学中,只有那些属于教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教师教得最深刻,学生也学得最有趣味。对此,我深以为然。而这些独特的东西,怎么离得开细致的深入的文本解读呢?

文言文教学是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越到九年级,文言文的篇幅就越长,而文言文课堂就越被疏通文意和总结各类文言现象占去了,而且占得理所当然。潜意识中我甚至觉得,不疏通文意,学生看不懂,谈何欣赏、品读,况且考试中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占了大壁江山。在这样的意识的驱使下,文言文课堂也越来越枯燥,“逐字逐句的翻译串讲”成了所有文言文教学的共通方法。那么其实文言文课堂,我们只停留在了文字的层面上。那么文章呢?包括文章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就必然要关注到文字的表达,如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石老师在这一点的探究上是十分充分的。例如,在《鸿门宴》中,他引导学生关注同样在危急的情境中,同样是中途离席走出军帐寻找对策,项羽的最重要的谋士范增是“出,召项庄”,而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却是“至军门见樊哙”。一“召”一“见”,一高高在上,一平等民主立见高下。其实也为而后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做下了铺垫。“平字见奇,常字见险”的微妙而广阔的语言世界一下被打开,指向文本深处。而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极佳的方式。如《庖丁解牛》中对“养生之道”的理解,《项脊轩志》中对于中国古代光宗耀祖的家族传统文化的涉及等等。若在文言文教学中忽视这些文章和文化,硬生生割裂了文字和文章、文化的关系,也就使得文言文和文言文课堂都丧失了生命。如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陈涉世家》,我和学生都关注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段话的语言艺术。用“公等”,足以表达出对这群最底层的民众的尊重,先告其蔽,而后强调没有退路,然后又诱之以利,以“王侯将相”充分鼓动众人的心。这样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一个智慧而极具领导才能的陈涉。而再深入文章内部,我们还可以发现,句式上从四字句变成五字句,而后是八字句,由短句转变成了长句,情感也在变化,有愤慨更有坚定!同时“藉第令”三字同表示“即使”,重复的效果是强调,强调众人的毫无退路,这是揭竿而起重要的条件。另外,在讲《陈涉世家》时,分析完陈涉的形象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要把出自社会底层且最终没有成功推翻暴秦的陈涉列入“世家”呢?当然学生会说到陈涉首事反秦的功绩,但也有学生说到这也体现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独特的历史观,这也对后人影响深远。这便是文化的东西了。

认真和执着铸就精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并不平静,有时是为深入的文本解读而叹服,有时是为轻重若轻的活动设计而喝彩。但更多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存着一份对石老师庄重的佩服。记得书中的一篇课例的名家评教中提到一句话“世上最怕的二字便是认真”。对此,我深有同感。这本书不就是认真的成果吗?书中的课例大多不是公开课,不是赛课,而就是一些常规课。对于常规课,我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在与其打交道。短促的备课时间,真正发生的文本解读有多少呢?更多的是对照着教参,综合着网络上各种版本的教学设计,加入自己一点点想法罢了。可是石老师竟然能沉下心来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文本解读,让自己有感受,有发现。而后做课堂实录,我也曾做过课堂实录,深知其中的耗费时间。做完了课堂实录,还能极真诚客观的反思自己的课,撰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对这堂课做的好的地方充分肯定,做的不理想的地方,他也绝不掩饰。这是我在很多名师的著作中极少看到的。而这份认真来源什么呢?我想还是对于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而人生的诸多精彩,不就来自于这份包裹着赤子之心的认真和执着吗?

文言文教学不是易事,它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也需要教师有一颗沉静的心,才能探索有着无限魅力的永恒的“文心”。读石礼义老师的这本书,我感受的不仅是文言文的生命,更感受着一个执着的语文人的生命,一颗痴心。它不仅给我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更让我审视我对语文教学的初心和真心。

“我想执着追求什么?”我再次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也许早就在前行的道路上了,在每天坚持读的书里,在每天坚持做的琐碎的事情里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自己能如石老师一般,多一些深入文字的生命课堂,多一些勤奋和思考,还有不忘那份最珍贵的痴心。

标签:有感工作一直忙于以来开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