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有感

2024-09-11 21:57:10 文题网 阅读:

    掩《家》深思,不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既为作家高超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情节所倾倒,也为作品中的人物魅力所折服。在巴金精心刻画的一系列人物中,特别是一系列被侮辱、被损害的青年女性中,鸣凤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她美丽、善良、聪慧、纯洁,她与觉慧的爱情无疑是作品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在当时的年代和环境中,他们的身份、地位的差异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性。

    鸣凤,这个十六岁的脾女,“七年以前,也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她到这个公馆来”。从此,开始了她苦难的奴隶生涯。虽然,“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里的点缀”。但是,生活的艰辛挡不住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封建的牢笼锁不住少女对幸福的渴求,凭着朴素的情感和女性最感性的直觉,她爱上了三少爷觉慧。鸣凤之所以能在高家逆来顺受、任人责骂,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她始终认为觉慧在袒护她、理解她、同情她,甚至,爱着她。因此,她对一切外来的压力和屈辱毫不在意,这便是爱情给了她无声的精神动力,使她能够不觉得一切烦恼、忧伤和痛楚,心里另外有种东西给她点燃了一种渴望。但同时她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知道自己是不能像别人那样去经营自己的爱情。于是,便把她纯洁珍贵的爱深藏在心中,用来温暖这颗受到无数伤害的、孤寂的心。

    鸣凤在高家能够忍受种种侮辱、责骂,就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把觉慧当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虽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爱情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镜中花、水中月,虽美却虚幻。它虽给了鸣凤爱情的甜蜜和对生活的希望,但也正是这希酿成了她的人生悲剧。然而,鸣凤却一点也不怨恨觉慧,在她向觉慧求援未果之时,她甚至比以前更爱他。这就是爱情!它不受理性控制,它只听从心灵深处的呼唤。鸣凤是个丫头,觉慧是个少爷,他们之间的差异让鸣凤怀有希望却时常绝望,这就是命吧!鸣凤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爱着觉慧。她的爱是细腻的、深沉的,它是一个纯真少女对幸福和爱情的渴求和向往,可是又在不平等的地位和阶级的条件下压抑自己的感情,然而在内心深处却还是怀着一些憧憬和希冀的。她明知不可能却还是希望觉慧也而此时,觉慧难道真的是一无所知吗?不!他知道的!他曾隐隐约约听人论及过。然而,他却不曾在意,这说明了什么?鸣凤在万般无奈、多方求助无门、一丝希望破灭之后,等待她的结局将是什么?鸣凤是抱着垂死的痛苦来向觉慧求救的,因为她相信觉慧的爱。她的眼睛是优郁而凄凉的,声音是悲哀而绝望的,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满腹幽怨、一腔酸楚、满腔愁思却无从倾吐。鸣凤绝望了,鸣凤最后走向了湖边,千言万语融为纵身湖底前的一声情真意切却极其温柔凄楚的“三少爷”。天为之悲,地为之痛,人为之哭。

    鸣凤死了、带着满心爱怜,满腹幽怨,满腔愁思,带着花季年龄的憧憬和希望,带着逝去的爱情孤寂地死去,做了垂死挣扎的高家的殉道品,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鸣凤死了,惟其一“死”,方能显出她的艺术魅力,方能给她一个合理的归宿。也可以说,即便鸣凤不死,在她与觉慧之间不平等的阶级身份条件下、不对等的爱情基础上,也难以给其一个合理的结局。惟有死,方能成功升华这个人物的形象,完成人物的塑造。

    这就是封建时代敢于反抗命运女性的结局。其实,不仅仅是下层的女性,例如梅表姐;不仅仅是敢于反抗的女性,例如瑞压,她们来自所谓的大家庭,听从父母的安排,却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下场。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也许是不可思议,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但它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要生存,先把泪擦干”,坚强的女性是有的,敢于反抗的女性是有的,只是付出的代价究竟是什么,只有她们自己清楚,只能让历史悲叹!

    作为女性,在今天来看《家》,除了感叹她们的命运多鲜,同情她们的遭遇并为之愤恨、流泪之外,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庆幸,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新的时代。生在新时代,才有自己真正的自由、自己的追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家》才有鸣凤等,有《家》才能更了解历史,更能体会自己的幸福!

 

标签:有感高超作家表现不由既为深思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