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学识渊博的理性学者,余秋雨以文化人特有的敏锐眼光,从中国历史沉重、枯涩的故纸堆里,寻找出一种能被现代人所接受、足以在海内外广泛普及的历史的亮点,作了一次“文化苦旅”。他自觉运用散文的形式来反思中国文化,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进而在更高层面和更广的范围内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与长扬。
所有的历史、文化、山川、古迹、人物在余的散文中都是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借助山水古迹探索中国文化的艰难跋涉的足迹。在“访古、谈古”的过程中,他深人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传统文化失落、现代文明巫须拯救的问题时,他和另一位作家张承志都抱着忧国忧民的态度。
但相对张的偏激,余秋雨则显得温和、宽容得多。当人们在追逐金钱和享乐时,余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优心忡忡地为社会道德沦丧、人性的堕落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在叹息中让人感受到了那种近乎祈祷般的人文关怀及文化省思。这大概就是余秋雨的这些散文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而且也彰显了中华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感召力及凝聚力。
窗外的雨停了,天也黑了,杯里的茶凉了,心潮却润了。在这钢筋、水泥所构成的现代世界里,市场经济无孔不人,尽管余秋雨后期的作品和商业总有着那么一丝一缕的联系,或许在韵味上也有不如前期散文的地方,但就其作品本身而言,还延续了他文化散文经典一贯的风格和价值,而且借助于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进一步探索和张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本身是文化界的幸事。不是吗?余秋雨在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后,好像要封笔了。我们暂不管他封笔与否,他所创造的那些文化经典所闪耀的光芒却没有离我们而去。就让我们永远徜徉在余秋雨的文化经典中吧!
台湾作家张默说过这样一句话:“多读山川,向远古探险;少说废话,从现在做起。”
是的,从现在做起,以三藏觅经般的真诚,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寻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合乎民族文化生态整体的全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