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艺部类之间,彼此交错、穿插、渗透、互为影响,这其间原有一种艺术规律在起作用(这里牵涉到理论问题,不能详说),否定它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假如有人硬要加以否定,我看只能是一种倒退。
古今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从前有句话:“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替。”文化长河是不可能割断的。前与后的继承关系,乃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性,而不是因为有谁在提倡。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对自己祖先创造的业绩,走过的道路,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留给后人是哪些遗产,都一无所知,或知之极少,他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简直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如何自诩早已深入生活,你看到的也无非是历史长河中短如一瞬的现象,仅仅是史册中的一页(也许还说不上一页)。很如你以这些为满足,以为已足以使自己“名世”,那没有话说,否则,就应该看到,所谓深入生活,并不如你所理解的那样简单。生活,不仅仅是现在,还应包括过去,也不仅仅是本人体验,还应包括别人的经历。换句话说,生活既表现为集体的,也表现为历史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书是不能不认真读的。今人的书要读,古人的书也要读,以便把自己生活的“面”扩大,生活的“体”积厚。
每个搞科学的人都知道,他如果想在某方面进行发明创造,一定得先查阅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弄清楚前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曾达到哪种程度,有哪些成就,哪些经验教训,是什么问题阻碍研究的继续开展,如此等等,这是为了避免盲目乱闯,徒劳无功。历史文献之可贵,正在于此。那么,从事文学创作是不是就可以不理会这一套?当然不是。从前有句名言:“文章最忌随人后”。别人早已写过、说过、分析过、议论过的东西,你一点也不知道,还为自己的“发现”而沾沾自喜,诩为“独得之秘”,这难道不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