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非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07:56:58
《难忘的“非遗漆扇”体验》
非遗工艺不仅是艺术的载体,还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漆扇属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漆为笔,以水作画,有人为,有天成,是中华非遗的璀璨明珠。这个暑假我就体验了漆扇的制作。
在烟台山脚下有一条历史文化街,古色古香的街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新奇的玩意儿让我眼花缭乱,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非遗漆扇体验馆了。
走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挂满精美扇子的墙体,扇子上的图案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夺目,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被它们深深吸引住了。我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漆扇。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我先选择了一款水滴形的白色扇面,又选择了淡雅的青色、金色和黄色。我先轻轻地将青色滴入水中,霎时,颜料层层晕染开来,接着,我又滴入了几滴金色和银色,颜料如同怒放的花朵般层叠交织。我轻轻一吹,颜料仿佛有了生命,有的快速游动,有的缓缓漂浮,仿佛是在水中自由嬉戏的小精灵,我拿出铁棒轻轻拨动,颜色在水中交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我小心翼翼地将扇子沉入水中,扇子时而旋转,时而跳跃……如同在演绎一场水上芭蕾。等再取出时,扇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青绿色带着丝丝黄色,一下变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水墨画。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啊!这次的体验让我收益颇多,未来希望非遗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见并被发扬光大。手执漆扇,阵阵清风随之而来,夏日的炎热也仿佛随之散去……
《编竹铃铛》
暑假里,我们去参观了鄞州非遗馆。
走进一间明亮的屋子,里面陈列着许多竹子编成的物品:有竹铃铛、竹灯笼、竹扇子,还有用竹节做的螃蟹,用竹条编的斗笠等。我被民间匠人的手艺所折服,他们居然能把看似不起眼的竹子做成那么精美的作品,真了不起!
竹铃铛是利用竹编技艺制成的,这种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非遗馆里,一位大哥哥将教我们编竹铃铛,他是竹编文化的传承人。
开始编了,大哥哥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竹铃铛的底座,又给了我两根竹条,让我一根一根地编织。“每编织一个竹片,另外一个竹片上的竹条就从上面压过去,再编下一个竹片。两根竹条位置不能重复,接着捏紧上面的竹片,把编好的竹条都压下去就可以了。”他一边说一边给我示范。
我兴致勃勃地编了起来,心想:小菜一碟,这还不容易?但编的时候,我不是把两根竹条编重复了,就是把它弄断了,要么两根竹条都没有压下去。我急得满头大汗,心里嘀咕着:“实在不行,直接买一个竹铃铛带回家算了。” 但是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编得非常认真,有的甚至已经编好了,我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编。
在大哥哥的帮助下,我终于编好了。我把竹条的剩余部分剪掉,上面用红色竹条收口,然后把上面的竹片压住,一个一个地依次叠起来。接着,我在里面放上桂花和两个小铃铛,又选了自己喜欢的挂坠,系在竹铃铛的最顶端,在底部挂上“平安喜乐”的木牌。最后我用刷子给竹铃铛表面刷上一层橄榄油,作为防腐之用。这样一个精致小巧的竹铃铛就做好了。
这个竹铃铛表面光滑,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从里面飘出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轻轻地摇起来,清脆悦耳的铃铛声,把我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小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通过这次编竹铃铛,我被民间匠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也让我体会到了快乐。
家长感言
暑假带着孩子去寻找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受益匪浅。
教师赏析
小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编竹铃铛的过程,更是通过亲身体验,流露出对民间匠人的敬佩之情和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方红波)
《金庸武侠与非遗研学》
今天太阳很大,很烫。我穿着速干裙裤和速干衣,头上带着鸭舌帽,背着装满零食的书包出门研学了。但是,出发的时候妈妈把昨天买的小番茄忘在了冰箱里。小番茄应该非常孤独,因为他被遗忘了。
研学第一站,我们去了嘉兴海华武术馆。听了武术老师的介绍,看了武术老师精彩的表演,他们打拳的动作可威风了!老师还让我们学习了武术操,因为我一年级练过武术,所以觉得简单。还有,一位老师是我学习的武术老师,我刚进屋子他就朝我坏笑。
中午,我们去嘉兴日报的食堂吃了中饭,有红烧肉,豆腐炒茭白,红烧茄子,还有酸奶,我感觉那边的菜很好吃,尤其是红烧肉,我全吃完了!
下午,我们去了金庸爷爷的故居,那里有许多金庸爷爷写的书和他用过的东西。金庸故居的讲解员小姐姐给我们讲了金庸爷爷写的好多有趣的故事,我觉得金庸爷爷太厉害了,能写出这么多精彩的武侠故事!我现在每天有保持阅读的习惯,希望以后长大了,写很多故事出来。
最后,我们去了南关乡,在皮影馆欣赏了非遗皮影戏:《童年的金庸》,我们又去了厢灯彩馆茶看了灯彩,还制作了灯彩。我感觉非常愉快,我自己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来这么漂亮的灯彩!
一天的研学活动,我见到了好多东西,也玩的特别开心。我还交到了很多朋友,有机会的话,还想继续参加这样的研学活动!
【家长评语】一年级娃的处女作,再接再厉。
《匠心让非遗“活”起来》
迎着和煦的春光,迈入朱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独属泰兴的非遗文化展示。在参观泰兴非遗文化馆时,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文字描写变得具象而立体,丰富精彩的非遗标志物,在各种匠心的展现下“活”了起来。
屹立镂空的小提琴骨架,精巧方正的麻将制作,色彩丰富的花鼓模型… …其中最让我感触浓厚的便是那立于展柜中的杖头木偶模型,霎时间被这精致细绘的木偶迷上了眼,不禁细细地端详起来。木质结构的主体,被一双双多么能巧的手雕刻的如此惟妙惟肖,油彩勾勒出来的眼眸与神态更似“活”了一般。平顺丝滑的发髻上佩戴着绚丽夺目的发饰,也可看出匠人精细严谨的匠心所在,自然垂落的水袖更是被打理的平整服帖,但又好像充满力量随时做好抛起的准备,掩藏在后面的支架与引线更是精巧,不仅有力地连接支撑着木偶各处关节,而且被巧妙地隐入服饰中,不细瞧还真看不出来,这一处处细节无不体现手艺人在制作木偶时的能工巧匠,更是感受到独属匠人追求完美的匠心精神。
吸引我的不只是在木偶的匠心上,更令我着迷的是那融合京剧的木偶戏,那真是让木偶“活“了起来。展示栏里的图片,演示板上的木偶戏资料都在展现着独属木偶戏的魅力。台上婉转悦耳的唱腔,舞曳身姿的木偶,让一个个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每一个角色活灵活现,运用巧劲拨动支架,木偶随着唱腔的节奏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活“起来的不只是木偶,还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是真人,胜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介绍栏的这句概括正体现真正的匠心让非遗”活“了起来。
杖头木偶的精妙与匠心让我在生活中有了对所做事物的追求,他们对作品的追求在木偶上变得具象,每次回想起那精妙绝伦的木偶时,总是忍不住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完善,在我们学习时,对学业生活有更细致和坚韧的学习与追求。不只是杖头木偶,各非遗无处不体现匠心所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流转与考验,留下的非遗都有着独属的内在魅力,在这迭代更新的时代中稳健地“活”着。
《非遗传承,有你有我》
安徽省东北部的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是我们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节,我和妹妹有幸近距离观赏并接触了这场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彩表演。
受家人的邀请,大年初五的一早,我们一大家人来到了蚌埠市和泉小镇的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大厅,亲眼观赏和见证了花鼓灯传承人金明老师的收徒仪式。我的堂哥从4岁开始跟随金明老师学习花鼓灯技艺,怀着20年的热爱与执着,他一直刻苦学习舞蹈,终于在今天正式被金明老师收为爱徒。
当我们一行人刚走入大厅的时候,敲锣打鼓声,立刻使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花鼓灯的魅力。只见舞台上站着两行人,都穿着红、黄色的鲜艳衣裳,手中拿着或锣或鼓,正在敲敲打打,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热闹与喜庆。随着音乐响起的是他们灵活的舞步,每一步舞蹈都动作韵味十足,架势变换频繁,节奏紧促有力,速度快捷敏锐。看得我眼花缭乱,瞬间就将表演推向了高潮。
这时舞台中央出现一对男女,他们一边做着高难度的顶绢表演,一边一唱一和地互相耍斗,场面顿时欢腾热烈起来。演员们的情绪更加欢快激昂,唱腔也更加粗犷高亢。接着我的堂哥也上场表演了富于个人特色的花鼓灯舞蹈——只见他身姿灵巧敏捷,动作娴熟精准,表情生动活泼。我们一大家人在舞台下为他加油呐喊,也为他能正式成为花鼓灯的传承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虽然我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唱词,但我依然感受到场上表演的激情澎湃,也许这就是非遗花鼓灯的魅力所在。这洋溢着热烈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非遗表演——安徽蚌埠花鼓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我在内!
【教师评价】传统非遗文化技艺,让现代与传统在今天更亲近,让青春洋溢与历史文明在传承中一起进步!
《探秘非遗感受景泰蓝魅力》
2024年1月19日,红山晚报组织小记者们参加了赤峰市非遗年货节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小记者们被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深深地吸引着,被精彩卓越的传统艺术震撼着,小记者们济身其中,流连忘返,兴奋地体验技艺达人的自豪和快乐。
刚刚体验完制瓷拉坯的工艺,我小心翼翼地托着我制作的陶碗“艺术品”,就来到张叔叔的景泰蓝技艺展示的摊位前,台面上摆着一缕金灿灿的铜丝和两个画了一半的彩狮板画。妈妈说:这是景泰蓝制作,我初中时还学过一篇关于景泰蓝制作的说明文呢!我很想体验一下景泰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叔叔好像一下子就懂我渴求的心情一样,详细地介绍了景泰蓝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我们在张叔叔的手把手示范下,开始进行第一道工序掐丝,我先用拉直夹将细细的、扁扁的铜丝拉直,然后在彩狮的轮廓上点上胶水,等胶半干时,我们就全神贯注地把铜丝立着粘在线条上,待一个线条结束时,用剪刀将铜丝剪断。掐丝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好还真没那么容易。我们在掐线条比较平缓的丝时还好,但遇到弯曲、变化复杂而又短小的线条时纹样瞬间就变了形,只好重新来做。看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功底。
第二步是点蓝,就是上色。比掐丝稍微好操作一点。我给点小狮子的嘴巴点上了红色,眼睛点上了白色。点蓝的关键是配色,而我们这里用的颜料都是叔叔配好的,所以我们没有得到配色的真传。
其实,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还有设计、制胎、烧蓝、磨活和镀金等,精细而又复杂,我们学到的只是最简单的最初始的工艺。
复杂寓于简单,精彩来自平凡。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一根根铜丝,十分单调,但没有它,哪里会有景泰蓝精美的图案?而我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不正如这一根根的铜丝吗? 没有这些积淀,再多的颜色也无所依附,再多的精彩也难以施展啊!
《走进课堂里的“脸谱”作文700字》
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国粹精华。——题记
五月四日,我们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她是我的妈妈,她受学校邀请,为我们班上了一节别具一格的劳动实践课——领略国粹文化之京剧脸谱。
清脆的课铃打响,我们整齐的排好队,快速地从操场回到班级里,我们的心思早被吸引到了课桌的材料上。伴随着贾老师维持着班级纪律的声音,原本闹哄哄的课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的一清二楚。
上课开始了,看着妈妈紧张的样子,我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心想:妈妈为了这节课,在家一边念稿一边准备相关资料图片,怎么看着脑袋突然空白了一样。不由地想为她加油打气。不一会儿耳畔响起了妈妈得声音,她首先讲述了我们今天关于京剧脸谱这个主题的相关知识,又告诉我们戴着脸谱上蓝红黄白黑有什么讲究这个问题,接着我们全班一起看了一段短视频。通过四分多钟的短视频,给我们介绍了脸谱的起源、脸谱的普式及脸谱的作用。通过这一环节,我们知道了脸谱是戏曲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里,代表着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红色的脸谱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关羽、吴汉。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张飞、李逵。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曹操。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窦尔墩。让我感受到了京剧中脸谱的魅力。
到了自主创作的时间,大家跃跃欲试,兴奋地拿起画笔,展现着各自的美术功底。绘制过程中,让我明白了要注意脸谱的对称性以及上色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最后,我们纷纷跑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感受其中的美。
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传承中国文化从你我做起!
《有趣的非遗体验作文950字》
今天,我和两个同学约了一起去鄞州非遗体验馆。来到门口,大门古色古香的,进去更是别有洞天,整个体验馆就像一座四合院。因为事先妈妈们已经提前做好了攻略,所以我们第一站直奔面塑体验点。
一进门,我就看见桌子上和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了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作品。由于今年是农历兔年,所以我们决定做一只小兔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拿起彩泥开始搓起来,不一会儿,兔子的主体就做完了,接着又加上眼睛、嘴巴和一对可爱的耳朵,然后又在一块红色彩泥上用金笔写了一个“丰”字,最后我又自由发挥,在小兔子的耳朵上加了一朵红色的蝴蝶结,这样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就做好了。我们仨把小兔子放在一起一对比,发现我做的小兔子最大最胖,我真是喜欢极了。
出了面塑点,我们来到竹编点,这里的老师是一位老奶奶,她向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竹编艺术品,真是太精美了,最后我们选择制作相对比较简单的竹编铃铛。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半成品上一点一点往上编,她告诉我们:横的竹条要依次一上一下压在竖的竹片上,编完一圈后要换另一条编,没过多久,我就编得很熟练了,最后在里面放上一个小铃铛,再进行收尾工作,这样一个竹编铃铛就做好了。
吃过午饭,我们马不停蹄地体验第三项,“金银彩绣”。“金银彩绣”的老师是一位76岁的老奶奶,她正在用金线绣一幅花鸟图,在她的巧手下,上面的蝴蝶栩栩如生。从来没有拿过针的我们,只能在扇子上绣图案,我选了一把兔子提灯笼的扇子,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一针一线绣起来,刺绣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我总是一不小心就打结或者漏线,过了好长时间才绣完,但是看着成品,我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的。
第四项古木镶嵌对我来说有点难。我看到老爷爷的手非常粗糙,一看就是长年劳作的结果。这次我们依然选择了小兔,我们每人挑了一个牛骨头做的小兔模型,先把它放在一块梨花木牌上,用刀沿着边线刻出轮廓,然后左手拿着刻刀抵住轮廓线,右手拿着一块木头使劲敲,下一步就是要把轮廓里的木头都铲掉,我掌握不到技巧,老爷爷只能手把手带着我铲,铲完后再把牛骨小兔嵌进木头里,并涂上胶水,最后一步就是用砂纸把木牌磨光滑,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力量,还需要技巧。
完美的一天结束了,我们还有很多项目来不及体验,但这已经让我收获满满,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需要更多人来继续传承。
《禾城·非遗—海宁硖石灯彩研学》
我们嘉兴百位非遗少年去“海宁硖石”研学了。去之前,我想海宁会有什么非遗项目呢?但去了以后让我佩服极了!
坐着大巴车,我们来到了海宁职高。在一楼,一位叔叔先给我们讲解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指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之类的建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些手艺、技能。比如,海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硖石灯彩”。
在叔叔的介绍下,我们还认识了用一辈子来钻研做花灯的师傅们。我们欣赏了非遗师傅们的作品,他们做出的花灯非常精巧。师傅们告诉我们做花灯扎针的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用针,在纸上扎出几万个小洞,利用有疏有密的小洞,来绘成各种各样的图形。非遗师傅们真了不起,我明白了只有静下心来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到最好。
接下来轮到“非遗少年们”开始做花灯了。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已经刻好的花纸,叔叔让我们按照上面的虚线,先把花灯折出来。我很自信的按照虚线把纸都往里折,叔叔看到后,笑了笑对我说:“你看如果全部都往里折,就不像花灯了。最外面的一层要往外折,这样才像花灯啊。”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把花灯进行了改造。然后用白胶进行粘合。最后穿好线,贴上流苏。一个漂亮的花灯就做好了。
这次活动让我学会了做花灯的简单技能,我还要多学习更多的非遗知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作者系嘉兴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禾城·非遗—沈荡酿造厂研学》
这是快乐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非遗少年”去沈荡酿造厂研学了。来到沈荡酿造厂,老师给我们发了“文化护照”,接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黄酒、酱油的配料。比如黄酒中含有淀粉、酱油是用黄豆,盐水等制成的。老师还借助了一个模型,告诉了我们黄酒,酱油的制作工序,大家都一一地记录在了“文化护照”里。
离开展厅,老师带我们参观酒窖。一走进酒窖时,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味。我们走了一圈,这个酒窖很大。酒窖里面的酒年份很长,最早的是2011年酿造的。原来酿造一瓶酒需要这么长时间,这让我大为惊讶。
走出了酒窖,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黄爷爷,他正“叮叮当当”地敲着一个“瓮”。同学们都围上去仔细观察,黄爷爷用一把“起子”抵在瓮上,再用一个榔头轻轻地敲“起子”。同学们都产生了疑问:爷爷要把瓮打破吗?而黄爷爷却告诉我们:“我是在修瓮,这个瓮裂了一条缝,所以需要修补。古时候都是用这样的技术修碗、修缸的。”我只知道纸破了可以修,衣服破了可以补,原来碗破了也能修呀,黄爷爷的非遗技术真是太神奇了!
然后我们来到了酿造酱油的地方,又一位非遗传承人叔叔给我们演示了酱油的翻拌。还用酱油给大家做了一碗味道特别的“酱油拌饭”。最后还带我们每个人打了一瓶特级酿造酱油,大家都满足的回家了。
这次的非遗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谢“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我们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