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艾香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2:15:09
《艾味粽》
夏风缓缓,艾香四溢。家家户户的小瓦囱里都弥漫着艾香与粽叶儿的香味——穆奈家里也不例外。
在穆奈的家乡,人人都爱吃咸粽子,甭管肚里空不空,谁见着那裹着肥瘦相间的卤肉、粒粒红中带棕的小花生,和那橙红橙黄,咸香可口的蛋黄的粽子,都恨不得一口吃下。穆奈最爱粽子了,每次回家,总让奶奶包粽子,他一顿早饭,可是能吃四只量巨大的粽子呢!
这不!端午节到了,怎么能少了粽子呢?一清早,奶奶就在忙前忙后——洗粽叶、泡糯米、拾蛋黄……简直分身乏术;穆奈也在忙前忙后——“奶奶!粽叶泡好了吗?”“奶奶!糯米能捞出来了吗?”“奶奶!这个蛋黄掉地上,我吃掉了哈!”奶奶被烦得忍无可忍:“去去!外边玩去!做好了给你吃!”
终于,穆奈被迫到客厅里去了。可不一会儿,他又拿着熏了一夜的艾草根,进了厨房:
“奶奶,这玩意儿是什么?能帮我包到粽子里吗?”
“傻孩子!”奶奶笑着,“这是用来熏叶的,正好给我拿来了!去玩儿吧。”
穆奈一边在客厅里等,一边浮想联翩:香香的大糯米该多香多甜哪!包起来后,肯定软软的,像糍巴一样;花生一定也是糯糯的,不然杂货店的花生怎么会被大家一抢而空?对了!还有那喷香的猪肉,必定好吃。特别是那让人看着就流口水的咸蛋黄,奶奶可是挑了最漂亮的几个呢。
他边想边咽口水,仿佛大粽子已经被他吃光了。“要不……我吃五个,给爸妈和爷爷奶奶留几个吧。爷爷不爱吃粽子,爸爸妈妈也不稀罕,留给奶奶她也只能送给别人,还不如我多吃几个呢。嗯!就这么办,那我吃七个……哇!好香!是粽子快好了么?要是这么香,我就吃八个……”他闻着阵阵艾香,收回思绪,赶紧走到厨房一探究竟。
眨眼工夫,粽子便被奶奶扎好,入锅蒸了。穆奈又咽了一口口水,踮起脚努力看向锅里的粽子。顿时,他心中的期待感再次增加——直到粽子送入口中之前,他亦是如此。
带着清香的艾味粽,一定沉在穆奈家乡的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艾香涌动,思念萦绕》
老话说得好“清明食艾,无难无灾。”艾团俗称青团。它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皮子由艾草汁和糯米粉拌成的,馅料五花八门。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飘出一股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儿时,在清明前的几个星期里,外婆总牵着我的手,翻过前面小山,眼前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艾海”,淡雅却悠远的艾香,早已扑进我的鼻头,顿感神清气爽。外婆弯下腰,掐下一把把绿油油的艾草,小心翼翼地装入篮子中。我站在一旁,戴上一顶小斗笠,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婆,双手使劲拽起艾草递给外婆。外婆笑吟吟地看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陈阵春风徐徐吹来,“艾海”左右晃动,艾香涌动,沁人心脾,我在艾草丛间蹦着跳着,深深沉醉于艾香中。
回到家,外婆将艾草仔细地择了一遍,清洗后将其捣碎成汁,倒入糯米粉,将其拌和成坨状。切成小块后,外婆娴熟地抓起一个小团子,拍扁后,将边缘的一点点地捏薄,将大拇指塞进团子,做出一个凹槽,又将做好的芝麻馅掐下一小坨,填入口子中,又搓了几下做成一个饱满的青团。
外婆将青团捞起,在蒸锅中摆上一圈,青团在锅中渐渐变化,仿佛像吃饱了的小胖子似的,艾香涌动,清香在鼻尖中萦绕,我拼命地跳上去翻动,“哎呦!”滚烫的锅把我的手烫伤了,外婆赶紧抱起我,用嘴轻轻地吹着,笑呵呵地对我说:“心急吃不了热粥”。过了许久,外婆将蒸锅打开,顿时烟一股,艾草的清香瞬间弥漫到看整个屋子,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咬上一口,软软糯糯,有些粘牙,猪油甜馅从青团中溢出,顿时又甜进了我的心坎……
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仅剩下不多了。此时,外婆也不让我吃了,她将青团放上祭台,深深地拜了几下。笑盈盈地说:“这剩下的几个得留给你太外婆和太外公吃哩。”儿时的我,对此似懂非懂。
又是一年清明时,天下着毛毛雨,外婆按往年的习俗仍做了青团,艾香涌动。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品味的不仅仅是那香甜软糯的青团,更是对那逝去者魂牵梦绕,不可磨灭的一种思念啊。
《第一次包粽子》
“五月五,过端午,粽香艾香满堂飘。”端午节到了,我和妈妈也学包粽子。
吃过晚饭,妈妈说:“端午节快到了,今晚我们一起来包粽子吧!”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妈妈从厨房拿出泡好的糯米和蜜枣,又去阳台拿了洗干净的粽叶,碧绿碧绿的粽叶上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味。
我问妈妈怎么包粽子,妈妈说有视频,我打开视频一看,第一步,拿三张粽叶折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中间加蜜枣。最后一步折叠好捆绑就可以了。
看起来也挺简单,我似乎一看就会了。于是就开始动手包粽子,我照着视频上的步骤做,刚拿起粽子准备捆绑时,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像珠子一样滚落了下来。我不知所措地看看妈妈。
妈妈信心满满地说:“我来!”我以为妈妈是高手,满脸期待地看着妈妈展示。可没想到的是妈妈也是第一次包粽子,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我看着妈妈有点失落的样子,就安慰了妈妈,我们一起再试试看。
这次,我把包好的粽子用两只手紧紧地按捏着,妈妈用绳子来个五花大绑捆了两圈。哈哈,这次糯米没有洒出来了,我跟妈妈开心得来了一个击掌。
我们包的粽子样子虽然不好看,但重在参与,我们也收获了快乐!
《端午节》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小朋友们,除了这些,你们的家乡还有哪些习俗呢?
在我的家乡盐城,端午节人们都会吃上可口的粽子。关于粽子,还有一段悲凉的故事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名大夫叫屈原,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于是投汨罗江自杀了。古人为了不让大鱼大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把米团投进水里,又用雄黄酒倒入水中用来灌晕毒蛇,而且他们为了防止米团被水泡散,就用叶子裹住米团,再用绳子捆起来,这样就成了早期的粽子。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
《粽香满堂飘》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提起端午节,空气中处处是粽香。
当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
今年的端午节,一大早,我就看见妈妈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我走过去,自信满满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年我也要学包粽子!”妈妈笑容满面地说:“好呀!”
包粽子要先把粽叶洗干净,在温水中泡软;接着,再准备好香菇、鸡蛋、肉等做馅;然后,将自己喜欢的馅炒得香喷喷的,再和糯米拌匀。这就可以开工啦!
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轻轻一卷,粽叶立刻就卷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哇,妈妈也太厉害了吧!”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粽叶跟个淘气鬼一样滑来滑去,各种不配合,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我气呼呼地嘟囔:“怎么这么难!”妈妈见了,耐心地指点:“你左手捏紧粽叶,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你再试试看,要有耐心哦!”
我认真地学着妈妈包粽子的样子,卷好粽叶,又在粽叶里放拌好的糯米,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太用力了,不是粽叶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妈妈温和地说:“要轻一些,你看,我再演示一遍!”妈妈边说边教我,我在一旁认真学。皇天不负有心人!哈哈!我包的粽子终于像点儿样子了。最后就是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我也照着样子捆好了第一个粽子,感觉捆起来特费劲。随之,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也越来越顺手了。看着一个个漂亮的粽子安安静静地坐在我跟前,我心满意足地笑了。
包完粽子,就该煮了。把包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水漫过粽子一厘米左右。等水开了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的粽子换个位置,再慢火煮上一小时就行了。煮粽子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要揭开盖子察看情况,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我把粽子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一股浓浓的粽香钻入我的鼻子,在我的口腔里尽情舞蹈,没一会儿就被我消灭光啦。哈哈,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呢!
今年的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真是不一般!
(小作者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真是无比甜蜜!
家长感言
在孩子眼里,粽子鲜甜味美。小时候我也是这样跟妈妈学包粽子,没想到孩子也能这么喜欢。
教师赏析
全文在小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温情的气息,也弥漫着香甜的粽香。小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写清楚了包粽子的过程,老师也仿佛被你带到现场,真想自己动手包一包。(郑桂云)
《我的端午我的城》
“过端午,赛龙舟,棕香艾香满堂飘”,听了这句话,你们想到了什么节日呢?对了,就是端午节,这天你们去了什么地方呢?
我们一家去了红碱淖。那是一个广阔的湖,传说是王昭君出塞时流下的泪。漫步在蔚蓝色的湖边,水轻轻地拍打着我们的脚丫,水里小虾、蝌蚪开心地游来游去。
湖边沙滩的沙子又细又软,赤脚走在沙滩上非常地惬意。伴着湖水弹奏的琴声,我和弟弟妹妹开始在沙滩上建一个小小“城”。首先垒起城堡,筑起围墙,再在墙外插上嫩绿的树枝,这就是城里的树。我们还在城里挖了几条小沟渠,然后一趟一趟到湖里打水倒进小沟渠,这就是城里的河。不知不觉,“城”建好了,看着美丽的小城,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夕阳西下,整个湖像披上了金黄色的衣服,我们的城更漂亮了!
《粽情艾香话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时!
每逢端午节前后,空气中总散发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粽叶清香和艾的芳香,一些关于儿时端午的幻影便立现出来。
记忆中,端午时节总是农忙的时节,对于农家的儿女来说,我们都会穿着千层底布鞋踏在雨后松软的田间小路上,不是收麦,就是插秧。可即便再忙,能干的母亲总是能在端午前一天的晚上,变戏法似地变出各种各样的粽子。它们形状各异,极其香甜,每个粽子都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孩子们的笑声从艾的香气里飘散出来,美丽了当晚的星空。
在儿时的我看来,看母亲和乡邻包粽子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一般提前一两天,我就跟着母亲及村里的阿姨们到离家不远的芦苇丛中打粽叶,打粽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大人们专心致志地打粽叶,我们则喜欢隐身于高高的芦苇之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玩乐中,每当我们看到艳阳下片片的粽叶迎风招展,便能想象出它们变成一个个可口的粽子,笑意便显现在每个人的脸上。直到天色暗淡下来,如果不是母亲们来寻我们,我们常常忘记了回家……
打完粽叶回家,母亲就开始起大灶煮粽叶,等粽叶煮好了,母亲便把粽叶放进盛满冷水的大盆里,然后一片片洗净,之后便带领我们开始包裹粽子了。包裹之前,母亲把粽叶、糯米、红豆、枣子还有系粽子的一截截塑料红绳准备好,我们就在一旁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有时还有隔壁的阿姨来帮忙。她们有说有笑,各自述说着家长里短,笑声夹杂着粽叶的清香飘荡得很远很远……
到了端午节的清晨,辛劳的母亲们都会起早起灶,把一锅带有满满诚意的粽子煮好,一五或一十地扎成一捆,吊在灶屋里。如果自家比别人家做得早,母亲便会打发我们挨家挨户地送过去。别人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会送过来。
当然,最美好的还是吃粽子的感觉。刚出锅的粽子总是清香扑鼻,非常烫手,我们总会小心翼翼地褪去红绳子和粽叶,那中间点缀着红豆和红枣,挤在一起成形的糯米饭上,再蘸上一些白糖吃,真是吃得我们满口生香,果然是难得的美味。
端午时节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栽艾。我们本地的习俗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把房前屋后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带上挖撬去池边草丛中扯几株菖蒲,再从地头上挖来艾蒿,把它们植于一盆中。有些人家还在叶子上粘上折成粽子状的红纸,具体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民间有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时节,家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两种植物那奇特的气味。
等到了端午节的中午,家家都要郑重地放鞭炮,把盆子里的艾蒿和菖蒲割倒,割过以后的桩子仍放在盆子里。据说,在原桩子上冒出的新芽寓示着家业兴旺。我们小孩子在这种暗示下,都会自觉地保护这些新芽免遭牲口的践害。大人们则会把割倒的植株折断,捆成团,放在阴凉处风干,以便能够长久使用。
我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怀念那种至美至亲的乡村风俗。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节的心情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过节的味道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是我记忆长河里永远鲜活亮丽的一道风景。
(作者是安徽省芜湖市石硊中心学校教师)
薇言微语
我自幼就居于城市,小时候,端午节爸妈单位还会发粽子、咸蛋、黄鱼,发的都吃不完,谁还自己动手做呢。又因为城市楼房的门口并不适合挂艾草,连这项习俗亦免去了。粽子平时也可以买来吃,咸蛋、黄鱼我本就不爱,对我来说,端午也就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期待之处了。所以我读俞老师的《粽情艾香话端午》是很羡慕的,似乎只有这样隆重地过,才是对一个节日应有的敬重。
每一片不一样的乡土长大的人笔下都有着不太一样的端午节,如汪曾祺笔下的“十二红”,沈从文笔下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苏童笔下的“小脚粽”。而俞老师笔下,每到端午时节,重复着的相同的习俗与方式方法,乡土间劳作的人们在忙碌中把端午过得妙趣横生。节日只是一种形式,却能反应出生活的乐趣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