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青团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9 00:32:10
《青团300字》
做完功课,我和妈妈原本打算到超港买马卡龙,到店后发现没有了,正准备离开,妈妈一眼就看见了摆在柜台上的青团。服务员殷勤地上前介绍:“青团是在清明前吃的,现在买有优惠。”妈妈果断地买了几个。
青团绿油油的,外面很有光泽,就像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青团圆圆的,摸起来黏糊糊的,特别可爱。青团的皮是用糯米粉和艾草制成,馅有很多种,有肉松蛋黄味、芝麻味、豆沙味…味道有咸有甜。
说起青团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太平天国的领袖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夫救了他,把他藏在自己家里,但清兵加兵设岗,防止别人给李秀成送东西吃。那位农夫把艾草和糯米粉包成团藏在青草里,送给李秀成吃,使他安全返回大本营。回去后,李秀成下令让厨师学做青团,于是,青团就这样传开了。
青团是绿色健康的食物,小朋友们可以多吃哦。
《《青团》600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青团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小吃。
清明节又到了,天下起了牛毛细雨,这不就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吗?每年扫墓结束后,我都要自己学着做几个青团吃。
虽然只做过几次,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做青团的经历,那场景历历在目。
回到家,奶奶已经把所有材料准备就绪,只等着我来制作。学着奶奶的样子,我先从面团上搓下一小块,放在手心揉搓。捏着不大不小的面团,从中抠出一个洞,形成一个碗状,接着我加入一小勺馅。这馅可香了,有萝卜、猪肉、豆腐干、葱等,最后加一两滴香油,封口即可。
可是,一开始我笨手笨脚的。开的小洞不是太厚就是太大了。有一次,我竟不小心捏了中间,把青团整个捏扁了。我忙活了半天,什么也没做出来,沮丧地坐在椅子上。
正当我垂头丧气时,奶奶笑着说:“怎么,一开始就没信心了?”“奶奶,您不知道,这个馅,我怎么也弄不好!”我气急败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做都是不容易的,多做几次不就好了。过来,奶奶教你。”是啊,老师不也常说这个道理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扎实地走下去,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出好吃又美味的青团。
想到这儿,我重拾了信心,自信地揉起来。奶奶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我,我细心地包了一个青团。接着又做了五个六个,我彻底学会了这个技能。
大火蒸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青团出炉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尝尝味儿,真好吃!妈妈夸奖道:“第一次做,就能做得这么有模有样,真是太棒了!”“不错不错,吃后真是口有余香啊!”爷爷也一脸慈祥地看着我。我听后心里乐开了花。
这次做青团的尝试,让我深有感触:成功除了有“失败”这位母亲的呵护,还得有“坚持”这位父亲作为坚实的后盾。
《青团》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放,小草青青。青团正是这个时节的美食。周末我和奶奶一起在家里做了这道美食。
奶奶准备好了咸菜笋丁肉馅,下面就开始揉面团了,这个体力活由奶奶来做最适合了,只见她拿来了一个大脸盆,倒入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粉。我站在奶奶旁边,听从她的指挥。奶奶一边搅拌糯米粉,一边让我倒入焯过水的艾草糊。奶奶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一样,不一会儿把雪白雪白糯米粉变成青翠青翠的面团了。接下来就要做青团了。别说,做青团还真有讲究呢!太大了,蒸不熟,口感也不好,太小了,馅放的少,而且一两口就吃完了。我学着奶奶,揪下了一块不大不小的面团,搓成圆球,再用大拇指按出一个手掌心一样大的“窝”。我用筷子夹起一些馅料,馅料就像小宝宝一样躺在“窝”的中间,我再轻轻捏紧封口,给它盖上软软的被子。突然汁水从封口处流出来了,我赶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奶奶看了一下,说:“没事,只是封口没捏紧而已”。我又仔仔细细的捏紧封口。我做的第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它的样子圆圆的,软软的,十分可爱。我和奶奶做了一蒸笼的青团,锅里的水早已“咕咚咕咚”地叫起来,好像在催促我们赶紧过去。青团在锅里蒸着,不一会儿,就变得碧青油绿了,打开锅盖,一阵青草香气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品尝起来,软糯香甜,入口即溶,十分美味。
这是我第一次做青团,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美食,特别有成就感。清明是春天独特的一个日子,青团也是清明独特的一道美食。我会永远地记住这道美食。
【指导教师叶银屏点评】
同样一道美食制作,过程却被小作者的语言描绘得那么有趣,包青团的过程不仅具体,而且因为增添了许多有新鲜感的词,融入了丰富的想象,所以画面感也十足。让人边读,边忍不住被这思维活跃的小家伙逗得发笑。
《青团,我来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选自《清明》这首诗。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吃青团,我只吃过青团,但没做过青团,今天我就要做一回青团。
我和妈妈准备好了做青团的材料,有绿油油的艾草,有雪白的糯米粉和面粉,还有做馅料的豆沙等。说干就干!我们先一起择艾草。择艾草可是要有耐心的哦!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草的根部全部摘掉,只留下嫩嫩的叶子。接着我开始洗艾草、洗好后放到锅里煮一煮,最后把艾草切碎,再放到碗里捣成艾草泥。艾草是要和面用的,它就像个魔术师,可以让面团变绿。
妈妈拿出了昨晚我们花了一晚上时间煮烂的豆沙馅料。进入做青团的关键时刻啦,我特别紧张,生怕做错了一步。妈妈一边教我和面一边说:“要做青团,最重要的是和好面。面和得有劲道,青团吃起来才有嚼劲,否则就会粘牙齿。“我们把艾草泥倒进糯米粉和面粉里,用手将它们混合起来。我撸起了袖子,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停地揉啊揉,一个青色的大面团就完成了。接着我用手掰了一小团的粉团,揉成像乒乓球大小的小圆球,用大拇指在粉团中间压出一个深深的洞,接着往两边捏,把洞变大,捏成一个碗状。再用勺子把豆沙馅舀进粉团的大洞中,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封好,再搓圆,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我终于松了口气。然后我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好几个青团,做完豆沙馅,我灵机一动,把豆沙、红糖和红枣全部放进了馅里,做成了”黑暗料理“。青团一个个包好以后,我立马要蒸几个尝一尝。15分钟后,锅子里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青团换上了碧绿碧绿的外套。我仿佛看到调皮可爱的小青团在向我招手。我连忙拿起一个先咬一口,哇,馅甘甜爽口,整个团子香甜软糯还香气四溢!
第一次做青团竟然成功啦!没想到做青团也那么不容易啊。我既体验到了做青团的乐趣,又知道了清明节的习俗,真是一举两得呀!
【指导老师叶银屏点评】
开篇引入诗句,别具匠心。整个过程主次分明,重点介绍了包青团的过程,不仅动作具体,而且语言风趣,融合了自己独特的心情体验,随着句式表达上的变化,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始终觉得新鲜感十足,可见小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之深。
《清明·青团》
盼望着、盼望着,清明节来了,青团也来了。
说到青团,我便“飞流直下三千尺”。清明节前一天,奶奶召集我们一起做青团,一走进厨房我就看到一摊黏糊糊又软绵绵的绿面团和一盆红豆沙。做青团,我会呀,因为我在学校学过,相比妹妹他们,我多少也是一个熟练工。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先取下分好的面团中的一小个,把它捏成碗状,用勺子舀一勺豆沙,把豆沙倒入“碗”里,最后把“碗”口捏合,一个青团完成了!我捏了几个后,觉得自己挺有成就的,于是把捏合的青团拿来一看,哎呀我的老天爷!青团们好调皮,好几个露了馅:捏合的“碗口”太薄了,裂开了个超级大的口子,红红的豆沙露好似鲜果酱要溢出来。于是,我只好做一次医护人员,又用了一些绿面团,当作“狗皮膏药”,贴在了那些流血的伤口。青团的表面虽然难看了点,不过还算有用。
香喷喷的青团出锅了,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我知道青团表面看似光滑,实际上是奇黏无比的,所以我早已准备好了白砂糖。用青团蘸糖吃起来的口感果真十分不错,一口下去甜甜的,这是白砂糖的味道,再一口下下去仍然是甜的,这是红豆沙的味道,真是美味啊!三下五除二,我便消灭了三个。
吃完了,我问奶奶:“清明节,为什么吃青团呢?”奶奶似乎也不太知道。我查了资料知道:青团是寒食节的冷食,因为寒食节不可生火做饭。后来寒食与清明融合,青团习俗自然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青团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代表食物,它不但为清明节代言,还让我记住另一个节日: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