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远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2:16:34
《游黄鹤楼作文550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暑假,我去了李白笔下的黄鹤楼。
由于天气很热,我们偷了一下懒,选择了乘坐观光缆车上山。沿途微风拂面,放眼望去,一条横跨长江的大桥尽收眼底,在阳光下,仿佛一条金麟巨龙。不一会儿,一座宏伟的古楼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黄鹤楼一楼大厅迎面的墙上有个壁画,名为《白云黄鹤》,此画取材于《橘皮画鹤》的神话故事,它结合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楼。”你看,画面上方有一位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仙人口吹玉笛,俯视人间,好像对这恋恋不舍。中间便是那古香古色的黄鹤。壁画下方,欢声笑语的老百姓聚集在楼前,有的吟酒做诗,有的载歌载舞,悠闲极了。
站在黄鹤上向下俯视。我看见了“宝铜顶”。宝铜顶,顾名思义,这定是青铜铸成。它分为三个部分,上端为宝瓶攒尖顶,中部呈葫芦型,底部为葬花宝座型。紧随其后的便是那雄伟的“千禧钟”,前面的灌木摆出“千禧”两字的造型。千禧钟的钟架十分引人注目,造形似“春”字,远观千禧钟十分养眼。
时光匆匆,我怀着不舍的心情下了楼,乘上了返程的观光缆车,和来时不一样的是:返程终点是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修建的岳飞铜像广场,铜像把岳飞刻得栩栩如生让你仿佛看到了百年前威严的大将军。
此次的黄鹤楼之旅,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玩,更多的是,让我看到我们中华曾经的辉煌。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一片孤帆在碧空的尽头消失不见了,只见滚滚的长江流向天边。
[出自]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1: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翻译二]
知心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
在这暮春三月时他要东去扬州。
他乘着一叶小舟影子随碧空而尽,
只见那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评点】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而两位风流潇洒的伟大诗人之间的离别,无疑是一种诗意的离别。李白作为一位浪漫诗人,在写下本诗时自然充满浓郁的畅想。本诗为送别诗的经典名篇。诗人把对友人无限眷恋难舍难离的惜别深情,借孤帆渐渐在碧空消失,唯见长江水在天际流的场景,含蓄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余味不尽,给人无限的美感享受。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诗人自然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还是在曾经共游的胜地分手,诗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次句写明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和友人的去处——扬州。诗人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将送别的环境描绘得诗意十足,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开元盛世的时代气氛。“下扬州”之扬州,更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老朋友要去那繁华的大都市扬州,诗人不禁心生羡慕。
但最妙的还是后两句以景写离情,表现了老朋友离去之后诗人的惆怅。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孤帆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翘首凝望的诗人才注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足可见他目送时间之长。这两句实写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这是单纯地写景呢?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还有无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出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人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为千古丽句。
[赏析]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翻译:阳春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顺江而下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色天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全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赞美荷花的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3、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小,酷爱古诗词的我对这首诗更是情有独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而诗中的扬州也就成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年的4月14日,我的愿望终于成真了。这天,《盐城晚报》社组织我们小记者去扬州参加“瘦西湖‘苏、浙、鲁、豫、皖’千名小记者相聚扬州园林”的采风活动。
在去扬州的路上,我们谈笑风生。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今天的第一站——个园。一下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个园的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园门、围墙,古树参天,翠竹环绕,显得典雅幽静。个园的园墙上刻着八个红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我们身旁的扬州大记者见状笑着说道:“个园原是清朝一位大盐商的赏景之处,园内设有住宅,因个园风景宜人,是观竹、赏石的好去处,故有四大名园之一的美誉。”一听这话,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跑进个园,想见识一下它的“庐山真面目”。
进入正厅,我抬头发现了一张小匾,上书“博勤”,大记者解释说:“个园的主人用这个来告诫子女不可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小心做任何事。”旁边一位小记者立刻应道:“没错,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还应该做事小心。”听了他的话,我若有所思。
我们沿着个园中的一条小径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林中怪石嶙峋,形态不一;红枫、翠竹、太湖石,好似一幅画家张景之画的国画,那竹苍翠有力,那石棱角突兀,红枫点缀其间,令人耳目一新。一路上,我们还看见了许多有趣的景物,如:排水沟、防火防洪墙等。我们不禁为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赞叹。
参观完了个园,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何园。短暂休息后,我们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也就是闻名遐迩的——瘦西湖。
一进瘦西湖公园大门,我们便冲向了公园广场,与其他四个省的小记者会合。不一会儿,仪式开始了,主持人介绍了这次活动的含义,同时请扬州市领导、报社领导上台,由小学生上台敬献红领巾,并请领导代表讲话。过了一会儿,主持人正式宣布:“活动开始!”我们走在一条小道上,春风拂面,观赏着路边的景致,逗弄着可爱的小鸟,感受着旖旎的春光,兴奋极了!
不知不觉中,活动即将结束了,到了该离开的时间了,我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扬州这个依旧美丽的千年古城。今天的扬州之行,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陶冶了我的情操,真是不虚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