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作家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4:56:48
《中学生作文与“作家梦”》
我,1980年秋初生于宁夏青铜峡镇某军营。父亲是60年代末应征人伍的义务兵。母亲原先在乡村,后来因为父亲职务提升,随军后搬到部队住并安置了工作。我出生后,由于父母都在部队工作,加上当时环境条件以及家庭各方面原因,我不满周岁便被寄养在父母原籍—山西汾河边的一个小乡村。快4岁时,我离开爷爷、奶奶回到父母身边。5周岁进人青铜峡造纸厂小学,7岁时父母工作变动,全家迁人银川市,我转人银川市第15小学,跟读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11岁上银川市唐徕回中,中考后直接升人唐徕回中高中部,在理科班学习三年,1997年7月考入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上小学期间,我参加过小学生作文大赛之类的活动,没有什么结果。直到上了初中,我开始喜欢语文课。家里每年给我订十几种报纸、杂志,都是我自己挑选的,我的性情喜动不喜静,老师和父母常为我“坐不住”犯愁。曾有一位年长的爸爸的同事教训我:“要练坐功。”自从有了这些读物,倒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只要有喜欢的书刊在手,我便坐得住了。也许是受爱读书的父亲的影响,我利用课余时间,粗读了家里收集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换了好几位,没有专门指导过如何投稿。作文写得也很平常,参赛很少。惟一获奖的是初三第二学期参加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受此鼓舞,便在那个假期把自己写的几篇自以为得意的作文投出去参加夏令营征文,那时只想得奖,也想过拿大奖后免费参加夏令营,并没有“作家梦”的念头。
14岁升了高一。我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章朝阳。章老师语文功底深厚,不仅自己常发表文章,而且精心批改学生作文,指导推荐好的习作,不断在自治区内外刊物上发表。他尤其强调让我们打牢基础,扩大阅读,勤写多练,倡导每个学生主编班级日报,作为练笔和登台亮相的园地,在班里公开展览,比学赶帮。他还一直坚持批阅学生的课外随笔。除了规定的课堂作文、课后作业之外,不论什么体裁和题材的练笔每周至少一篇,多写不限,多多益善。并常常选一些好的作文在班里宜读,以示表扬鼓励。这些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的作文—如果说可以算是小有成绩的话.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高一第一学期开始,我记得班里就有同学的作文被章老师推荐发表了。看着同学的文章被登在报纸上,发表在刊物上,我羡慕极了。私下里,也偷偷把自己的作文抄了一篇又一篇,不声不响地投寄给编辑部,很着急地盼着编辑回音。几个月过去了,我很失望,便怀疑老师“偏心”,难道我的这些“精心之作”都不够推荐水平?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了《栖心宇》(给自己随笔本的命名)上,埋怨老师只画“甲”,并不好好看作文内容。
章老师耐心地告诉我“厚积薄发”的道理,他要我多读书多练笔,等待发表时机。我又用了一个假期,制定了周密计划,加大阅读量,自己每天写一篇随笔。有时,还走出家门,增加生活感受,先后两次骑自行车上贺兰山、访古寺、看岩画;参加西安古都之旅文学夏令营,游名胜古迹,冒雨夜行,登上西岳华山,探云海,观日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年龄还小,阅历很浅,还没有做到像古人说的读那么多书,但我利用一切机会,随父亲从首都北京故宫、天坛到华夏文明发祥地西安大雁塔、兵马俑;从现代大都市天津劝业场到内蒙古草原的昭君墓、延福寺;从宁夏贺兰山麓远古的岩画到华山苍龙岭古寺名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身影。往返算来,也差不多有“万里”之行了。尽管都是走马观花,却也拓宽了我狭窄的眼界,丰富了生活感受,这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每到一地,每观一景,我都有感而发。华山之巅日出云海的奇妙景象,延水河畔宝塔山下的幽幽情思,都成为我随笔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的对象。一个假期下来,我的随笔本加厚了许多。
开学了,章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声情并茂地读了我的一篇短文—《宁静》,并鼓励我投稿。这篇不足300字的习作被编辑登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练笔选萃”栏目。在我还不知道文章发表的时候,突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笔友的来信,他(她)们称呼我“宁静姐姐”,给了我很大支持。从那以后,我尝试着写散文、诗歌、小小说、歌词,在章老师的不断指导、鼓励以及父母的有力支持、帮助下,我的《栖心宇》、《点点星》、《匆匆集》随笔册和摘抄本上、日记里的练笔文字,还有课堂作文本、语文试卷作文、班级日报上的较成形文章,不断被报纸、杂志发表,收人诗集、文集,有几十篇作文包括小诗参赛获奖,1997年2月我被学校推荐参评第三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1998年8月获“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这是我的母校也是宁夏中学生第一次获全国级“十佳”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