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青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3:44:10
《包含青史的成语,带有青史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0个关于包含青史的成语,带有青史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青”字和“史”字的成语。
[青史留名] qīng shǐ liú míng
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留芳] qīng shǐ liú fāng
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流芳] qīng shǐ liú fāng
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垂名] qīng shǐ chuí míng
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青史传名] qīng shǐ chuán míng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青史标名] qīng shǐ biāo míng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名垂青史] míng chuí qīng shǐ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标青史] míng biāo qīng shǐ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功标青史] gōng biāo qīng shǐ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垂名青史] chuí míng qīng shǐ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诗里寻花》
诗里人生,诗有百味,读诗亦是读人生;诗里青史,诗里智慧,读诗亦是读传承。
诗词,凝结着一个时代的风物长情,传承着一个时代的智慧心性。 翻一卷《诗集》,如乘一叶轻舟,于诗河中回溯历史, 追溯诗里不同寻常的百味人生,潮起潮落的命运更迭, 撷取那一朵凝结着悠悠千载历史的传承之花。
曾于《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寒》中感慨人世的生活,在早春微寒的景致里,几遭贬谪的苏轼曾感慨于清茶野味的道:“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种清欢,一份清淡的欢愉,不必由外在的物质取舍,仅是内心的安稳满足,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然而行走于滚滚红尘的现世,世情交错,百味陈杂,清欢何觅?其实,亦不必远离喧嚣世景与人间烟火,清欢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心境。当满身风尘,倦意难抑,不妨择闲窗一盏,燃几点烟火烹着人间世味,来捧一卷《诗集》,或可与友人畅谈诗里长情,或只身沉醉于这韵色缱绻的诗境里,自由那诗韵洗去附着于心上的尘埃。那份心境的温柔从容,何尝不是一种清淡的欢愉?透过墨香缠绕的纸扉,苏轼那份简朴的清欢跃然纸上,他的清欢,来于心境,亦是这样一份自然从容的心境,带来了真实于灵魂中长存,并能清晰触及的欢愉。
后来于“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花。”赵师秀的《约客》中,对那一份超然的心境却又有了另一番不同层次的理解。夏雨潇潇,江南蛙鸣,对弈的约客夜半未至,清冷中的喧嚣何等寂寞?然而他自随心而定,执手闲敲棋子,将心中的悠然之意融入这江南夏夜的等候中,那一份漫长的等候亦因有所期盼而变得温情,因无所失落而显得宁静。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何尝不是形形色色的等候?执一份如赵师秀般的温然,等候相约而至的友人,等候逆风之后的青云,等候人生中的每一道曙光,那一份漫长的时光亦能变得如斯温柔……而如今想来,现世中的世事早已被浮躁沾染几分,等候这一件寻常之事亦失了《约客》中的一份韵味,又有谁还能于漫长的寂寞中守住一颗平静的心?然而,每当透过这半卷诗书,却依然能窥探到那个梅雨中心怀宁静的诗人,浅尝那份属于赵师秀闲敲棋子的温然,于这温然的诗韵中悟出凝神聚气的心境,亦能清风自来……
如今穿过历史的彼岸,驻足于千年之后的此岸倾耳聆听,是苏东坡于诗词中浅唱,浅唱着一份淡泊温柔的清欢;是赵师秀于诗词中低音,低吟着一种温然宁静的心性。
北宋高僧有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品读诗词,亦是如此。而我们读的,却又不止是诗词里的一字一句,是那根植于诗词里无限的诗韵。诗韵,诗蕴,每一篇墨字成行,该是蕴藏着昔人何等的智慧与心境?昔人今已作古,那千年光阴所无法泯灭的精髓却由诗词传承了下来。漫长的历史更迭了无数山河,唯有那一篇篇的诗行于岁月中不朽而鲜活,是那为人的本性,是那经历的大智,是那生命的隽永,从亘古传承至今天,依旧在滚滚红尘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世人,亦或是世事,何尝无需一分自上而下传承的心境?世人心中皆有一道枷锁,于是以眼观世,苍茫浮世落入眼底,杂陈了诸多求而不得的遗恨,身不由己的凄苦。而当以一份超然的心境观这浮世百态,苍茫浮世落于心间,无处无清茶野味的清欢,闲敲棋子的惬意。方知,所谓喜乐与悲苦,不过一份心境之间。
这喧嚣繁华的尘世,亦需一份如斯心境,以冲破功名利禄交织的虚无桎梏。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温然;少一分纷争,多一分清宁。满身风尘的行客需这一方心境歇脚,心德如水的智贤需这一方心境修行。繁华终将散去,唯有平淡是真,归于本味。
不妨读一卷《诗集》吧,便在着匆匆碌碌的人世上,择一篇喜欢的诗词,于缱绻书香寻花里品味一份传承,或是那一份大智,或是那一份心性。传承不应泯灭,精神应当永存。恰是读到苏轼的《定风波·常羡间琢玉郎》,诗里有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方知,先贤早已于己生的顿悟中寻觅到了生命之心境,这匆匆红尘紫陌,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之所安即是归处……
我于诗里寻花,历万世传承。
《留名青史的庸人》
我一直以为,至少有两个被歌颂了几千年的人物不过是庸人而已,一个是牧羊的苏武,一个是刺秦的荆轲。
先来看看苏武,这哥们其实也挺惨,每年六月都要被拿出来牧个十几年羊,然后用各种角度歌颂,其实翻翻史册,他也不过如此。
汉书中写到:“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在这个使节团里,苏武就是最高领导人,但他丝毫约束不了部下,对副官的异动也毫无所觉,这样无能,遭个十几年的罪也不算什么。后来东窗事发,局势急剧恶化,但还不至于无可挽回,且看看苏武怎么处理“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他“引佩刀自刺”,是为了保节,是为一己之私,而不是尽力周旋,为国家取得最大利益,我说他是懦夫也不为过。十多年坚守后,只落得个“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自食苦果也!
空负朽节,无力回天,苏武,不过庸人尔。
荆轲,还不如苏武呢!十几年以后,人家好歹还能回来复命,荆轲丢了性命还一事无成。战国四大刺客里的专诸、聂政、要离哪个不是喋血而归?唯有荆轲一事无成。其实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够充分了,又是取了樊於期的人头作敲门砖,又是用燕督亢之地图做饵,还备好了见血封喉的淬毒利匕,招引了勇武的副手随行,蓄势已久的专业刺客刺杀毫无防备养尊处优的秦王居然失败了,假球也不是这么踢的吧。天时地利人和,少了一样人和,所有的准备尽付东流水。国足也没这么差的体力吧,绕了一圈又一圈都追不上一个秦王(秦王身上还背负一柄没拔出的剑,负重跑?)。好了,只有最后的表演时间了,很明显,荆轲掷匕的准头不如医师扔药箱。飞镖大赛,荆轲战秦医师,败。最后穷途末路的荆轲,就是煮熟的鸭子——就剩嘴硬了,叫嚣几句后,就义。
一身胆略,纸上谈兵,荆轲,亦复庸人。
然而历史将他们记住,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无能,历史最是公正,你付出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有志无力,荆轲用一死来偿付,苏武则用了十九年的时光来救赎。在荆轲毅然踏上秦国的土地时,便没有人可以苛求他什么,苏武亦然,当他带着十九年的风尘回到大汉时,没有人会记得他曾经做出了怎样懦弱的选择。
但历史会记得,会记住他们的懦弱无能,更会记得十九年来的每一个雨雪风霜,会记住秦宫前的一抹血痕,那个屹立了十几年的身影会永远屹立下去。正如所有人都记住了燕水送别,记住了“风萧萧兮易水寒”,记住了他刺秦的决绝,英雄般的死去,早已偿还了一切。
伟大的人有两种伟大:为一种伟大的事业英勇地死去,为一种伟大的事业屈辱地活着。荆轲与苏武,他们一个可生一个可死,如此足矣。
大概就算是一粒微尘,燃烧生命与信念释放的光芒,就算再微小,也会照亮一方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