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宜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6:07:06
《生生不息,缔造辉煌》
林砺儒先生,广东信宜县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师范教育。回国曾在北师大任教授。1922一1930年间任附中校长。解放后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为了了解林砺儒先生在附中任教的情况,我走访了林先生的女儿林安娣女士。
当我敲响林家的大门时,开门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就是林安娣女士,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林女士向我介绍说,她父亲非常热爱附中,她的哥哥,姐姐和弟弟都是在附中念的中学。林砺儒先生在附中任教时曾经搞过多次的教育改革,其中“六、三三”学制,男女合校以及注重体育,都是林先生最早进行的教育改革。这些卓有成效的教改,为附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为附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问起林先生办学的特点时,林女士说,林先生办教育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附中的老师一直是最好的。林先生任教时.他经常请一些大学教授以及社会名流到附中任课。例如,解放后曾任师大副校长的教育家傅中孙先生,就在附中讲过课,钱学森便出自他的门下。鲁迅先生也在附中作过一次名叫,《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林先生还请了一些师大的优秀毕业生到附中任教,石评梅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石评梅毕业于体育系,但是她的文学底子很好,她在附中既教体育又教国文。《盐丁儿》的作者颜一烟就是石评梅的学生。她们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这些足以证明附中的老k是最好的。
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他十分重视人格教育。他早年曾提出过:“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适应进步的社会。’附中培养的学生一定要为杜会、为人民服务,所以育人很重要。林先生对考试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不反对考试,但他反对“死’考,他认为“死”考试是一种科举的办法。附中教出来的学生都应很“活”,能够灵活地理解、掌握知识。死读书是没有用的。他还认为考试具有两面性,既检验学生,又检验老师。
林先生不仅反对“死”考,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林女士说:“那时学校只要有活动,我父亲都要我们参加。”《林砺儒文集》中也曾写到:“学生因为课内授课,死气沉沉,感到窒息,感到单调,需要走向课外活动活动脑筋,吸点新鲜空气。”
我对林女士讲,现在高考的压力很大,许多同学迫于压力而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她说林先生是反对这种做法的,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了。林女士给我讲了一件事:一次,林先生的孙女儿发高烧,病得很厉害。而后天就是高考的日子。林先生安慰她道:“明天你病好了,就去考试;如果还发烧,也没关系,明年再考也不迟。”结果,他孙女儿的心理负担解除了,第二天病好了,参加了考试,终于考上了大学。
林女士讲:“现在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衡量一所中学好坏的标准只是高考的升学率。附中能够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是十分不易的,我能理解作校长的苦衷。”
以上这些只是我从侧面对林砺儒先生的一点了解。林砺儒先生是附中早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附中正是在像林先生这样的一大批附中人的努力下,生生不息,缔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