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往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5:16:18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这个夏天,我送走了雅洋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也是我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记得入职之初就听老教师们说,教书头三年与其说是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确实,当了三年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后,发现自己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都还存在偏差,此时更深感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初二的某次公开课后,教研组长劝我们每人都去买一套他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我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理论书籍,读完之后就被王教授彻底“圈粉”了。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以前自己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地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些许答案。透过纸页,我仿佛也能感受到王教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乱象的愤懑。他痛批的那些错误教学观念,似乎我都能对号入座。自己就这样教了三年书,想想都后怕,也许早已误人子弟却还不自知。
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12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
这让我想起初三复习阶段时,做记叙文阅读的句子赏析题时常常会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拟人,可是班上还是有同学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差别。解释一遍又一遍后,有些同学不能理解,最后只能无奈地跟他说考试的时候如果拿不准就把两种手法都写上。如今想来,比喻是讲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春》时就讲过的,怎么到初中毕业了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我不就是像王荣生教授所讲的这样吗?每次碰到都会讲,但是却从来没有透透彻彻地跟学生讲清楚过!三年来浪费了这么多一分钟,为什么不在初一时就跟学生讲透呢?
这兴许也是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容易犯的通病,总担心自己还有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一味求全面却忘了还要求深刻、求透彻。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学得相对透彻,这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底线之一。
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在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三年来参加过的、目睹过的公开课、赛课、示范课等等,似乎大家都在重点准备所谓的“亮点”,让观课的老师们耳目一新从而脱颖而出,例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新颖的板书设计、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等,而这些“亮点”在平时的课上往往是没有的,是为了观课的老师们特意准备的,我想这应该就是王荣生教授痛批的“演戏”似的公开课吧。语文老师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屡出奇招,却丢了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唉,平时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反复强调“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怎么到了自己教书时,却把这最基本的道理也忘了呢?
我想起第一次看璩老师上课时,讲的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当时我心里也在暗暗期待,传说中的正高级教师上课到底有哪些“大招”。一堂课听完后也没发现什么“大招”,没有什么别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从最基础的字音字形讲到诗歌的主旨把握、课外拓展。似乎这些知识点我们平时也会讲,但是讲下来却没有这么顺,听起来也没有这么舒服,连学生下课了都和我赞叹“这节课上得好好啊!”璩老师那一堂课看似没有“大招”,其实“大招”就藏在她对教学内容的恰当处理和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里,这或许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吧!
语文教学的根本不是为了供观课者观摩打分,毕竟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只有语文老师和学生。我想,再高的分、再多的荣誉也不及学生的一句“这节课上得好好啊!”
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的些许感悟。最后,我想提出一点困惑: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成了“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四大类,每种类别的选文有不同的功用,如“定篇”指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学习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这种分类确实是在帮助语文教师更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们的素养和能力不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我们要将其进行分类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当然,既然王荣生教授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我们不妨边走边看,边走边想,边走边悟。
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阅读这本书时我也悔恨自己怎么没有早点读,但读完之后又觉庆幸,庆幸我在教书三年后就读了这本书,而不是三十年后。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爱》
有一种爱,不在初见,只会沉淀。
很多时候,最深沉的爱,往往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嚷着去爷爷家。一路上蹦蹦跳跳。到了爷爷住的楼下,抬头往上看,总能看到爷爷在阳台上,笑着向我挥手。我恨不得一下长高,扑进爷爷的怀里。
我在楼下跳着、笑着、沐浴着爷爷慈祥的目光,然后,一阵小跑跑上楼去,扑进爷爷的怀抱里。
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旧的衣裳,他轻得像片羽毛,仿佛一撒手就会消失不见,但他的怀抱却是那么温暖,暖得我舍不得放开。
每当这时,我都好想喊一句:”爷爷,我爱您!”可话到嘴边,却不留痕迹地咽了回去。
时光飞逝,一转眼,当年那个瘦小的孩童,成长为少女。
日月如梭,无意间,当年那个瘦小的身影已更加单薄。
6月12日,他76岁生日。
我拎着自己做的蛋糕,站在楼下,目光停在二楼那扇熟悉的窗户———哎,奇怪,爷爷今天怎么没等我?”我自言自语到。
“唉,人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不好了。”心底的声音回答道。
走上楼,那扇已经生锈的铁门虚掩着。我一怔,随后推开门走进去———
往日叮叮当当的嘈杂声不见了,一切都似蒙上一层尘土般灰白,墙上一张黑白照片刺入我的眼,刺痛了我的心。
苍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旧的衣裳。
没变,什么都没变,只是那个羽毛般的怀抱不见了。
手中的蛋糕掉在地上,烂了。我的心,如玻璃般应声而碎。
埋藏10年的一声“我爱您”,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爷爷,我,爱您!”我跪在地上,哽咽着吐出心底喊了千遍万遍的话。
爷爷他耳朵不好,,大概,听不到吧……
原来,有一种爱,不在初见,只会沉淀。愈沉淀愈模糊,模糊成颗粒,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路天使》
每当我凝望着街道上来往不绝的车辆,就会想起儿时救过我的一位恩人。
记得当时我还刚上一年级。放学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约好在我家会和。可是,等了许久,我仍然看不到小伙伴的踪影。我等不及了,就自己去找他。
我独自一人好不容易来到了靠近他家的一个地方,不过也遇到了最大的障碍——一个车辆络绎不绝的十字路口!这个地方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吞噬生命的“恶魔”。它是我不可逃避的道路,这个恶魔让我踌躇不止。到底是前进呢,还是放弃呢?我想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由于当时缺乏对红绿灯的认识,我误打误撞就来到了“红色警戒”的范围。“恶魔”发出了一阵阵可怕的咆哮声,让我惧怕万分,好比一只正被狼群围捕的小白羊。
我左看右看,发现我家附近的一位邻居提着菜篮正好路过。于是,我仿佛觉得路两旁什么东西都没有,到处空空的。我像遇到了大救星,猛地要向邻居跑去。恰好野牛似的车辆也蜂拥而上,好似要拼个你死我活。我吓呆了,以为我必死无疑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神秘人奇迹般地出现了。他用手轻轻地按在我的肩膀上,对我说:“小朋友,要等灯变绿了才能走过马路哦。”我回过头,见他身穿一身黑色的衣服,上衣、帽子、裤子和鞋子都是黑色的,还带着洁白的手套。叔叔看见我平安无事,就拉住我的手和我一起等绿灯。他耐心地指着指示灯告诉我代表什么意思。
绿灯亮了,叔叔小心翼翼地送我到马路对面。他蹲在我面前问我:“你怎么自己一个人出来呢?这样很危险的啊!你要去哪里?我送你去好了。”我不知有多开心,就高高兴兴地和叔叔去了小伙伴那里。到了伙伴那,叔叔叮嘱我:“过马路要仔细左右开,可不能太紧张哦。”叔叔高高瘦瘦的身影越走越远了······我只顾得说谢谢,却没能知道我的恩人的名字。如果我们还有缘相见的话,我一定会再次感谢他。
有了这样的生死经历,我不断地成长着。虽然只是街道上的偶然一遇,却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在我过马路时,我除了自觉遵守外,还学着帮助别人。过路的白发苍苍老人,残疾人、小孩,只要需要我帮一把的,我都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我想,叔叔帮助我时,也一定是快乐的!
直到现在叔叔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要不是有他的顺手一救,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