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知足常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25:13
《知足常乐读《渔夫和他的妻子》有感5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作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书中有一个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让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条破木船里,在渔夫钓到一条被施了魔法的比目鱼后,渔夫的妻子变的贪心不足:从最开始他妻子要一座小房子,比目鱼帮她实现了,之后要个宫殿,比目鱼也帮她实现了,后面她要当国王,比目鱼又帮她实现了,之后又要当皇帝、当教皇,比目鱼一一都帮她实现了。通过前几次的愿望实现,渔夫的妻子竟然想要做上帝,比目鱼也生气了,让她回到了起点——破木船上。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一味索取,而是应该知足常乐,不然无穷的欲望会把我们带入可怕的深渊。渔夫的妻子无比贪婪,永远不满足,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获得丰收。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和妈妈出去玩,玩了蹦床,打了水枪,接着又喂了小鱼,坐了小火车,后来觉得小火车没坐过瘾,就和妈妈闹着还要坐,妈妈说玩一次就行了,以后再玩,当时我还一脸的不高兴,但我好像从妈妈说的话中懂得了点什么。后来去超市时,看到了喜欢吃的冰激凌,妈妈说:“这个可以多买点,回家可以放冰箱里慢慢吃。”听了妈妈的话,我说:“不用多买,以后想吃了再买,不然放在家里,我怕我会管不住自己的嘴。”妈妈听到我的话,开心地笑了。
《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不要太贪婪,不然一定会得不偿失。
《知足常乐500字》
人人常说,人要知足常乐,那人到底应不应该知足呢?有人说,知足常乐意味着停止奋斗,一味沉沦。有人认为,不知足会早晚在野心中迷失初心,迷失自我。我认为,人应不应该知足还取决于“足”是什么?
“足”如果是地位,那么答案当然是要知足,地位与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地位上升,一夜暴富都只会给你物质上的快乐,但太多太多这样的快乐,只会使人心灵腐蚀,认为钱是天,是理想,久而久之人就会一点点在野心中迷失,反而,那些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下去。
记得美国的一位教授做过一个测试,让人们选出自己认为自己快乐吗?选择了“非常快乐(幸福)”的只有很少人,而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为有钱有地位而幸福,有些则是普通人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针对那些人又做了同样的测试,那些普通人仍然选了“非常快乐(幸福)”,那些有钱人却有一些因为地位下降而不再认为自己幸福了。这说明,幸不幸福,快不快乐不是因为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人要会知足。
“足”如果是学识,那么不要知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有尽,学海无涯,如果世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识够了,那社会就停止了发展,进步。人类的文明也终止了。足够的学识,可以让你在诗词论坛上尽显才华,在科学研究上探索出新奥秘,那将是何等的快乐。宇宙是奥妙的,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窥探到一角,但这仍是快乐的,这些学识会伴你一辈子,在这方面,人不能知足。
那究竟应不应该知“足”常乐,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吧!你,知足吗?
《“知足常乐”之我见》
‘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训。今天人们常赋予它这样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神精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这样的看法貌似辩证,其实似是而非。我们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常乐之道都是“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相对的满足,是前进的支点,绝对的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进步,才能常乐。 生活上应该相对满足,否则欲壑难填,利令智昏,“事业,二字固然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赔上身家性命,又何乐之有?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就随遇而安,清心寡欲。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土处穴居的水平.所以,生活上同时还应该做到“绝对的不满足”。回顾历史,正是这种不知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只有热爱生活,希望生活更美好的人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即使从个人利益来考虑,也应该同时具备绝对的不知足精神。如果人们都满足于现状的话,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就不会被电扇代替。现在的生活与原始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但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要继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样才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才有可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精神生活上人们注重“不知足”这是对的.如果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沽自喜,则会停滞不前,也就谈不上“常乐”。但精神生活上也应有相对的满足,这种相对的满足,大而言之,能振奋民族的精神,鼓起民族自信心。现在有准谈起 “四大发明”就会有人认为“阿Q",这实在令人不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足有目共睹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为什么不能谈?实行经济开放后,人们的视野开阔了。
“讲究横向比较,,有些人就只于到自己的差距,以至于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其实大可.不必。“横向比较”固然不可少,“纵向比较”也不能丢,从“纵向” 的角度看,我们取得的进步足可引以自豪。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振奋精神,使斗志更加昂扬,便能更勇敢地而对未来,脚踏实地,急起强迫,敢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小而言之,我们中学生在学习上,也需要相对满足,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辛勤耕耘的果实,使白己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如果一味强调不知足,对微小的成功不屑一顾,就会失去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畏葱不前,就会愁眉不展,灰心丧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那就不是“常乐”,而是 “常愁”了。
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这一处世态度也合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永恒性的统一。看不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发展的稳定性,好高鹜远,那就会庸人自扰,欲速不达,走向自己的反面,而看不到这种发展的绝对性,又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两者都是各执一端,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此处世,也决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评析】 人的思维有一种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总习惯于沿着前人或自己的思维老路走,摆脱不了思维的惯常进程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这种思维习惯的局限性还不是很明显,顶多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不能开辟新的局面而己;但是对写作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弱点。“文章最忌随人后”,一个问题,一种看法或观点,许多人都说过了,你还人云亦云,那就是在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文章写作本身就意味着创造,任何一个作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给读者提供点儿新东西,是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的新产品。这的确很难。特别是当你写的是一个老生常谈、大家谈得很多、很滥的题目,那出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惯常思维进程的影响,慧眼独具,在人们谈得很多、很滥的“知足常乐”这个命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果正面论述“知足常乐”,这显然是沿袭了前人思维的老路;若论述“不知足者常乐”,在开始,无疑是个认识的突破,是对固有思维定势的超越,但这种文章早有人写过了,这一认识又已成为一种“定势”和惯常看法,而且又已有人将它“突破”和“超越”了,那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们常赋予这个古训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精神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现在,就连这样看来十分正确的观点,也不能再简单地加以重复了,要进行一番再突破和再超越,这看来儿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的小作者却实现了这一突破和超越,尽管在更大的范围内,也许有人已这样说过,但是,就中学生的作文这片园地来说,这却是一株夺目的新苗、新花,发出清新隽永的芬芳。
小作者之所以能作这种再突破和再超越,得力于发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角度的转换。前者要求人面对一个论题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后者要求人改变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比如本文的题目,一般人总是在知足不知足这一二值判断上作文章,小作者就换了个视角,从相对地知足和绝对的不知足上展开论述,这样“知足”、“不知足”或“这知足那不知足”等等观点都被推倒,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更富辩证精神,在事实上也更符合生活实际,从效果上也更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安于现状,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文章仅就这一点便应给予充分肯定,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知足常乐》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众人皆知的人物,此公可谓是“知足者”的典型,自以为姓赵——尽管赵太爷不许——也自可以洋洋得意。挨了打,只要说声“儿子打老子”,便一切忧愁都烟消云散了。……具有如此非凡的精神胜利法,何来不乐之事呢?知足常乐啊!
鲁迅先生说过,阿Q并不曾断子绝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阿Q的后代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信条不正是精神胜利法的延续?知足本是乐事嘛。
如此想来。商秧身居高官,享其厚禄;秋瑾“安分守己”,保其富贵,何乐而不为?何必要进行变法,参加革命,最后落得个车裂和枪决的结局呢?
然而,没有变法者和改革家,社会政治如何安定,国力如何强盛?没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何以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我们的人民仍然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压迫,这难道是乐事吗?不,不是!“知足”并不“常乐”,阿Q最后不也在枪声中不乐了吗?
那么,怎样才能‘常乐”,呢?我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此“不知足”是指“不安于现状,力求发展”,而不是指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的欲望。
我们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时刻,不知足的改革者们正努力完善我们的制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这一代青年岂能袖手旁观?我们不是阿Q、也决非他的后代,不应乐于“知足”。
诚然,改革是当前一大难题,大家都应关心,都要付出行动。我们学生也应投人这一变革中,改革自己的学习。诸如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论调是不应出现在我们学生中的,我们应当改进学习方法,向科学高峰挺进,在追求胜利中的奋斗是最幸福的事。
我希望那些“知足长乐”的人尽快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跟上时代的潮流,迈开改革的步伐!
《高中作文 知足常乐》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进入那黑压压的房间,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床边,瘦骨嶙峋的身躯,一时无语、凝噎。放假那愉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转过身,深呼一口气,慢慢地走到院子里。明媚的阳光迫使我眯着眼睛,邹起眉头。
蓦然回首,“知足常乐”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帘。我缓缓的转身,望着嵌在大门石碑上的隶书――知足常乐,我想起了这次话题作文的材料: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考试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只因饥饿而死,另一只因忧郁而死。也许很多人会笑话这两只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却不足,硬是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结果被对方的糖噎死了。
动物既如此,何况是人呢。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着,有座位坐着,有卧铺躺着,这是多么好呀,但人却总喜欢不停地向上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也一直想着,这多影响心情啊。为何不欢喜着: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卧铺躺?!
小时候,当我已经拿到了一个月饼后,仍不知足地哭闹着,因为我想再要一个。奶奶会和蔼地说:“乖孙女,你哥哥姐姐们有的没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块了,还不知足啊!应该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