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知足常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0:32:00
《知足常乐议论文》
知足常乐议论文集锦
【篇一:知足者常乐】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相信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颗知足的心,就一定能够化不如意为如意,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我国古时候有个老翁,家里丢了只马,家里其他人很着急,他却说,这未必是件坏事,结果果真过了不久,他家的那只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另外带了只马回来了!街坊邻居非常羡慕,他家里其他人也很高兴!而此时他却说,这也未必是件好事,过了不久,他儿子因为骑另一匹马而摔断了腿,他知道后却说,这也未必不是件坏事,果然过了不久,皇帝征兵,他儿子因为腿断了,而躲过一劫!这就是历史上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它教育我们要知足常乐!
反观历史上那些与人民为敌,贪婪欲望不止的人,何曾又乐过呢?上世纪30年代,全世界面临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为了满足他自己贪婪的欲望,以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态与全世界为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最终邪不压正。他的阴谋并没有得逞!他也为他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并被全世界所唾骂!
我们每个人或许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我相信那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知足的心,怀着一颗坚强的心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现在身处青海玉树地震的同胞们,正在忍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在挣扎着!想想我们现在还有什么比他们承受的痛苦还要重呢?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痛,心里失去亲人的痛!但我也相信,地震无情,人间有爱,身处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一定会与青海玉树同胞同呼吸,共命运!早日帮他们重建美好家园!而地震也大大凝聚了我们国家的人心!注定我们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让我们为玉树同胞祈祷祝福的同时,并且拥有一颗知足的心来面对这事件的一切吧!因为知足者常乐!
【篇二:知足者常乐的议论文】
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涉及到名誉、地位、钱财┄┄人与人之间实在没有多大的可比性。这倒不是说自己一定比别人差多少,而是机会这东西总是偏心眼。有的人官运亨通、财源滚滚、美人拥簇、宝马香车,诸多好事得来全不费工夫;轮到自己就不同了,千辛万苦,百般努力,可“好事”总和你“捉迷藏”,可望而不可及。每当此时怎么办?怨天尤人?没用;抱怨命运不公,也无济于事,于事无补;撒泼骂街?也只能是丢人现眼。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一点“阿Q精神”,权且把没有吃到的葡萄理解成是酸的,不吃也罢。
所谓知足者常乐。满足于现状,对于个人来说,并不一定就是不思进取。“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事业我们应该孜孜以求,而对于那些名利之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还是随遇害而安的好。有的人钱多了不知该怎么花,而对于相当多的老百姓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怎么办?“红眼病”是万万犯不得的。钱多了还容易遇贼惦记――你要这样想,心态不就平稳了?你开着私家车是神奇,可过不了十年充其量也不过废铁一堆;我骑自行车上下班,累是累了,可我一来安全,二来还符合环保要求,更重要的是还锻炼了身体。千金难买好身体,何乐而不为呀?
既然葡萄吃不着,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故且把它想象成是酸的,没吃着也免去牙酸之苦,损失不了什么。人生就是炼狱,磨难不济其数,要想活得潇洒些,就必须学会自己安慰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只要想开了,就不会有什么大不了事的来折磨你。要想心情有好,就得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然而,生活质量的好坏,并不全在于物质方面,更多的还在于自己的心情好坏。一个人成天的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苦恼,即便拥有金山银山,生活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做人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自己的内在素质,不要跟人家比肚子里的油水,而是要比肚子里的墨水。知识才是无价的。任何功名利禄都不能与知识同日而语。我不是说世人不应该去追求物质生活,而是不要被经济利益所困,让“孔方兄”挡住了自己的视野。
葡萄是酸的――这只是对于大多数没能吃到葡萄的人而言,至于那些吃着葡萄的人,也犯不着太得意,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之类的话来挖苦人。所谓风水轮流转,得逞于一时并不一定能得意于一世。大家都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点,知足者常乐,做一个乐观向上之人,于已、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
【篇三:关于知足者常乐的作文】
正所谓“知足者常乐。”青蛙虽然居于井底,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可它知中,知足者常乐,它每天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悠闲自在,快哉!大雁展翅高飞,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之中,可它不知足,非要追求鸿鹄的志向,每天拼命地往高飞,累得要命,一点儿也不快乐,整天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
其实,人又何尝不这样呢?有的人虽然身居陋室,吃着精茶淡饭,可很满足,天天都很快乐;相反的,有些贪官污吏住着别墅高层,吃着山珍海味,可这还不知足,继续贪脏枉法整晚夜不能补寐,一听到警笛声就不寒而栗,好不累也!刘禹锡住着陋室,可他“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因此而感满足。
陶潜隐居山中,条件简陋,可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坦荡,他是满足的。
海伦·凯勒,失明失聪,生活在混浊之中,可她却是满足的,“我把别人看到的当做我眼中的色彩,把别人听到的当做我的音符。”
他们都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们满足。所谓知足者常乐,如果我只要求能有几口饭吃,有人窝儿住那么我现在就能满足了,我现在就快乐了;可如果你要求住别墅,开奔驰,吃龙虾,那么可能你忙碌了辈子,也达不到,那么你可能就一辈子都不快乐了,多可悲呀!
知足吧!知足都常乐!为了让自已的生活不笼罩在悲哀的阴影里,请知足吧!
【篇四:知足者常乐】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难得几回欢,智者善于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做一个知足常乐者。
哪里有欲望的存在,哪里就是活的墓穴。欲望的罪恶何止于在个人的丑陋与万劫不复,那奥斯维辛集中营淌血的历史,无声的呐喊,更给了我们心灵沉重的一击。看到眼前的美好,不需无止境的追求,也能笑临春风,春百花开尽。
懂得知足会有精神之乐。能够淡泊明志,能够沐于春风,即使面对衣食拮据,艰难困苦又有何妨。世人嘘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觉得生活最苦莫过于此,但于颜回而言,他仍可以乐其乐。只要有老师能够教导,只要有知识供他汲取,何患生活贫困艰辛,何患环境恶劣简陋。一个精神大师,不刻意追求锦衣玉食,没有金玉满怀,也可以快乐地活着。知足面对生活,哪里都是天堂。
懂得知足会有生活之乐。虽然贬至穷水之地黄州,虽然满腹经纶无人知晓,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壮志,苏轼的大度胸襟足以让这一切成为浮云。他可以味“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畅饮小舟中,浮想赤壁上;他可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自己书写一份豪迈与英姿;他亦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人生的阴霾驱散成朗朗晴空。苏轼的博广,苏轼的宽阔,苏轼的苦涩都在这诗意的人生中让人窥觅他的胸怀。这本是苦不堪言的一生,在他的知足冷静前,化作一片生活的乐土。
懂得知足会有学习之乐。在这十几年的求知路途中,在这漫漫无际的学海里,求学是艰辛的。但比起大山里翻山越岭上学堂的孩子们,比起非洲饱受苦难和饥饿的孩子们,我们是何等幸福。所以我们更该发奋努力,将汗水和泪光变成蜜汁,将学习的辛苦变成学习的快乐!
总是盯着茫茫奢望,却忘却了你身边的风光,是不值的。善于发掘眼前的幸福,握紧稍纵易逝的今天,做一个知足常乐的智者。
【篇五:知足者常乐】
老人们总喜欢说一句话,知足者常乐,实际啊,这句话倒是很有意义,是啊,知足者常乐!人生在世,屈指数不过几十年光景,这几十年,有得有失,有恩有仇,但是,如果我们以仇恨的心面对别人,到头来,只是害了自己,使自己结识了更多仇人,让自己变得心胸狭隘,毕竟,生活是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相反,如果学会满足,对自己周围的人都和蔼些,宽容待人,宽容处事,生活岂不会变得绚丽多彩,拥有更多美好?所以,有时候细细品味,知足者常乐到也是句很经典的话,人,应该学会知足,知足,让自己更加豁达,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毕竟,人学的豁达一些会更舒适不是吗?
工作时难免会看见有人抱怨自己的收入,这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还有很多人没有收入,靠低保要饭为生;生活中难免会看见有人气愤与自己的家人,这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还有很多人渴望家人的温暖而他们已不在;家庭里难免会看家有人羡慕别人的生活,这时候,怎么不想想别人家凤光的生活也可能不适合你,或许还有人在羡慕你的安逸。
因为不如别人而变得小肚鸡肠,羡慕一点点转换为妒嫉,变得邪恶,而实际上,最后才知道别人的生活也很累,中国还有句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说这个的吧!
或许你曾羡慕别人比你俊俏,可是要知道他也有不如你的地方,可能是学习,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家庭幸福。
或许你曾羡慕别人比你优秀,可是要知道他也有不如你的地方,可能是品德,可能是性格,可能是为人处事。
或许你曾羡慕别人比你富裕,可是要知道他也有不如你的地方,可能是相貌,可能是学业,可能是能力。
只有消极的人,总往坏方面想的人才会小心眼的嫉妒,换个角度,生活又是一番美好,那时候想想这句古话“知足者常乐”。
【篇六:浅谈知足者常乐】
有一句俗话叫做“知足者常乐”,自我从学完了语文书上《怀疑与学问》这一课,我就对这句话有所怀疑了。
在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怀疑,同时也了解到了怀疑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怀疑知足者是否常乐。经过很多事例的验证,才证实了我的怀疑是正确的。
“知足者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为过,但我并不对他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我认为知足者并不都是常乐的。陶渊明是一个很典型的知足常乐者,他很满足现壮,安乐的生活,但有些知足的人确笑不到最后。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一个有钱另一个确很穷,他们俩同时都买了个小官当,穷的那个人比较有志气,就想把官做大了,但是有钱的确不那么想,他觉得一天无幽无虑的生活挺好,就放弃了生官的机会,结果穷人做了大官,有钱的小官由于一些地方不公证,结果被那个穷大官给免了职。从这里就验证了我的`怀疑“知足者未必常乐”。
还有一个我身上的事例,我就是因为太满足做一个中等生,所以导致现在的结果,连中等生都占不上,我觉得这完全都是由于我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满足于那点点的几分,失去了理想,没有了动力,失去了追求的信念。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壮,我们要拼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成绩,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同学们去随意的发挥吧,新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争取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足常乐的人已经被淘汰了,“知足常乐”因此也成为了贬义词,所以不要让“知足常乐”这样的坏名声落到我们的身上。作文
【篇七:知足者常乐】
凤凰浴火焚身。在涅盘中重生,绽放惊艳。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水下悄然浮出水面,颇为神圣。
涛声如雷贯耳。在风雨中翻云覆雨,不失壮阔。
但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凤凰的美艳,荷花的神圣和大海的壮阔。细品平凡的生活,精嚼手中的幸福,在知足中,眉颜舒展。
东晋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闲暇中品味人生,在休憩时解读自然。没有官场的追名逐利,没有繁华社会的勾心斗角,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点自在。虽然没有享受尽荣华富贵,虽然没有尝遍过山珍海味,但在他那双被历史打磨的深邃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居田园,粗茶淡饭的闲适和“聊乘化以归尽”的知足。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
“六国毕,四海一”,但秦皇不安于现状。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收兵铸人,以弱天下之民。并施以暴政,民不聊生。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与人民作对注定就要覆灭。于是有了揭竿为旗,斩木为兵的起义。经历了多少代心血的金城千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正是因为秦国君王的不知足导致了朝代的灭亡。可见不知足者则常忧。
古如此,今亦然。(六个字很自然的将历史跨越了两千二百多年)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否会抱怨学习艰辛,工作的劳累呢?知足者常乐,不要总是去怨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要去体会生活的幸福。等到失去的时候,不要发出当初身在褔中不知福感慨了。
其实,知足并不是满足现状而失去上进的信心。知足只是一种心态。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情趣;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坦然。以这种情趣和那种坦然在人生的河流中穿行。在历史的脚步昂首。还有什么大风大浪过不去呢?还有什么大沟大坎迈不通呢?所以,知足者常乐,让我们都知足的看待问题,看待人生吧!
问世间乐为何物,一切尽在知足中。
【篇八:知足者常乐】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水下悄然浮出水面,颇为神圣。
涛声如雷贯耳。在风雨中翻云覆雨,不失壮阔。
但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凤凰的美艳,荷花的神圣和大海的壮阔。细品平凡的生活,精嚼手中的幸福,在知足中,眉颜舒展。
东晋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闲暇中品味人生,在休憩时解读自然。没有官场的追名逐利,没有繁华社会的勾心斗角,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点自在。虽然没有享受尽荣华富贵,虽然没有尝遍过山珍海味,但在他那双被历史打磨的深邃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居田园,粗茶淡饭的闲适和“聊乘化以归尽”的知足。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
“六国毕,四海一”,但秦皇不安于现状。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收兵铸人,以弱天下之民。并施以暴政,民不聊生。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与人民作对注定就要覆灭。于是有了揭竿为旗,斩木为兵的起义。经历了多少代心血的金城千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正是因为秦国君王的不知足导致了朝代的灭亡。可见不知足者则常忧。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否会抱怨学习艰辛,工作的劳累呢?知足者常乐,不要总是去怨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要去体会生活的幸福。等到失去的时候,不要发出当初身在褔中不知福感慨了。
其实,知足并不是满足现状而失去上进的信心。知足只是一种心态。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情趣;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坦然。以这种情趣和那种坦然在人生的河流中穿行。在历史的脚步昂首。还有什么大风大浪过不去呢?还有什么大沟大坎迈不通呢?所以,知足者常乐,让我们都知足的看待问题,看待人生吧!
问世间乐为何物,一切尽在知足中。请大家记住知足者常乐。
【知足常乐议论文集锦】
《知足常乐读《渔夫和他的妻子》有感500字》
今年暑假,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作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书中有一个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让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条破木船里,在渔夫钓到一条被施了魔法的比目鱼后,渔夫的妻子变的贪心不足:从最开始他妻子要一座小房子,比目鱼帮她实现了,之后要个宫殿,比目鱼也帮她实现了,后面她要当国王,比目鱼又帮她实现了,之后又要当皇帝、当教皇,比目鱼一一都帮她实现了。通过前几次的愿望实现,渔夫的妻子竟然想要做上帝,比目鱼也生气了,让她回到了起点——破木船上。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一味索取,而是应该知足常乐,不然无穷的欲望会把我们带入可怕的深渊。渔夫的妻子无比贪婪,永远不满足,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获得丰收。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和妈妈出去玩,玩了蹦床,打了水枪,接着又喂了小鱼,坐了小火车,后来觉得小火车没坐过瘾,就和妈妈闹着还要坐,妈妈说玩一次就行了,以后再玩,当时我还一脸的不高兴,但我好像从妈妈说的话中懂得了点什么。后来去超市时,看到了喜欢吃的冰激凌,妈妈说:“这个可以多买点,回家可以放冰箱里慢慢吃。”听了妈妈的话,我说:“不用多买,以后想吃了再买,不然放在家里,我怕我会管不住自己的嘴。”妈妈听到我的话,开心地笑了。
《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不要太贪婪,不然一定会得不偿失。
《知足常乐500字》
人人常说,人要知足常乐,那人到底应不应该知足呢?有人说,知足常乐意味着停止奋斗,一味沉沦。有人认为,不知足会早晚在野心中迷失初心,迷失自我。我认为,人应不应该知足还取决于“足”是什么?
“足”如果是地位,那么答案当然是要知足,地位与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地位上升,一夜暴富都只会给你物质上的快乐,但太多太多这样的快乐,只会使人心灵腐蚀,认为钱是天,是理想,久而久之人就会一点点在野心中迷失,反而,那些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下去。
记得美国的一位教授做过一个测试,让人们选出自己认为自己快乐吗?选择了“非常快乐(幸福)”的只有很少人,而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为有钱有地位而幸福,有些则是普通人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针对那些人又做了同样的测试,那些普通人仍然选了“非常快乐(幸福)”,那些有钱人却有一些因为地位下降而不再认为自己幸福了。这说明,幸不幸福,快不快乐不是因为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人要会知足。
“足”如果是学识,那么不要知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有尽,学海无涯,如果世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识够了,那社会就停止了发展,进步。人类的文明也终止了。足够的学识,可以让你在诗词论坛上尽显才华,在科学研究上探索出新奥秘,那将是何等的快乐。宇宙是奥妙的,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窥探到一角,但这仍是快乐的,这些学识会伴你一辈子,在这方面,人不能知足。
那究竟应不应该知“足”常乐,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吧!你,知足吗?
《“知足常乐”之我见》
‘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训。今天人们常赋予它这样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神精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这样的看法貌似辩证,其实似是而非。我们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常乐之道都是“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相对的满足,是前进的支点,绝对的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进步,才能常乐。 生活上应该相对满足,否则欲壑难填,利令智昏,“事业,二字固然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赔上身家性命,又何乐之有?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就随遇而安,清心寡欲。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土处穴居的水平.所以,生活上同时还应该做到“绝对的不满足”。回顾历史,正是这种不知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只有热爱生活,希望生活更美好的人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即使从个人利益来考虑,也应该同时具备绝对的不知足精神。如果人们都满足于现状的话,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就不会被电扇代替。现在的生活与原始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但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要继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样才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才有可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精神生活上人们注重“不知足”这是对的.如果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沽自喜,则会停滞不前,也就谈不上“常乐”。但精神生活上也应有相对的满足,这种相对的满足,大而言之,能振奋民族的精神,鼓起民族自信心。现在有准谈起 “四大发明”就会有人认为“阿Q",这实在令人不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足有目共睹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为什么不能谈?实行经济开放后,人们的视野开阔了。
“讲究横向比较,,有些人就只于到自己的差距,以至于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其实大可.不必。“横向比较”固然不可少,“纵向比较”也不能丢,从“纵向” 的角度看,我们取得的进步足可引以自豪。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振奋精神,使斗志更加昂扬,便能更勇敢地而对未来,脚踏实地,急起强迫,敢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小而言之,我们中学生在学习上,也需要相对满足,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辛勤耕耘的果实,使白己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如果一味强调不知足,对微小的成功不屑一顾,就会失去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畏葱不前,就会愁眉不展,灰心丧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那就不是“常乐”,而是 “常愁”了。
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这一处世态度也合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永恒性的统一。看不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发展的稳定性,好高鹜远,那就会庸人自扰,欲速不达,走向自己的反面,而看不到这种发展的绝对性,又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两者都是各执一端,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此处世,也决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评析】 人的思维有一种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总习惯于沿着前人或自己的思维老路走,摆脱不了思维的惯常进程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这种思维习惯的局限性还不是很明显,顶多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不能开辟新的局面而己;但是对写作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弱点。“文章最忌随人后”,一个问题,一种看法或观点,许多人都说过了,你还人云亦云,那就是在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文章写作本身就意味着创造,任何一个作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给读者提供点儿新东西,是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的新产品。这的确很难。特别是当你写的是一个老生常谈、大家谈得很多、很滥的题目,那出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惯常思维进程的影响,慧眼独具,在人们谈得很多、很滥的“知足常乐”这个命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果正面论述“知足常乐”,这显然是沿袭了前人思维的老路;若论述“不知足者常乐”,在开始,无疑是个认识的突破,是对固有思维定势的超越,但这种文章早有人写过了,这一认识又已成为一种“定势”和惯常看法,而且又已有人将它“突破”和“超越”了,那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们常赋予这个古训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精神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现在,就连这样看来十分正确的观点,也不能再简单地加以重复了,要进行一番再突破和再超越,这看来儿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的小作者却实现了这一突破和超越,尽管在更大的范围内,也许有人已这样说过,但是,就中学生的作文这片园地来说,这却是一株夺目的新苗、新花,发出清新隽永的芬芳。
小作者之所以能作这种再突破和再超越,得力于发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角度的转换。前者要求人面对一个论题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后者要求人改变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比如本文的题目,一般人总是在知足不知足这一二值判断上作文章,小作者就换了个视角,从相对地知足和绝对的不知足上展开论述,这样“知足”、“不知足”或“这知足那不知足”等等观点都被推倒,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更富辩证精神,在事实上也更符合生活实际,从效果上也更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安于现状,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文章仅就这一点便应给予充分肯定,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知足常乐》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众人皆知的人物,此公可谓是“知足者”的典型,自以为姓赵——尽管赵太爷不许——也自可以洋洋得意。挨了打,只要说声“儿子打老子”,便一切忧愁都烟消云散了。……具有如此非凡的精神胜利法,何来不乐之事呢?知足常乐啊!
鲁迅先生说过,阿Q并不曾断子绝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阿Q的后代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信条不正是精神胜利法的延续?知足本是乐事嘛。
如此想来。商秧身居高官,享其厚禄;秋瑾“安分守己”,保其富贵,何乐而不为?何必要进行变法,参加革命,最后落得个车裂和枪决的结局呢?
然而,没有变法者和改革家,社会政治如何安定,国力如何强盛?没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何以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我们的人民仍然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压迫,这难道是乐事吗?不,不是!“知足”并不“常乐”,阿Q最后不也在枪声中不乐了吗?
那么,怎样才能‘常乐”,呢?我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此“不知足”是指“不安于现状,力求发展”,而不是指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的欲望。
我们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时刻,不知足的改革者们正努力完善我们的制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这一代青年岂能袖手旁观?我们不是阿Q、也决非他的后代,不应乐于“知足”。
诚然,改革是当前一大难题,大家都应关心,都要付出行动。我们学生也应投人这一变革中,改革自己的学习。诸如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论调是不应出现在我们学生中的,我们应当改进学习方法,向科学高峰挺进,在追求胜利中的奋斗是最幸福的事。
我希望那些“知足长乐”的人尽快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跟上时代的潮流,迈开改革的步伐!
《高中作文 知足常乐》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进入那黑压压的房间,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床边,瘦骨嶙峋的身躯,一时无语、凝噎。放假那愉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转过身,深呼一口气,慢慢地走到院子里。明媚的阳光迫使我眯着眼睛,邹起眉头。
蓦然回首,“知足常乐”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帘。我缓缓的转身,望着嵌在大门石碑上的隶书――知足常乐,我想起了这次话题作文的材料: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考试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只因饥饿而死,另一只因忧郁而死。也许很多人会笑话这两只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却不足,硬是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结果被对方的糖噎死了。
动物既如此,何况是人呢。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着,有座位坐着,有卧铺躺着,这是多么好呀,但人却总喜欢不停地向上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也一直想着,这多影响心情啊。为何不欢喜着: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卧铺躺?!
小时候,当我已经拿到了一个月饼后,仍不知足地哭闹着,因为我想再要一个。奶奶会和蔼地说:“乖孙女,你哥哥姐姐们有的没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块了,还不知足啊!应该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