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隔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7:21:55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还在对岸的酒店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出自] 杜牧 《泊秦淮》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文解释】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注释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
4、《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译文
烟雾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之歌——《玉树后庭花》。
译文2: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还在对岸的酒店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译文3: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赏析: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古老的第一师范》
第一师范座落在妙高峰上,与岳麓山隔江相望。它历史悠久,拥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站在第一师范大门望去,就看到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第一师范。上面还竖立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灰白相间的墙壁让人觉得这是一座既幽静又美丽的古堡。
走进前楼,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匾。左边是毛泽东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右边是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两句题词都蕴含深刻的哲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穿过走廊来到大礼堂,经过大礼堂来到了四合院,我们就会闻到了一阵清香。噢,原来是樱花诱人的香气。每到三月,樱花开了,那粉红色的小花瓣一朵挨着一朵,就像穿着许多粉红色的连衣裙的小姑娘在说悄悄话呢!除了樱花,四合院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就像给春姑娘编了一件彩色的衣裙。
接着我们经过了历史悠久的水井、漂亮庄严的火炬楼、宽阔的教学楼,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大操场。进大操场就看见了一座毛泽东铜像,只见毛主席手拿一本书,大步大步地走着,看得出来,毛主席是多么喜欢看书呀!操场旁边的岩壁上长了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青苔上面长满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迎春花。目光顺着迎春花看上去,一座君子亭展现在眼前,君子亭非常古老,当年毛泽东就在这里与同学商量国家大事。
我一想到我是在这里读书就很高兴,嘴角常常漾起一丝笑容。我非常高兴,我十分自豪,因为我是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小学生!
老师评语:重点抓住了四合院、大操场描写,语言生动,尤其对樱花的想像很可爱。
《明月清泉》
看那隔江的彼岸花,都谢了。
看那枯黄的老桐叶,都落了。
看那飘逸的歌声啊,都怯了。
看那曾经的人,都走了。
“没有星星的夜空,没有话题能补充”。仰着头,的确,真的没有星星啊,只有那轮明月依旧孤独地挂在天上,看了都令人心寒,难免有一丝悲凉。
无数个日夜都在思念中漫步而过,回味,再回味,直到它消逝。
并肩看流星雨的夜晚真的很美,但那还只是童话,是写在夜空的童话,只能让那些纯真的女孩们为之倾心。
手挽着手踏着碎步走在林涧的石子路上,真的很安逸,但那还只是梦想的境界,是刻在记忆中的浪漫步伐,能够让那懵懂的女孩为之陶醉,整日停在十字路口,等待与自己擦肩的人。但我想,他应该不会出现吧!至少现在,也许是我多虑了。
现在我们有时间追求我们的“明月”、“清净”,这还不是幸福,或许这个词对我们来说还有些沉重,不,是过于沉重。
明月,我不觉得很美,因为这个词语有太多现,但明月清泉却能唤起我们心灵的悸动,放射青春的光芒。
彼时的我们,都有太多的遐想,这里难免有些牵强,有些完美。我们要在这个时刻去追求我们的梦,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说,但还是留住了。
居子“说话”十年不晚吗?
你应该喜欢明月吧,因为我记得,你说你的想法,嫦娥的妩媚去见证吴刚伐树的功底,去见识玉兔捣药的木槌。每当月亮上有些暗印,你就欢喜地说:“看,那是嫦娥拂袖来俯视人间呢!”我会毫不给面子地说“那是乌云”,你笑着说:“我认为是就好。”也许,我也该像你一样,对世界充满遐想。
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能够把自己酝酿一辈子的话,坐在摇椅上慢慢聊。这将是最大的幸福。
《南明摩崖石刻》
南明山在瓯江之南,与丽水城隔江相望,秀色诱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当年游览南明山时,曾留下这样的诗篇:“春来归路阅三州,是处枷跌懒出游。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晓莺催系柳边舟,巷陌东风拂面柔。客里又惊春事晚,梦中重续括苍游。”可见,南明胜景具有多么大的迷人魅力!特别是这里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常常引起我的惦念和游兴。
横渡瓯江,踏上南明山麓;抬头仰望,鲜红醒目的“明秀”二字,刻在池壁嫂岩之上,迎送着各地游客,给人以情深而隽丽之感。继续上行,到了“波雪亭”,置身于修竹婆之中。亭边峭璧断崖上泻下一缕飞瀑,高约20余米,名日:“滚雪瀑”。坐在亭里,吸着凉凉的水气,听着沙沙的泉声,心旷神怡。东边峭壁直书“南明山”三字,每字见方数尺,笔力刚劲峻拔,可惜年代已久,出于何代何人之手,已无可辨认。
沿着石阶山路,到了半山腰,有一亭曰:“爽气亭”。小憩继上,穿过山门,迎面一道石梁,凌空横飞,气贯长虹,古人石刻,琳琅满目。有“石梁”、“仙桥”、“悬虹”、“半云”等命名,历代书法家和名工巧匠逼真地描绘了这些奇岩怪石的独特形象。梁下石碑林立,记载着诗人墨客游览即兴的佳作,颇为后人赞赏。
绕过弥勒石像,转过一座石门,来到修葺一新的仁寿寺。寺宇飞檐画梁,端庄肃穆,诗画卷卷,悦目清新,都是当今丽水艺术家的杰作。
寺后有一观音崖,顺崖右转,便到了高阳洞。洞深约20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的北壁,有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词:“沈括、王子京、黄颜、李子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昔日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于此,已成为史家的珍贵资料。
高阳洞的洞口,下首崖壁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记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右,以告后来”,如实地记载了1144年和1146年间两次洪水给丽水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纪事》告诫后人,注意防洪抗灾,悉心远虑,真是难能可贵。
穿过高阳洞,攀上云阁崖,“炼丹深处”四字,灿然跃出。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丹就成仙,飞升开坛,留下寺侧丹井,寺后丹炉,而今丹炉不在,丹井依然。石梁之下,尚有一碑刻着陈瑙“葛仙翁去也,何处觅丹砂?红断石梁派,茸留山洲花”的诗句,这忆茜翁,情深意切.云阁崖欺有辛,名曰:“云阁辛”。辛后石璧遮布历朝学者丈人题剑,其中晋代葛洪“灵常”二字和北宋杰出书昌家米带“南明山”三字,苍劲有力,尤为珍贵.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明摩崖石刻列为省重.点保护丈物,并立碑以示游者爱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明古迹,胜过仙境,明秀奇丽,招引游人。
尤其是摩崖石刻,将为人们不断发现、观赏、深究和更新,确是我们祖国的灿烂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