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一般说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39:40
《写作要长短互用》
作文时,句子的选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短句结构简单,接近口语,简洁明快;长句修饰成份多,结构复杂,表意周密。在行文中,长句与短句交错,可以使句子形体错落多姿,节奏富于变化,给人以形体上、节奏上的美感。这就叫作长短互用。 句子的长短应根据所表达的内容的要求加以选择,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但是,在长短皆可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对句子的形式作些调整,在{使用长句或短句较多较集中的情况下,或者把有的长句变短,或者把有的短句变长,以期获得长短句交错所产生的形体上、节奏上的审美趣味。
小作者林维芬同学的《妈妈生气时》就是一篇在句子形式上长短互用的好文章。比如开头一段“今天,晚餐时,由于菜咸了点,于是我们开始嘀嘀咕咕的.妈妈听了很生气,因为她辛辛苦苦做的菜,我们居然还挑三拣四,一气之下,不理我们了。”这段话,开头和结尾都用短句,中间间以长句,这样.显得交错有致,余味无尽,本来,结尾两句话可以长些,但作者把它变成短句,省略了一些成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因而更有情味. 长短互用,关键在于长句和短句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整体氛围,而不是孤立,脱节的形象。小作者在文中很成功地表现了这一点。比如作者写妈妈生气时“我们都不自在” 然后写爸爸想尽办法给妈妈消气:“每当此时,爸爸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逗我和姐姐笑,这么一来,就表示妈妈的气消了。有的时候这个办法也会行不通。
像今天,我们的嘴都笑酸了妈妈仍然板着脸。不得己,只好听从爸爸的绝招一一再吃一顿,把桌上的菜肴一扫而空,爸爸还怪腔怪调说:‘嘿嘿,老板!再来一盘!’把我们的肚子都笑疼了。妈妈这才笑着说:‘你们不怕肚子撑破啦?”’这段话中,插进爸爸和妈妈的两段话,长短交错,互相映衬,形成了一个风趣和谐的美的氛围,使紧张不愉快的气氛顿然消失,充满了生活情趣,充分反映了家庭中的天伦之乐。 的确,长短互用能使文章富于节奏感,能表现多种情趣,使语一言活泼,字句风趣自然。比如,本文结尾就这样写:“我想,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批评妈妈做的菜不也希望妈妈不要常生气,否则,容易老哦!”自然风趣而有余味,这正得力于最后短句的妙用.
《首尾照应》
过渡的方法很多,照应的方法也很多。一般说来,最常用的照应方法是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和巧用伏笔等等。 首先介绍首尾照应。清代有位学者在《日录论文》中说: “文字首尾照应方法,有明明应缴起处者,有竞不顾者,有若无意举动者,有反骂破通篇大意,实是照应收拾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首尾照应这种组织文章的结构的方法,其具体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结尾明着呼应开头,有的表面看来是不顾开头,实际是暗里呼应开头,有的好象是无意地点到开头,有的却是从反面驳斥来达到照应开头的目的,总之,首尾照应这是一种重要的布局方法,但方式多样,应该根据文章的实际,变化运用,不能弄得千篇一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小朋友把首尾照应仅仅理解为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那么就把首尾照应的结构方法简单化了。
《两面镜子》记叙一个星期六傍晚,自己做值日,去擦褂在教室里的镜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害怕挨批评,打算谎称是风刮的。回家后妈妈看出我心绪不宁,亲切询问,自己讲出了实情,在妈妈的启发下,认识说谎话不对,便买了块新镜子,并把旧镜子用胶布粘好,同新镜子一起拼在教室里,以表现知错要改、做人要诚实的本颖。 这篇作文就采用了首尾照应法。开头说:“教室前面并-排褂着两面镜子,一面是崭新瓦亮的新镜子,另一面是用胶布粘的坏镜子。
看见这两面镜子,我想起了半年前的事。”接着用倒叙的手法,记述了上述的内容。结尾又说:“从那夭以后,我夭天都看看这两面镜子,时时鞭策自己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呼应开头,并点明中心。题‘目是“两面镜子”,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但这个首尾呼应,并不止是题目的呼应,开头有点悬念,结尾结合交代中心,语句不完全相同,还是算有变化的一种首尾呼应了。 其它的首尾呼应方式,不一一列举,小朋友在阅读别的文章时,略加注意,便会通过自学去掌握的了。
《土家人打猎记趣》
一般说来,打猎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活动,而我们土家人打猎却是集体活动,从未有个人打猎的。我听伯伯说,山上的东西是大家的,应该归大家享用,否则就会遭到家族的疏远和指责。
在那大雪纷飞的冬日,有人在山坡雪地里发现了野兽足迹,会回村向大家报讯。于是,大人们便带着猎枪和猎狗,成群结队上山打猎。我们小孩儿发现了,就会马上放弃“雪仗”。跟着大人上山。虽然天气寒冷,大人并不阻拦,只要我们不哭不闹,跑得动,大人还愿意带我们去呢。
记得我八岁那年,伯伯带我第一次去打猎。打猎时我只呐喊了几声,就得了一份猎肉,而且我们家的猎狗还为我争得一张兽皮,至今藏在家里。
那一次打猎队来到山坡,兵分两路:一些人带几条猎狗沿着猎迹去寻找猎物;另一些人留下来监守,我们小孩子是留下的对象。伯父是打猎老手,他留下来,带领我们。
我们在猎物经过的关卡处,安上十几个套子,伯伯和我们带着剩下的猎狗埋伏在套子附近,等到猎物逃窜来时,好同追的人合围它。
猛然间,吼声、喊声、狗叫声响成一片,其间也夹杂着我们小孩儿兴奋而又激动的助威声。只见猎物惊慌地狂奔乱跳。随着包围圈的缩小,猎物不得不向着无人阻拦,但安了套子的关卡处奔来,钻进套子里。就这样,我们捕获了三只猎物,但不算大丰收。按这样的方法捕猎,猎物是很少漏网的,即使不进套子,也一定在众人和猎狗的包围中就擒。大家很兴奋,特别是我,心里异常激动。原因是,我家的猎狗在第二只猎物进套时,一日就咬住了它的头,立了大功呢。
猎物抬回村里,就该分享胜利的果实了。分猎是在一个叫“兽灵台”的地方进行的。这是祖传下来的习惯。从前,祖辈们打猎后,为了向传说中的“观音”之类的救人神进贡,而专在一个地方分猎物。以后那地方就叫“兽灵台”,意思是打猎后必须在此分猎,以报神灵的保佑和帮助。因为打猎者都分猎物,所以我和伯伯也参加了分猎。
主刀手先喝一些滴了兽血的酒,同时将未喝完的洒在“兽灵台”周围,还喷几口在猎物上。我问伯伯这样做是为什么,他说这是为了纪念祖辈们打猎的功绩和表达对善良神灵的敬意。
分猎,一般是平均分配,这次也不例外。凡参加打猎的人都得到大致相当的猎肉,质量好坏大家不汁较。当然分猎时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谁家的狗在猎物进套前咬住了猎物,便可获得一般人的二倍至三倍.如果咬住了猎物的头,就可以得到一张兽皮和一块腿肉。这是规矩,任何人不会有意见。我第一次参加打猎就获得了一张兽皮。
我们土家人打猎还有一个“见者有份”的习惯。如果旁人在山上碰到打猎人抬着猎物,或者在打猎时帮助呐喊几声,只要愿意到村子里来,不管是自村的或别村的,都可以得到同等的一份猎肉,打猎人不会说他占了便宜。同时,打猎人分猎物不得超过五只,如果有多就让未打猎的人分享。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国家号召保护野生动物。打猎活动已经很少,猎物也只限于野猪之类的害兽。但是,每当下雪的日子里,看着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我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群众围山打猎时的那种壮观有趣的场面。
《中央指示》
一般说来,中央的指示是面向全国的,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其中,有的属于原则性的指示,只有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具体化,才能真正解决那里的问题;有的属于对某项工作的具体指示、规定,也要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提出实施的具体办法,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善于把中央或上级的指示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贯彻执行这些指示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并组织实施。他们的报告、讲话以及其他文件,都应当体现这种结合。今后,在中央作出原则性的指示以后,中央或国家机关的主管部门,应对负责执行的单位作出准确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各地区在接到中央或上级部门的这些指示以后,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本地区执行这些指示的意见和办法。只有这样,而不是照抄照转,我们党和国家的机器的各个环节才能正常地协调地运转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领导干部的讲话、报告,作为精神产品,应是他们的大脑这个加工厂制作出来的。它的原材料或丰成品归根结底来自广大群众的实践。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状况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用心体察下级和社会各阶层的情绪、呼声和要求,及时了解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或上级的指示,提高领导工作质量和提高文件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基拙性工作。一个领导者立草一个文件。或者讲一篇带有指导性的话,总应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亲自去了解在有关问题上,中央或上级有什么指示,自己这里有哪些实际情况、经验和问题。在准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请教别人,需要读一点书,需要由一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提出一种或几种经过认真论证的结论或方案,以供讨论比较,或者有一些实际情况不大清楚,需要再到下面跑一地,看一看,作一点调查。然后,把这些得来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和领导机构的集体研究,化为系统的、条理性的意见,这就是文件或讲话的初稿的产生。为了使文件或讲话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还需要再找一些直接执行的同志,尽量把这些意见在付诸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考虑进去。以上是说事关重大的文件或讲话,每天9要处理的普通事务性文件或讲话当然不能都这样办。总之,领导者自己动手起草重要文件准备讲话的过程,是户种不能假手别人的艰苦创造性劳动。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虽然写出了文件或讲了话,作了报告,但思想、观点和语言都是别人的,对所论述的事物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所说的意见、办法,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心中还是无数,那么,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指示的过程中,其行动也必然带有某种盲目性或摇摆不定,也就难以做好工作。如果有了这个调查、加工、思索、提炼的过程,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不仅能够避免讲话、报告一般化,而且由于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办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心中有数,比较有把握,那么,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指示的过程中,其行动就会是自觉的、坚定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做好工作。
中央认为,当前各级领导机关的文件、简报数量过多,必须加以整顿、精简。毫无疑问,各级领导干部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准备各种文件,他们的主要精力始终应当放在调查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上。中央殷切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振奋革命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增强自己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的需要和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的需要。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低而又较年轻的同志,要下决心拿出一年、两年甚至更多一点的时间先补习文化,后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强自己动手起草文件的锻炼,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领导水平。中央相信,经过长期反复的努力,在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志成为“文武双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领导人才。
《表态失决议》
在详略程度上,二者有一定区别。一般说来,决议比决定更科学、更严谨、更精炼、更准确,而决定要求详尽、具体。其原因是:决定的事项一般是事关全局、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执行时间长的重大工作,而决议的事项则要窄得多,执行时间一般较短。
执笔人要了解并掌握决议的表现形式,以便在写作时正确选用。
决议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如下三种:
(1)表态式。又称为批准式。某一级权力机关按照其职权,通过会议,以决议的形式,就某一议案,或者是条例、法规、报告等表明同意、批准等的态度。经过决议赞同的议案,如条例、法规、报告等,才具有了法律的效能,才可以公布实行。例如,1963年10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一项议案,即为范文。现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此议案所作的决议和议案的原文一并附后,供同志们学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决议
1963年11月9日通过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6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附: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的议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近几年来,国家支援农业的资金有了很大的增长,为了加强支援农业的资金的统一管理,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更好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提请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过去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的各项支援农业的资金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各项农业货款,统一管理起来,并统一领导农村的信用合作工作。请审议批准。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1963年10月23日
《关于笔的说明文》
笔是我们写字画画的工具。按其功用分,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写笔,诸如钢笔,圆珠笔等,另甲类是绘画笔,如绘图笔、油画笔等。但有时也并不绝对,如钢笔、圆珠笔同样也有一些简单的绘图功能。
笔的历史可谓古老而漫长,自有了对人类历史的文字记载的那一刻起,便也就有了笔的历史了。千百年来,笔不辞辛劳地为人类“作嫁衣”,却很少留意要“装点”自己的容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美国战地记者无意中发明了一种新的书写工具一一圆珠笔,笔的发展才日见蓬勃起来。
从造型上看,现在的笔已日益由原来的“结实型”向“轻巧美观型”发展了。如“英雄400A”比起前几年出的“英雄400”来,从材料到图案完全一样,只不过“400A”的笔身直径比“400”略小了0.5mm左右,笔身中部的那条“束腰”黑线也稍比“400”高了2mm,从视觉效果上看就完全不一样了。“400A”显得精悍、挺拔得多。相形之下,“400”便显得有点呆头呆脑了。从手感上看也觉得“400A”要比“400”来得轻巧舒适,书写方便省力。
这里有支这样的圆珠笔。粗看与别的笔并没什么两样,细着才发现在笔帽的上部安装了一个长约1. 5 mm,宽约0 . 5cm左右的精巧的数字显示屏,可清晰地显示时刻。这样,就使书写者随时能知道准确时间,省去了不少抬腕看表之劳。看来,“一笔多用”也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吧。
此外,近两三年来的笔已一改过去的单调如一的圆柱体老面孔。瞧,那不是一架正待命起飞的民航机的玩具模型吗?怎么也加入笔的行列了?哦,那机头隐隐露出的圆珠笔芯头还是令人识破了“庐山真面目”。瞧那黑色“奔马”下,斜插着的两支秀挺的黑笔好别致呀。此两者相映成趣,使人感到既有奔腾跳跃之势,又不乏含蓄儒雅之情。一支笔,给这书桌。这书房平添了多少情趣啊!
《标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书籍、文章(包括诗词曲赋)总少不了标题。无论这些书、文的内容属于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还是属于理工医农、高新科技,概莫能外。也不论书、文作者是大家名流,还是萃萃学子,标题在他们那里都一致受到应有的重视。
标题的数量须以亿万计。这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启发我们应对标题问题作研究探讨。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为什么一本书、一篇文章该这样标题而没有那样标题?标题与体裁的关系如何?标题与中心(主题)的联系怎样?写作时如何拟题?阅读中怎样释题?诸如此类的有关标题的问题,我们如果解决了,对理解作品、制作文章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粗略说来,标题有揭示中心、限定题材、规定文体、界定范围、激发阅读兴趣等诸多功能。“题好一半文”,有个好标题,文章便成功了一半。而一个不成功的标题,能令一篇文章黯然失色。《板桥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郑板桥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