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天下大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5:03:15
《那天,如果没有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有识之士,皆广交才贤之辈,望有朝一日可振臂一呼,英雄有用武之地。
一日,刘备还在街头卖草鞋,巧遇避难的关羽与卖酒杀猪的张飞,三人身份异同,但志趣相投。一时情投意合,便于桃园结拜,誓保家卫国,使人民安居乐业。
义结金兰后,刘备作为当朝皇叔,也是胸怀大志,统一天下的雄心满满。而关张二人更是深知大哥其心思,忠心跟随,鞍前马后,不顾生死。三人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人,好一番“日久情深”啊!之后,刘备又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做了大军师,也是鞠躬尽瘁,不负众望,神机妙算为刘备白手起家。然,又按《隆中对》计策欲向西挺进。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长板坡一声大喊,竟然喝得曹兵无不为之欲退。后,一番辛苦,联孙权抗曹操,大胜。又,夺荆州攻益州克汉中。刘备登上西蜀帝位,关张二人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而诸葛亮同样不容得忽视。
只叹此好景不长。天下三分后,不料关羽竟败走麦城,死于异乡。而张飞更是念其兄弟情,不顾一切发兵,性子急,又暴躁,酒后常虐待士兵,遭杀身之祸。两位兄弟皆于黄泉,刘备又岂能坐安?报仇心切,不顾诸葛军师劝阻,不以大局为重,一意孤行,被火烧连营,夷陵之战大败而归,白帝城托孤,气绝身亡。一代国君与重臣相继而死,纵诸葛亮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又岂又用乎?可惜蜀国大势已去,摇摇欲坠,新主刘禅软弱无能,终究只能累死五丈原,为曹魏所灭,只有40年左右罢了。
但是,再想想,如果那天三人没有桃园结义,立下海誓山盟,也就不会有意气用事的悲剧,西蜀也不一定头个灭亡,历史也得改写了喽!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必分……从天下大乱到诸候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三国演义》自古就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三国演义》塑造了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等。而读三国,我认为就得先读懂曹操。
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曹操一路披荆斩棘。“魏国公”是曹操当时的称号,曹操努力了一辈子,尽心尽力辅作黄帝,征刘表、收袁绍、征刘备、战东吴,最后将天下分作三国鼎立的效果,我敬佩他。曹操有谋略,也有才干,他打着汉献帝的名号发布施令,北讨南伐,有胜也有败,虽然不清楚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佩服的,是他的智慧与谋略。
而第五十回的“曹操败走华容道”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这可是关羽放走了曹操啊,是刘备错了,不该派关羽去守华容道的。三国时期,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深谋远想、才能步步为营。其实刘备让关羽守在华容道,并料定他会放走曹操是有原因的——维持当时的三国鼎立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在华容道杀了曹操,弱小的蜀国心被强大的吴国所灭,这是刘备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所以才选择了让关羽守华容道并放走曹操。不得不说刘备的深谋远虑和聪明才智。
曹操,本应在后人之书里被称为堂堂的“魏武帝”,乱世豪杰”只因他在攀登上权力的高峰时,脚下的白骨比其他二人(刘备、孙权)多了一些,便遭人不齿。以史为监,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不仅是因为那些不拘小节的谋略和才智,让人佩服、让人敬仰。他还教会了我做事要深思熟虑,再三而后行。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应该大度一些。
《三国演义》,一串串的“之、乎、者、也、哉,”讲述的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深深沉浸在其中,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探索,发现更多做人的道理。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的》
刘备和诸葛亮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 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 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 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 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