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文言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6 05:00:51
《文言文近义词和反义词解释》
文言文近义词和反义词解释
文言文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语体文
【解释】:
言文: yán wén
1.谓解释法律文字。 2.言语和文字。 3.专指书面语言。
语体: yǔ/yù tǐ/tī/bèn
1.即白话。与文言相对。
语体文: yǔ/yù tǐ/tī/bèn wén
1.以通行的.口语写成的文章。又称白话文。始于唐佛教徒的变文﹑语录﹐宋儒语录及元明以来小说﹑戏曲也多用此种文体。
文言: wén yán
产生于先秦,通用到近代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具有词汇丰富、精练的特点,但因脱离大众语言,逐渐为白话取代。
文言文: wén yán wén
1.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文言文近义词和反义词解释】
《听老陈讲文言文六年级作文》
听老陈讲文言文六年级作文
俺,一小学六年级帅哥。
周末小学放假,高中不放,俺光荣地被老陈押到高一3班的后门口搬了个凳子坐下,当了一回编外的高中生,老陈还塞给我一本高一的语文教材。
听的是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我的天,就我这烂水平,咋能听得懂如此艰深的东西呢?
想逃,老陈的眼光却像一把刀,刺得我只好乖乖坐着。
硬着头皮听吧!
看着高一3班的哥哥姐姐跟着老陈的'节奏,有时朗读,有时思考,抢答时争先恐后,有的座位在后面的同学还把凳子搬到讲桌旁边,
想要听得更清楚,我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劲头了。在我看来那么难的东西,他们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哎,服输吧!
可好胜的我却不愿服输。哼,他们能听懂,我也要听懂!
于是我也跟着大家的节奏读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渐渐地,我也读出味道来了。原来这篇文言文讲的是秦国和晋国要去攻打郑国,郑国派臣子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强大的秦国撤军了。
嘿!我也能读懂了!
所以在后来老陈点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能很准确地答出来!
这时我再看讲台上流光溢彩的老陈,发觉她可爱无比,完全没有了单独对我时的那种“冷酷无情”了!
最后,我透露一个秘密:老陈和我关系不一般,因为我平时喊她“老妈”!嘿嘿。
【听老陈讲文言文六年级作文】
《文言文名言警句介绍》
文言文名言警句介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4、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轻诺必寡信。——《老子》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网
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3、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7、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22、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7、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2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0、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31、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3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33、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3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5、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7、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3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4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4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4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4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4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46、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4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48、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5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51、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5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5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54、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5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7、父慈而教。——《左传·》
5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6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6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6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5、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6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6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6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70、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7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7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7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76、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孟子集注>》
77、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7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79、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8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8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83、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8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86、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8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8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8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90、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91、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9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9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9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96、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9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00、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0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0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0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0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0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0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0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1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11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1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1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11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1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117、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19、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2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2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12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24、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2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2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2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28、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2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13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13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3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lizhi/)
13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3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135、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13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3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1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41、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论语集注>》
14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4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4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145、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6、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14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4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15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5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15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15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54、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55、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5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7、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15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59、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160、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6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16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6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6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65、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6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67、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68、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69、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17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172、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17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74、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7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7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7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7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8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8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8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83、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18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8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8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8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188、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18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0、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9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92、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19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9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9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9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98、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9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20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0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20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0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204、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205、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20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207、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20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21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2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1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2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17、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文言文名言警句介绍】
《常用文言文100句,写进作文很加分!》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常用文言文100句,写进作文很加分,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1.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诗经》
译: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的养育我。
2.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3.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4.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5.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
——《尚书》
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6.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8.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9.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自己不说出恶言, 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
10.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1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4.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
15.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18.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9.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0.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1.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2.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3. 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4.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
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25.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27.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
3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译:金钱地位不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是大丈夫。
31.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3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34.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3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38.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孟子》
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9.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
译: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教导别人,做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又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40.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41.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42.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4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4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45.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
译: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
46. 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47.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48.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吕氏春秋》
译: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我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49.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0.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5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52. 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5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55.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5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往(为了利益而奔波)。
5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
译: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58.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译: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59.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6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译: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而再笨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62.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
译: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63.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64.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6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66.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67.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6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译: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69.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
译: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70.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7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
译: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7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
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73.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
译: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74.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
译: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7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6.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7.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78.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7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80.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醒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8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8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8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8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85.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86.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8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8. 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8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90.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9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9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94.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95. 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96.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97.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8.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100.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时局艰难的时候不屈的气节就表现出来,一一记在史册上,垂名后世。
《中考语文常考的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初中生务必背熟!》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中考语文常考的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以
1.(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 ——《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
徐喷以烟。 ——《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
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成,将以攻宋。 ——《公输》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
何以战?/ 可以一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曹刿论战》
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曹刿论战》
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二个“以”) ——《送东阳马生序》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 ——《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夫不能以游堕之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满井游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第一个“以”)——《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微。 ——《出师表》
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①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
则责攸之、帏、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师表》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②可译为“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 ——《观潮》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9.(副词)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为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公输》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谓为信然。 ——《隆中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 ——《公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1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二、读作wèi时
11.(动词)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与
一、读作yǔ时
1.(动词)给,给予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2.(连词)和,及(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颠倒)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介词)跟,通
(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山市》
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逐日》
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
与蒙论议。 ——《孙权劝学》
神情与苏、黄不屑。 ——《核舟记》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送东阳马生序》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隆中对》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副词)相伴,一起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二、读作yú时
5.通“欤”,表疑问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三、读作yù时
6.(动词)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者? ——《答谢中书书》
四、读作jǔ时
7.(动词)通“举”,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其
1.(代词)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
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一狼洞其中。 ——《狼》
2.(代词)他,他们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问其姓氏。 ——《湖心亭看雪》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3.(代词)它,它的
则题名其上。/ 其色墨。/ 其色丹。 ——《核舟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飞漱其间。 ——《三峡》
及其日中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 ——《狼》
帝感其诚。(代词,指愚公)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 ——《狼》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代词,方仲永) ——《伤仲永》
并自为其名。(代指自己) ——《伤仲永》
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指千里马)
——《马说》
其岸势犬牙差互。(它,代小石潭)
——《小石潭记》
增其旧制。(它,代岳阳楼)
——《岳阳楼记》
醉能同其乐。(代词,代宾客)
——《醉翁亭记》
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陈涉世家》
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陈胜、吴广)
——《陈涉世家》
皆刑其长吏。(当地的)
——《陈涉世家》
其乡人也。(他的。指曹刿)
——《曹刿论战》
下视其辙。(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望其旗靡。(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代古仁人)
——《岳阳楼记》
谓其妻曰。(他的,指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
——《愚公移山》
5. 其中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 ——《狼》
6.(副词)表语气
其真无马邪?(难道) ——《马说》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马说》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
若
1. (动词)像,好像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山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右手攀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岳阳楼记》
2.(动词)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词)你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4.(代词)此,这样的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5.(连词)假如,如果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6.(助词)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
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公输》
则
1.(副词)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
2.(副词)表示顺承
楼愈高,则明渐少。 ——《山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记》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三峡》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不效,则治臣之罪。 ——《出师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相当于“那么”。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3.(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连词)表示假设,想防御“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连词)表示让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6.(助词)无意义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乃
1.(连词)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副词)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羽、飞乃止。 ——《隆中对》
3.(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副词)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且
1.(副词)况且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词)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诸
1. (形容词)众,各个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2.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人名中的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因
1.(动词)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介词)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3.(连词)因此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词)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 ——《隆中对》
之
1.(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 ——《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借旁边与之。 ——《伤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楚人怜之。 / 令辱之。 ——《陈涉世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将军岂愿见之乎?/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愿借子杀之。 —— 《公输》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相梁》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隆中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公将驰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学而时习之。 ——《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传一项秀才观之。/ 受之天也。 ——《伤仲永》
复投之。/ 又数刀毙之。 ——《狼》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箬篷覆之。/ 闭之。/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马说》
弗之怠。/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明之者谁?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个“之”) ——《醉翁亭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童趣》/ 忽啼求之。 ——《伤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再拜,曰:“请说之。” ——《公输》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心乐之。 ——《小石潭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公输》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仲永之通悟。 ——《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爱莲说》
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
春冬之时。 ——《三峡》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黔娄之妻有言。/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益慕圣贤之道。/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腰白玉之环。/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第一个“之”)
——《岳阳楼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用武之国。 ——《隆中对》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荆之地方五千里。 ——《公输》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惩山北之塞。 ——《愚公移山》
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心之所向。 ——《童趣》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雎不辱使命》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
而离之刺庆忌也。 ——《唐雎不辱使命》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公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公输》
8.(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妇拍而呜之。 ——《口技》
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
久之。 ——《狼》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
然
1.(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谓为信然。 ——《隆中对》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 / 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
生气莽莽然 / 则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 /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
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4.(连词)然而,但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然胡不已乎? ——《公输》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于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①可译为“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 ——《狼》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第一个“于”)
——《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于是冰皮始解。 ——《满井游记》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试用于昔日。/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于是鸱得腐鼠。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仓鹰击于殿上。/ 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隆中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还于旧都。 ——《出师表》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公输》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③可译为“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
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亭记》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休祲降于天。 ——《唐雎不辱使命》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夫鹓鵮发于南海。 ——《惠子相梁》
2.(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①可译为“向”。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而飞于北海。 ——《惠子相梁》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②可译为“给”。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可译为“对”“对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④可译为“与”“跟”“通”。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4.(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5.(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6.(连词)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夏水襄陵,严溯阻绝。 ——《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 ——《出师表》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考前一定要看!》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一、 之
0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打通文言文教学关节点》
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种新手小白教师来说向来是一道令人抓耳挠腮的难题,若无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参考,大抵是不能自行找到切入角度。因此,此次参加了璩艳霞初中语文工作室以“聚焦文言文教学方法”为主题的线上教研活动后,有了一点儿自己的思考,初步摸通了少许文言文教学的门路。
寒假期间,有幸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今日在工作室教研活动中再次重温,得到几位名师的指点,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先前只知道余老师最擅长的便是板块教学,也曾试图在教学设计中去模仿,效果显然不尽人意,本次活动听了各位名师的分享,心中恍然大悟,自己学到的终究只是皮毛,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所模仿的也只是一个外壳。听到杨玲老师的分享才知道板块式教学并不仅仅是设计几个板块去分析解读文章就叫做板块教学,其精髓之处是在于如何设计一个主问题将板块与板块之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整体。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趣,板块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想要做到这些就更加考验我们教师自身功底。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属王丹蕾老师所分享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操宝典。
一、深潜文本,明辨情感
“教学内容应符合这一篇的特质”。文言文的教学虽然大致模式一样:翻译字词、了解文章主旨大意,但每篇文章又有其独到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明析文章所想表达的情感和主旨,首先是素读,素读的目的不仅是理解文章本身,更是对文章有自己纯天然的理解,其后再阅读大量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文章的教学进行补充,带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精神的世界中去。
二、多层朗读,创新活动
余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共有6次齐读,多次其他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的指导贴合文本情感,层层突破。而这些朗读的实现,如何让学生读得更有趣,如何提起学生对于深入学习文本的兴趣,如何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之中,就要依靠多样的教学活动了。正如丹蕾老师所常用的比读法、情感补白法,都能进一步带领学生遨游去文章的更深处,毫不生硬。
所谓“文言合一”,我想这或许是最佳境界。
本次线上教研,收获的不仅是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更多的,是各位名师们的教育情怀,无不为我指引未来的道路。
《学无止境,行则致远》
疏懒的时候,我安慰自己: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讲作者、译文本、背名篇吗?如果还有余力,就讲点趣闻轶事、写作手法和作者情志什么的罢了。为了应考,限于课时,还能怎么弄?
心静的时候,我又琢磨:中华文化渊深海阔怎样古为今用?如何文以载道……我亦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于是——
我参加了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文言文阅读教学线上研讨活动,这场活动如一面镜子照见我的浅薄,我得学习,借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这个平台精进自己。记着专家的讲授,听着同行的分享,叹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行则致远。如何行?据自身的情况,计划如下:
1.修“语文”心。
心未及之处脚必不达。教师有敏锐的心灵,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与时代,与生命,同频共振,才能影响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塑造灵魂,雅致生活。如果教师没有触摸到苏轼灵魂深处的豁达与通透,如果语文教师的双眸里没有杨花、星空、锦帽貂裘,怎能引导学生解读苏轼?所以,我的计划是:有意识地用文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勤于写作——写随笔,写下水作文,写论文等,依此修炼敏锐而丰盈的灵魂,让它盛满情趣、光亮,通过它传播文学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未来,我要将自己活成语文,用诗意的灵魂唤醒学子们灵魂的诗意。
2.练教学艺术。
从教23年,我也有不少心得体会,比如余映潮老师文言文词义链接成语来解释的方法,我自己琢磨出来后,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但不系统,不全面,如果我能早点学习到这种方法,获益的学生肯定更多。专家、名师们的方法可以缩短我探索的时间,要行远,我须将学习和实践结合,用思考领悟去精进。此次研修活动中专家老师多次提到了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什么》,余映潮老师的《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本学期我要仔细读完这两本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有意识地将其中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还要观摩名师优课,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创新,再对比观察、反思改进。未来的方向很明确:将学习、实践、反思三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套我能行云流水灵活驾驭的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算教龄我是老教师了,但教学艺术上实在稚嫩,师者终身是学生,我愿循着古圣先贤、专家名师们的脚印不断向前,我相信:学无止境,行则致远!
《活动心得|文言文阅读教学研讨》
遇见四月的美好
——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网络教研心得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民族中学 胡春艳
这是我几年来唯一关注的名师工作室的公众号。我一直在里边寻找着教学的感悟和学生的佳作,以期能够帮助我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我觉得,我很幸运。
四月的阳光正好亮堂,我毫不犹豫地在这样的春光里走进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网络教研群,想要沐浴一场及时雨来洗却我的迷茫与彷徨。
这场文言文教学的甘霖,带给我新的思路,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让我深深地反思。本次活动以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为蓝本,向我们拉开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研讨的大幕。
幕启,是工作室名师分享收获。宋老师、杨老师、王老师和两位蒋老师分享学习收获。宋珍老师从两个方面来谈:素读教材,深究一个“内”字;活用教材,勾连一个“外”字。她告知我怎样深读文本,怎样做一个沉静的阅读者和读写的引导者。杨玲老师的观点新颖有理——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她带给我教读文言文的内心震动。蒋博老师说的留白艺术,是我以前用过却用得不足的,恰恰点醒了我。王老师强调朗读指导要“实”,引我反观自己教学文言文时匆匆而过是多么不应该。蒋超群老师的因声求气、练内功、讲方法,着实触动了我“一本正经”教学文言文的老掉牙手法。
幕中,是关注自我,是学员们请教。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向专家们进行提问。专家们言文合一的观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文融合”的教学内容以及一字、几字贯穿全文的阅读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幕转,是名师们的经验分享。胡喜平老师《基于言文合一的文言文研究》从词句,到所表之情、所言之志,再到所载之道,指引着我去深入解读文本,从专家的书中去挖掘文化内涵,以“一桶水”去滋润学生。王丹蕾老师“已学为基点的学生活动的设计”,从自己的课例说开去,让我真正领会到了什么叫做符合“这一篇”的特质。让学生以活动促学习,能够真正使教材活起来,课堂灵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起来。宁奇珍老师的《用现代思维打通学习障碍》用“一体四面”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文言文教法。
幕合,璩艳霞老师干脆利落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也给学员们送来了加油鼓劲的精神食粮,并提出了深切的期待。
听完网络课程,我坐在电脑前,意犹未尽。老师们如数家珍的教法,深邃广博的学识,紧贴时代的思想,带给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深切感受。
很荣幸在枝头绽新绿、大地妆彩衣的四月,遇见了这一场美好,我深信,这样的美好,会一直延续!
学然后知不足
长沙市雅礼外国语学校 沈敏
4月6日,我参加了璩艳霞生命语文工作室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网络研讨会。本次会议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不足。
一、知评课议课的不足
会议开始前,工作室给了我们10来天的时间自主研读余映潮老师的经典课例《记承天寺夜游》。从导入到结语,每一个环节我都慢慢地品读,琢磨,反思,自认为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当我听到了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分享后,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无论是宋珍老师的“内外说”,杨玲老师的“不逾矩而从心所欲”之说,还是蒋博老师的“留白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照他们的解读,我才知道自己的解读是散漫的,不够凝炼的,缺乏创意的,少了高度的。我这才知道在评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微观分析,还要宏观总结提炼,最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甚至是教育思想。原来评课不仅是在观他人,更是在观自己。
二、知知识储备的不足
名师们答疑解惑的环节也让我感受颇深。最让我佩服的不止是名师们观点的独特,还有他们表达的真切。尤其是江文欢老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回答“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解读文本”这一问题时,江老师举了一个《湖心亭看雪》中“而已”一词的例子。他说,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首先自己得爱上文言文,得懂得欣赏文言之美,发掘文言之韵,而这是离不开广泛的拓展阅读的。为了教授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他通读了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部著作,去了解张岱其人、其经历、其思想。《备课到底备什么》一书中,特级教师在分享他们的备课经验时都谈到了通读作者的作品和去知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重要性。我知道却没有做到,我想这就是我和名师之间的差距。成长的路固然需要他人的指引,但是更需要自己的摸索和体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学习广大名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思想,更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的教学主张要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从独立的文本阅读中来,从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来。
三、知学习态度的不足
在经验分享促提高环节,我知道了优秀者之所以优秀的秘诀,那就是谦虚好学。他们有的人赛课拿了部级、省级一等奖,有的人本就是特级教师、名师团队的首席名师,他们都有着骄傲的资本,但是他们没有一点骄矜的痕迹,相反,他们身上呈现出的却是一种谦逊的平和感。我想这就是“学无止境”的最好示范!作为学员,我们只有本着“空杯”的心态,才能真正有所得。
本次会议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想,一个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他已然在进步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中学 黄水娥
我今年已经47岁,参加工作已经25年了,离退休也只有八年了,原以为这最后的八年也会和前几年一样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无意中看到璩艳霞初中语文网络工作室招募学员的招募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居然通过了。刚进工作室的群,原以为活动会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开展,没想到没几天就有了第一次活动。
活动的安排、组织,一切似乎有点突然,但一切又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从线上集中活动前的视频学习,到线上“腾讯会议”学习中的学习经验的分享、答疑解惑等,再到线下各项工作的安排,似乎都刚刚好。虽是新学员,却有特别熟悉的感觉。真好!
不说从观看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视频后,自己对文言教学的反思,也不讲从大家在线上分享、解惑中我获得的感悟,此次活动我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我已经沉寂多年的心,有了要觉醒的自觉,竟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我感觉我的心忽而年轻了不少,似乎又找到了刚毕业时那种充满激情与斗志的状态。
我不能再坐等下去了,我应该像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教学注入更多的热情,不断学习与思考,将自己融入到语文教学考研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时候引进活水了!
《教学反思|教读课文言文阅读课例《愚公移山》》
【话题探讨】
“主问题”教学法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都把目光投到了“主问题”教学方法上面来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法,对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主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或话题,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编排非常灵活,“主问题”教学法对我们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有整体意识,我们要熟悉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哪。其次,我们要有文本意识,要摆脱对教参和教辅资料的依赖,要回归教材,潜心研读文本,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体会,去品味,去精心设计主问题。我们还要有主导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点燃、点拨、点评的作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扎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益阳市龙光桥镇中心学校,潘敏)
“主问题”教学法绝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缩减,而是让教师精益求精,养成与文本、与学生、与课堂对话的习惯。
1.它要求教师对文本内容以及相关出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来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进而得出“主问题”。
2.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情,进而设定难易适中的“主问题”,并能根据不同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3.它要求教师全面驾驭课堂,在学生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等活动中,能提供有效帮助,并能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推动课堂向深度、向广度或向高度发展。
(益阳市龙洲中学,郭益平)
教学反思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
——执教《愚公移山》所得的经验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杨玲
向省里选送《愚公移山》这个课例,聚焦文言文阅读“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教学现状,借用学生的话来说,“非常勇敢”。所以,我在反思中拒绝了“亮点”这样“温和”的字眼,郑重地使用了“经验”。
经验,可以复制和推广。
聚焦于课例中的教学方法,个人认为,突出“诵读法”和更新“串讲法”,是经验。用“有任务和要求”的诵读,来提升文言语感,把适机追问、相互答疑和对应的诵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串讲”。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更需要“书读百遍”,可总看不到“其义自见”。这与诵读任务和要求不明确及教师“串讲”不精当有关。
紧扣寓言中的“人•事•理”这个主问题,安排了朗读。
第一轮读,任务是“找到人物对移山的态度并简析”,与此对应的要求是精准地读出表明态度的关键词句。学生找到的诸如“惧其不已也”“笑而止之”“跳•往助之”“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献疑”“感其诚”等,都是重要的“脚本”,利用这些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轮读,任务是“找出两个对比鲜明的人并背诵”,与此对应的要求,除了“熟读”,还应该读得“有感情”。以声传情,离不开重音词、语速、语调和语气的处理。课例中,有个孩子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通来对比其妻和智叟,冲散了我原本聚焦“愚智辩论”的预设。而且,这样的“侃侃而谈”正是文言文“废于清议”的迹象,我必须让它“生于章句”!
于是,我截取了其妻和智叟的话,追问两处话语中相似句式和不同态度。追问,追出了“精彩纷呈”。学生找到了“以……力”,前者以“君”尊称,后者说“残年余力”,语带鄙夷。学生发现了,两处句子都使用了“曾不能”和“如……何”的句式。前者将人与山比较,指向移山之难,后者说愚公奈何不了山中草木,强调的是愚公年老力衰。还有学生指出,“其”放在“如……何”的前面,使句子非表疑问,而是强调反问语气。
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转换角色读人物语言的练习。重读“焉置土石”“甚矣”“不惠”等词,拉长“其如土石何”中“其”字尾音,区分疑问语气和反问语气,这些诵读技巧的应用,变得自然而然。同时,其妻对移山的关切、担忧、深思,智叟的傲慢、尖酸、刻薄,都不需“清议”,而是化在“生于章句”的诵读中。
第三轮读,任务是“找寻人物对话背后的心理”,与此对应的要求,不止于“语言”“思维”,还要引向“审美”和“文化”。“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学生言之凿凿说愚公蠢,再次打破了我的预设!
我顺延学生的思路分析了智叟的心理,追问:愚公又为什么说智叟思想顽固呢?我觉得此处是有必要“串讲”的。由两人的观点,到两人对“事”的分析,再聚焦智叟和愚公争论的本质,是对“人力和自然力”的认识这个“理”。教师这样层层“串讲”,才能避免学生在故事表层原地打圈圈,才能将浅显“小故事”背后深刻的“大道理”引出来。
课例显示,这样的“串讲”是有效的。
再议愚公形象,学生没有讲出我预设中的“不畏艰险”“心志坚毅”“目光长远”。一个孩子说“愚公是有大智的”,我欣喜地抓住了这个预设外的“智”字,并板书。接着有孩子受了启发,说“愚公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让我更欣喜地提取了“勇”这个字。“明知不可为而为者,是为勇者!”说出这个句子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好痛快!再回到“搬家”之说,有孩子生发观点:他是仁义的。“仁”字被板书。我将“智”“勇”“仁”串讲起来,又顺势追问:愚公如此智慧、勇敢、仁义,为何还被叫做“愚公”呢?学生竟然联想到了《陋室铭》,“陋室”的名字和“不陋”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堂由此及彼,由表而及里。
文言需要诵读,课堂需要聚焦。以上,姑且妄议为执教《愚公移山》的“经验”。经验,源于反复实践。这份实践的指导,来自教材的编排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等,提供了精到的“助教和助学系统”,教者若能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多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依此生出有效的教学举措。
肖培东老师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中说,“文言文教学要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是高境界。”学生也说到了,文言文学习要面对“难”和“懒”两座大山。愚公移山,毕力平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是勇者之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只为福泽子孙,是仁者之心。自然伟力有限,人力虽弱却无穷,目光长远,辩证看待,是智者之思,是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借《愚公移山》课例所得,聚焦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深研诵读之法,用好串讲之法,连通文言文简洁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需要语文教师静心求索和躬身实践,我将为此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