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扭秧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3:47:56
《春节扭秧歌作文900字》
我是一个东北姑娘,一提到东北,你一定要去看看扭秧歌!它是东北春节的习俗,它很重要,就算你不吃年夜饭也要去看看扭秧歌。这就是扭秧歌的重要性!它必定会惊得你目瞪口呆,甚至会惊掉你的下巴。
扭秧歌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据说,天皇以前有一个爱妃,名叫舞女。她十分美丽还好动,扭秧歌就是她创造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她在最快乐美丽的年纪里下凡到了人间。天皇想下凡到人间陪舞女。可天界有天界的法则,不可触犯!如果触犯到天条,那便是灰飞烟灭!从此,天皇每天都让天界的天神们扭秧歌,但是,没人能成为她。俗话说:“天上一天,地下一年。”
扭秧歌的动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但是,那也抵挡不住东北大妈大爷的那股热情!冬天的东北零下几十度,都冻得你四肢僵硬!可他们不怕,平日里跳舞的人也不多,就那几个,但只要一到春节,个个生龙活虎的!广场上人山人海,跟海浪似的。这天,就连隔壁家平日里腿脚不好的张奶奶也能一蹦三尺高!前几天还在住院的乔大爷,那舞的连年轻人都跟不上了,不知比节奏快了多少。还叫道:“你们这群老太太,有我快吗?哈哈哈!还有你们这群小年轻,快点跟上吧!”我觉得,好像扭秧歌能治好人身上的疾病呢!这场面,那叫一个热闹,感觉就像是几千个人都是一家子呢!
在大东北,扭秧歌是热闹的,快乐的。它虽然不像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但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也是有着美好的寓意。扭秧歌对于老人们的祝福是身体健康,即使到了80岁,也要像现在一样,能歌能舞!对于中年人则是工作顺利,因为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嘿!干活人民顺利来喽!”对于年轻人和小孩子们的寓意就比较有趣了。它体会不出什么,也没有歌词的祝福,它对孩子们的祝福在于名字:(向阳)寓意能向美好和光明前进,即使生活在黑暗的生活里,也要微笑的面对每一天,你要相信,明天是美好的。光会指引你,你永远值得被阳光温暖,即使你不被注意,但阳光总会照在你的身上!
东北的冬天很冷,也很温暖。在冬天,大家在一起歌舞,取暖,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快乐的笑容!虽然会有陌生人,不过没关系,在一起聊聊日常或者工作,不久啊,也就熟悉了,很快就成了一家人。是的,东北人就是这么热情,每次看见扭秧歌,我就会不自觉得上去舞两段。
这就是扭秧歌,这就是我家乡的味道。
《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
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春节习俗作文650字
我先给大家介绍春节习俗,再给大家介绍元宵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守岁和爆竹。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扭秧歌的奶奶》
我奶奶都快七十岁了,可还爱扭秧歌。每天她都要打扮一番,换上漂亮的衣服,便跟着邻居的几个老奶奶到楼前小花园去扭秧歌。那次,我看见奶奶和她的秧歌队正在小花园扭秧歌,小花园里有几十个人在观看。奶奶排在队伍的第一个,好像是个领队,扭得真带劲儿,其他的老奶奶也跟着扭来扭去。我看了不由得鼓起掌来。
有一天,我刚进门就看见奶奶正拿着一面镜子照来照去。我走近一看,好家伙!这哪儿像我奶奶呀。只见她老人家头上插一朵粉红色的绢花,穿一身粉红色绣白边的衣服,脚上穿了一双黑色绣大红花的布鞋。更新鲜的是奶奶还涂脂抹粉,连眉毛也描得浓浓的。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也不怕人笑掉大牙!”“你小孩子家懂什么?这叫越活越年轻,潇洒走一回。”我连忙说:“对,您这一打扮,真年轻了二十岁。”奶奶一听,更高兴了,对着镜子又将了持那又黑又亮的头发。
人家都说我奶奶扭秧歌是队里数一数二的。我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亲眼看看去吧。随着悦耳的鼓声,我来到了小花园,二十儿个老奶奶扭得正起劲儿。奶奶还是领队呢,只见她挑着眉,睁圆了眼睛,把手中的彩扇翻来翻去。奶奶一会儿用扇子挡住脸,显得有些羞涩,一会儿又展开双臂,抖擞着绸褂,好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奶奶扭得那么认真,那么开心,那么潇潇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