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结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28:45
《四种常见的议论文结构形式_议论文写作指导》
A.并列式。在论证中,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这种并列可以是在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的并列。在语言形式上往往有“第一”“第二”……或“首先” “其次”等等标志。另外,处于并列关系的各个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一般是可以互换的。
B.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经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
C.层进式。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先后的顺序不可调换,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因而,这种结构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容易被人所接受。
D.总分式。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在议论文中,以上四种结构形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作文结构怎么写》
在批改小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总发现一些孩子的作文特别奇怪,让人读起来觉得别扭,该写的不写,没有的扯了一大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作文的结构出了问题。
所为的作文结构,其实就是不同部分的字数分配问题,不同作文字数分布有一定差别。一般情况下,作文都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开头点题,字数一般不超过文章总字数的五分之一,如果要求400字,开头尽量不超过80字。第二部分一般都是重点,字数一定要超过二分之一,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多个段落,如果要求400字,这个部分一定要超过200字。第三部分结尾,结尾一般相对较短,往往比开头要短一些,字数不超过文章总字数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一般不超过80字。
这个字数分配没必要非常严格,但一定要知道开头结尾短,中间是重点,也许还会有一些过渡的段落,这些比较灵活。
举例子,写一件难忘的事
第一部分:套用万能开头扣题,80字左右
第二部分:详细写为什么难忘,可以分为多个自然段,
第一段简单交代背景,80字左右
第二段重点写过程要加感受,突出难忘,150字以上。
第三部分:结尾强调难忘,可以拉回到现在,体现难忘,80字左右。
小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是没的可写,如果提前搭建一个框架,也就是列个提纲可以有效帮助孩子解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如果把这个框架再细致一点,提前规划一下字数,那将会对孩子帮助更大。
当然,这些只是从框架上来进行作文指导,框架就是设计图,但素材才是砖瓦,要框架结合素材才能写好作文。
《议论文写作之结构转换》
编者的话:
对于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初中生来说,一个基本的议论文模板就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需要成人的牵引一样。因而,反复阅读经典议论文,分析议论文的框架,建立起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常见的议论文的经典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今天我们主要来介绍递进式和并列式两种结构的转换。
一. 并列式
并列式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结构模式,这类文章开篇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也就是说,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构成。
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一般在文段的开头,充当本段的中心句和总起句。并构成排比,以强化作文的条理性。
例如《耐心成就人生之美》的写作提纲:
首先,从生活的的现象入手,提出中心论点:耐心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分论点一.耐心成就成功之美(事例+说理)
分论点二.耐心成就过程之美(事例+说理)
分论点三.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事例+说理)
最后,总结:修炼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并列分论点可以灵活安排,但最好还是考虑一下并列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二. 递进式
递进的结构模式是指遵循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中心论点。形成递进的方法有很多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可能性到必然性,从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等等,递进式的结构模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例如《论教养》的写作提纲:
1. 开门见山,提出论题——良好的教养
2. 反面举例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这是素养的内在表现)。
3. 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优雅风度的基础是一种关照态度(风度是素养的外在表现)。
4. 总结全文,我们必须尊重别人,并智慧面对。
了解基本结构后,便试着练习,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看原来的框架结构是否能将道理讲清楚,如果遇到问题再做进一步的解决。现在以初三一位学生的两篇文章为例,看看议论文框架结构在具体练习中的作用。
示例:递进式
心忧天下,乃青年之志
娄底三中398班贺泽凯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为国立志,为国捐躯的前辈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断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亦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多少仁人志士心系天下,心怀已任,他们以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奋斗;他们志向坚定,有远大抱负,即使“烈士暮年”,也“壮心不已”。
苏轼,说到这位流芳百世,孺妇皆知的大文人,想必各位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作品。而我所要说的,是他的官职生涯,苏东坡从小立志苦读,年少成名,却因在官场上执己见而被一贬再贬。试想,苏东坡本可以在官场上多附和他人,多顺皇上之意,这样也许他就不会被一贬再贬,而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再者,他本也可以在当官时剥削人民,以获取小利,但又为何尽心尽力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滋润,过得幸福?显然,是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官位时,他提出自己最为真切的建议,希望能对国家治理有所帮助;被贬后,他也不会因此而堕落颓靡,而是凭借一种随遇而安的情怀,管理好一方土地。他把百姓、国家的利益高架于个人利益之上,心忧天下,心系国家。正如范仲淹所写的:“居庙堂之高则忧胜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东坡也因为对天下、国家无悔的信念而被众人称颂至今。
除了古代,当今社会,拥有责任与担当的人也比比皆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忧国忧民的勇士呢?
1999年3月14日,公交司机黄志全在驾驶过程中心脏病突然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强忍剧痛,做了三件事:一、把公交车缓缓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打开车门,让乘客们安全下车,三、熄灭发动机,以确保人们的安全。他用生命最后一分钟的努力,体现了一个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如果他当时并无法冷静地处理事情,无法考虑车上人民的安全,也许就不只是他一个人逝世,而是一车人。如果不是他的舍身为人,他的那颗心忧百姓的心,他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又怎能挽回这一车人的生命?不禁想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黄志全又怎不是此类为民舍己的勇士!
我们作为立身于现代社会的青年,又应当如何做呢?我们的前辈已经为了祖国奉献了太多,乃至自己的生命,他们所创造的悠久文明,他们所打下的大好河山,岂能毁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的我们同样也要心存天下,心怀已任,学习前辈们的坚韧不拔,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心存忧患意识,为国着想,为民思虑,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青年的肩上不应只是风花雪月,还肩负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担当与责任!
心忧天下,乃青年之志;报国心切,待明日之时。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已然成为新时代好少年,就让我们扛起祖国的大旗,昂首挺胸,不负众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示例:并列式
心忧天下,乃青年之志
娄底三中398班贺泽凯
心忧天下,先忧后乐,古往今来,世事变迁,为国立志,以国家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亦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他们以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奋斗;他们志向坚定,有远大抱负,即使“烈士暮年”,也“壮心不已”。
心忧天下,以国家之兴盛为己任。苏轼,说到这位流芳百世,孺妇皆知的大文人,想必各位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成就。而我所要说的,是他的官职生涯。苏东坡从小立志苦读,年少成名,却因在官场上执己见而被一贬再贬。试想,如果苏东坡在官场上多附和他人,多顺皇上之意,这样也许他就不会被一贬再贬,而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再者,他本也可以在当官时剥削人民,以获取小利,让自己的日子过得美滋美味。但他又为何他却偏偏选择了贫穷与孤独?显然,是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官位时,他提出自己最为真切的建议,希望能对国家治理有所帮助;被贬后,他也不会因此而堕落颓靡,而是凭借一种豁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管理好一方土地。始终把百姓、国家的利益高架于个人利益之上,心忧天下,心系国家。
心忧天下,以人民之安危为担当。1999年3月14日,公交司机黄志全在驾驶过程中心脏病突然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强忍剧痛,做了三件事:一、把公交车缓缓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打开车门,让乘客们安全下车,三、熄灭发动机,以确保人们的安全。他用生命最后一分钟的努力,体现了一个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如果他当时无法冷静地处理事情,无法考虑车上人民的安全,也许就不只是他一个人逝世,而是一车人。如果不是他的舍身为人,他的那颗心忧百姓的心,他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又怎能挽回这一车人的生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黄志全又怎不是此类为民舍己的勇士!
心忧天下,以青年之热血报祖国。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放眼近代中国,从封建觉醒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戊戌六君子”,到十九世纪初期的五四新青年;再到革命岁月中的舍生忘死,披肝沥胆的革命英雄,如董存瑞,邱少云,雷锋;再到在今年抗疫战争中,不顾安危,奋战于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同死神夺人的抗疫战士们,他们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无一不用行动来证明:青年之人,时刻准备着,以满腔热血,报效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勇气;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未来。青年的肩上不只是风花雪月,还应当肩负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担当与责任,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心忧天下,乃青年之志;报国心切,待明日之时。时代在召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出发!吾辈当自强,就让我们扛起新时代的大旗,一路乘风破浪,不负众望,不负韶华,不枉此生!
《议论文写作指导序列 | 总有一种结构适合你(2)》
“层进式结构”的三种模式
占据60分之多的高考作文,虽然要求不限文体,但考生大都选择议论文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针对当下的议论文写作,谈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本期我们说说“议论文的层进式结构”。
我们所说的层进式结构,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三种模式组合在一起,似乎也构成一种层进式关系了):
模式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这一模式,跟并列式模式类似,只不过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呈并列关系,层进式的几个分论点呈层进关系而已。
例如,在论证“我们要勇于创新”这个观点时,三个分论点依次为:
创新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创新有利于人类的进步
这就是一个层进式的模式。
模式二: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与“怎么样”,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逻辑上讲,这三部分是一种逻辑自洽的表现,是考生思维完整的表现,也是层进式模式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论证模式。
模式三:近几年,高考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尤其是时评)的考查,使得大家在模式二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种更为具体的层进式论证模式。简单说就是“引辩议联结”模式。
引,就是概括引用材料,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根据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材料可能是几句名言、一个现象或一个事件。
辩,就是“辩证”的意思。辩证法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看问题,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严密,不过于绝对,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观点。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当然”“诚然”等类词语来引起。
议,针对提出的观点,发表议论。这是此类议论文的重点。一般是从“因和果”两个角度,议论分析该事件、该现象的效果(好处或危害),挖掘其产生原因(内因和外因)。
联,联系实际,由点到面。由材料中的这一个事件或现象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结,即对全文的论证作总结,解决问题,总结全文。要注意如下几点: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篇时评的写作提纲,来巩固一下“引辩议联结”模式。
范例展示
从9月1日起,南昌大学全面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新政”,尽管这项改革在7个院校进行过试点,但全校铺开后不到一周,就遭到学生强烈反对。原本期望新政实施后会带来的整洁环境并没有出现,反而把学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学生反对理由很多,比如:“学校没有考虑学生意愿”;“大三大四有些学生要准备考研,没有时间”;“既然交了各种费用,为何还要学生打扫卫生”;“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扫厕所的”;“自主保洁应该从每个人做起,把行政楼和教学楼保洁员也撤掉,由校领导和校长自行保洁”等。
你如何看待“学校推行自主保洁,遭到学生反对”这一事件?
写作提纲如下:
引:南昌大学全面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新政”不到一周,就遭学生强烈反对。这一现象引发人们反思,我认为应该推广学校的这种举措。(也可以引出其他相反的观点)
辩:诚然,大学生们提出反对理由都有道理,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这项举措的良好作用。
议:从“因果”两个角度议论分析。
分析原因——(从内因、外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反对这个举措,一方面,可能因为娇生惯养,怕苦怕脏,生活自理能力差。另一方面,从外因看,家长溺爱,加上现代社会发达的物质条件,让很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都难得去动手干活;学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缺乏沟通,方法粗糙;教育理念偏差,一切以学习为导向,社会的不良导向,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导致学生对参与体力劳动产生反感。
论说效果——“学生自主保洁”是一个善意举措,如果真正推行下去,既可勤工俭学,又能培养健康生活习惯,让学生通过劳动懂得艰辛、分享、协作,使人格更健全、素质修养更为完善。
联:很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父母保护过度,甚至不会自己洗衣服。辽宁一位新生,因为不愿洗袜子,竟然随身带了上百双袜子,打算穿脏了就直接扔掉。重庆交通大学一学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让妈妈洗,邮寄费已超过千元。
结:鉴于此,为了能让这种好举措得以实施,校方应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调动双方的智慧与积极性;在要求学生接受新政策之前,校领导和老师可先做表率;教育理念改变,“从娃娃抓起”。期待校方与学生能积极解决此事,更希望这项改革能被推而广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来自上文的原因分析。)
以上这个作文提纲,就是遵循着“引辩议联结”的层进式结构来写的。
《议论文写作指导序列 | 总有一种结构适合你(1)》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一)
◆ ◆ ◆
文 | 读写菌
占据60分之多的高考作文,虽然要求不限文体,但是考生大都选择议论文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本期开始,我们针对当下的议论文写作,谈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本期我们说说常见的议论文结构。
有过议论文写作经验的你,在课堂上肯定知道了所谓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的写作结构。然而,仅就“并列式结构”而言,你要注意一些误区。
01
并列式结构
高考议论文一般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分析问题,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
所谓并列式,就是在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时,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去论证中心观点的一种结构方式。
模式1:并列式分解“是什么”
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分解:
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模式2:并列式分解“为什么”
即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在中心论点的前面加一个“为什么”,从而组成因果关系的分论点。以“谈骨气”为例。吴晗的名作《谈骨气》,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通过三个分论点来论证:
富贵不能淫,所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贫贱不能移,所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威武不能屈,所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模式3:并列式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02
注意事项
并列式结构的文章,层次清楚,分论点多采用相同词语搭配,因此能反复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并列式,也要力求从多角度进行论证。还是以“谈骨气”为例,有学生写的三个段落分别是:
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谭嗣同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是有骨气的。
以上三个事例,没有区分角度。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你可以罗列无数个有骨气的个人;但是,只要别人举出一个反例来,你就站不稳立场了。
如果说,以上这个案例你还能快速看出其论证的平面化,那么下面这则案例,你可能被迷惑:
以“每一种用心的付出,最终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回报”作为中心论点,有的同学写下如下三个分论点:
因为在商场上用心的付出,所以马云有了成为阿里巴巴CEO的回报。
因为在体坛上用心的付出,所以网球选手李娜,再次站上最高的颁奖台。
因为在乐坛上用心的付出,歌星周杰伦用他的歌声牵引着无数年青人的心。
这位考生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可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只是不同领域(商场、体坛、乐坛)的同质事例,对论点而言,仍然处于同一个论证层次,即在同一个层面上滑行。
下面,我们看看2018年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03
时代青年,圆梦中国
安徽一考生
我是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今年已整整18岁了。回首我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新时代的青年一起追梦、圆梦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2035年,当18岁的你们开启这个“时光瓶”时,一定也会感慨颇多,因为在那时,我们国家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盛,科技发达,社会和谐,人民早就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时的你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不知你们将如何看待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又如何思考你们生活的那个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授课顺利完成,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农村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成长于这样的时代的我,对祖国和民族充满了实实在在的骄傲与自豪感。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无数热血青年的付出和努力,这也是这个时代给予这一代青年的际遇与机缘。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创造时代。相信到2035年,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相信你们这一代中也会涌现出更多的风流人物,勇担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挥洒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与挑战。我成长的这个时代,灾难与挑战并存: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在这些无情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已经遭受的损失不可挽回,还好,国人团结了起来,无数青年挺身而出,站在了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力量和担当。从更高的意义上讲,人类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能够躬身自省、得到教训、获得成长,懂得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生命。是的,在我成长的这个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相信如今的你们会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有力量和智慧来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梦想。如今,国家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青年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35年,18岁的你们这一代更应肩负时代使命,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时代青年,就要圆梦中国。
04
思路分析
本文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本论部分设三个并列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结构图示如下:
而在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都做到了叙议结合,使得文章有血有肉,内容立体丰富。如在论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与挑战”时,作者回顾了一些无情的灾难,引发读者共情;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出这些灾难使得人们“躬身自省、得到教训、获得成长”。感性与理性结合,使得语言更具感染力!
《7种高分议论文结构,让你告别议论文写作困扰!》
相信有不少同学都接触了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大多数同学还依然停留在对精致素材的寻找和打磨上,能注意写作结构的不多。
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7种常见的高分议论文结构,从满分范文中体会不同结构的好处,一个结构好的文章给人或整齐划一感觉;或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或更具说服力,不少同学都是靠它拿了高分。
1、对照式的文章结构(正反论证)
例文一: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明确中心观点:真正的纪念需要理性的引导。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正面事例和扣题分析
第3自然段:总结正面的观点,强调理性纪念的作用。
第4自然段:反面观点总+反面例子及分析,强调不理性纪念的危害。
第5自然段:联系当下分析理性纪念的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借助格言,结尾强化中心。
对照式的文章思路很清晰,正反论证也凸显了论述的力度,同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获得素材佐证,所以是考场中实用性很高的一种结构模式。值得广大考生借鉴模仿。
2、平面并列论证
例文二: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着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明确写作范畴“文学创作”,提出“回到文学创作的原点”的观点。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做法一+过渡+事例+分析
第3自然段:做法二+过渡+简例1+简例2+分析
结尾部分:第4自然段:借助名人名言,结尾强化中心。
“并列式”的结构模式,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找到多个观点依据来支持总观点。并列式的结构也很简单明了,但这种结构模式的难点在于考生是否能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多个合理有力的理由来支持观点,也就是分论点是否能合理展开的问题。
3、由古到今递进式论证
例文三: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
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名言引入,明确中心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古人的事例论据(排例)
第3自然段:分析总结古人事例
第4自然段:转折引入“当今意义”
第5自然段:今天的人物事例。(详例)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辩证分析后总结
“递进式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从两个很分明的方向去找素材,而且文章的内部逻辑性很强。前面的讲古人古事是为后面讲今人今事作铺垫蓄势,这样能给阅卷者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4、“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式结构
例文四:错过
如果航船错过了灯塔,又如何可以归航;如果大海错过了流水,又何以成就其广博;如果万物错过了春天,又怎能焕发生机;如果人生充满了错过,我们又从何成就精彩?所以,精彩人生不容错过。
人生不容错过,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当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日复一日的寻找镭的工作中感到绝望的时候,正是她在夜色中发现了实验废弃材料中闪烁着光芒的物质后,没有选择忽视它,最终在那闪光的废料中找到了搜寻已久的镭。对于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如果居里夫人选择忽视而错过了它,或许世界上从此便少了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无独有偶,当摩尔根在他饲养的成千上万只果蝇中筛选仅有的变异果蝇时,如果他错过了它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的果蝇,而让那万分之一乃至数十万分之一的机会从眼前逝去,也许人类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将会严重滞后。但幸运的时他没有错过。
当流行划过天空,正是天空丝毫不容许错过地抓住了一闪即没的流星,才能让世界见证它的绚丽,而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都亦如同天际偶尔划过的流行一般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总是错过,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多彩?
人生不容错过,世上不容后悔,当面对机会,要学会抓紧和珍惜。也许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不懂珍惜,任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最终饮恨收场的事例却不胜枚举。当项羽在乌江边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等来了渡船的时候,如果他肯就此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逃出生天,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会只是后人的慨叹;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收复大片失土的时候,如果南宋朝廷能够抓紧这个难得的战机,让岳飞趁胜追击,也许“封狼居胥”也不会只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黄粱美梦了;当明王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在航海技术上领先同时期的别国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候,如果统治者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航海,那么数百年后的那场中华民族的劫难还会发生吗?
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一个充满遗憾和后悔的假设。因为他们不懂得抓紧珍惜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就这样与这些难得一遇的机遇错身而过,失去了一个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荣耀与光辉的机会。
是的,人生不容错过,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请紧紧地与它拥抱。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比兴引入,明确中心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提出“原因”+详例1+详例2
第3自然段:从“原因”方面集中分析
第4自然段:提出“方法”+排例
第5自然段:承接第4段,归纳分析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
文章从“原因”和“方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富于变化的文段模式和事例后面的集中分析是文章的出彩之处,让文章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特点。
5、“摆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例文五:欲望“抢”去原规则
当物质远不足以满足人的需求时,人们的欲望会显得更大,渐渐地,人们会变得浮躁,甚至失去理智,并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抢”。这样,原本“公平”的规则渐渐地消去,而“抢”似乎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中国式规则。(引出写作中心。)
传闻日本核事故将对盐产生影响,人们便开始疯狂的“抢”盐。同样的是,当iphone4s推出后,国人更是为之痴迷,一轮“抢”的热潮又被掀起,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抢”也就成为了一种欲望主导心灵并逐渐形成的大众行为。渐渐地,也就成就了新的规则。但凡好东西出现,必有一番大抢镜头上演。(摆出两种“抢”现象,由个别现象归纳出普遍情况)
“抢”的热潮往往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新的物质或稀缺的资源引起了人们向往的欲望。于是,他们为此有序的获取,当其中一人忍不住心中那庞大的占有欲而“抢”先了一把,原本已发热的人就是紧跟而上,由此一连贯的“抢”便如化学反应遇上催化剂般越发强烈。于是,“抢”的“正常”心理也就形成了!(分析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认为“抢”这一现象不仅是因为物质需求诱发了人类的贪婪,更重要的是国人的身心修养和道德素质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不爱漂亮女人的男人,但却有能自律的男人!”面对欲望,有好的身心素质的人,往往能自律,不会失去自己的理智;而往往定力差的人却占据了多数,“抢”便像“新产品”一样成为了人们追捧的“新规则”。(深入分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抢”的规则一旦形成,便会向那连锁的核聚裂变,只会越演越烈。只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当然,如果需求能够满足的话,问题也会一点点的解决,但往往这点很难做到。所以我们从精神层面去解决,让精神引领行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就离不开政府对文艺演出的鼓励与支持,也就离不开一本好书的熏陶。让人们的精神饱满,才能学会“克己”。(分析其危害后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同时,建立信仰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大众心理的形成,除了自身知识与素养的缺失,还因为人们长期缺少精神的依托——信仰。当今的中国也许正是没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样可能加大人们对物质上幸福的渴望,抢也便是常见的事了。所以我就觉得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信仰去引导国人精神,从而影响国人的行为。毕竟,没有信仰的国家是可怕的。(进一步提出更根本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欲望抢去的规则,还需要自身的修养与信仰来抢回。
结构分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写作对象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摆出“具体的现象”,并归纳出普遍现象。
第3自然段:分析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第4自然段: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第5自然段:提出初步的解决办法
第6自然段:提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结尾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
“摆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分析问题现象时常用的写作思路,它以层层深入剖析而备受关注。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写作思路。
6、“引-议-联-结”—时评式结构
例文六:这教育你受得起吗?
《四川新闻网》发表了一则有关“最牛高三班”的新闻。何以称其“最牛”?该班所有人均上重点线,且无一不上名牌大学,甚而美国麻省理工。对此,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如是说:“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凭什么他们就享受优于他人的教育,凭什么他们就上清华北大,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我却不以为然,不,简直嗤之以鼻!要我说,这恰恰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何出此言?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先天性的智力差异。每个人的智力,在出生时就已不公平。有些人天资聪慧,智力超常,一看就是当科学家的料;有些则不过是常人而已,甚而不过常人,即使接受再高的教育,也难有建树。这是不能矢口否认的事实。而目前的社会却无视这种差异,主张所谓的教育公平,妄图让傻子与天才共处一室,你说着这是幸福了傻子呢,还是委屈了天才?
其次,如若人人都要上清华北大,去追求所谓的平等受教权,那么清华就丧失了它之所以为清华的意义,哈佛不再是哈佛。高等学府其培养顶尖人才的作用也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如今的大学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无事可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顾吃喝玩乐,不读圣贤书。有大学生竟戏谑说,上大学就是玩!呜呼!我们的大学都成什么样了?大学沉沦至此,我们该归咎于谁呢?我说,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惹的祸!没错,现在是人人都可以享受上大学的权利了,可是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都学了些什么东西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又是流水四年!
我们应该明智而不偏执地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执拗地追求所谓的教育公平没有任何意义。强调智力先天性差异,但并不否认其后天性,所以在接受中低教育上,如小学,中学阶段,我们则应追求教育公平,因为在此阶段,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尚未稳定而有发展的空间。但在接受高等教育上我们便要思虑了。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你不能让一个逻辑思维能力贫乏的人去同未来的科学家跻身一堂讨论学术吧?推行乌托邦式的教育公平只会导致全面平庸!是科学家的料就应该进科学院,我们没那水平就要谦虚呀,别小心眼不服气!
总之,是该公平接受教育,但也要看你受得起吗?
结构分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用材料和他人的相反观点作铺垫
第2自然段: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主体部分:第3自然段:议论:原因一
第4自然段:议论:原因二
第5自然段:回归材料,联系现实情况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
“引-议-联-结”—时评式结构适合写时事评论,也适合于写“事件评析类”的材料作文。它有利于让文章始终紧扣材料在分析。而这样文章中的“议”部分是最关键的,它最能体现笔者的思想深度和分析力度。
考场作文的结构模式始于此而不止于此,也就是说文章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按照自己一个严谨的论证思维展开,让自己的论证严谨有力,思路清晰流畅,那就可以了。所以,上面的所提供的结构模式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模式,不要求所有同学都要按照这些结构模式来写。反而,我们鼓励有较好写作能力的同学能够放开去,在正确立意之下大胆写出富有个性而符合逻辑的文章。
7、“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
例文七:放下
社会纷繁复杂,忙碌的生活里,红丝布满了眼球,身心充满了疲惫。停步驻足,去寻找心灵的归属,满眼尽是答案。何处才是尽头。不得了,白岩松也发出了幸福了吗的感慨。
有的人认为放下拥有的钱财和权力,那么我会一无所有;有的人认为放下物质追求,那么我会穷困潦倒;有的人认为放下尊严,那么我只会被屈辱。于是,他们疲于奔命,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怕放下了就失去,放下了就错过,放下了就显示自己的懦弱。
然而,即使他们遍体鳞伤,美好的梦想依然是天空耀眼的星星,可见而不可及。于是,我想说,有时放下是一种智慧,只有懂得放下,我们才能收获更多。
尧舜禹放下名利,禅让的品质让历史长河引流;孔子懂得放下,“己不欲而勿施于人”,使儒学学派数千年得以长存;越王勾践放下尊严,屈辱的活着,十年地“卧薪尝胆”,让他得以复国。还有舞鸡起舞的祖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他们不也放下了尘嚣,在这放下的日子里坚守着。他们无畏,他们放下了,但却因此收获了更多,成为今天一颗颗闪耀的星星。
而想想当今那些贪官污吏,总是苦于对名利的无止境追求,放不下名放不下利,于是权术成了他们的手段,最终也慢慢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引人深思。于是,想想我们,当我们苦于无法在一条路上走到尽头的时候,或许放下会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毕竟人生条条大路而非独木桥。或许因为放下了,所以坦荡,所以无惧,所以我敢于向前闯。
社会的底线正在不断地被突破。奶粉有三氯氰胺,瓜菜里有伤人的农药和“地沟油”,为了自己的不舒服甚至可以去伤害一些无关人的性命,别人只是你一个可以践踏的棋子,而理想只是一个嘲弄的词汇。尘世中,我们有太多的牵挂,有太多的放不下,殊不知放下了才是幸福的尽头。
结构分析
总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
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破”的部分,否定与自己相反的做法或观点,做好铺垫。
第3自然段:“立”的部分,鲜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4自然段:正面的例证(排例或者详例都可以)
第5自然段:联系当下,利用反面例子突出自己的观点。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
“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很适合写争议性观点的文章,可以论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的错误性,来自认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文章的展开思路简单而又效。
《写景作文技巧:思路线索明,文章结构新!》
写景技巧
技巧四:思路线索明,文章结构新
写景的文章,有时候要按参观的或游览的顺序来描写,这就需要在写作的时候交特观察的方位和游览路线。因为同一个景物,从不同的方位看,特点是不一样的。
像《黄山石》中描写的巧石,如从半山寺前仰观老人峰上的巧石是“金鸡叫天门”,而从龙蟋坡上回头看,则成了“五老上天都”;莲蕊峰的峭壁上有巧石叫“蛐蜒上壁”。若从上端去看,就成了“姜大公钓鱼”,再上一点看去,又成了“仙人下轿”……
由此可见,观察的方位不同,远看、近看或是平视、仰视、仍视,所观察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观察景物,要注意选准观察点;描写景物必须交待清楚观察的方位。
◆交待观察的方位,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如果你是站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观察景物,那就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写清楚你所在的方位。
二、如果你是边走边观察的,那就可以在文中写清楚自己的行动路线。
如《游××山》一文,就可以先总写了××山的特点之后,依次交代了上山路上,山腰见闻,爬上山顶,下山的顺序。这样来交待观察方位的转移,把移步和换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文章结构严密,过渡自然。
当然,还可以用总分总的章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总写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分别具体描写景物的特点。在文章的结尾再总写景物的特点。
我们不论写什么景物,写风也好,写雨也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才是好文章。
◆怎样才把写景文章描述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呢?有两种方法:
一是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
比如写风,就写春天的风,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写雨,就写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冬天的雨……
另一种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述。
如写雨,就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写风,就按刮风前,刮风时,风大时的顺序来组织材料。这样写出来文章,一定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有不少的好文章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写的呢。
《写景作文的层次和顺序》
写景作文的层次和结构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
一是总-分结构。
二是移步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远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牛羊成群,西边有两个小伙子正在骑马奔驰,右边有几个小朋友正在嬉戏玩耍。
三是按照时间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春天的花园鲜花盛开,争奇斗艳。
夏天的花园绿树成荫,蜂飞蝶舞。
秋天的花园树叶渐黄,落叶纷飞。
冬天的花园树叶落尽,白雪一片。
写景文章的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⑴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时间固定,景物不固定——以观察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
⑵按时间看推移的顺序写。
描写的景物固定,时间不固定——以时间来分类。
⑶按空间顺序写。
地点固定,时间也固定——以空间顺序分类。这种方法适用于冬天去游览某一景区,比如去某公园,就可以写先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⑷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时间固定,描写的景物不固定——冬天的作文就可以写雪后的不同景象所展现出的状态,如落满了雪的地面,屋顶,或是还没落满雪,还能隐约可以看见水的小溪。
《别》
“别”,一看这个字的构造很简单,无非是左右结构,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从“另”从“刀”的会意吧?可这又怎么解得通呢?殊不知,“别”的篆书作“”,而不是“”+“”;追溯不远,“别”的繁体作“別”。也就是说,它的左边其实不是“另”,那又是什么呢?下面只好从容一点说来。
这里得牵出另一个字:“剐”,这个字篆书是“”,比“”只少了一个“”。其实,这“别”就是从“剐”字通过隶书讹变分化出来的。而这个“剐”字原本作“冎”,后来才加了一把“刀”,今天我们看“别”的小篆形体是“”,就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说文》释为“剔人肉置其骨也”,它表示的意义就是用刀割人体使骨肉分离,那可怕至极的剐刑是怎样的惨烈就让人想都不敢想了。
如此一来,“别”就被赋予了“分解,分离”的基本意义,由此引申出“离别,告别,送别”的意义,还引申出“区别,另外的,特殊的”等意思来。“别”从“剐”分化而来,生出这么些个意义,或者干脆就说由“剐”的本义引申出这么些个意义,还分明带着“骨肉分离”般的痛。这里就特别要说说这种带着痛感的“别”字了。在中国,写“离别,告别,送别”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姑且拣一点我们最熟悉的说说罢了。
“抛妻别子”的永诀是人间之至痛,把这种痛写得至为缠绵悱恻怅惘恍惚的当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与妻书》,光是开头几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就已经够让我们“揪心”的了;曾有一部同名电影(鲜为人知吧,影响不大),女主角夏珊扮演妻子陈意映,因极度入戏,遇车祸后昏迷的冥冥中,竟与剧中人物进行灵魂对话,就因她被先烈的壮怀悲情“揪心”了。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那种对分别已久的骨肉兄弟的思念与怀想,看似远不如《与妻书》那般哀痛,其实这种“痛”就藏放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怅惘与“千里共婵娟”的希望里。我们的先民们,那时书面的通信都很难,就根本不是今天高科技的“通信”所能比的,那么,离别了,告别了,送别了,就往往要找一样彼此都看得见想得到懂得了的物事作寄托,比如鸿雁传意,折柳送别,更有最方便的“明月共此时”,如此一来,这种暂时作别的“痛”就被诗意化了,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也就变得美好起来。
应该说说“易水诀别”吧!说着《与妻书》的时候就想着荆轲了,他是冠绝古今的的壮士,为了他的国(燕太子丹)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的理想,和着高渐离的慷慨筑声,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凛然赴死,那是何等悲壮!这不是骨肉分离,却是堪比“骨肉分离”的大“痛”。
还有一种告别,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明知“昨日之事不可留”,可又往往很难作别,是因为“昨日之事”牵扯着“今日之人”“今日之事”。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胡同文化》里,对于北京胡同与胡同文化深深的眷恋,不忍作别,而理性告诉他又不得不作别,于是满带着无可奈何的伤感——一种将其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我们总是在朝前走,是自主行走也好,是被裹挟也罢,“逝者如斯”,时代潮流也不可抗拒,注定要从昨日走到今日,又会从今日走到明日,尽可以留恋与怀念旧日与过往,但我们还是得作别这些旧日与过往,告别许多人许多事,伴随着必须的感性与应有的理性。
《记叙文的结构思路,掌握这两种就够了》
作文结构的两条秘诀:
“并”字诀与“曲”字诀
中考作文批阅标准中,关于作文的结构,有这样的细则:
一类作文“结构合理”,二类作文“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就是开头、中间、结尾要全面,并有所侧重;那么,什么样的作文可以称作结构合理呢?读写菌老师选取几篇例文,教给大家两条秘诀:
一是“并”字诀,二是“曲”字诀。
一篇作文,结构或并或曲,就可以称得上合理巧妙。
假如你不擅长经营结构,想用几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情感,那就选用“并”字诀;
假如你擅长将一件事写得曲折生动,表现出主题思想,那就选择“曲”字诀。
请参见下面的思维导图:
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
利用小标题连缀成文
面对一则作文题目,假如你想不出一件情节生动的事来表现主题,那么,选择几件事,用小标题连缀成文,是一种不错的快速构思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三件事,所以把这种结构称为“三水并流”。这三件事最好从不同角度来选,比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心情等,排列也应该考虑一下顺序。
比如下面这篇以“喜悦”为话题的作文,就选取了自己练字的三个片段:
水墨氤氲,一路喜悦
晨光熹微,跃入窗棂,墙正中所挂水墨泅染的一派山水,被晨光悄然镀上一层璨然的铂金光华。一旁静望的人儿嘴角浅漾一双笑靥,喜悦蕴满眸底……
想来我学山水画已过去6个春夏了,花开花落,水墨氤氲着点点滴滴,恰是一路喜悦。
【以上为总写,领起下文】
初识·如红梅傲然的喜悦
还是小学时,刚刚接触山水画,就被那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消磨掉三分热情,加之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我几欲放弃,巧来那日东风凛冽,偶遇巷角一位衣衫褴褛的独臂画家,他面前雪白的宣纸上正烂漫着点点红梅,霜落枝头缀蕊间,红遍雪岭更抖擞!
寒风掠起他的断臂残袖,我却分明地体味到他的坚韧,正如梅傲然雪谷,征服一世的喜悦,我会心一笑,加快了去往画室的步伐… …
【第一个小标题】
苦练·如青竹自赏的喜悦
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增长了我的画技,更拂去了心底那片浮躁喧嚣。
初三繁重的学业下,我总愿寻一个静谧的午后,挥毫几番,笔下一杆劲竹拔地而起,水墨交织几多苍翠,无需绮丽的色彩修饰,丘壑独生亦是一派君子之风!
思绪了无,尘世冗杂,生活的冗杂,学习的疲惫早已不再。墨色氤氲,是青竹不求闻达于莽林,屹立丘壑独守一方净土的淡然。我嘴角上扬,喜悦正是此刻孤芳自赏的淡泊宁静… …
【第二个小标题】
画毕·如秋菊热烈的喜悦
笔过白纸,翰墨留痕,秋菊烂漫,满目热烈,六年习画,终有所成!喜悦盈满心房,不言而喻… …
【第三个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按练字时间先后排列,第三个稍嫌单薄。】
山水画,氤氲着红梅傲雪的坚韧,流动着青竹劲生的空灵,弥漫着秋菊烂漫的热烈,正如我永不放弃的练习。学画的点滴,一路尽是喜悦… …
【结尾总结全文,扣题抒情议论】(本文由陈刚老师整理)
不妨抛弃小标题,
使用关键句避免呆板
有些同学会觉得使用小标题显得有些呆板,他们更喜欢把思路隐含在行文之中,这时候,使用关键句领起事件,也是不错的结构方式。从读者角度看,要比用三各小标题更灵活生动。
下面这篇作文,恰好符合新加坡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要求:
你向来觉得老一辈是非常保守的,认为他们无法接受年轻人的想法。然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你的看法。写出事情的经过,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小作者巧妙引用爸爸、妈妈和奶奶对爷爷的评价,每条评价都带出一段叙述,最后抒情议论,构思极为精巧。
老土爷爷
每当遇见同学的爷爷,我常常细细打量一番:装束搭配时尚,谈吐不凡,衣袋鼓鼓的,想必装着一部配置不错的智能手机。暗自一比,我心里便咯噔一下:我爷爷和城里的爷爷们差了何止一条街啊!
【题目与第一段,欲扬先抑】
爸爸说:“你爷爷太老土了!城市生活多方便,非得回乡下住!”爸爸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给爷爷赚来不少夸耀的资本。定居城市后,给老人家在城里置办了住处,可是二老只是蜻蜓点水般象征性地住了几个月,便毫不犹豫地打道回府。爸爸好意落空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到乡下去种田讨苦吃?爷爷笑而不答,只专心侍弄他的庄稼和花花草草。
【借爸爸的话,写爷爷的住处“土”】
妈妈也说:“你爷爷太老土了!给他买多少漂亮衣服不穿,偏偏喜欢些‘地摊货’!”其实,爷爷自己也有数目不小的存款,却在穿着上不舍得出手。他身上的衣服,件件都是古董级的文物,洗得泛白,袖口毛了边,他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至于妈妈给买的新衣服,好似某位深居简出的大人物,逢年过节隆重登场一下,然后就被束之高阁。问及原因,他总如此搪塞:“穿旧的舒服。”实在令人费解。
【借妈妈的话,写爷爷的消费观念“土”】
奶奶也说:“你爷爷太老土了!现在谁还稀罕苦了吧唧的草药,还一个劲捣鼓。”爷爷少时辍学,喜欢钻研中医,家中几本中医典籍早已被他翻烂。医院远在镇上,乡亲们有什么头疼脑热都愿意找他抓药。一谈到中医,他就两眼放光,夸耀老祖宗的秘方如何见效,中医如何高明,言必称我大中华医学。听说谁感冒吃抗生素就连连摇头:“唉,明明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症’,非要吃什么头孢…”
【借奶奶的话,写爷爷的传统观念“土”】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爷爷不喜市井的冷漠和喧嚣,宁肯回到乡下做一只自在的飞鸟。他种的绿色蔬菜让我们吃得放心,他开的方子让四邻受益。爷爷哪里是老土呢?他不土,他只是一株庄稼,扎根大地,汲取营养。爷爷在乡下种田,采药,练字,生活恬淡充实,自得其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此想来,我心中满是欢喜。
【最后两段抒情议论,原来爷爷并不“土”,升华了主题】
(本文作者为青岛七中高思远同学,指导教师为青岛实验高中的王绯霞老师。)
找到一个线索,
巧妙“一线串珠”
上面讲了使用小标题或关键句来组织文段,接下来这一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父亲的遗物》。大作家写小散文,谋篇布局极为精彩。
同样是选取几件事,在构思成文时,梁晓声既没有使用小标题,也没有使用关键句,毕竟对一位作家来说,那都太小儿科了。
作家选取父亲生前用过的手拎包,包里有父亲用过的遗物,每一件遗物,都引出一段对父亲的回忆:借刮胡刀,写父亲的容貌;借印章,写父亲的身份;借健身球,写父子深情;借拉链,写父母的节俭;最后借父亲的那句话,引出结尾的抒情议论,感人至深……
手拎包,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利用这条线索,串起了一个个回忆片段。
父亲的遗物
站在椅子上打开吊柜寻找东西,蓦地看见角落里那一只手拎包。它是黑色的,革的,很旧了。拉锁已经拉不严了,有的地方已经破了。虽然在吊柜里,竟也还是落了一层灰尘。那是父亲生前用的手拎包。
我认真仔细地把灰尘擦尽,转而腾出衣橱的一格,将它放入。我心里很内疚,不该让自己父亲的遗物落满了灰尘的。
【前两段,引出爸爸的“手拎包”】
我不必打开它,也知道里面装着一把刮胡刀。父亲的络腮胡子很浓,刮时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父亲死前,刮胡刀的刀刃被磨得只有原先的一半那么宽了。
【借手拎包里的刮胡刀,写爸爸容貌】
手拎包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皮套,其内是父亲的印章。父亲一辈子只刻过那么一枚印章,木质的,比我钢笔的笔身粗不到哪儿去。父亲一生离不开那印章,当工人时每月领工资要用,退休后每三个月寄来一次退休金,60余元,一年仅用数次……
【借手拎包里的印章,写爸爸身份】
一对玉石健身球,是我花50元为父亲买的。父亲听说是玉石的,虽然我强调我只花了50元,父亲还是觉得那一对健身球特别名贵,他只偶尔转在手里,之后立刻归放盒中。
【借手拎包里的健身球,写父子情深】
除了以上东西,父亲这位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再没留下什么遗物了。仅有的这几件遗物中,健身球还是他的儿子给他买的。
手拎包的拉锁,父亲生前曾打算换过。但那要花三元钱,仔细了一辈子的父亲舍不得花。父亲逝世前一个月,我为父亲买了六七盒“蛋白注射液”,大约用了三千元钱。我明知那绝不能治愈父亲的癌症,仅为我获得一点儿心理安慰罢了。父亲那一天状态很好,目光特别温柔地望着我笑了。可母亲走到父亲的病床边,满脸忧愁地说:“你有多少钱啊?买这种药能报销吗?你想把你那点稿费都花光呀?……”仰躺着已瘦得虚脱了的父亲低声说:“如果我得的是治不好的病,就听你妈的话,别浪费钱了……”沉默片刻,他又说:“儿子,我不怕死。”听了父亲的话,我心凄然。
【借手拎包的拉链,引出父母的节俭】
我也不怕死【用“不怕死”连接上下文,过渡巧妙】,只是觉得,还有些亲情责任未尽周全。我是根本不相信另一个世界之存在的。但有时也孩子气地想:倘若有冥间,那么岂不就省了投胎转世的麻烦,直接又可以去做父母的儿子了吗?在我们这个阳世没尽到的孝,我就有机会在阴间弥补遗憾了。
【最后抒情议论,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愧疚之情】
运用叙述技巧,
写好一件“小事”
写一件事其实不比写几件事容易。要把一件事写好,必须更加注意叙述技巧,包括叙述顺序、叙述角度、情节设计等等。
仔细读读下面这篇文章,结合点评,思考如何将一件事叙述生动,表达一定的情感与主题。
乡下的礼物
一个绿色的大桶,里面装满了大米和鸡蛋。一层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大米像柔软的毯子铺垫在桶的下面,几十个鸡蛋像不倒翁一样悠闲地躺在毯子上面睡觉。慈祥的外公,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提着这个绿色的大桶,满面风尘地从四川乡下老家千里迢迢地来到柳州看望我们。
【事情起因:外公送来鸡蛋。开篇的特写镜头,迅速将读者拉入情境。】
我从外公手里接过礼物,把鸡蛋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放入冰箱。
【“小心翼翼”与上段的“满面风尘、千里迢迢”等词语,写出大家对鸡蛋的珍视,为下文转折奠定基础。】
一天,我望着冰箱里可爱的小鸡蛋,垂涎欲滴,想做一个蛋花羹,拿起鸡蛋敲到碗里,一个又一个,一连敲了九个鸡蛋,居然都是坏的!本应晶莹的蛋清有点发黑变味,像一块美玉有了瑕疵,我心头像被东西堵住了,感觉说不出的失望和难过。
【鸡蛋竟然多是坏的!这是事情的发展,情节波折】
这些鸡蛋来之不易,是外公外婆一个个辛苦积攒下来的。在乡下外公家里,竹篱笆圈养着一群母鸡,外公精心地伺候着它们,把它们养得胖胖的。母鸡们每天回报给外公的是一个个鸡蛋。在草丛里,泥地上,鸡笼里,外公每天用他粗糙的大手收拾着一个个小巧洁白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到竹篮里,惦念着把这些营养可口的土鸡蛋从千里之外送到我们手上。
【插叙,写鸡蛋来之不易】
经过十小时的旅程奔波、从乡下的泥路颠簸走到城里水泥路的鸡蛋,被外公像宝贝一样呵护的鸡蛋,经不住炎热的天气,悄悄变质了。外公却浑不知情,满怀期待这些鸡蛋给我们带来美味的营养。外公的礼物让我既怜惜又心疼,既感动又失落,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是哪种滋味。
【恰到好处地抒情】
我认真地拿起第十个鸡蛋,仔细端详了一会,拿了一个新碗,认真地敲开,鸡蛋破壳倒出,黄澄澄的蛋黄似乎泛着金光,像刚出生的带着光芒的孩子,又像清晨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心田里,我欣喜地笑了。也许,这一颗鸡蛋,是外公临出发的那天刚捡到的,外公拿起它的时候,一定是热乎乎的呢!
【再次转折,最后一枚鸡蛋是好的!】
鸡蛋对城里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食物,但这洁白的鸡蛋包裹的是外公的一片心意,满满地洋溢着他对我们的关爱。
我偷偷地把坏了的鸡蛋埋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明年花开的时候,一定会散发更加浓郁的香气。
【结尾抒情,上一段直接抒情,下一段间接抒情,各有奇妙。】
(本文作者为柳州市文华中学姚偲祺,指导教师为小白杨学堂的邓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