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的这篇小说读下来只会给人一个感觉,流畅,痛快。我花了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扎根》,读到结尾还有那么一点不舍,在我看的很多同样题材的小说里,韩东的这篇可谓是不一样的烟火,别人写文革,恨不得把所有苦难都写出来,仿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过去,把笔墨放在苦难上,让人读了感觉心里不是滋味。《扎根》不像那些大苦大辣的菜,像清淡的粥里加了咸菜一样,总能品出一些别样的味道。
我读这篇小说时总有一种期待,某一天会发生一件大事情,彻底改变老陶一家的生活,或是飞来横祸,让三余这片土地不安宁,可我想错了,直到结尾,老陶一家也没什么大事发生,随后我反思了我的这种莫名的期待,发现只是太多伤痕文学和描写文革的文章让我有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不经历大灾大难怎么能算活过文革?读了《扎根》该让我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重新正视这段历史了。
我把文章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陶一家在南京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初到三余的一家人,第三是小陶的上学生活。
开头,老陶一家等待着下放干部的名额以及等到名额后的变化,从这窥到老陶一家已被批斗,一年前有人在门前贴了大字报,一年后还是那批人把“光荣下放”粘在“打倒、炮轰”,看到这,我和老陶的心情是一样微妙,这就算彻底解放了吗?老陶一家坐上了去三余的客车,这段描写平实到几近枯燥,真实地让人感受到颠簸的路上,一颗颗忐忑不安的心。
终于来到三余,分配给老陶家的房子是一座牛棚,就在我以为老陶一家要埋怨一阵子的时候,他们没有发牢骚,有条不紊的整理,面对来看新奇玩意儿的三余人也很有耐心,他们利用报纸裱糊四处漏风的墙壁,似乎完全要扎根在三余。读到建房子那一段,老陶以“砌门墙”来表达打万年桩的决心。打万年桩这件事从这里一直到结束,万年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陶家盖了泥墙瓦房,种起了菜园,老陶夫人苏群也学起了医,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三余人的生活。不仅如此,老陶将永远扎根三余的期望寄托在小陶身上,可小陶似乎有他自己的心思。
小说后半部分以老陶的儿子小陶的视角来展开。小陶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心思比老陶都难以捉摸,小陶在南京时,家里遭到批斗,红卫兵来到他家时,他没有恐慌和害怕,有的是兴奋和惊喜,被人说他家出了坏蛋,他还当成荣耀,如今看来,小陶好像不懂事甚至思想不正常,但以那个年代来说,这些事情再正常不过。小陶不喊老陶爸爸,直呼其名,和老陶划清所谓的界限,也就是这里,文革的残酷降临到老陶一家才有迹可循。所幸,小陶的这些行为像青春期的叛逆一样过去了。
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和老陶一家截然相反的人,知青赵宁生。和小陶不一样,他处处彰显自己的不同,他上课不说三余话,也不说普通话,他说南京话,他羡慕小陶戴了有度数的眼镜,自己戴了平光镜和小陶产生了共鸣。起初我觉得赵宁生身上有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一切臭毛病,自视甚高,发誓不沾三余土地上的半分泥,看不起同为知青的女朋友夏小洁,借小陶讨好老陶,似乎对老陶阿谀奉承,感觉不到老陶对他的不喜。
仔细看赵宁生,他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代表了大部分知青的心态:迫不及待想回到城市。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大部分知青下乡都是到不熟悉的地方去,劳动让他们疲惫,还有可能吃不饱。再者说,赵宁生没有扎根三余的想法,老陶一家和赵宁生处境类似,却对他不抱有好感,很难不让人产生疑惑。
我想是老陶一家在作者笔下没有太大的情感起伏,可以说是漠视。在老陶一家的身上,很少能读出真正的悲伤和喜悦,似乎他们总能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就连他们家养的三条小狗也是处变不惊,比如养的第一条狗,小花。
小花被老陶一家养的膘肥体壮,三余人一直想吃了小花,由于小花被养出了感情老陶一家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它,三余爆发了疫病,打狗队四处杀狗,终于杀到小花头上,老陶面对打狗队没有阻止,只说抓到就处置了,就这样,小花被吃了。看到这,我不禁心生怀疑,在那个时代,是不是必须让自己冷漠,学会旁观才能生存下去?
老陶家生活顺风顺水,一切沿着着他们期待的轨迹走下去,他们马上就能扎根在三余这个相对安稳的地方。可我却感到了一丝悲伤。
文章通篇读下来让人感到痛快,痛快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通透。作者写老陶是个很聪明的人,做事周密,像打万年桩一样,计划好了就去做,看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活得也很不拘小节,小陶不叫他爸爸,他也不以为然,我想每个人都想像老陶一样活的通透。
第二语言凝练。韩东作为一个诗人,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很纯熟,《扎根》里想找出一节废话都很难,甚至想删减一些华丽的修饰都不行,因为小说里极少使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语。
第三真实平淡。这篇小说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娓娓道来,缓缓叙述,每件都是家常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读来好像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
第四作者感情的零介入。作者与故事情节、人物没有发生任何感情上的交流,人物感情完全依托于小说情境。仔细读《扎根》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很少哭笑。
韩东用《扎根》来写时代,又透过那个时代让我品尝到了生活本身的味道,这其中有苦有甜,有笑有泪,病重的老陶执意要送小陶去车站的时候,我哭了;若干年后小陶来为老陶扫墓,蹲在坟边为“父亲”点上一支烟的时候,我笑了……
当“时代”在我们的阅读中渐渐隐去的时候,生活本身就悄然浮现了。这,就是韩东的《扎根》,深深的将根扎入了生活当中。
标签:读韩韩东有感这篇扎根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