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

2024-09-10 22:26:02 吴建林 阅读:

我的母校松滋二中,是一所已有90年历史的学校,在松滋家喻户晓。我爷爷一般年龄的乡下人都称她为苦竹寺学校,松滋南五场几乎家家都有人在这所学校上过学。从上世纪70年代我的父亲在这里读书,到三叔吴泽军在学校任教20多年,我们家和二中的情缘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所学校不仅给我们传授了知识,增强了本领,更注入了二中“甘泉苦竹”的精神。

我们家与二中颇有渊源。小时候我就知道父亲从二中毕业,当时高中学制只有两年,受“文革”影响,学校无法像现在这样正常组织教学,多数时候只能半工半读;加之1976年毕业,高考没有恢复,丧失了考大学的权利,成为遗憾。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是1991年从二中毕业的幺叔吴泽美,考上石油院校后分配到华北油田,这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努力读书跳出农门。到现在,我们大家庭里在二中读过书的人已经接近两位数,多数都是和我平辈,现在都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创业就业。回想起来,二中是我们共同的人生起点。

学校底蕴深厚,景色优美。单是苦竹甘泉的故事传说,就足以让人认真品味;更何况这里有向上学校旧址,中共松滋县第一届县委的成立也与这所学校有密切联系;还有圆门旁边的“古皂金钟”。在校期间,每每走到这些地方,历史的厚重感都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二中校园是极美的,看惯了农村“野生”的风景,第一次会觉得不习惯。树木整齐划一,花草总是会被裁剪得整整齐齐,通往学生食堂两边的梧桐树到了秋天便将金黄的叶子铺在地上,甚是漂亮。从校门越往里走,越有曲径通幽的感觉,高大的水杉遮天蔽日,荷塘和假山相映成趣。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后花园”,因为那里的花最多,桃花、荷花、紫薇花……四季都有鲜花绽放;到了春季苦竹会长出新的竹笋,越发显得茂盛,学习之余是大家谈心散步的好去处。校园布局也是极为合理的,教学楼、行政区、实验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宿舍和住宅区分居两侧,运动区独立成块,区块分明。人虽多而不乱,我在校时学校学生接近3000人!

二中砥砺了我们的品质。 在二中读书的三年在现在看来是很艰苦的,宿舍里还是白炽灯泡。我们文科班20多个男生一般都挤在一个宿舍,夏天宿舍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大家只能光膀子拿本书当扇子。二中男生一点也不娇气,无论寒暑我们都会用冷水冲澡,在寒风刺骨的冬季,一桶冰冷的水下去,全身反而变得热气腾腾、神清气爽,一扫一天下来学习的疲惫。二中的生源并不是很好,初中好的苗子都被一中和更好的荆州中学、沙市三中招过去了,但是二中优点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勤奋。早上六点起床上早自习,晚上11点睡觉,每天13节课安排满满,围绕一个目标,做一件事情,成了一个“纯粹”的人。每天闲暇时间大概就是就寝前一刻钟了,大家谈天说地,无拘无束,获得暂时的放松。印象最深的是冬季,寒风凛冽的日子,同学们都感到起床艰难,但早上天还没亮,高一时班主任周平波老师,高二高三时班主任邹全美老师总是已经在教室门口,等待来早读的学子,也许正是他们的守候和等待才换来我们这些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前的食堂没有座椅,打饭之后同学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聚到食堂旁边的池塘边或者篮球场吃饭。饭菜很单一,土豆成为我们对二中食堂的集体记忆,也是毕业后大家吐槽最多的。只有同学家长送菜过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开荤打牙祭,往往是一顿哄抢。工作后,看到有的人抱怨工作的艰辛、条件艰苦,我却不以为然。仔细回味,是在二中的锤炼给了自己迎接困难和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很怀念2003届高三(4)班的老师和同学们。记得高考之前,文科班女生多,心思细腻,大家压力都很大。班主任邹全美老师鼓励我们读书不要局限于教室,可以到花坛、到走廊和操场,这样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关键的还是帮助大家缓解压力,同学们拿着书边走边读、边记、边思考的画面,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学习的场景还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们的青春少了父辈的上山下乡和戈壁边疆,但母校留下了我们最美的青春画卷。现在,我们毕业15年了,50多位同学都走上工作岗位。据我所知,虽然没能成为行业翘楚,但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为社会作出贡献,望母校为我们骄傲。

现在,因为三叔在二中工作居住的缘故,我每年都有两次左右回母校的机会。看到学校陆续新建了实验楼,新建了学生宿舍,扩建了食堂,还新建了停车场,今年又建了新的校门.....感觉近几年母校变化很大。

我感谢我的母校,真诚希望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吴建林,松滋二中200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民革湖北省委)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