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风格、独特的精神、独特的传统

2024-04-13 12:19:31 文题网 阅读:

    离开母校四十多年了。但附中给我的教育,附中精神给我的深刻影响,她那独特的风格、独特的传统,使我没齿难忘。一想起那些位慈爱又严明的老师,那些少年时代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上进的同学,那些热火朝天的岁月,心中禁不住涌起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与思念。

   我是1944年考进附中初一的。到1949年北京解放,我已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不久我跳班考人北京大学,离开了附中。我在附中经历了日伪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解放初期,这个阶段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经历大变革的时期。

    当年考附中可不是件容易事。记得那年是平均四五十人录取一名。所以考取的可以说都是过五关斩六将冲杀出来的好汉,是各个小学毕业生中功课拔尖的学生。大家济济一堂,各有千秋,争强好胜,彼此不服对方,是当然的。但不久,在附中精神的熏陶下,便化为一个整体。

   老师的业务基础雄厚,讲究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是附中教学质量长期处于先进水平的根本条件。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不甘人后,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

    老师们对附中的感情很深厚,他们以能在附中任教自豪。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老师们和职工们的生活是很苦的,好几位老师都不得不靠在外校兼课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也半饿着肚子打起精神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讲课从不稍微松懈一丝一毫。我深深记得数学老师李树芬,他聪明奋智,家住海淀采和坊,每次上班都是步行到校。就在一次上班的路上竟倒毙在街头,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趴在地上两手紧紧抓住地面,口鼻里塞满了泥土,怀里摘着他上班后要吃的干粮。李老师的父亲是李士博(李约)老师,在附中教生物、博物多年,享有盛誉。他们父子二人都是从师大毕业后就到附中教书,一直到死,真是鞠躬尽瘁了!

    在老师们兢兢业业教书的影响下,学生也被拔高了水平,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提高了,对老师教学中的缺点和间题很敏感,经常向校方反映,可谓教学相长,所以,业务不过硬,工作不负责的老师,在附中根本站不住脚。

    附中的老师绝大多数非常正直,非常爱国。汉奸亲日派没有市场。不少老师敢在课堂上用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明讽暗喻地骂日本人、骂汉奸。日伪当局强制在学校里设日语课,同时把英语课减少到每周一两节。而附中就在校内采取自习课改上英语课的办法,保证每周上四节英语。这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的,对日语课,从校领导到学生都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结果,一年日语念完只念了字母表,生词连100个都不到。

    附中办得好,和全校师生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关系极大。不但老师、学生热爱学校,其他职工也爱校如家,以自己是“附中人“而自豪,人人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如一位打钟的老工人高升,他在附中打了三十年钟,他熟练到不看钟表都能掌握上下课时间,误差几乎是零。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的负责人是刘惟一先生,业务精湛,技巧熟练。成套的生物、化学、物理实验他都会做,把几个大实验室管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为了准备实验,经常早来晚走,从不声张。教务负责放成绩单的老师,都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他们虽不教课,但在发成绩单时往往要对学生镜几句中肯的话,或鼓励或批评或指教,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期望。

    附中师生在政治上有强烈正义感。爱国的、进步的老师很受欢迎。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不少老师表明了向往解放的心愿,公然抨击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临解放时,许多老师同学参加了护校迎解放的工作,像民主青年联盟这样的组织,做了不少群众工作。解放后,学校秩序井然,很快复了课。同时有一批同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南下工作团,直接投人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 更多>>